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 02 讲 鉴赏诗歌语言(练习)目录01课标达标练 2考点一 炼字(词) 2考点二 炼句(联) 4考点三 炼篇(语言特点) 602核心突破练 8考点一 炼字(词) 8考点二 炼句(联) 10考点三 炼篇(语言特点) 1203真题溯源练 14考点一 炼字(词)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望蓟门祖 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浣溪沙欧阳修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琉璃滑净无尘”中作者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B.“当路游丝萦醉客”,游丝本无情,欧阳修却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是游人被春景吸引之意。C.“日斜归去奈何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流连惆怅之情。D.作者把握了云天阳光、花鸟游丝所蕴含的美的特质,并注入自己喜不自禁的情感,创造出幽美的诗情画意。2.“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中最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劳停驿【注】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写景极富特色,前两联一句一景,富于变化,远、近、高、低,布置非常巧妙。B.从时间节点来看,第一联为白昼,第二联为暮夜,表明小舟昼夜兼行,奔波劳顿。C.三、四联,“一刀田”即田形如刀,极言田面之小;“鸟道”即小道,言山高而险。D.作者被贬途中山高路险、孤静寂寥,既写出对行程的忧虑,也表达了被贬的苦闷。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月 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虽写月,却不细描其光影,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朦胧而和谐。B.“更深”二字,交代时间,营造出一种春夜静谧孤寂的氛围,意境深邃。C.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现了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锐洞察力。D.诗歌望明月而生情思,咏春景而感怀,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2.“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中的“透”字极富表现力,请赏析其妙处。考点二 炼句(联)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注】(节选)苏 轼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尊。【注】 本诗是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六十岁时在惠州贬所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诗人不仅状其光色,还写出梅花的品格。B.诗人独把“清尊”,酒醒梦觉,对此名花,尽享短暂的欢愉,忽有妙意萌动,却终于无言。C.末二句以梅的口吻劝慰诗人,幸有月与酒为伴,可以忘怀一切,表现诗人满足惬意。D.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深沉。诗人借梅自抒怀抱,人、梅双关,浑化无迹。2.诗中三、四句为人称道,清代纪昀评此二句:“天人姿泽,非此笔不称此花。”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豆叶黄赵彦端粉墙丹槛①柳丝中,帘箔②轻明花影重。午醉醒来一面风。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注】 ①槛: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杆,一作“柱”。②帘箔:用竹子或芦苇编成的方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选取粉墙、丹槛、垂柳等意象,描绘出轻风拂柳,粉墙丹槛时隐时现的画面,意境清幽恬淡。B.“帘箔轻明花影重”意思是词人处于帘内,透过方帘看到花影重叠,景物朦胧,而不清明可辨。C.第三句点明了时间,词人午睡醒来,被一阵风吹走了醉意,此处用“面”来修饰风,颇具意味。D.这首词笔法清新,不用典故,不加藻饰,明白如话。词句明净自然,却又玲珑精巧,生动有致。2.“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注]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注】 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拟人的手法、问候的语气,充分表现了词人热爱春色的感情。B.在词人看来,东风、杨柳好像是理解他的心意,饱含深情地送他过湖。C.“悠然”一词写出了词人得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此时安闲自适的心境。D.全词通过写词人重来三塔湖访春赏景,抒发了熟谙世情后的无穷感慨。2.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题胡逸老致虚庵①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③?【注】 ①胡逸老,生平不详;致虚庵,胡逸老的书房名。②籯(yíng):竹箱。③灵台:指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诗书传家能够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箱往往会给子孙招来祸害。B.颔联使用“能”“必”二字,强调了胡逸老乐善好施,一定能够名垂青史。C.诗中致虚庵主人具有高雅的人格,诗人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胸襟。D.山水可以涤荡心灵,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自然能够常现于心中。2本诗颈联独具魅力,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考点三 语言特点(风格)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畬田词五首(其一)[注]王禹偁大家齐力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畬田词五首(其四)王禹偁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注】 北宋淳化二年(991),诗人因上疏为遭受诬陷的朝臣徐铉辩冤而触怒宋太宗,被贬为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州市)团练副使。当时商州还很荒僻,其属县丰阳、上津一带多是深山穷谷,车辙不通,农业上仍是刀耕火种。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组诗围绕描写商州丰阳、上津一带畬田耕作的风俗,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但又各有侧重。B.第一首诗描绘了山民们登上高山,伐树斩草,烧灰种地,烟云火影笼罩山头,悠扬田歌回荡山间,组合成一幅热情洋溢的劳动图景。C.第二首诗以轻快的笔调描述了畬田中协力互耕、依次而进的特点,表现了山民的勤奋和愉快心情。D.诗人站在观赏者的角度作客观描述,用劳动者的口吻唱出他们的心声,使组诗更显得活泼自然,真切感人。2.王禹偁推崇白居易和杜甫,力求在朴素浅近的语言中表达深刻幽远的哲理。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建元寺①李 绅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②。芳草垄边回首客,野花丛里断肠人。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叹息光阴催白发,莫悲风月独沾巾。【注】 ①建元寺:题目一作“和郭郧寒食”。建元寺,在今常州,始建于南朝齐高祖建元年间。②禁火辰:指寒食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来到建元寺游览,“伤心”一词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B.已是暮年的作者,站在花草丛中回首往事深感物是人非,不由内心伤悲。C.透过建元寺敞开的门,看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只有红药在古殿盛开。D.全诗景中见情但又不局限个人情感的抒发,在伤感中透露着豁达的襟怀。2.有人评价李绅这首诗“意境阔大,感情刚劲”,试结合全诗分析。(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以十扇送徐天隐黄庭坚人贫鹅雁聒邻墙,公贫琢诗声绕梁。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党锢诸生尊孺子①,建安七人先伟长②。