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莆田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叙事之所以引人入胜,甚至让人欲罢不能,两种因素起到重要作用:情节内部的传奇性与悬念产生强大的吸附力,人们被“欲知后事如何”的渴念牢牢拽住而无法脱身;众多斑斓夺目、逼真神肖的细节构筑或者还原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文学的细节可以是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个街景、一面悬崖。它是对于事件整体一个切面的捕捉、截取,或者聚焦、扩大,使之成为特写镜头,一个精彩细节可以胜过众多盘旋于外围的冗长形容。当然,细节的再现并非堆砌式的描写,不分青红皂白地放大所见所闻。杰出的文学大师往往敏捷地抓住一个细节,从而激活一个特殊人物形象,或者带动一段完整的生活气氛。
许多作家往往遵从一个原则:艺术无杂音。出现在作品之中的内容必定负担某种意义,不负担任何意义的内容将因为多余而被剔除。文学叙事并非流速均匀,波澜不惊,而是时密时疏,时快时慢,起伏错落,回旋缠绕,有时一句话概括了二十年,有时五页纸仅仅书写半个小时的经验。面对一个房间,可以是三言两语的简述,也可以洋洋洒洒三百句。重要的是,作家力图聚焦生活的哪一个部位,剖开哪一个层面。
戏剧上有个著名的“契诃夫之枪”创作原则:“如果你在第一章中说有一支挂在墙上的步枪,在第二或第三章中它绝对必须开火。如果它不打算发射,就不应该挂在那里。”这表明情节是一个有机整体,保持始于开端、继而高潮、终于结局的持续演变。相对地说,细节的出现往往带来停顿之感。两军将领阵前挥刀厮杀,两个恋人咖啡馆晤面密谈,一个足球运动员即将临门一脚——这时,任何肖像、服饰、神态、身姿、心理和外部环境的细节描写都将暂停动作性,从而使情节滞留于原地。细节愈是密集,情节愈是丰满,情节的进展速度愈慢;反之,细节愈是稀少,情节愈是简明,情节的进展速度愈快。这是文学叙事内部情节与细节之间的辩证统一。然而,情节与细节的不同叙事倾向曾经引起现实主义文学内部一场深刻的争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契在论文《叙述与描写》之中提出情节与细节的对立。卢卡契比较了左拉与巴尔扎克。左拉的《娜娜》与巴尔扎克的《幻灭》共同出现了剧院:相对于《幻灭》之中剧院与人物命运的紧密联系,左拉对于种种剧院细节的描写只不过制造出一个完整的孤立片段。总之,左拉的细节描写精细准确,然而这些细节可能脱离情节或者人物性格而毫无节制地就地膨胀,甚至成为情节内部一个笨重的赘物——“真实细节的肥大症”。卢卡契认为,左拉的倾向隐含了自然主义的危险,逼真的表象复制无助于认识表象背后的历史运动机制;巴尔扎克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摆脱静态的细节堆积而在叙述中展现出历史的动向。
卢卡契论证了他心目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情节与细节的关系或许仍然比他预料的还要复杂。卢卡契对于“叙述与描写”隐含的期许是,情节的持续演变犹如历史运动机制的寓言,众多纷杂的细节完整地反射出情节的内涵。因此,细节、情节、历史之间构成彼此象征的同心圆。或许,这仅仅是一个哲学家的艺术理想。事实上,许多时候,恰恰由于细节、情节、历史之间的落差,文学可能显示出其不意的特殊发现。当然,无论人们对《叙述与描写》的观点产生何种异议或者提供多少补充,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卢卡契对于情节与细节关系的论述开启了巨大的理论思考空间。
(摘编自南帆《细节会说话》)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的织锦上,细节是细腻的纹路,它们精致地镶嵌在文字之间,使作品具有了层次感和辨识度,进而成就作品的不平凡。细节虽小,却隐藏着作品的精神符码,是作家触及世界与生活本真的钥匙,是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微光。
作为一种叙事修辞,细节是成就经典作品的重要元素。从叙事学角度来看,好的细节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有效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提供动力和支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代表人物鲍里斯 托马舍夫斯基根据细节在叙事中的功能将之分为“关联细节”和“自由细节”两大类。“关联细节”链接两个不同的情节单元,以因果为关系纽带串联起不同的事件,是故事讲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由细节”则游离在情节的发展之外,即便缺失也不会影响事件进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
表面看来,“关联细节”在故事讲述过程中穿针引线,能够保证情节发展的逻辑性,使故事的起承转合符合世情人性,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更为关键和重要。相比之下,“自由细节”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但实际上,游离在情节之外的“自由细节”可能恰恰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它关乎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性,是否具有丰富的意蕴,是否生动、形象,是否感染人、打动人。
