15.4 电流的测量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4 电流的测量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4节 电流的测量
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电流的测量》是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4节的内容。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对电流已有所涉及,但较为抽象。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电流强弱及电流测量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流概念。也为后续探究“串、并联电流中电流的规律”及其他电流测量实验打下良好基础。本节有很多实验操作,这些操作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模仿老师、亦步亦趋,而是边思考边操作,理解操作要求背后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都可得到提升。 本节课主要由“电流的强弱”“电流的测量”两部分构成。学生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实验,对电流强度这一抽象的概念形成感性的认识,进而学习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及单位,然后通过阅读“小资料”让学生感知常见电流的大小,再通过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把电流具体化,帮助学生形成了对电流的正确认识,并学会测量电流的方法。最后,通过生物电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造福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接触到电学知识,已经学习过两种电荷,知道了电流是如何形成的,认识了常见的电路元件和电路结构,对电学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学生还曾经学习过刻度尺、天平、弹簧测力计等测量工具,对物理量的测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电流观念十分抽象,学生还不能自主地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思考、类比迁移等方法,正确建立电流的概念,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电流的感性认识。虽然学生之前学过几种测量工具的使用,但对于电流表这类有不止一个测量范围的测量工具接触较少,要独立完成电流表的使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从思维方法上看,初三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渐提升,但学习电流这种非常抽象的概念还存在一定困难,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抽象与形象的联系、通过电流的测量加强学生对电流的感性认识,能够促进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借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锻炼他们的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表达归纳能力;创设有适当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能够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意志和品质。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通过实验观察和对比,认识电流,知道电流的单位及符号,了解生活中一些用电器的工作电流。 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会将电流表正确连入电路中,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能认识电流表的测量范围,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观察流出用电器的电流与流入用电器的电流的大小,能对相关问题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具有初步的科学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体会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提升实验操作技能。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够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教学难点 电流表正确连入电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教科书本节图“把小灯泡接到不同电源上”所示的实验。 提出问题:同一个小灯泡接在不同的电路中,明、暗不同,这一现象表明什么? 观察并对比两次实验现象并尝试回答:同一个小灯泡的明、暗不同,表明通过它的电流不同。 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电流”的现象,激发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电流的强弱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
新知探究 一、电路的强弱 1.电流的含义及单位 刚才的实验中,把电路中的一节电池换成两节电池,小灯泡的亮度明显增强,这是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增大所致的,也就是说,电流有强弱。在物理学中,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是电流。通常用字母I表示,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μA)。 布置任务: 请同学们回忆长度单位换算关系并试着写一下电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介绍法国的物理学家——安培。人们为了纪念安培在电学上的巨大贡献,以他的姓氏“安培”来命名。 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本节小资料——表“常见的电流”。 了解电流的概念,完成单位换算: 1 mA=10-3 A, 1 μA=10-6 A。 了解电流的单位——安培的由来。 阅读小资料,了解常见的电流。 本环节教学通过设置对电流的简单介绍、对单位的介绍、了解常见的电流值等教学环节,达到让学生对电流形成形象、直观感受的目的。通过练习电流单位的换算,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电流的测量 1.认识电流表 在实验室,电流的大小是用电流表来测量。 展示图片:各种类型的电流表。介绍电流表的电路符号。 介绍电流表的外部结构:刻度盘、单位、指针、调零螺母、正接线柱和负接线柱。 引导学生类比已学过的测量工具,认识电流表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 介绍电流表调零方法、接线柱与分度值的对应关系。 布置任务:观察并确定电流表不同测量范围下的分度值。 2.电流表的连接 第一,必须将电流表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展示连接方法。 第二,必须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再从负(“-”)接线柱流出。 展示视频: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流入电流表的电流方向的关系。 第三,必须正确选择电流表的测量范围。如果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就无法读数,而且有可能损坏电流表,这时应该改用更大的测量范围。 阅读教科书本节“试触”法。 第四,绝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否则,电流表将被损坏。 3. 电流表读数 梳理读数规则: ①明确所选电流表的测量范围; 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 ③接通电路后,看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了多少个小格,读取电流值。 根据读数规则,读出图片中电流表的示数。 布置任务:完成教科书本节“练习与应用”第3题乙、丙图。 演示实验: 测量引入实验中的电流,看看是否真的不同。 观察图片,初步认识电流表。 认真观察电流表的外部结构。 回顾已学过的测量工具,如刻度尺、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等,需要在使用前进行的观察和操作,迁移应用到对电流表的观察中。 观察电流表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倾听讲解,并回答:电流表的测量范围为0~3 A,分度值为0.1 A;若电流表的测量范围为0~0.6 A,则分度值为0.02 A。 观察电流表测电流时的连接方式。 认真观察电路图与实物图,并通过实验操作,更好地理解“正进负出”的规则。 观看视频,更好地理解“正进负出”的原因。 认真理解。 阅读理解试触法。 实验观察。 理解、记忆。 理解读数规则,进一步学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尝试读取电流表的示数。 根据读数规则,完成读数练习。 观察教师的规范操作,读取电流表的示数,进一步了解电流有强弱,熟悉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在本环节中,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电流表的使用方法。通过教师示范操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也为后续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实验: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布置任务:用电流表测量流出小灯泡的电流和流入小灯泡的电流,并比较电流表两次的示数是否有变化。请同学们先根据要求设计电路图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和交流。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提出问题: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得到更普遍的结论?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练习:先用导线依次将电源、开关、小灯泡L1和小灯泡L2串联,再将电流表与小灯泡L1并联,闭合开关,会有什么现象?先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猜想,再动手实验验证。 小组合作,讨论,设计实验电路图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学生代表展示本组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师生共同讨论,进行修改、优化。 实验电路图如图甲、乙所示: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分组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将电流表指针调零。 2.断开开关,按照电路图甲连接电路,在不能事先估计电流的情况下,电流表选择大的测量范围接入电路。 3.试触,选择电流表合适的测量范围。 4.闭合开关,读取电流表示数并记录。 5.断开开关,按照电路图乙连接电路,电流表选择小的测量范围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读取电流表示数并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归纳总结: 在该电路中,流出小灯泡的电流与流入小灯泡的电流相等。 回答:换用其他用电器或不同电源,多次实验。 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更换电源,多次实验,收集数据。 归纳总结:流出用电器的电流与流入用电器的电流相等。 观察、思考。 类比短接情景进行分析。 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升实验技能,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养成规范操作实验仪器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组实验,熟悉掌握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也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学以致用 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科学世界”了解生物电。 阅读、思考。 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堂小结 学生从知识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本节课的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板书设计
15.4 电流的测量 一、电流的强弱 1.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2.符号:I 3.单位 (1)基本单位:安培(A)。 (2)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3)换算:1 mA=10-3 A,1 μA=10-6 A。 二、电流的测量 1.认识电流表。 2.电流表的读数。 3.电流表的接法。 三、学生实验: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