遣奴送箑非为好,恐有佳客或升堂。【注】 ①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②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期魏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而一般人生活贫穷、呼喊之声纷乱嘈杂,会打扰到邻居。B.徐天隐酷爱诗歌,钻研文艺孜孜不倦,从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C.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D.诗人看徐天隐家里夏天没有扇子,考虑到去他家里的客人可能较多,所以送十把扇子给他,但对自己没能亲自送上的行为充满自责。2.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主张以故为新、平淡有味、涵泳深沉,他的诗学主张在这首诗里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考点一 炼字(词)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晚登城北门①陆 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注】 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下句抒写了秋日的感受。B.“杜陵秋”三个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担忧和对故都的思念。C.年老多病,令诗人搔首不安;身世安危未卜,让诗人只能倚楼兴叹。D.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2.本诗以“愁”字为诗眼,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 楼①杜 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注】 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时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2.“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登裴秀才迪小台王 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虽端居室内,却能遥望远山苍云,“望”字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之景。B.颔联中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秋原的空阔。C.颈联一方面间接表现了小台之高,一方面暗写了裴秀才居处和小台深藏林壑的幽雅超尘。D.“好客多乘月”与《春江花月夜》中“不知乘月几人归”所抒发的“乘月”之情是一样的。2.诗歌之妙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淮上遇洛阳李主簿【注】韦应物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注】 韦应物于大历八年南下广陵谋事,大历九年无成而归。途中,于淮水边已废弃的渡口偶遇李主簿。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李主簿结茅而居的环境。古渡萧条荒凉,淮水流逝不返已暗含下文人之将老的感慨。B.颈联写出深秋时节,孤雁飞过寒山,暮雨潇潇,舟自远方而来的情景,情景交融,寓意深刻。C.尾联写“我”傍晚偶遇归来的李主簿,热情接待,旧情难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引人遐想。D.本诗运笔精细,言近旨远。诗歌既写出了李主簿的衰颓,也寄寓了诗人自身怅然若失的情怀。2“‘木’就是‘树’。”颔联“门前树已秋”中的“树”能改为“木”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考点二 炼句(联)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牧 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2.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临江仙·簪花屡堕戏作①辛弃疾鼓子花②开春烂漫,荒园无限思量。今朝拄杖过西乡。急呼桃叶渡,为看牡丹忙。不管昨宵风雨横,依然红紫成行。白头陪奉少年场。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注】 ①本词作于词人六十二岁,时词人赋闲于瓢泉。②鼓子花:旋花,形似鼓。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子花在春天开得非常繁盛,这一充满生机的景象引发了词人许多的思绪。B.词人想要去观赏牡丹花,“急呼”与“忙”表现了他前往赏花的急切心理。C.“红紫成行”,此处用颜色代指牡丹,写出牡丹虽经受狂风暴雨却依旧艳丽。D.词人深受百姓尊重且性格随和,到西乡之后,许多少年陪伴词人共赏牡丹。2.有评论认为本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妙,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妙处。三、(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9分)昭君怨·赋松上鸥杨万里①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注】①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文学家。杨万里一生未被重用,此词是他辞官家居江西吉水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偶听”两句从听觉和心理两个角度描写沙鸥泊松投宿,以动衬静,营造出寂静的氛围。B.“稚子”两句表现了词人对沙鸥的喜爱,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莫”“恐”二字生动传神。C.“俄顷”两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词人对沙鸥的牵挂和对自身命运前途的迷茫和担忧。D.这首咏物词立意起点虽是“松上鸥”,但其最终归趣则在词人含蓄而深沉的内心世界。2.如何理解“我已乞归休,报沙鸥”两句的多重内涵?请简要分析。(6分)考点三 语言特点(风格)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江夏赠韦南陵冰(节选)①李 白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②生阳春。山公③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头陀④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⑤。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注】 ①韦南陵冰:李白的故人,时任南陵县令的韦冰。②寒灰重暖:汉代韩安国身陷囹圄,自信死灰可以复燃。③山公:指晋人山简。④头陀:僧寺名。⑤鹦鹉洲:因东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地而得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闷”“苦辛”两句以短促的五言入诗,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因际遇坎坷而产生的愁苦与酸辛。B.诗中运用山简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打击时通过饮酒来消解苦闷的乐观与豁达。C.“捶碎黄鹤楼”与“倒却鹦鹉洲”是诗人因自己与被贬友人同受命运不公而发出的愤激之语。D.“赤壁”句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梦”表达人生失意的感悟。2.有人评价这首诗“气吞云梦,笔扫虹霓”,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9分)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刘克庄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②,无功级。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注】①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②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侯。1.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甲雕戈”句写出了词人当年在军中披坚执锐、雄姿英发的形象。B.“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突出了拟写檄文之快,可见词人才思敏捷。C.“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D.