作为一种方法,细节是作家打开生活本真之门的钥匙。文学是思想的容器,是作家介入现实世界、进入生活内部的通道。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它们散落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微小、不起眼,却能映照出生活的本来面目。作家要洞悉生活的本质,就要有发现的眼睛,以孩童般的眼光探寻平凡生活中的不凡,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不少作家在创作中善于采用细节铺陈的方式来呈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体现作者对生活本真的认识与探求。在这里,细节不再是文学创作的艺术修辞,而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本身就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一种态度,细节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烛照,是对个体生命呢喃的抚慰。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无论怎样书写外部世界的变化,最终都将指向对人的观照与关怀。作家对人的关注主要通过对个体生命,尤其是普通弱小生命细节的有意放大,来实现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求和生命价值的肯定,作家把原本细微甚至不可见的部分推到眼前,凸显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彰显人性的复杂与纯粹,传达人格的卑微与高贵。
在文字的世界中,细节的运用使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力量。一位优秀作家,必定是一位注重细节的有心人,因为寻常之处见功力,细微之处见真章。
(摘编自王彬《文学是织锦,细节是纹路》)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引人入胜、令读者爱不释手的原因是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这两者产生的强大吸附力。
B.精彩的细节可以胜过千言万语,人物形象往往在一举手、一投足、一蹙眉等特写中得以彰显。
C.细节的出现往往带来情节的停顿感,情节的进展速度越慢,细节就越是密集,情节就越丰满。
D.卢卡契提出情节与细节对立的观点,并比较不同文学作品加以佐证,作者完全否定他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契诃夫之枪”创作原则为例,论述文学作品情节与细节之间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B.作者认为卢卡契对“叙述与描写”的期许只是哲学家的艺术理想,这一评价充满讽刺意味。
C.生活中微小而又平凡的细节,一旦进入文学作品就会变得不平凡,体现作家对生活的探求。
D.作家要重视细节的作用,可通过对个体生命细节的精心打磨,实现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怀。
3.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关联细节”和“自由细节”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哦,香雪》中,香雪看到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时“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是“关联细节”,对自动铅笔盒的渴望使她上了火车。
B.《荷花淀》中水生嫂坐在小院中,手指上缠绞着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是“自由细节”,缺失不影响事件的完整性。
C.在文学作品中,“关联细节”保证情节发展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它是故事讲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自由细节”更为关键和重要。
D.在文学作品中,“自由细节”虽然与故事主线关联性不强,甚至看似“节外生枝”,却并非可有可无,它可能成为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
4.材料二第一段画线句子如果写成“文学创作中,细节能让作品有层次感、辨识度,进而变得不平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5.下面是《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一段文字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文章中鲁迅花了相当多笔墨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这部分内容是否如卢卡契所说属于“真实细节的肥大症”?请结合两则材料及《祝福》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这南坡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却美得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
