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56张PPT)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56张PPT)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以“道”启思
悟老子智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近些年重新掀起了“儒”“道”之争的风潮,有人说儒家教化世人,强调“治世”;而道家清净无为,重在“治身”。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大量儒家的文章,今天就一起触碰老子的精神内核,领会道家思想,感受万物“变”与“不变”的玄妙吧!
课堂导入



引人入胜
作者作品
以“道”启思 悟老子智慧
探究新知
走进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走进老子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少年聪颖
入周求学
效力周室
著书出关
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作品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作品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被誉为万经之王。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原来万事万物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不可以随便改变。
凡事都有两副面孔,都是矛盾的,乐极生悲,物极必反
不是让统治者躺平啥也不干,而是不瞎搞,要顺着规律去做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对立、统一、转变、量(质)变
辩证思想
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思想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本思想
老子思想
背景探寻
老子当时所处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
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诵读经典
疏通文意
以“道”启思 悟老子智慧
探究新知
诵读经典
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
毂(gǔ) 埏埴(shānzhí) 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明确字音
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例如: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诵读经典
国学经典,历经千年光阴依旧熠熠生辉,重温经典,需吟诵,语重读懂,解决文言障碍是阅读的前提。
结合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小组成员合作疏通文章文意,整理重要文言现象,帮助同学们跨越千年的交流障碍,读懂道家经典。
诵读经典
疏通文意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当:正是,正因
和泥(制作陶器)。
埏,揉和;植,黏土
门窗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汇集,集合
以之为
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文意疏通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疏通文意
小结(第十一章)
辐条
泥土
门窗

车子
器皿
屋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的智慧:要正视那些曾被你忽视的“无”,发掘其潜能和价值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文本探究
思考: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谈谈有何启示。

空,装东西。如果满了,就装不进任何东西。
空杯心态,忌满
无形,看不见,却能决定看得见的功用发挥
信号看不见,决定手机功能。
空气看不见,决定动植物生死。
人品看不见,决定这个人是否值得深交。
……
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得见“有”,更要关注到“有”背后的“无”。
文本探究
小组讨论:“无”都在哪些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人际交往领域的“分寸感”“空间感”
学习工作时的“劳逸结合”
读书时的“思考空间”
政治历史领域的“修养生息”
文本探究
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 什么是有用的事 与升官有关的,与发财有关的,与出名有关的,都算“有用”的。比如在高等学府里,现在的学子提的问题跟过去不一样,都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功利性︰“我该怎么办 ”“应该怎么选择 ”“你直接告诉我一个答案 ”
——白岩松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人间世》
梁文道在《悦己》中说到:“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彰显
自我夸耀
长久
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
馀食,剩饭;赘形,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行,同“形”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见,同“现”
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为,做
释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文本探究
思考:第二十四章老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来指出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
企者、跨者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有道者不彰显自我
正面
结论
余食赘行
比喻论证
排比举例
文本探究
思考:第二十四章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自然状态才最适合
文本探究
(3)思考:第二十四章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
企立、跨行
根 源
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本 质
余食赘行
令人厌恶
有道者不处
后果
启示:
顺道而行,
谦虚知足,
不可急躁冒进
文本探究
司马迁评价项羽:自矜功伐,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马谡失街亭:街亭之战,马谡自荐去守街亭。观察地形后,不依诸葛亮之吩咐,亦不听副将王平之言,执意扎营山上,导致街亭失守,蜀国北伐失败。
“不自见”,方晓百姓之心。“不自是”,方有兼听则明。
“不自伐”,方可进退有度。“不自矜”,方能行稳致远。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勤勉而行的人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即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
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文本探究
如何理解第三十三章“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文本探究
如何理解第三十三章“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1岁那年,双腿彻底背叛了我。苦难既然把我推到悬崖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里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上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我与地坛》
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知人者
如何理解第三十三章“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文本探究
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自知者
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胜人者
如何理解第三十三章“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
文本探究
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自胜者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文本探究
(4)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动手去做的
有所把持的
状语后置
状后
宾前,以是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同“判”,分离
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
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
释义: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接近成功
不加以干预
取消独立性
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稀罕,以…为贵
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弥补、补救
释义: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本章从哪几个层次说理?分别内容是什么?
壹(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贰(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叁(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肆(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伍(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善于把握先兆
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无为而治
从始至终保持谨慎
不妄动、不妄为
一层: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文本探究
思考:第六十四章有几层含义
二层: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
三层:做事要慎终如始,持之以恒
四层: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9. 怎样理解“其安易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排比句,强调做事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
凡事在初始阶段更便于控制,利于解决。
事物
未变
未兆
脆弱
细微
易持守
易解决
易消解
易散失
问题
未出现
容易解决
文本探究
(5)思考:第六十四章是怎样论证的
未雨绸缪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点滴积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洞察先机
抓好细节
圣人无为
百姓慎终如始
总结
对比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不妄动、不妄为



寻根究底
感悟经典
以“道”启思 悟老子智慧
探究新知
梳理思路内涵
结合文意疏通和老子介绍,尝试梳理概括课文选段的说理思路和道理内涵,并用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
章节 道理 思路 角度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梳理思路内涵
章节 道理 思路 角度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辩证分析“有”与“无的关系,强调“无”的用处。
通过对车轮毂圆孔,陶器中空部分,房舍门窗的“空无”之用,总结出“有无”相对。
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通过踮脚尖站不久、迈大步走不远的生活现象,进一步指出四种急于表现行为的不良后果,并将其比喻为“余食赘行”,有道者不为之。
人要自知、自胜、强行
将“知人、胜人、知足”与“自知、自胜、强行”正面对比,前者久,后者寿,突出后者在修身立已方面的重要性。
治事者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安动。
分五层推进:一层曰把握先兆,二层曰重视细微,三层曰无为而治,四层曰慎终如始,五层曰顺势而为,不安动妄为。
论道
修身
修身
治国
解读老子思想
不同于儒家经世致用学说,道家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见人所不能见,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根据课文语段,提取辩证关系,并思考总结老子的想法和态度,完成表格内容。
章节 辩证关系 相关章句 想法态度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解读老子思想
章节 辩证关系 相关章句 想法态度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有”和“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和“无”相互依存,“无”能发挥作用,但常被人忽视。
“知人”和“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通透,人欲知人,必先自知。
解读老子思想
章节 辩证关系 相关章句 想法态度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胜人”和“自胜”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坚强人欲胜人,必先自胜。
“成”和“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圣人想要成而不败,需要无为而治;百姓想要成而不败,需要慎始慎终。



文脉传承
领略文化魅力
以“道”启思 悟老子智慧
探究新知
领略文化魅力
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领略文化魅力
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观点一
领略文化魅力
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老子所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观点二
领略文化魅力
“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观点三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
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对标红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是者不彰 彰:明辨是非
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C.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
“复”是动词,弥补、补救
课堂练习
2.下列句子中标红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伐者无功
A.此五霸之伐也 B.十年春,齐师伐我
C.坎坎伐檀兮 D.平伐其功
D
“伐”是动词,夸耀
“伐”是名词,功劳,功业。
“伐”是动词,讨伐,攻打。
“伐”是动词,砍伐。
课堂练习
3.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知者明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知人者智
板书设计
以“道” 启思,悟老子智慧
——《老子》四章
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
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