“有谁怜”句以李广自况,写自己虽一心想抗金却不被任用的悲愤。2.有评论家说本词“故作旷达语”,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理解。(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试题。(9分)【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十二月】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尧民歌】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元曲,宫调名是“中吕”,由曲牌名为“十二月”“尧民歌”的两支曲子构成,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又和谐统一。B.前曲重在写景,寓离别的寂寞、悲苦于景物之中,“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出了借酒浇愁的女子喝醉酒后面颊如桃花般绯红的情状。C.后曲侧重抒情,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达了相思之深、离别之苦,“新啼痕压旧啼痕”中的“压”字表现了主人公每天以泪洗面,突出其相思之悲苦。D.这首元曲是王实甫为相思怀人的闺中女子而写的代言之作,曲中写尽了一个独处幽闺的女子思念远在异地的爱人的悲切心情。2.试赏析这首元曲的语言特色。(6分)(2023· 北京高考,节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 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2.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 02 讲 鉴赏诗歌语言(练习)目录01课标达标练 2考点一 炼字(词) 2考点二 炼句(联) 5考点三 炼篇(语言特点) 802核心突破练 11考点一 炼字(词) 11考点二 炼句(联) 14考点三 炼篇(语言特点) 1803真题溯源练 21考点一 炼字(词)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望蓟门祖 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 ①全诗以“惊”为诗眼,贯穿全诗。②“惊”字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③第一句写诗人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写诗人因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写诗人因高挂的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诗人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写诗人因“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解析] 第一步:确定诗眼。结合全诗可知,“惊”字是贯穿全诗的诗眼。第二步:整体点明地位。根据题干“诗歌开篇”几个字,需要答出“惊”字在全诗中的地位: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第三步:分析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全诗是如何体现“惊”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浣溪沙欧阳修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碧琉璃滑净无尘”中作者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B.“当路游丝萦醉客”,游丝本无情,欧阳修却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是游人被春景吸引之意。C.“日斜归去奈何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流连惆怅之情。D.作者把握了云天阳光、花鸟游丝所蕴含的美的特质,并注入自己喜不自禁的情感,创造出幽美的诗情画意。[答案] A [解析] A项,“夸张的修辞手法”错误。“碧琉璃滑净无尘”写作者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把平静清澈的西湖水面比喻成光洁平滑的琉璃。2.“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中最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6分)[答案] 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响”和“浸”。“响”用声音表示动态,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蹄声得得,轮声隆隆,来到西湖游赏春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热闹的气氛。“浸”即倒映,“溶溶春水浸春云”写湖面风光,水里映出了云的影子,云、水、天空都融在一起了,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巧妙地写出湖水的清澈程度,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解析] 炼字首先考虑动词,这两句中,“响”“浸”二字是动词,“响”字写桥上行人们乘车而过,发出巨大声响,既写出游春人之多,也透露出热闹欢乐的气氛;“浸”字以实写虚,本来春云只是倒影在水中,诗人却说是春水浸泡着春云,形象逼真地写出湖面的清澈,倒影的真实,且把天空的云与水中的云连在一起,营造出水天一色的景象,透露出作者对浓浓春意的喜爱之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劳停驿【注】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写景极富特色,前两联一句一景,富于变化,远、近、高、低,布置非常巧妙。B.从时间节点来看,第一联为白昼,第二联为暮夜,表明小舟昼夜兼行,奔波劳顿。C.三、四联,“一刀田”即田形如刀,极言田面之小;“鸟道”即小道,言山高而险。D.作者被贬途中山高路险、孤静寂寥,既写出对行程的忧虑,也表达了被贬的苦闷。[答案] B [解析] B项,“昼夜兼行”错,从标题、“帆落”“明发”等可知,作者是夜宿驿站的。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解析] 先明确“荒”“瘦”的意思,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中村落和田野的荒凉、贫瘠之感。然后体会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利用好关键词“孤”“愁”,加上注释中的“被贬”,就能很好地把握情感。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月 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虽写月,却不细描其光影,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朦胧而和谐。B.“更深”二字,交代时间,营造出一种春夜静谧孤寂的氛围,意境深邃。C.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现了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锐洞察力。D.诗歌望明月而生情思,咏春景而感怀,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答案] B [解匠] B项,“营造出一种春夜静谧孤寂的氛围,意境深邃”说法错误。“更深”的意思是夜深,这两个字交代了时间,也为之后的景色描绘确定了基调。“月色半人家”是“更深”的具体化,“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将前两句结合起来看,才能“营造出一种春夜静谧孤寂的氛围,意境深邃”,仅“更深”二字是不能营造出这种氛围和意境的。2.“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中的“透”字极富表现力,请赏析其妙处。[答案] “透”意为穿过,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穿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用“透”字,表现了春夜的静谧,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表现出盎然的春意和诗人体察自然界的细微。[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第一步,解释“透”字的含义:“透”的意思是渗透、穿透、穿过。第二步,展开联想,把“透”字放回原句,描述诗句中描绘的景象:冬眠的小虫因为天气回暖而刚刚苏醒,小虫的鸣叫第一次穿过了绿色的纱窗,传到了屋子里面。