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复习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复习
【单元概述】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是其中的代表。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他们各自在演化过程中的特点。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相传距今五六千年,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举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多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出现,社会分化加剧,早期国家开始出现。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距今4000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课程标准】
1.了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古人类活动,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遗址,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重难点】
1.重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古人类活动;河姆渡、半坡等遗址;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
2.难点: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远古传说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时空观念】
【单元导图】
【基础知识】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古人类 距今时间 考古发现 发现地点 生产生活与地位
元谋人 约170万年 门齿化石 云南元谋县 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地位: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蓝田人 约160万年 完整头骨化石 陕西蓝田
郧县人 约100万年 头骨化石 湖北郧县
北京人 (直立人代表) 距今约70万-20万年 牙齿化石、头盖骨化石、用火遗迹、直立人化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等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裴文中) ①群体生活;②使用打制石器: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③使用天然火 地位: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山顶洞人 (晚期智人-现代人代表) 距今约3万年 骨针、装饰品等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①使用打制石器,制作骨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人工取火,采集渔猎; ③爱美意识,埋葬逝者; ④集体生活,无贫富贵贱之分
【素养拓展】
1.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
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图片解析: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被称为“化石”。 重点掌握: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2.旧石器时代:人类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其中,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时期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3.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直立行走是古猿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进化为人类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会不会直立行走,而是会不会制作工具。
4.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改善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随堂练习】
【典例】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
A.文献 B.化石 C.传说 D.出土文物
【知识点拨】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被称为“化石”。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变式1】某校开展“中国古人类探秘”项目学习,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湖北郧县出土距今约100万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3号头骨),被学术界视为研究东亚人类起源的关键实物。该发现最适合用于论证( )
A.元谋人并非中国最早古人类 B.旧石器时代人类已掌握磨制技术
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唯一起源地 D.中国境内存在连续的古人类演化链
【变式2】某博物馆策划“人类起源”展览,为确保科学性,布展应优先采用( )
A.元谋人牙齿化石及伴生石器 B.“女娲造人”神话动画演示
C.《史记·五帝本纪》文献影印件 D.学者绘制的原始聚落想象图
【答案】B D A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农业的起源:
(1)时间: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2)地位: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定居生活: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人类的定居生活。
3.原始农业起源的标志:农作物出现、定居生活、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作陶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饲养家畜。
4.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下游地区)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00年
3.住房:干栏式建筑
4.生产生活:①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②农业:稻作农业,使用骨耜;③畜牧业: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④手工业:使用天然漆,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雕刻技术等。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图片解析:原始农业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发展。 重点掌握: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一)仰韶文化
1.地点: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2.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3.生产生活状况:粟作农业;定居生活;彩陶(表面绘制鱼、鸟、花);氏族社会兴盛时期;早期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无显著差别,成员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差别。
4.代表:半坡遗址
(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2)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3)房屋:半地穴式房屋,有灶坑
(4)生产生活:①农业: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②手工业:制作磨制石器;制作乐器陶埙;使用装饰品;会纺织、制衣。③其他: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采集野果。
(二)大汶口文化
1.时间:距今约5900-4400年
2.分布: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3.晚期生产生活状况
(1)手工业: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制作精致的陶器和精美玉器。
(2)墓葬:随葬品出现明显差异,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贫富分化。
【素养拓展】
1.对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原始居民 河姆渡人 半坡人
距今时间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年
生活地点 今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今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房屋样式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
生产工具 骨耜、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
原始农业 水稻 粟
家畜饲养 猪、狗等 猪、狗等
手工业 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 彩陶、乐器(陶埙)、纺织制衣
2.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代表: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代表:河姆渡人、半坡人。
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能够制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制造的最具特色的是黑陶,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最具特色的是彩陶。
【随堂练习】
【典例】晓梅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人类活动遗址时找到了如下图片,由此可知她研究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良渚遗址
【易错易混】注意区分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参考【素养拓展】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表格对比。
【变式1】下列图片所示文物可直接用于研究( )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炎黄联盟 D.早期国家产生
【变式2】下列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 B.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C.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 D.使用青铜农具进行耕作
【答案】C B B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1.早期城市初步形成
(1)时间:大约在5000多年前
(2)背景: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
(3)设施: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
(4)影响: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
2.早期国家的形成: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3.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图片解析: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重点掌握: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一)良渚古城
1.时间地点: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
2.古城组成和地位:宫殿区、内城和外城;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3.水利系统: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考古发现
(1)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出土约20万千克的炭化稻谷。
价值: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墓葬特点:贵族墓地随葬品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着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价值: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神人兽面纹:良渚文化很多玉器刻有神人兽面纹(“神徽”)
价值:良渚人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5.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二)陶寺都城
1.时间地点: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
2.古城建筑: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陶制的建筑材料。
3.墓葬特点
(1)阶级分化严重: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表明墓主人的高贵身份,贵族墓地用人殉葬。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2)多元一体: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4.其余考古发现: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观象台。