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那棵胡杨树实在太高大了,拖拉机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
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描写矿区“光秃秃的石头,裸山”,寥寥数句勾勒荒凉景象,是孩子对贫瘠环境的直观感受,为后文“盼树”作铺垫。
B.文中描写胡杨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既刻画出胡杨在荒原中的生存状态,也暗含“兵二代”在恶劣环境中的内心苦闷。
C.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胡老师之所以“眼眶有些红”“独自走了”,是被孩子们的执着打动,流露出对孩子们的疼惜。
D.栽树时“全矿的人都来了”,可见胡杨树的移植早已经不是孩子的小小心愿,而是牵动全矿人的对“绿荫”的共同的期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秃山写起,将天山南坡和北坡的自然环境进行对比,借环境传达出孩子们渴望移植胡杨树的心声。
B.“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铺展出特定的时代背景,避免平铺直叙的乏味,叙事灵活。
C.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课文的情节,看似闲笔,却可以自然引出课堂,展现了胡老师幽默睿智的形象。
D.小说用儿童视角,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在质朴的叙述中穿插抒情议论,丰富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8.小说对506矿的父辈们虽着墨不多,却构成故事重要的精神底色。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父辈群体的精神特质。
9.小说中的“胡杨树”与《哦,香雪》中的“铅笔盒”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重要物象。请结合文本,分析二者在意蕴内涵上的异同。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蒯通曰:“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愿足下孰虑之。”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蒯生曰“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后数日,蒯通复说,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信本项氏臣,虽无异遇,非有深嫌,曲而事刘,可也,反而攻故主,亲斩杀之,可乎?故友钟离眛为汉所深怨,穷而归信,即斩其首归汉,其倾危至此。范雎怨魏齐,欲杀之,魏齐亡匿平原君所。秦绐①平原君入关,而谓曰:“愿使人归,取魏齐头来,不然,吾不出君于关。”平原君曰:“魏齐者,胜之友也。在,故不出也!”其意铮铮,读之令人气壮。信欲斩穷交以自赎,仍不免被擒,亦可羞矣!陈平称眛为项王骨鲠之臣,信固尝与眛比肩事项王。信亲诛故主,何有于故交?眛欲依之,固为不智,而信之惟利是视,诚反复小人也。钟室之祸②,要非不幸也!
(节选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信反面攻故主》)
[注]①绐(dài):欺骗。②钟室之祸:楚汉相争,韩信为刘邦屡立奇功,建汉之后,因遭吕雉猜忌,被杀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野兽已尽A而猎狗烹B愿足下C深虑之D且臣闻E勇略F震主者G身危H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效,与《项脊轩志》“吾家读书久不效”中的“效”意思相同。
B.以,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中的“以”用法相同。
C.固,与《石钟山记》“余固笑而不信也”中的“固”意思不同。
D.惟利是视,与《陈情表》“慈父见背”的句式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涉分析当时形势,认为刘邦剿灭项羽后,紧接着就会对付韩信,建议韩信趁早与项羽联手,除掉刘邦,再共分天下,自立为王。
B.蒯通引用大夫文种、范蠡的例子,是想告诫韩信以史为鉴,及时认清自身“功高震主”的危险处境,早做打算,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
C.材料二写平原君在被挟持的情况下仍强硬拒绝秦国的要求,竭力保护投靠他的魏齐,与韩信杀害故友钟离眛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D.王鸣盛对韩信攻打故主、斩杀故交的做法进行了彻底否定,对其后来惨遭钟室之祸也未给予同情,从中可以窥见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2)信欲斩穷交以自赎,仍不免被擒,亦可羞矣!