第三步,点出“透”字烘托出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首先,“透”字写出了诗人是隔窗而听到虫声,听得真切而清晰,这是因为夜晚静谧,所以虫声才能穿透窗纱传进屋内;其次,用“透”字,有迸发、用力的意味,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写出了小虫苏醒后充满生命力的形象,表现出盎然的春意和诗人体察自然界的细微。考点二 炼句(联)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注】(节选)苏 轼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尊。【注】 本诗是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六十岁时在惠州贬所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诗人不仅状其光色,还写出梅花的品格。B.诗人独把“清尊”,酒醒梦觉,对此名花,尽享短暂的欢愉,忽有妙意萌动,却终于无言。C.末二句以梅的口吻劝慰诗人,幸有月与酒为伴,可以忘怀一切,表现诗人满足惬意。D.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深沉。诗人借梅自抒怀抱,人、梅双关,浑化无迹。[答案] C [解析] C项,“表现诗人满足惬意”错误。说“勿叹息”,说“幸有”,是强作排遣口吻。2.诗中三、四句为人称道,清代纪昀评此二句:“天人姿泽,非此笔不称此花。”请简要分析。[答案] ①通过想象创造出梦幻般的境界;②以缟衣仙女喻梅花,活画出梅花高洁的风采神韵;③诗人视梅花为知己,借梅花慰藉寂寞心灵。[解析] 三、四句写诗人想象盛开的梅花仿佛是婀娜的海南仙子,驾着仙云,穿着白衣,于深夜降临在寂静的阶前,在月下轻叩着诗人的门扉,创造出梦幻般的境界。把盛开的梅花比作婀娜的海南仙子,分别写出梅花的颜色洁白和飘飘如仙的韵致,活画出梅花高洁的风采神韵。诗人写梅花不是原地开放,而是驾云而来,并且月下叩门,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视梅花为知己,赋予梅花无限情韵,借梅花慰藉寂寞心灵。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豆叶黄赵彦端粉墙丹槛①柳丝中,帘箔②轻明花影重。午醉醒来一面风。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注】 ①槛: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杆,一作“柱”。②帘箔:用竹子或芦苇编成的方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选取粉墙、丹槛、垂柳等意象,描绘出轻风拂柳,粉墙丹槛时隐时现的画面,意境清幽恬淡。B.“帘箔轻明花影重”意思是词人处于帘内,透过方帘看到花影重叠,景物朦胧,而不清明可辨。C.第三句点明了时间,词人午睡醒来,被一阵风吹走了醉意,此处用“面”来修饰风,颇具意味。D.这首词笔法清新,不用典故,不加藻饰,明白如话。词句明净自然,却又玲珑精巧,生动有致。[答案]B [解析][B项,“意思是词人处于帘内,透过方帘看到花影重叠,景物朦胧,而不清明可辨”错误。“帘箔轻明花影重”意思是,因为帘箔轻明才能看清外面花影的重叠,但景物却不朦胧,而是清明可辨的。]2.“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 ①词人放眼望去,满目葱翠,为绿陶醉,感到生命的可爱美好;又意外发现几颗鲜红的樱桃掩映于绿叶之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②叠词“葱葱”,点染出树叶苍翠茂盛,颇具生机。数量词“几颗”流露出词人闲适安逸之情。“红”“绿”相映,色彩鲜明,景物清灵秀俏,极富画面之美。[解析] “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意思是在绿葱葱的树叶映衬下,可看到红澄澄、水灵灵似珍珠玛瑙般莹润的樱桃。情感表达方面:满目翠绿与诱人的樱桃红色,红配绿,对比鲜明,分外夺目,体现出词人目之所及处的生动景象。可看出,词人放眼望去,满目葱翠,为绿陶醉,感到生命的可爱美好;又意外发现几颗鲜红的樱桃掩映于绿叶之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手法技巧方面:“葱葱”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念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又点染出树叶苍翠茂盛,颇具生机。数量词“几颗”,体现出几粒红樱桃对大片绿色的生动点缀,也流露出词人闲适安逸之情。“红”“绿”两色相互映衬,色彩对比鲜明,景物清灵秀俏,极富画面之美。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注]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注】 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拟人的手法、问候的语气,充分表现了词人热爱春色的感情。B.在词人看来,东风、杨柳好像是理解他的心意,饱含深情地送他过湖。C.“悠然”一词写出了词人得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此时安闲自适的心境。D.全词通过写词人重来三塔湖访春赏景,抒发了熟谙世情后的无穷感慨。[答案] C [解析] [C项,错误。“悠然”看似旷达,实则沉痛,隐含着一种深沉的辛酸和愁怨。]2.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答案] ①最后两句动静结合,辽阔的蓝天碧水之上飞起一群沙鸥,给人以寥廓飞动之感;②以景结情,意境深远,词人将沉郁之情寄于令人陶醉的美景之中,余味无穷。[解析] 第一步,理解意蕴。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第二步,多角度赏析。从动静结合角度赏析。整幅画面一静一动、点面交映,充满了蓬勃的生机,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与鸥同盟的深意。从以景结情的角度,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梁的结笔。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题胡逸老致虚庵①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③?【注】 ①胡逸老,生平不详;致虚庵,胡逸老的书房名。②籯(yíng):竹箱。③灵台:指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诗书传家能够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箱往往会给子孙招来祸害。B.颔联使用“能”“必”二字,强调了胡逸老乐善好施,一定能够名垂青史。C.诗中致虚庵主人具有高雅的人格,诗人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胸襟。D.山水可以涤荡心灵,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自然能够常现于心中。[答案] B [解析] “一定能够名垂青史”错。颔联“必有明月生蚌胎”一句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孔融赞扬韦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为一双明珠,用此典,写出了胡逸老必能像韦端那样,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诗人在此寓意胡逸老的后代必得佳子弟,而并不是说胡逸老能名垂青史。2本诗颈联独具魅力,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 (1)手法精妙。①化静为动,白天闲坐庵中,眼前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飒飒而来。这两句诗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②视听结合,出句写视觉,看到山景如画;对句写听觉,听到水声阵阵,以景衬人,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跃然纸上。(2)结构精妙。颈联承接上联由写致虚庵主人转到写致虚庵周围的环境,为尾联写山水的作用做铺垫。[解析] 赏析诗句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常见的赏析角度有手法、结构、语言等。从手法角度来看,“画图出”“风雨来”,化静为动,写出致虚庵白天与夜晚的不同景象,“山随”“水作”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将山水写活了;“山随宴坐画图出”写出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入眼中,此为视觉描写;“水作夜窗风雨来”写山谷中的流水声远远地传来,如同风雨敲窗的声响,从听觉角度写出水声阵阵。视听结合,出句写视觉,看到山景如画;对句写听觉,听到水声阵阵,以景衬人,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跃然纸上。从结构角度来看,颈联描写致虚庵周围山水相依的环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对致虚庵主人的描写,又为尾联写山水的作用做铺垫,结构非常精妙。