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等四地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商朝时商族人认为天命只降于商人,故而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上天能够永远保佑商族;后武王伐商,打破了商人天命降于一族的观念、由周天子而不是周人来领受天命,不再斤斤计较于一族小群体的利益得失。这种变化( )A.推动仁政治国理念形成 B.适应了政治制度的更替C.使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地位2.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以下选项中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商鞅变法之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B.青铜器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C.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D.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暴政3.属国是两汉安置归附少数民族的一种行政区划,能够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在中央政府设置的流官之外,尚有另一套专门用来安置归附少数民族首领的爵位系统。这些少数民族首领往往会被赐予归义侯、率众侯、仟长、佰长等爵位。这表明,汉代( )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B.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C.中枢机构运行呈双轨局面 D.民族交融拓展政治版图4.如表是关于宋代流民问题治理的记载(部分)。宋代这些举措旨在( )时间 内容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 “访闻饥民流移,有男女或遗弃道路许诸色人及臣僚之家收买,或遗弃道路者,亦听收芥”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 “令逐路转运司下州军将曾流移及为盗贼民户地土、庄产、林木、合屋等,官为检校。责付保长正、近邻看管,不得辄有采伐,以待归业即时给付”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 “今令系创行布种与旧佃人户不同,欲以十分为率,五分给予佃户,二分半纳官,二分半官中权行拘收。后业主归,即给还”A.规范地方官员的行政权力 B.强化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C.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D.稳定社会秩序以巩固统治5.如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选拔任用程序。据此可知( )察举制 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科举制 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A.儒学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B.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C.选官程序得到优化与完善 D.官员选拔趋向公开和公平6.明朝立国后,朱元璋推行黄册制度,黄册详细登记了每家每户的人口,田土,房屋等信息,并按照职业将户口分为民,军、匠三大籍,其中民籍除民户外,还有儒、医等户。据此可知,黄册制度的实施( )A.意在建立完善的户籍体系 B.有利于强化政府对基层的管控C.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7.下图为我国古代人口数统计图,18世纪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曲线趋于重合,这一走势主要是由于( )A.统一局面形成 B.赋役制度改革C.高产作物引进 D.民众素养提高8.如图为马星驰于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创作的漫画。据此判断,该漫画的寓意是( )A.揭示议会民主艰难曲折 B.讽刺袁世凯复辟称帝C.抨击国民党的独裁专制 D.批判段祺瑞破坏共和9.1950年4月,中荷两国代表在北京开始建交谈判。在先后4次谈判期间,由于荷方在联合国经济暨社会理事会所属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中,投票反对驱逐台湾国民党代表等问题,以致建交问题无法进行。这说明当时我国外交( )A.具有灵活务实的特点 B.以联合国为中心C.坚持“一边倒”的方针 D.维护国家的主权10.20世纪80年代全国劳模表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继续提倡那种吃大苦耐大劳的“老黄牛型”劳模的同时,更重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的模范作用。这一做法旨在( )A.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B.助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展开C.推动冤假错案平反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雅典的公民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对现任公职人员的考核,如不合格,立即罢免。一个官员在一年之内要经过十次这样的检查。公职人员如果遭到差评,很可能仅仅任职一个月就被罢免。官员的任期只有一年,期满后需要再次经过选举才能续任。这些做法旨在( )A.维护公民大会的权力与地位 B.保障每个公民的参政议政权C.遏制以权谋私等腐败的滋生 D.防止直接民主带来暴民政治12.中世纪早期一些修道院学校和教堂学校,经常教授基础法律、医学和人文科学理论;12世纪之前在欧洲小城沙特尔,法律和神学等内容出现在教父哲学或者是各种知识的汇集手抄书籍当中,后来这些学科逐渐分离,专门设课研究学习。这表明当时的教会学校( )A.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C.迎合教育世俗化的趋势 D.严密控制人的思想意识13.1694年,英国政府公布法律,限制印花税局的服务人员成为国会议员,1699年,议会规定将此法律推广到其他各部。英国政府此举( )A.有效防止了营私舞弊现象 B.推动了两官分途原则的确立C.正式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 D.旨在于提升文官的政治素养14.“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民法为其法律制度的核心,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官审判案件必须援引制定法,不能以判例作为依据,从而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以禁止法官的‘造法’行为,故有‘法官是制定法仆从’一说。”下列法律文件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法国民法典》 B.《权利法案》C.“1787年联邦宪法” D.《大宪章》15.有学者认为,民族主义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19世纪是民族主义在欧洲扩散并取得胜利的时代,这一时期,西欧民族主义强调追求独立的同时,以为本民族“谋利益”和“传播文明”的名义,对外进行扩张。这说明民族主义( )A.为罪恶的殖民侵略进行辩护 B.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C.对历史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16.下表是世界及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的部分信息(单位:亿美元)。根据表格可知( )年份 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1951 335 229 891968 387 109 385A.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危机 B.