14.王鸣盛认为韩信是个唯利是图的“反复小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流
[宋]郭印
长江一镜净,岂但烛须眉。
清光莹我心,双鬓任如丝。
鸥鹭近人来,游鱼亦可窥。
不把尘缨濯,身世两相遗。
好观东去浪,昼夜无休时。
学道正如此,到海以为期。
15.中国文人对流水的体验丰富而深沉,小松梳理了教材中的有关诗句,以下三个诗句表达的临流感受分别是什么?请完成下列表格。
诗人 诗句 临流之感
孔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
陶渊明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②
苏轼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③
16.诗人因“临流”而生出许多情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年大学的教室里悬挂着一副对联,写的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 , ”,对应着开设的书法和茶艺两门课。
(2)小明在演讲中引用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中的“ , ”两句,启示同学们无论面对多少阻隔,都要按既定方向前进,不应逆转。
(3)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打破一切制约人才发展的桎梏,为优秀人才营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如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呼号“ , ”。
(4)《兰亭集序》中“ , ”两句批判了当时士大夫的虚无思想,表达了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
(5)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他们音乐的不同特色。在音乐史或有关音乐评述的文章中这样的比较屡见不鲜,许多人爱把他们两人进行对比,仿佛他们是一对性格迥异的亲兄弟。这确实是一种有意思的现象。
很少有人拿莫扎特和其他音乐家对比。拿莫扎特和贝多芬对比,说明他们两人地位旗鼓相当,也说明了在人们心目中,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造诣已经登峰造极。
我更愿意从这一点来对比莫扎特和贝多芬,即他们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A)选择人生苦难这一点来作为比较的基点,(B)这一点是他们两人共有的,(C)是人生还是艺术,(D)让他们经历共有的磨难,也让他们获得共有的财富。疾病、贫穷、孤独、嫉妒、倾轧……如黑蝙蝠的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他们。谁会比他们更悲惨呢?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如此深重的苦难,表现在他们的音乐之中却是那样的不同。傅雷特意用“天籁”来形容莫扎特的音乐,说他的音乐表现了天使般的温柔,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贝多芬和莫扎特不同,他对于苦难反抗之心很强烈,这明晰地刻印在他的行为轨迹和他的乐思之中。在他的音乐里,他把苦难演译得极其充分、淋漓尽致,不是渲染它或宣泻它,而是重视它超拨它,以此反弹于他的乐思中乃至他对传统音乐创作规范的突破上。因此,即使在苦难的深渊中也有对欢乐的呕歌。
莫扎特和贝多芬是那个世纪的双子星座,莫扎特的音乐把痛苦点石成金化为美的境界,贝多芬的音乐把痛苦碾碎成药滋养着人生升华为崇高的境界。贝多芬曾经说过:“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在这一点上,贝多芬和莫扎特是一致的,他们的音乐在这一交叉点上汇合。所以,我们在贝多芬的某些音乐中听到莫扎特的影子,便不会感到奇怪。
18.下列句子中的“有意思”与文中第一段“这确实是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中的“有意思”,含义相同的是哪一项( )
A.在有意义之事中,再寻有意思,枯燥与乏味皆去。
B.本届车展有个很有意思的趋势,就是纯电车的比重大大落后于油电混动车型。
C.和他一起玩,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觉得和他一起做朋友有意思!
D.这人真有意思,明明不过是个普通职员,偏偏整天装得跟个大老板似的。
19.在第三段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0.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21.对于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有人认为有语病,有人认为也讲得通,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22.音乐社将面向全校同学举行一次“莫扎特与贝多芬音乐欣赏”的主题活动,假如你是活动的主持人,根据以上材料,补全以下开场白。要求: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每空字数不超过15个字。
同学们好!若说音乐史上有两颗璀璨的星辰,那一定是莫扎特与贝多芬。他们历经磨难,却从苦难中孕育出截然不同的音乐。莫扎特 , ;贝多芬 , 。下面请大家静听经典之作,感受音乐巨匠的匠心!
