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第四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份开学考试历史(A卷)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遵义市第四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份开学考试历史(A卷)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A卷)
一、单选题
1.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4000年的山西省兴县碧村遗址发现内外双重城墙,分布着一批以大型连间房址为核心的石砌建筑群,包括中心连间房址、护墙及其他配套功能性房址。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A.贫富分化的产生 B.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C.社会复杂化显现 D.国家初始形态的具备
2.秦始皇通过出巡祭祀六国神祇,如封禅泰山、祠湘山、望祀虞舜于九嶷山、上会稽山祭大禹。这些举措意在( )
A.限制民间信仰 B.培育民众政治认同 C.推行文化专制 D.完善宗法等级秩序
3.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朝廷敕于麟德殿设三教论衡。僧人义林、道士孙准、儒臣白居易各陈本教。白居易奏曰:“王者之教,以纲纪人伦;释教弘深,以慈悲济物;道法玄妙,以清静修身。三者虽殊,同归于治。”文宗嘉之。白居易奏言与文宗嘉奖折射出唐朝( )
A.思想自由争鸣的学术氛围浓厚 B.三教论衡服务于王权统治需要
C.儒释道理论体系间的相互渗透 D.知识分子成功调停了宗教冲突
4.下表为唐朝设立的都护府。这说明唐朝( )
640年 安西都护府始设于高昌故地
668年 设安东都护府治理东北边疆地区军政事务
679年 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
702年 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
A.边疆治理能力的提升 B.民族交融进程的加快
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
5.李贽在《焚书》中批判“存天理,灭人欲”时,引用《中庸》“率性之谓道”。其著作《藏书》赞扬岳飞“忠义无双”,却贬斥曹操“奸雄乱世”。这主要说明李贽( )
A.蔑视权威教条 B.深受传统思想影响 C.倡导经世致用 D.带有朴素唯物观念
6.1850年,《淮扬见闻录》中记载:“往昔农户纺棉织布,除供家服用外,余者售于市集,换购油盐。今则洋纱盛行,纺车多废;洋布充斥,织机半停。农户虽有田亩,然无布可织,无纱可纺,日用所需,不得不仰给市肆。”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自然经济结构趋向解体 B.晚清经济具有封闭性与不平衡性
C.中西方工业模式的良性互补 D.西方商品输入瓦解了小农独立性
7.1919年,教育部令国民学校初小阶段的“国文”教科书全部采用“国语”,彻底改变以前夹杂文言的情况,同时课程名称由“国文”改成“国语”;1920年1月,又颁令全国改“国文”为“国语”,废止小学的古体文。由此可知,当时( )
A.教育顺应了文化革新趋势 B.官方主导新文化运动
C.文学革命的社会基础深厚 D.政治革命推动教育变革
8.在日军伤亡于中国战场的数量及其在日军损失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问题上,较多学者持伤亡133万人的说法,占日军损失总量的比例有的说是83.1%,有的说是70%;还有伤亡198.4万人约占70%、伤亡455万人(包括毙、伤、俘及投降)约占70%的说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B.学术界对抗日战争的研究难以达成共识
C.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D.史料缺乏阻碍学者对历史真相的探寻
9.下图为邹雅创作于1954年的油画《增产钢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图中工人正在为炼钢作准备。该油画展现了当时(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B.战争局势激发了人民生产热情
C.人民为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精神 D.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正在进行
10.江苏省昆山县过去是一个农业县。1984年,昆山自筹资金,“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创办工业小区,“打破‘等靠要’局面”,吸引外资企业进行投资,并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至1990年,该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农民收入显著提升。由此可知,昆山( )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积极推广城市改革的经验
C.探索城乡融合发展 D.外向型经济主导地位确立
11.埃及新王国时期,谷物、黄金、象牙和陶器等是其主要出口商品,输入物有腓尼基、叙利亚的各种农产品和手工制品,黎巴嫩的木材,塞浦路斯的铜,赫梯的铁,两河流域的纺织品和油类,以及来自南方努比亚和彭特的金、银、香料等。据此可知,当时( )
A.埃及成为区域霸主 B.区域贸易网络显现
C.西亚文明影响埃及 D.环地中海贸易兴盛
12.15世纪普斯科夫修道院的长老费洛费伊宣称沙皇是罗马和拜占庭的合法继承人,沙皇的权力源于神授,沙皇是拯救世界、领导世界的救世主。俄罗斯历史上颂扬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美化沙皇及君主专制的作品一直存在。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等俄国的沙皇更是被描述成锐意改革的“好沙皇”。这反映出( )
A.意识形态服务现实政治需要 B.民族主义推动世俗王权崛起
C.启蒙运动促进君主立宪形成 D.商品经济瓦解传统等级制度
13.英国的航海法令历史悠久。14世纪末,英国颁布严厉的沿海贸易禁令,规定进出口任何商品都必须使用英国船只。16世纪,颁布禁止外国人参与英国海岸贸易的法令。1651年《航海条例》主要谋求打击荷兰转口贸易,垄断殖民地贸易经济,保障本国航运业的发展,强化英国经济及国家防御力量。这些航海法令的本质共性是( )
A.君主专制政权强化对贸易的控制
