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两种电荷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 两种电荷 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两种电荷》是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1节的内容。本节课是整个电学部分的第一节课,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静电学的相关概念和规律,为后续电学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既是对运动与相互作用观显示念的进一步发展,又是物质观念形成的重要一环;另外,新知的学习也离不开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正确分析,对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内容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原因”和“静电的防止和利用”三部分构成。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举例等方式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产生足够多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认识电荷和摩擦起电;再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结合对比分析、科学推理论证等思维过程,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以及摩擦起电的原因,并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不同物质得失电子的情况;最后了解静电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防止和利用的实例,体会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情分析 从知识上看,学生之前学习过运动和力的关系,是通过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学生了解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电”的描述,但没有形成严格的科学概念,例如无法区分带有电荷的物体、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量、电压、电流等概念,因此本节课要注意概念界定清晰、规律描述准确。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模型建构、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的能力,在实验探究方面也发展了一定的观察、解释、评估的能力,这为于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本节课更多采用了宏微结合的分析方式,根据宏观现象,推理微观机制,这种方法学生在内能部分的学习时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本节课可以通过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分析与讨论,发展其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科学表述能力,在学习中获取更多的成就感。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通过实验及分析,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3.通过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能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静电防止和利用的常用方法。 科学思维 经历对电荷间相互作用特点的分析、归纳过程,以及运用原子结构模型来分析摩擦起电的微观本质,发展科学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大量的实验及实例分析,激发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对静电的防止和利用的讨论,体会物理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服务人类生活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难点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录像引入】 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吸起纸屑;用气球摩擦头发,头发会随着气球飘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构建新知】 带电体的性质: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摩擦起电的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举例】 请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 观察思考。 学习、理解。 思考、讨论并举例。 通过生动的静电现象,开启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对所展示的静电现象作初步的说明,让学生了解带电以及一种起电方式。 通过更多实例让学生对摩擦起电形成丰富感知;学生举例有利于发展主动思考的能力。
新知探究 一、两种电荷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把一段塑料绳中间打结,撕成细条,用干燥毛巾反复摩擦塑料绳,摩擦过的塑料绳张开。带电的物体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呢? 2.演示实验,科学探究: (1)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的作用。 (2)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之间的作用。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之间的作用。 初步结论: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和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不同。 3.改变研究对象,再次探究: 其他带电体所带电荷种类如何?相互作用规律又如何?我们该如何研究。 (1)毛巾摩擦过的塑料棒与玻璃棒、橡胶棒之间的作用。 (2)纸巾摩擦过的气球与玻璃棒、橡胶棒之间的作用。 分析判断:塑料棒与橡胶棒所带电荷种类相同;气球与玻璃棒所带电荷种类相同。 4.归纳总结: 请学生归纳总结前面探究的结果。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2)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 (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规律应用——验电器 (1)介绍结构、演示使用及判定方法。 (2)讨论工作原理。 6.观察验电器张角,定义电荷量: (1)物体所带电荷有多有少,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 (2)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观察并猜想:带电体之间有力的作用,可能互相排斥。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初步分析,得出结论。 思考讨论,并提出探究方案:通过观察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来判断电荷种类。 综合分析前面的两次探究结果: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定义正负电荷、归纳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观察实验器材实验现象,分析讨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观察验电器张角的不同,推测张角不同的原因: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不同。 通过情境引入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能力,以及解释、交流的能力。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将问题交由学生处理,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迁移应用的能力。 提升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交流、表达,学会严谨规范地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 让学生了解验电器,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自然了解到物体所带电荷有多有少。
二、摩擦起电的原因 让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 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为什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不显电性? 3.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教材、理解内容并回答问题: 1.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2.原子核所带正电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负电数量相等时,物体不显电性。 3.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 将这部分内容由教师的讲解转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既有输入也有输出,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
三、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1.分析生活实例,引入话题 空气干燥时,在穿脱化纤类衣物时会产生火花。这是什么原因? 解释:衣物摩擦后聚集了大量的电荷,电荷间发生了剧烈的作用,产生了电火花。周围若有易燃、易爆物品,会带来危险。 我们将这类起电、吸附、放电等的现象叫作静电现象。 2.列举生活中防止静电危害的实例,请学生分析其必要性。 (1)加油站的静电释放器。 (2)油罐车后面常常带有一条拖地的静电带。 3.列举生活中利用静电的实例,请学生分析其原理。 (1)静电拖把。 (2)静电喷漆。 尝试回答,听讲并理解。 尝试解释: 手摸加油站的静电释放器,可以将人身上的静电导走,避免危险。 油罐车后面的静电带可以将油罐车上产生的静电导走。 尝试解释: 静电拖把利用摩擦使拖把上的静电除尘纸带电,吸附地面上的毛发等碎屑。 静电喷漆使油漆和工件带异种电荷,利用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提高喷漆质量。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到静电累积可能造成的危害,树立防止静电带来危害的意识。 通过实例分析,体会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利用所学知识为人类发展服务的意识。 与静电的防止相对应,让学生意识到静电现象有好有坏,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方式。
学以致用 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将带电吸管放在能够自由转动的支架上。 (1)把某个物体放在吸管一端的附近,发现吸管向物体靠近,由此是否可以判断这个物体是否带电? (2)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带电吸管一端的附近,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回答:吸管带哪种电荷?餐巾纸带哪种电荷?为什么? (3)吸管和餐巾纸摩擦起电时,哪个失去了电子?哪个得到了电子?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并尝试回答。 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堂小结 学生从知识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本节课的总结。 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总结归纳以及反思的能力。
板书设计
15.1 两种电荷 一、两种电荷 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2.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作正电荷;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 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5.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C) 二、摩擦起电的原因 1. 2.摩擦起电的本质:电子的转移 三、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