考点三 语言特点(风格)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畬田词五首(其一)[注]王禹偁大家齐力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畬田词五首(其四)王禹偁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注】 北宋淳化二年(991),诗人因上疏为遭受诬陷的朝臣徐铉辩冤而触怒宋太宗,被贬为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州市)团练副使。当时商州还很荒僻,其属县丰阳、上津一带多是深山穷谷,车辙不通,农业上仍是刀耕火种。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组诗围绕描写商州丰阳、上津一带畬田耕作的风俗,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但又各有侧重。B.第一首诗描绘了山民们登上高山,伐树斩草,烧灰种地,烟云火影笼罩山头,悠扬田歌回荡山间,组合成一幅热情洋溢的劳动图景。C.第二首诗以轻快的笔调描述了畬田中协力互耕、依次而进的特点,表现了山民的勤奋和愉快心情。D.诗人站在观赏者的角度作客观描述,用劳动者的口吻唱出他们的心声,使组诗更显得活泼自然,真切感人。[答案] D [解析] [D项,“诗人站在观赏者的角度作客观描述”错误,诗人不是站在观赏者的角度作客观描述,而是把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化为畬田劳动者的心声,用他们的口吻唱出,使整组诗更显得活泼自然,真切感人。]2.王禹偁推崇白居易和杜甫,力求在朴素浅近的语言中表达深刻幽远的哲理。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答案] (1)朴素浅近的语言:如“齐力”“莫闲”“北山种了”“少荒田”等词语,用平易通俗的民间口语,描绘商州的农村生活,歌颂当地农民“相助力耕”的良好风尚。(2)深刻幽远的哲理:①处境艰难,但要协力耕种、齐力垦畬,呼唤用劳动来实现美好愿望,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②团结互助,共同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解析] 朴素浅近的语言:“大家齐力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意思是大家齐心合力上山田砍树烧灰,耳听山歌的同时手不停地劳动。“北山种了种南山”,意思是耕完北山的田就去耕南山的田;“也应四海少荒田”,意思是这样天下就不会有荒废的田园。“齐力”“莫闲”“北山种了”“少荒田”等词语,运用民间口语,语言通俗易懂,描绘商州的农村生活,歌颂当地农民“相助力耕”的良好风尚。深刻幽远的哲理:“大家齐力孱颜”“相助力耕岂有偏?”写大家互相帮助、齐心合力耕田的场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了畬田中协力互耕的特点,表现了山民的勤奋和愉快心情,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意思是希望种田人都像我们这样合作,这样天下就不会有荒废的田园。抒写了在团结互助、勤奋劳作中产生的自豪感。共同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建元寺①李 绅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②。芳草垄边回首客,野花丛里断肠人。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叹息光阴催白发,莫悲风月独沾巾。【注】 ①建元寺:题目一作“和郭郧寒食”。建元寺,在今常州,始建于南朝齐高祖建元年间。②禁火辰:指寒食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来到建元寺游览,“伤心”一词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B.已是暮年的作者,站在花草丛中回首往事深感物是人非,不由内心伤悲。C.透过建元寺敞开的门,看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只有红药在古殿盛开。D.全诗景中见情但又不局限个人情感的抒发,在伤感中透露着豁达的襟怀。[答案] C [解析] “看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错,“空门”这里是寺院的代称,代指建元寺。2.有人评价李绅这首诗“意境阔大,感情刚劲”,试结合全诗分析。(6分)[答案] ①意境阔大。诗歌的抒情不拘泥个人情怀,而着意表现盛衰之感、世事变迁,意境阔大。②感情刚劲。结尾“莫悲风月独沾巾”从悲凉凄怆之气转为明快爽朗,体现出作者豁达的情怀和豪放刚劲的情感。[解析] 先要读懂别人评价的语句,然后从“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可以读出诗中包含了对盛衰变化、世事变迁的感叹。“刚劲”的情感,则是由于结尾处,忽生出豁达的情趣,劝自己不要独自沾巾伤怀。作者虽然感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但是在结尾处用“莫悲风月独沾巾”慰勉勿在年老之时悲哀,从悲凉凄怆之气转为明快爽朗,体现出作者高远的志向、豁达的胸怀。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以十扇送徐天隐黄庭坚人贫鹅雁聒邻墙,公贫琢诗声绕梁。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党锢诸生尊孺子①,建安七人先伟长②。遣奴送箑非为好,恐有佳客或升堂。【注】 ①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②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期魏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而一般人生活贫穷、呼喊之声纷乱嘈杂,会打扰到邻居。B.徐天隐酷爱诗歌,钻研文艺孜孜不倦,从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C.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D.诗人看徐天隐家里夏天没有扇子,考虑到去他家里的客人可能较多,所以送十把扇子给他,但对自己没能亲自送上的行为充满自责。[答案] D [解析] “对自己没能亲自送上的行为充满自责”错误,应该是“还谦虚说自己的扇子不好”。2.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主张以故为新、平淡有味、涵泳深沉,他的诗学主张在这首诗里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 ①徐天隐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感受到诗文和精神世界的清凉。人物的品格隐于诗歌平淡的语言之中,引人思索,回味无穷。②诗作看似简单自然,其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音韵谐和明亮,有衬托、情境化描述,形象有味(或富有深意,别有韵味)。③颈联用徐稚、徐干的典故刻画徐天隐,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了“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 “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诗人以平淡语言述平淡小事,引人思索,回味无穷。徐天隐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党锢诸生尊孺子,建安七人先伟长”,此联人名及典故的选用别具匠心,既对仗,又有深意,以古人衬托今人,别有韵味。颈联用典。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了“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考点一 炼字(词)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晚登城北门①陆 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注】 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下句抒写了秋日的感受。B.“杜陵秋”三个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担忧和对故都的思念。C.年老多病,令诗人搔首不安;身世安危未卜,让诗人只能倚楼兴叹。D.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答案] C [解析] “年老多病,令诗人搔首不安”错误,应是“山河兴废难料”令诗人搔首不安。2.本诗以“愁”字为诗眼,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答案] 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愁。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前途未卜,愁肠百结。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解析] 作答本题,要抓住“愁”字对诗歌逐句进行分析。