B.新教伦理推动英国的贸易扩张
C.以重商主义政策维护国家的利益
D.满足国内工业资本扩张的需要
14.1780年,当美国士兵因查尔斯顿沦陷而士气低落之时,费城妇女建立起较大规模的妇女协会,开展了全国性的募捐集款运动。华盛顿对此亲自发函致谢与嘉奖。这反映了( )
A.妇女心系美国联邦政府 B.女权主义思想开始兴起
C.独立斗争趋势不可阻挡 D.女性成为斗争核心力量
15.1936年卡德纳斯政府颁布的《土地分配特别法》规定:“凡超过法定面积的大庄园主土地,无论是否投入生产,均需无偿分配给无地农民。”仅1936年就完成土地分配案例2.3万起,涉及土地面积达1200万公顷。这一规定( )
A.推动了墨西哥的独立 B.肃清了殖民主义
C.巩固了民主革命成果 D.废除了种植园经济
16.1959—1968年,美国政府竭力推动北约组织管制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长期出口信贷,但在英国抵制下,仅建立“事后通报”机制。1964年,英国向苏联提供长期出口信贷,引发了北约成员国和日本在东西方长期信贷领域的竞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美欧战略同盟面临实质性解体
B.国家经济利益超越冷战意识形态
C.英国争夺西方世界经济领导权
D.合作取代对抗成为国际关系主流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山东胶州与日照成为全国性稻米贸易市场。究其原因,北方人“多不惯食稻,谓其性寒,且不耐饥”,而且稻米的价格比小麦等其他粮食昂贵,故多将其投入粮食市场。嘉靖年间,赋税折银使得农民必须将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易,换回白银用来纳税。隆庆年间开放海运,胶州稻米经由海运被运到江南地区,日照的海运贸易更是发达。江南地区地狭人众,随着桑树、棉花、烟草、蓝靛等经济作物与稻争田,需要通过购买稻米来解决居民的吃饭问题。
——摘编自杜新豪《明代中后期山东的稻作技术与稻米南销》
材料二 明清时期,生长期短、播种期长、耐旱、耐瘠薄的花生,特别适合山东干旱少水的沙性丘陵地区,“至下等地,因谷类不生,久成无主荒田,今稍加人工,种花生即可得利二元以上”。而且花生能够和其他作物形成良好的轮作复种。这一时期,玉米也在山东逐渐推广。登州府玉米酒坊数量在康熙至嘉庆年间增长12倍,产品销往江南。鲁中南山区在清中叶后出现“山土尽辟,遇雨则沙随水落”的现象,农田肥力逐年下降。地方官员曾奏报:“玉黍之利,十年而地瘠,民转徙他乡”。
——摘编自王宝卿《明清以来山东种植结构变迁及其影响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中后期“山东胶州与日照成为全国性稻米贸易市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山东引种玉米、花生带来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尔德是18世纪后期著名的德国启蒙哲学家。他通过早期传教士的报告对中国有所了解。……形成了一个著名的观点:“拿欧洲人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民族在科学上建树甚微。几千年来,他们始终停滞不前。它对一切外来的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它对外部世界既不了解,更不喜爱,终日沉浸在自我比较的自负之中。这是地球上一个很闭塞的民族。”停滞与闭塞是赫尔德继承的有关中国历史特色的认知。
——摘编自鱼宏亮《康乾时代与早期全球化:17——18世纪中西信息、知识流动与政治变迁》
材料二 尼古拉·约瑟福维奇·康拉德(1891——1970)是俄罗斯著名的东方学家、语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在《古老的东方学及其新任务》(1965年)一文中指出,“没有一开始就进步的民族,也没有一开始就落后的民族。在东西方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都曾存在快速前进和缓慢发展的时期,甚至完全停滞导致暂时落后的情况。任何人都无权认为本民族是优越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民族”。
——摘编自王森《康拉德的东方文艺复兴观》
针对“中国历史停滞论”,你赞同谁的观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罹患伤寒,其病因与下水道散发的气味有关,王储的病激起了举国焦虑,民众对下水道气味的愤恨情绪被点燃。泰晤士河管理局抱怨下水道淤泥已经堆积成三个泥滩,给航运带来危险。1887年,伦敦在巴金和克罗斯内斯修建沉淀水渠,用于分离液体垃圾与固体垃圾。液体垃圾以倾撒石灰等方式稀释气味,固体垃圾或淤泥由专门船只运至北海,以减少对泰晤士河的污染程度。1889年,威廉·迪布丁被任命负责下水道改革,并为伦敦的下水道排水口配备了分析化学家,以监测城市下水道各项指标与保持水体生态平衡。20世纪初,生态下水道工程在英国逐渐普及开来。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伦敦下水道改革探究》
材料二 天津近代市政下水道建设最早出现于英租界区,其在初建阶段便完成了马路两侧街沟的铺设,方便雨水排入海河。随后,英租界在区域规划和住宅建设中逐渐增加了排水设施建设要求。1922年,英租界施行了强制发展卫生设施计划,并在租界区内所有主要道路的地下都铺设了排泄雨水与污水的下水道干管。英租界还规定,市政排水管道路面排水部分只能排泄地表水(雨水、雪水等),绝不可以排泄泔水、洗浴用水、粪水以及其他有害液体,否则将被处以罚款。良好的排水设施提升了租界民众居住质量。尤其是强制住户建造化粪池并将化粪池与下水道水管连接后,粪污也可以冲入下水道注入海河,免去了粪车在街面行走的卫生弊端。由此,墙子河外的英租界墙外推广界甚至成为华北最适宜居住的住宅区之一。
——摘编自曹牧《近代天津排水系统的变化与生态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伦敦下水道改革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天津租界排水系统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20.经济政策变迁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见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盐铁论·禁耕篇》云:“异时盐铁未笼,布衣有朐邴(地名),人君有吴王,皆盐铁初议也。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小,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太公曰:‘一家害百家,百家害诸侯,诸侯害天下,王法禁之’。”桑弘羊还认为工商业在人民生活中是不可少的,但应该由政府控制、发展官营工商业,这与他“崇本抑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他说:“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摘编自张天娇《浅论西汉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利与弊》