六、作文
23.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和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中,作者认为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风格迥异,但他们在面对灾难的态度上有着一致性,正如贝多芬所说,“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C 4.原句使用比喻,将文学创作比作织锦,细节比作细腻纹路,将抽象的细节作用具象化,强调了细节能使作品有层次感和辨识度,进而成就作品的不平凡。 5.不属于。
理由:
①根据材料一,卢卡契认为该病症指细节脱离情节、人物性格,沦为孤立且无意义的表象堆砌。
②该细节服务人物塑造,契合鲁四老爷封建卫道士身份特质。
③该细节关联情节与氛围,营造压抑、陈旧的氛围,暗合鲁镇封闭保守的环境,也暗示祥林嫂悲剧的悲剧结局,承担叙事功能。
④该细节能揭示主题与历史动向。书房陈设折射出清末民初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状况,并非单纯复制生活表象,有力支撑“批判封建礼教”的主题。故而该细节并非“杂音”,负担具体的意义,并非“真实细节的肥大症”。
6.B 7.A 8.①小说描写南坡的恶劣环境,反衬父辈们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形象。
②父辈们讲述故乡的桑树、槐树等细节,既表现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又展现他们扎根边疆的坚韧品格。
③以胡杨树“孤独却茁壮”的特征,象征父辈们顽强不屈、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④写父辈响应移树提议、参与栽树,凸显团结协作与对家园的珍视。 9.①同:两者都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美好”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超越了物质本身,指向精神层面的丰盈与成长。
②异:孩子们对胡杨树的渴望,源于贫瘠环境中对绿色、故乡与希望的向往;香雪对铅笔盒的向往,源于封闭乡村里对知识、文明与外界的憧憬。
10.BDH 11.D 12.A 13.(1)人家十分亲近、信任我,我(却)背叛他是不吉利的,即使到死(我)也不变心(不改忠心)。
(2)韩信想斩杀处于困境中的故友来赎罪,仍未能逃脱被擒的命运,实在让人感到羞愧啊! 14.(示例一)不同意。①面对与刘邦、项羽鼎足而立的巨大诱惑,韩信不为所动,可见他并不唯利是图;②在拒绝武涉和蒯通的游说时,韩信反复强调刘邦对自己的赏识和礼遇,表示不忍背汉,可见他知恩图报,有操守,并非反复无常。
(示例二)同意。①韩信侍奉项王,官职小品阶低,而汉王所给相当丰厚,满足韩信的利益追求,于是韩信放弃项王转而投奔汉王;②韩信面对蒯通的游说有所犹豫,只是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不会剥夺自己的封地才没有争霸,并非不图利;③韩信攻打故主,斩杀故交,这两件事都足以证明韩信不念旧情,唯利是图,反复无常。
15. 时不我待 悠然自得 变中不变(变幻中的永恒) 16.①前两联以镜喻水,突出江水的澄澈,不仅照见“须眉”之形,更映照心灵的清明,表明诗人内心纯净的感受(以及对生命流逝的豁达);
②中间两联以“鸥鹭”和“游鱼”的意象,借景抒情,鱼鸟悠然之态,衬托诗人内心的淡泊,超然物外,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我两忘的情思;
③最后,以东去之浪昼夜无休,喻学道的无止境,诗人感受到磅礴的力量和强健的精神气象,直抒胸臆,体会到人生追求之可贵和时不我待的急迫以及奋斗不止的豪情。
17.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未必人间无好汉 谁与宽些尺度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8.B 19.(1)A之所以;B是因为;
(2)C无论;D都。 20.“演译”改为“演绎”;
“宣泻”改为“宣泄”;
“超拨”改为“超拔”;
“呕歌”改为“讴歌”。 21.示例一:有语病,“听到……影子”动宾搭配不当,应改成“感受到莫扎特的音乐特色”。
示例二:没语病,讲得通,此处“影子”并非实指视觉影子,而是指“莫扎特音乐的风格特征、创作痕迹”,是将“抽象的音乐特质”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影子’”,是一个比喻说法,与文段文艺化的表述保持一致。 22. 以温柔化痛苦 谱天籁之音 凭抗争破磨难 奏崇高乐章
或者:
①把苦楚点石成金②筑美的境界/①是天使在歌唱②用温柔抚慰世间/①为苦难披上华美外衣②点石成金
③将磨难碾碎成药④显生命之韧/③是英雄在怒吼④用力量鼓舞众生/③与苦难正面搏击对抗④淬火成钢。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