如首联“幅巾藜杖”写人已老,“卷地西风”写景已衰,奠定了诗歌“愁”的基调;颔联写景,“烽火”“秋雁”均使人愁,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身世安危,前途未卜;尾联忆“横槊赋诗”,梦“古梁州”,愁情益发深沉。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 楼①杜 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注】 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时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答案] C [解析] C项,“君主昏庸”错,原句意思是说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2.“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谈谈诗人的“伤”体现在哪里。[答案] ①客居他乡。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②万方多难。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③空怀济世之心。当世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解析] 题干已明确本诗的“诗眼”为“伤”字,这是一个情感用词,暗示应从情感抒发的角度把握“诗眼”的作用,分析“伤”体现在哪些方面。“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愁苦之感。颔联、颈联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表达的是国家多难之伤。尾联暗写君主无道,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抒发了壮志难酬之伤。当世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贤相,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路。故首联的“伤”字奠定了全诗悲怆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整合上述分析,精练作答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登裴秀才迪小台王 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虽端居室内,却能遥望远山苍云,“望”字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之景。B.颔联中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秋原的空阔。C.颈联一方面间接表现了小台之高,一方面暗写了裴秀才居处和小台深藏林壑的幽雅超尘。D.“好客多乘月”与《春江花月夜》中“不知乘月几人归”所抒发的“乘月”之情是一样的。[答案] D [解析] “好客多乘月”体现的是一种闲适之情,“不知乘月几人归”体现的是一种思归之情,两句所抒发的“乘月”之情并不一致。2.诗歌之妙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①人的悠闲。首联“端居不出户”,没有过多人事的烦扰,体现人闲。②景与境的安闲静谧。山林自在,鸟儿悠闲,秋原无扰,营造了一个安闲诗境,境界安闲,人心安闲。③情的闲适。诗人在好友裴迪的亭台上,遥望远山,赏飞鸟落日,与山林相伴,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友相谐,远离人世争斗的宁静心境与诗意境界。[解析] 诗人起句便写端居室中,显得宁静安闲,不与世间接触。端居室中,并不封闭,他眼望室外,遥望远山苍云,与自然结合,表达一种恬淡适意的情怀,体现人的悠闲。颔联中,本为鸟在落日时飞上飞下,被诗人表现为“落日”在“鸟边”落下;本为人在秋原上心闲意静,诗人却说秋原在人心之外显得安闲;颈联表面上写自己只能看到遥远的山林,而不见自己的屋檐,实际上表达的是心胸宽阔,视野博大,寄情山水,早忘记了身边的琐琐屑屑,忘记了人世间的纷纷攘攘,达到与自然冥合的境界。营造了一个安闲诗境,境界安闲,人心安闲。尾联回到人世,但不是世俗的人世,而是仙风道骨的境界,乘着明月,等着友人,门无须关,窗不必闭,一切适意,一切自然,何等闲适!诗人在好友裴迪的亭台上,遥望远山,赏飞鸟落日,与山林相伴,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友相谐,远离人世争斗的宁静心境与诗意境界。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淮上遇洛阳李主簿【注】韦应物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注】 韦应物于大历八年南下广陵谋事,大历九年无成而归。途中,于淮水边已废弃的渡口偶遇李主簿。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李主簿结茅而居的环境。古渡萧条荒凉,淮水流逝不返已暗含下文人之将老的感慨。B.颈联写出深秋时节,孤雁飞过寒山,暮雨潇潇,舟自远方而来的情景,情景交融,寓意深刻。C.尾联写“我”傍晚偶遇归来的李主簿,热情接待,旧情难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引人遐想。D.本诗运笔精细,言近旨远。诗歌既写出了李主簿的衰颓,也寄寓了诗人自身怅然若失的情怀。[答案] C [解析] “尾联写‘我’傍晚偶遇归来的李主簿,热情接待,旧情难忘”错误,尾联是写李主簿傍晚时遇到北归的朋友,不忘旧情,热情接待。2“‘木’就是‘树’。”颔联“门前树已秋”中的“树”能改为“木”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 不可以。①“木”有干燥、疏阔、叶落枯黄的意蕴,“树”相较则有湿润、绵密,树叶仍在枝头的意味。②颔联中“树已秋”对应“人将老”,将老之人并未全衰,入秋之树叶也不应全枯而凋零。③颈联的“暮雨”带有湿润的水汽,与带叶之树搭配更符合审美意境,“木”给人只剩下枝干的印象。④尽管是秋季日暮之时,主客境遇俱不佳,但老友相逢毕竟是乐事,用“树”而非“木”,更能显出一些生机况味。[解析] 比较颔联中门前“树”或“木”的不同形象效果,“木”给人以干燥、疏阔、叶落枯黄的意蕴,“树”相较则有湿润、绵密,树叶仍在枝头的意味。从诗歌的意象分析可知,“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相衬,“树已秋”对应“人将老”,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有互文效果,将老之人并未全衰,入秋之树叶也不应全枯而凋零,写出人与树的生命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门前树高大直立,孤独更显,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与人的孤独境遇融为一体,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从诗歌意境看,颈联的“暮雨”带有湿润的水汽,与带叶之树搭配更符合审美意境,而“木”给人只剩下枝干的印象,与诗歌的意境不符合。从表现的情感看,结合注释“韦应物于大历八年南下广陵谋事,大历九年无成而归。途中,于淮水边已废弃的渡口偶遇李主簿”可知,尽管是秋季日暮之时,主客境遇俱不佳,但此时老友相逢毕竟属于他乡遇故知的乐事,用“树”而非“木”,更能显出一些生机况味,让人聊以慰藉。可见,此处不可以把“树”改为“木”。考点二 炼句(联)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牧 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诗[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诗首句一个“铺”字,表现出青草茂盛、原野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和缓舒适的感觉。B.吕诗次句一个“弄”字,传达出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之感,衬托出乡村深夜的静谧。C.黄诗首句从远处的“前村”落笔,而一个“过”字使得“牧童骑牛”这一画面具有了动态感。D.黄诗次句“隔陇闻”以声写人,却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极具想象力。[答案] B [解析] [B项,“乡村深夜的静谧”错,应该是“黄昏”时分。]2.这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各尽其妙,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答案] ①吕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②黄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表露出作者清高自适、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解析] 吕诗的三、四两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诗句中写牧童放牧归来之事,描写他月夜露天休息的场景,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再现了牧童休息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对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黄诗的三、四两句,“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意思是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将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临江仙·簪花屡堕戏作①辛弃疾鼓子花②开春烂漫,荒园无限思量。