5.意义: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三)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特征: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1.多元一体: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多元)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一体),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2.中原核心: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迅速崛起,持续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三、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年代: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
3.著名战役:①阪泉之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②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归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4.影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二)尧舜禹的禅让
1.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尧——舜——禹
2.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即原始的民主)
3.人物事迹: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决水患;禹治水有功,被民众尊称为“大禹”。
【素养拓展】
1.对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的认识。
远古传说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但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需要与文物史料或其他史料相互佐证,以了解历史真相。
2.清明节举行黄帝陵祭祖大典的现实意义。
(1)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以及整个中华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认同。
(2)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爱国情感,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堂练习】
【典例】“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是( )
A.元谋人和北京人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B.长江、黄河等流域均发现了原始农耕遗址
C.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 D.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
【知识点拨】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点是多元一体。其内涵可从两方面理解:
(1) 地域多元性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各自发展出独特的玉器、城址和祭祀体系,呈现“满天星斗”式的文明格局。
(2) 文化交融性 :早期文明通过贸易(如仰韶彩陶的广泛传播)、战争(如炎黄联盟)和技术交流(如稻粟作物扩散),逐渐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互动网络。
【变式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蓝田人遗址位于陕西,马坝人遗址位于广东,穿洞人遗址位于贵州……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
A.多元性 B.同步性 C.竞争性 D.领先性
【变式2】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三星塔拉遗址 红山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 凸堆龙纹红陶斝(甘肃) 良渚遗址 龙首玉镯(浙江)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答案】B A C
【实战演练】
1.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郧县人和蓝田人化石的研究,为探讨人类在东亚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这些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最直接有助于研究( )
A.人类起源与进化 B.原始农业起源 C.远古传说真实性 D.王朝更替规律
2.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人猿相揖别”的重要标志是( )
A.使用自然工具 B.手足分工 C.直立行走 D.会制造工具
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通过系统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以下选项中,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考古发现是( )
A.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传说 B.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化石
C.周口店遗址发现北京人化石 D.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出土
4.2025年初,四川某遗址博物馆新开放的“远古探索”展厅中,陈列着出土的石斧、石锤、尖状器、刮削器等文物。这表明当时人类( )
A.已学会建造房屋 B.会制作工具 C.掌握了绘画技艺 D.懂得饲养动物
5.下图为距今约四千多年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黑陶杯,该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诱人的魅力。这反映了当时( )
A.成熟的稻作农业 B.精湛的手工技艺 C.发达的青铜文明 D.富裕的社会生活
6.2025年考古团队在北京周口店遗址新发现一块距今约23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并在此化石出土的地层中发现多处灰烬堆,灰烬中包含烧骨、烧石和朴树籽。据此推断,该古人类( )
A.已掌握人工取火 B.会保存火种 C.种植农作物 D.使用磨制石器
7.在小孤山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约3万年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多由兽牙、贝壳等经过精心打磨而成。这一发现主要反映了当时人类( )
A.已掌握复杂的狩猎技术 B.具备一定的审美观念
C.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D.进入了定居农业生活
8.下图为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化石。它们体现了山顶洞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会狩猎和捕鱼 C.过着群居生活 D.掌握钻孔技术
9.一万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改变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原始手工业的出现 D.会盖房子
10.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参加了以“寻觅人类起源的足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其中一项活动是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
A.陕西蓝田 B.北京周口店 C.云南元谋 D.湖北郧阳
1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元谋人遗址
12.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面文物共同印证了我国原始居民( )
A.使用磨制石器 B.开始饲养家畜 C.具有音乐审美 D.会种植农作物
13.小唐同学在参观西安半坡博物馆时,能感受到( )
A.干栏式建筑的巧妙 B.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古朴美
C.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D.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4.同学们在参观某处历史遗址时,讲解员介绍道:“这里的人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他们参观的这处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5.要了解早期人类的进化及生产、生活状况,可靠的依据是( )
A.考古发掘 B.神话传说 C.历史记载 D.学者的主张
16.辽宁省海城市小孤山遗址出土了以下文物,它们说明小孤山人有( )
小孤山遗址出土的装饰品(距今约3万年)
A.种植经验 B.天文知识 C.爱美意识 D.国家观念
17.某遗址出土如下文物,据此可以推断当时出现( )
A.贫富分化 B.原始农业 C.早期国家 D.民族交融
18.浙江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史书中关于浙江先民种植水稻的记载 B.浙江民间流传的稻作民俗与农耕谚语
C.浙江境内考古发掘的史前水稻栽培的遗存 D.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浙江原始农耕想象图
19.如图中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佐证了( )
A.区域文化相互影响 B.成熟文字出现 C.中原成为政治中心 D.国家统一完成
20.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我国远古居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文化,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篇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人类和文化遗址有20余处,分布范围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特别是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摘编自《中国原始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明显。考古学者在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三层灰烬。 ——摘编自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断定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简述北京人会用火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下列图片所示文物是在我国原始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
(3)根据这两件文物,请你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技术,具有了什么意识。并说一说你判断的依据。
21.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
材料二:黄河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材料三:在大汶口遗址,发现了磨制石器:石镰、石锄等,在墓葬中,有的墓随葬的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
(1)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推测古人类已经掌握的技能。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材料一中图二、三两件文物,完成你的考证。(选取其中一幅图片)
示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可以印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工具。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分别是什么样式的?造成这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归纳出大汶口原始居民与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相比,具有的最突出的不同点。
(4)通过文物古迹,我们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请你举出一条我们了解文物的途径。
【参考答案】
1-5:ADBBB 6-10:BBDBC 11-15:BCBCA 16-19:CBCA
20.(1)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2)证据:在发掘北京人遗址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意义: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3)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具有了爱美意识。骨针表面光滑,末端有针孔;会制作和佩戴装饰品。
21.(1)图二:河姆渡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可以印证河姆渡人懂得运用雕刻艺术(或掌握了雕刻艺术);图三半坡出土的纺轮可以印证半坡人会纺织。
(2)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长江流域:干栏式建筑;原因:自然环境的不同
(3)不同点:出现了私有财产(或出现了贫富分化)。
(4)途径:查找资料,走进博物馆,考查历史遗迹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