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山海经》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生十日(生了十个太阳)。”羲和以“日母”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被尊奉为太阳神,成为“古华夏民族所崇拜的宇宙神和始祖神”。下列中国早期文化中与上述神话特征相似的是( )
A.龙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仰韶文化 D.二里头文化
2.如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青海乐都柳湾的齐家文化遗址的氏族公共墓地随葬品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
墓地 随葬品
170号 灰罐1件,粗双耳罐2件
176号 小垂罐、侈口罐各1件
197号 共66件,其中有斧、锛、凿等生产工具,有罐、壶等彩陶
243号 彩陶壶1件、侈口罐1件及一残陶器底部
A.阶级分化初步出现 B.氏族内部分工明确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工商食官助推生产
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4.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
5.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成为霸主们竞相揭起的旗帜,孔子常发“复周”之论;战国时《尚书·大禹谟》托名夏禹“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这反映出当时社会( )
A.向往政治统一与稳定 B.处于专制集权萌芽阶段
C.宗法分封体制趋于崩溃 D.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6.有学者认为,比起诸子百家来,儒家“具有特别的文化优势”“就连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者,自幼也得读儒家之书,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儒家“特别的文化优势”主要得益于
A.植根于久远的文化传统 B.满足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C.吸收了诸子的核心思想 D.适应“大一统”的发展趋势
7.自西周到春秋末期,人们所言之“利”大多都是“公利”,如民之利、国之利、社稷之利、公室之利。战国时期,社会“上下交征利”,不论国家还是个人,都以获得最大化的“利”作为行事、判断的准则。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血缘宗法制逐渐崩溃 B.政治秩序的重构
C.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D.士人阶层的崛起
8.大逆罪是源于秦朝的一种罪行,主要指涉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阙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犯法行为,是历代刑律处罚最重的一类犯罪。秦律规定此类犯罪事实一旦确认,则不分首从一律处死,而亲属也会因此受到株连。大逆罪的这一立法精神( )
A.表明了社会基层治理失序
B.体现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C.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权力观
D.诠释了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
9.相传刘邦在用剑斩杀了白帝之子化身的白蛇后,得知了自己赤帝之子的身份。西汉建立后,此剑成为国之重器。到了东汉,皇帝出行时有专人背负此剑随行。两汉统治者将斩蛇剑视为国之重器的动机是( )
A.借助历史规范仪卫制度 B.弘扬尚武勇毅政治传统
C.将汉代天命思想符号化 D.强化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10.图1是汉初政治地理结构示意图,呈现“坐西面东”的结构。图2是汉武帝元封年间的政治地理示意图,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边患问题的解决
C.政治中心的东移 D.治国思想的变化
11.汉光武帝时期,“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于县邑,务授试以职”,一度造成“郡国所举,类多办职俗吏”,时人称“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儒学地位出现动摇 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重视官员行政能力 D.豪强控制察举大权
12.关于政权更迭,西晋刘颂认为是“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纲之会”。他还指出,魏晋更迭用“禅让”,未能“洗心整纲”,晋廷所依靠的仍是“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据此可知,刘颂意在强调魏晋“禅让”( )
A.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 B.遏制了官僚集团腐败
C.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 D.延续了前代治国经验
13.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一样了;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民族交融双向互动 D.少数民族加速汉化
14.东汉时期,外戚、宦官干政现象很多,造成了当时政治局面的黑暗。进入魏晋以后,这类现象明显减少,外戚影响力依然存在,但在效力、持续时间上都远不如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B.专制皇权的逐渐弱化
C.儒学士人的持续斗争 D.监察制度的有效制约
15.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16.据记载,孙吴以前,扬州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公元318年,东晋元帝下令在扬州等地推广种麦,秋天播种,来年夏天收获,“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此举( )
A.促进了游牧民族封建化 B.促成了北方民众的南迁
C.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提高了耕地使用的效率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 年份 口数 出处
东汉 157年(桓帝永寿三年) 约5600万 《晋书·地理志》
西晋 280年(武帝太康元年) 约1600万 《晋书·地理志》
隋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 约2900万 《隋书·李德林传》等
唐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 约5300万 《通典·食货》
材料二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东汉后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请对东汉至西晋人口数量变化较大的现象做出历史解释,并简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主题: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
展厅 名称 简介
第一展厅 远古的根系——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元谋人和北京人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第二展厅 中华文明探源——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第三展厅 三代王国的文明——夏商周考古发现
第四展厅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汉考古发现
请模仿第一展厅的简介完成上表“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策展方案。
三、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实行“土断”。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
材料二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东晋、南朝政府“土断”的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草原民族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及目的。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 上中(仁人) 上下(智人) 中上 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 孟子屈原荀子 子贡范蠡廉颇 老子商鞅韩非 齐桓公吕不韦荆轲 秦始皇李斯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D A A C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C B D D
17.人口变化的历史解释:在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崛起,导致大量人口(如奴婢、徒附)成为依附于私人势力的隐性人口,未被国家统计。西晋建立后,虽人口减少,但并不意味着人口实际减少,而是隐性人口更多暴露。战乱和社会动荡也影响了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的人口统计,如黄巾起义、各地叛乱等。人口迁徙和政权更迭导致人口登记的不准确和数据混乱。
表格数据的历史研究价值:提供了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阶段性参考,帮助研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通过人口数据可以分析古代王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东汉末年的豪强割据、西晋建立后的经济恢复情况。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流动、城镇化进程及农业生产力水平。数据对研究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资源分配以及治国家策略和政策具有参考意义。
18.示例:
第二展厅简介: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且分布广泛,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第三展厅简介: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初步定型的时期。偃师二里头、安阳殷墟、西周利簋等众多考古发现,彰显了夏商周璀璨的青铜文明和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
第四展厅简介:秦始皇陵兵马俑、里耶秦简、茂陵鎏金铜马、“滇王之印” 金印等文物描绘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的浩瀚史诗。
19.(1)背景:国家战乱,北民大量南迁;侨人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豪门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扩大了兵源;缓和了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分,答出三点即可)
(2)途径:祖源认同(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
目的:获得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20.示例:看法:《古今人表》体现了历史人物观
东汉史学家班固《古今人表》以“表”为载体,“古今”为时空界定,“人”是主体。按照人物的德、智、功全方面综合评价的标准把众多的人物分为三等九品,优劣评价寄寓其中。无论是对人物的遴选,对品第的区分,体现了巩固对人物与历史进程关系的思考。如班固把孔子其地位和影响与开天辟地的古代帝王相提并论,说明儒家思想已取得正统地位;把秦始皇列于第六品,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物,他灭六国,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是其“功”,但在位实行暴政,造成秦二世而亡。夏桀、商纣皆为残暴荒淫,误国误民之人,分列下中,下下。由此看出作者褒贬人物、劝诫后人、微言大义的思想。
总之,《古今人表》体现的历史人物观,势必和当时儒家思想的社会正统地位密不可分,也是班固受自身封建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对后世的史学研究和思想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