今朝拄杖过西乡。急呼桃叶渡,为看牡丹忙。不管昨宵风雨横,依然红紫成行。白头陪奉少年场。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注】 ①本词作于词人六十二岁,时词人赋闲于瓢泉。②鼓子花:旋花,形似鼓。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子花在春天开得非常繁盛,这一充满生机的景象引发了词人许多的思绪。B.词人想要去观赏牡丹花,“急呼”与“忙”表现了他前往赏花的急切心理。C.“红紫成行”,此处用颜色代指牡丹,写出牡丹虽经受狂风暴雨却依旧艳丽。D.词人深受百姓尊重且性格随和,到西乡之后,许多少年陪伴词人共赏牡丹。[答案] D [解析] “词人深受百姓尊重且性格随和,到西乡之后,许多少年陪伴词人共赏牡丹”理解错误,“白头陪奉少年场”是说老人也想跟年轻人一样,把花簪在头上。2.有评论认为本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妙,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妙处。[答案] ①自嘲豁达,说自己头发白且稀少,说花簪簪不住头发,只能用帽檐来遮挡,表明了词人乐观豁达的情怀。②卒章显志,词人写自己遮挡稀疏的白发,还有不认老的意味,表明自己依然可以为国为民效力的情怀。[解析] 这首词的意思是,烂漫春日里,一位老人拄着拐杖急急去看花,老人也想跟年轻人一样,把花簪在头上,可是头发已经稀疏,簪花屡堕,老人随即自我解嘲,推说帽檐太长。一个富有情趣的春日看花图景,一位可爱天真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是词人的自嘲之语,本来是头发白且稀少,花簪已经簪不住头发了,诗人却用帽檐来遮挡,这一动作表明了词人面对老态乐观豁达的心境。结合注释“本词作于词人六十二岁,时词人赋闲于瓢泉”可知,词人当时赋闲,不得重用;用帽檐来遮挡稀疏白发的行为透露出词人不甘老去,依然希望为国效力。三、(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寸不大的画作里。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尾联意为画中有佳句,可如何吟诵都不能尽其意。体现了这幅画意境深远、意蕴绵长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画家作品的赞美欣赏之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9分)昭君怨·赋松上鸥杨万里①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注】①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文学家。杨万里一生未被重用,此词是他辞官家居江西吉水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偶听”两句从听觉和心理两个角度描写沙鸥泊松投宿,以动衬静,营造出寂静的氛围。B.“稚子”两句表现了词人对沙鸥的喜爱,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莫”“恐”二字生动传神。C.“俄顷”两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词人对沙鸥的牵挂和对自身命运前途的迷茫和担忧。D.这首咏物词立意起点虽是“松上鸥”,但其最终归趣则在词人含蓄而深沉的内心世界。【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对自身命运前途的迷茫和担忧”错误。“不知何处”说明词人对鸥鸟十分记挂,面对一片空虚的茫茫夜空,他万分焦虑,却又无可奈何。词人之所以牵挂沙鸥,是想要得到一个知己,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寂寞。2.如何理解“我已乞归休,报沙鸥”两句的多重内涵?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结尾两句写词人告诉沙鸥自己已经辞官归隐,希望与沙鸥为伴,借沙鸥写词人绝意官场,愿与沙鸥为盟的心志。②实际上词人是因为无人理解、报国无门而被迫归隐的,这两句暗含词人的忧愤之情,以及无人理解的苦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我已乞归休,报沙鸥”,词人和盘托出心志,把自己辞官归隐的事告诉沙鸥,表述了他期望求得沙鸥“理解”的心情。词借沙鸥写词人绝意官场,愿与沙鸥为盟的心志。据《宋史》记载,杨万里长期被贬,愤而辞官家居,临终前曾有“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话,说明他因为报国无门,又不被人理解,忧愤至死。杨万里写作本词把沙鸥视为“知己”,寄托自己的感情,其意也在于排解内心的苦闷。考点三 语言特点(风格)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江夏赠韦南陵冰(节选)①李 白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②生阳春。山公③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头陀④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⑤。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注】 ①韦南陵冰:李白的故人,时任南陵县令的韦冰。②寒灰重暖:汉代韩安国身陷囹圄,自信死灰可以复燃。③山公:指晋人山简。④头陀:僧寺名。⑤鹦鹉洲:因东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地而得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闷”“苦辛”两句以短促的五言入诗,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因际遇坎坷而产生的愁苦与酸辛。B.诗中运用山简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打击时通过饮酒来消解苦闷的乐观与豁达。C.“捶碎黄鹤楼”与“倒却鹦鹉洲”是诗人因自己与被贬友人同受命运不公而发出的愤激之语。D.“赤壁”句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梦”表达人生失意的感悟。【答案】B 【解析】“乐观与豁达”不正确,结合全诗来看,诗人只有借酒浇愁,希望像晋朝山简一样,常喝得酩酊大醉,还能骑乘骏马,别是一番贤主人的风流倜傥之举。这种情感是借酒浇愁的狂放不羁,带有消极逃避的色彩,不是积极向上的乐观豁达。2.有人评价这首诗“气吞云梦,笔扫虹霓”,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6分)【答案】“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两句体现了诗歌的“气吞云梦,笔扫虹霓”的风格特点。“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运用夸张手法,大胆新奇,感情激烈,气势如虹;同时借用仙人乘鹤的传说和祢衡被杀的典故表达诗人被流放、韦冰遭贬谪,两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愤之情。【解析】“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是本篇感情最激烈的诗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黄鹤楼”因神仙骑鹤上天而闻名,“鹦鹉洲”因东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一个是令人向往的神仙,一个是触发不遇的感慨,虽然是传说和历史,却寄托了韦冰和李白的情怀遭际。这两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和夸张修辞,想象奇特、大胆。李白以知己的情怀,对彼此的遭际表示极大的激愤,因而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不再怀有梦想,不再自寻苦闷。然而黄鹤楼捶不碎,鹦鹉洲倒不了,诗人极大的愤怒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伤。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9分)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刘克庄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②,无功级。