材料二 从15世纪晚期开始,英国就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保护主义探求:1485年亨利七世推出了大力支持羊毛工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587年完全禁止羊毛出口,1699年通过“羊毛法案”禁止进口殖民地的羊毛制品,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禁止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1721年,英国首相沃波尔以提升制造业为目标,推行明确的重商主义政策改革。1760年至1830年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虽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倡自由贸易,但是1815年英国仍通过了新的谷物法,提高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一直到1846年,当英国产业革命已经完成相当一段时间后,英国才通过取消《谷物法》,开始了维护其工业绝对领先地位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摘编自张学博《英美历史上的贸易保护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盐铁官营政策的主要目的,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5——19世纪英国经济政策的演变趋势,并分析1846年英国取消《谷物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B
3.B
4.A
5.B
6.A
7.A
8.C
9.C
10.C
11.B
12.A
13.C
14.C
15.C
16.B
17.(1)原因:北方饮食习惯的影响;北方稻米种植的经济驱动;一条鞭法的实施助推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海禁政策放宽,促进海运贸易的发展;江南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粮食缺口严重;胶州和日照优越的地理位置。
(2)影响: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土地利用率;荒地得到充分开发,有助于增加耕地面积;扩大了农民收益,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过度垦殖引发生态退化和流民问题。
18.示例
观点:我坚决反对赫尔德所谓“中国历史停滞论”,赞同康拉德关于文明发展路径多元的论断。中华文明绝非停滞的孤岛,而是在连续中孕育变革的伟大文明。
论述:政治上,中国持续自我革新。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郡县制,中国率先建立中央集权体制。隋唐创立科举制,打破门阀垄断,使寒门子弟得以更多地参政。至宋代,科举取士规模扩大,文官体系高度成熟。明清虽强化皇权,但摊丁入亩等赋役改革,体现制度对经济变迁的适应性调整。这些深刻变革证明中国政治制度始终在动态调适。经济文化上,蓬勃发展。宋朝时期发生“商业革命”,坊市界限被打破,交子流通于世,泉州商船云集,外贸税收比重增加。明朝中后期江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中国经济已显近代转型曙光。思想领域同样活跃,百家争鸣奠定文化根基,宋明理学构建哲学高峰,明末黄宗羲更发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启蒙先声。
中华文明如长江奔涌,既有惊涛裂岸的制度鼎革,亦有细流无声的文化积淀。所谓“停滞论”,实为西方以线性史观丈量东方文明的认知谬误。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每种文明都沿着独特轨迹运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19.(1)必然性:工业革命导致城市人口激增,污水排放问题严重;环境卫生恶化引发疾病(如王储伤寒),民众不满加剧;原有下水道系统落后,影响航运与城市生态;政府对公共卫生重视程度提升。
(2)特点:起步于租界,由列强主导;规划完善,雨污分流;有明确法规约束,强制推行;与住宅建设、化粪池配套。
意义:改善租界居住环境,提升民众生活质量;推动近代天津市政建设的近代化;为中国其他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20.(1)目的: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抑制私人工商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小农经济基础;防止贫富分化与土地兼并。
影响:
积极: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支持了西汉的边疆治理与国家建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和奢侈之风。
消极:官营工商业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下降;垄断经营导致物价上涨,加重民众负担;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长期不利于商品经济繁荣。
(2)演变趋势:从15世纪晚期至19世纪前期的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逐渐转向1846年后的自由贸易政策。
原因:工业革命完成后,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倾销商品;亚当·斯密等人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影响了政府决策;《谷物法》保护农业贵族利益,阻碍了工业资本家获取廉价粮食和劳动力,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的斗争推动了政策调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