国际金本位体制走向瓦解C.国家宏观调控陷入失灵状态 D.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在继承泰的郡县制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迫于形势,他为了利用各种势力击败项羽,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国。刘邦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导致“孤立而亡”。后来,他在分封同姓诸侯王时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其目的显然是想仰仗刘氏宗室的血缘关系,以构筑皇权的屏障。——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唐初的道为监察区,且监察官员并不常设。唐后期,各道监察官员多由节度使兼任,统管军政、民政、监察等各项事务。天下“为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道实际上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机构。两税法实行之后,赋税的地方留成约为四分之三,中央仅得四分之一。“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清代一级行政机构为省,实行三司督抚制,各省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其上设巡抚总理一省事务,又设总督节制数省,但督抚有中央派遣的性质,两者之间相互牵制,而布政使司和按祭使司也有奏事之权,并不完全听命于督抚。各省赋税七成以上要起运中央,为数不多的地方留存在支用时,也须经户部审核。——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邦“恢复封建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代后期的道与清代省的异同。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包括4个王国、6个大公国、5个公爵领地、7个侯爵领地、3个自由市、1个直辖地。4月16日,新选出的国会通过帝国宪法,确定各邦可以保有一些自治权。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集中了国家的巨大权力。首相主持帝国政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议会选举。立法权属帝国国会和联邦议会,议会的实际权力很小。——摘编自【德】史蒂文·奥茨门特《德国史》材料二 法国虽采纳内阁制,但内阁力量脆弱,议会权力很大,议员行使职权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在形式上,法国内阁成员是总统的官员,实际上内阁组成后即向议会报告施政方针,以便取得众议院的“信任”。议会如果投不信任票,内阁即需提出辞职,并重新组阁。法国总统非经议会两院同意,不准宣布战争。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后,不得提前罢免,除了叛国罪外,不对任何罪行负责。——摘编自游盛华《从1875年宪法看第三共和国政治生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法两国形成不同政治体制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的讲话。“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56个民族、14亿多中华儿女,同舟共济、携手奋进,一定能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关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摘自2023-10-30《光明日报》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团结”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A D C B B A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C B A C D17.(1)原因:①借鉴秦亡教训,认为单纯实行郡县制导致孤立无援;②形势所迫,利用各方势力击败项羽;③依靠刘氏宗室血缘关系,构筑皇权屏障,巩固统治。(2)相同点:都是地方行政区划,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地方事务进行管理。不同点:唐代后期道的监察官员多由节度使兼任,权力较大,道逐渐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地方财权较大;清代督抚有中央派遣性质,相互牵制,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不完全听命于督抚,地方赋税大部分上缴中央,财权较小。18.(1)法制观念:①司法独立,法官应按职责办事,不受权势干扰: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子之父杀人也应依法惩处;③个人情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舜应放弃天子之位以成全孝道。社会背景:①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法律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②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与伦理,但也面临着现实社会中如何处理道德与法律关系的问题;③社会阶层分化,各阶层利益诉求不同,需要明确的法律规范来调节社会关系。(2)社会价值:①促进乡村社会风气的改善,人心淳正,人们急公好义,遵守礼义;②有助于减少诉讼,维护乡村社会秩序﹔③体现了儒家“知行合一”思想,将道德规范转化为民众的实际行动,加强了乡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19.(1)政治特征:①实行联邦制,各邦保留一定自治权;②君主立宪制,但君主权力巨大;③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④议会权力较小,立法权分属帝国国会和联邦议会。(2)原因:德意志:①长期分裂,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需要强大的中央政权来实现统一和发展资本主义;②普鲁士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专制主义传统影响了帝国政治体制;③容克贵族势力强大,与资产阶级妥协,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 法国:①法国大革命后,封建势力遭到沉重打击,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强大;②启蒙运动思想深入人心,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民众对民主权利要求较高﹔③法国长期的政治动荡,使资产阶级认识到权力制衡的重要性。20.示例: 论题: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石。阐述:在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就有着广泛的交流与融合。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各民族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汉朝时期,通过和亲、贸易等方式加强与匈奴等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间的和平共处与经济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地区的发展。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共同创造了繁荣的大唐文化。在近代,面对列强侵略,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如在抗日战争中,全国各民族紧密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见,民族团结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