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注】①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②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侯。1.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甲雕戈”句写出了词人当年在军中披坚执锐、雄姿英发的形象。B.“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突出了拟写檄文之快,可见词人才思敏捷。C.“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D.“有谁怜”句以李广自况,写自己虽一心想抗金却不被任用的悲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错误。“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的场景,抒发了词人征战沙场的豪情。2.有评论家说本词“故作旷达语”,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理解。(6分)【答案】①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并借助李广、烛之武等典故,表达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②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语言、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意思是那些抗敌恢复方略,记录军中生活的诗篇,只好任它散失殆尽,而懒得收拾了。对一个投身边旅的爱国词人来说,平戎策,从军什,是战斗生活的记录,是珍贵的文献。一般都要编入专集传及后代的,有如勒石记功。可现在,却都已零落殆尽而懒于收拾。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②“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借用“李广难封”的典故说明自己虽曾踌躇满志,而终于无功而归,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借用春秋时郑国大夫烛之武语,感叹壮志未酬,不能一展抱负。③“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意思是自己现在只能靠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了。现在就怕人谈边塞的事,暂且教儿女们诵读《花间集》吧。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显然,词人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试题。(9分)【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十二月】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尧民歌】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元曲,宫调名是“中吕”,由曲牌名为“十二月”“尧民歌”的两支曲子构成,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又和谐统一。B.前曲重在写景,寓离别的寂寞、悲苦于景物之中,“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出了借酒浇愁的女子喝醉酒后面颊如桃花般绯红的情状。C.后曲侧重抒情,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达了相思之深、离别之苦,“新啼痕压旧啼痕”中的“压”字表现了主人公每天以泪洗面,突出其相思之悲苦。D.这首元曲是王实甫为相思怀人的闺中女子而写的代言之作,曲中写尽了一个独处幽闺的女子思念远在异地的爱人的悲切心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项,“‘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出了借酒浇愁的女子喝醉酒后面颊如桃花般绯红的情状”错误。“醉脸醺醺”,形容桃花绯红如人喝醉酒的面颊。2.试赏析这首元曲的语言特色。(6分)【答案】①上片大量使用叠词,如“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语言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②下片前四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如“黄昏”“销魂”“啼痕”“断肠人”,有一唱三叹之妙,表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③全首曲子较多口语化,如“更那堪”“忽地”“怎地”等,语言明白如话,读起来使人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④化用诗句,如“对桃花”暗用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怕黄昏”化用李清照《声声慢》“到黄昏、点点滴滴”;“销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香肌瘦”化用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巧妙化用,使全曲充满文学韵味,丰富了内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的能力。①多用叠词。“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都是叠词,描写了遥山、远水、杨柳(絮)、桃花、香风、暮雨等景物,寓离别的寂寞、悲苦于景物之中。大量使用叠词,增强了曲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意境婉转,耐人寻味。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下片前四句“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中的“黄昏”“销魂”“啼痕”“断肠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一唱三叹,表达了主人公相思之深、离别之苦。③采用口语化语言。曲子“更那堪远水粼粼”中的“更那堪”,“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中的“忽地”,“不销魂怎地不销魂”中的“怎地”等,采用口语化语言,明白如话,使曲中有浓郁的生活气息。④化用诗句。“对桃花醉脸醺醺”,暗用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怕黄昏忽地又黄昏”,化用李清照《声声慢》“到黄昏、点点滴滴”;“不销魂怎地不销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表达的是少妇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不可能不忧伤。“香肌瘦几分”,化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表达了人物的别绪。这首曲子化用很多诗句,既丰富了全曲的内涵,又使全曲充满文学韵味。(2023· 北京高考,节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 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答案】D 【解析】“今来”句的意思是现在回去担心成都经过战乱已物是人非。“恐”字写出了诗人的担忧,而不是“看到”。2.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答案】①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命运的担忧;②不求仕途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诗句内涵的分析评价能力。分析诗句内涵,需要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抓住核心词语分析。“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的意思是诗人回想起自己半生坎坷、仕途不顺,因此更加怀念古时的太平日子,寄身于天地之间,未遇明主,早已厌倦仕途,甘愿熄灭用世之心而隐居。“更怀古”“甘息机”用语含蓄蕴藉,是理解诗句内涵的核心点。“更怀古”,怀念的是古代太平日子,暗含了对当下战乱的厌恶。杜甫认为战乱不仅让百姓流离失所、失去生命,更给国家带来巨大破坏。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甘息机”表面意思是熄灭用世之心,据此可以看出战乱对杜甫心态的打击。但这不一定是杜甫的真实心态,可以视作不求仕途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2讲 鉴赏诗歌语言(专项训练)(原卷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 第02讲 鉴赏诗歌语言(专项训练)(解析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