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专项训练)(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3讲 《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专项训练)(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讲 《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练习)
目录
01课标达标练 1
02核心突破练 13
03真题溯源练 25
基础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文本二: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
(《东周列国志(节选)》)
1.文中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字母涂黑。
筋力既[A]竭[B]语言[C]发[D]喘[E]安能[F]犯颜进[G]说[H]动千乘之听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烦子说退秦师”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烦”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烛武再拜辞曰”与“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两句中的“辞”意义和用法相同。
C.“子事郑三世”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的“事”意义和用法相同。
D.“强为寡人一行”和“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B.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关键是其说辞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C.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
D.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起更重要的因素。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
5.《东周列国志(节选)》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
【答案】1.BEH 2.D 3.C 4.(1)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2)郑伯于是召烛之武进入朝堂,看他须发眉毛都白了,弯腰驼背,步履蹒跚。 5.郑伯召见烛之武的情节,要求他去劝说智退秦师,然后烛之武推辞,认为自己年轻时未得到任用,年纪大了更无能为力。最后郑伯向其道歉并请求其出行为国效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体力已经耗尽,说句话都发喘,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触动诸侯国君的耳朵呢?
“筋力”作主语,“竭”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所以B处断句;
“语言发喘”是主谓句,中间不能断开,所以E处断句;
“进说”与“动”为两个谓语动词,中间应该断开,所以H处断句。
故选BEH。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动词,“烦劳”。句意:想要劳烦您劝说让秦军退兵。/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B.正确。都是动词,“推辞”。句意:烛之武拜了两拜推辞说。/这一杯酒有什么好推辞的。
C.正确。都是动词,“侍奉”。句意:你侍奉了郑国三代国君。/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D.错误。意义和用法不同。介词,替;/介词,被。句意:勉强替我前往一趟。/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先是半推半就”错误,于文无据,文中“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意思是自己学疏才浅,少年的时候尚且不能建立微末的功业,况且现在已年老,体力已经耗尽,说句话都发喘,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触动诸侯国君的耳朵呢。据此看出,烛之武一开始的推辞,隐含着对郑伯没有在早年间重用自己的不满,并非“半推半就”。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鄙”,把……作为边邑:“亡”,使……灭亡;“陪”,增加。
(2)“遂”,于是;“召”,召见;“伛偻”,弯腰驼背。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东周列国志(节选)》和《烛之武退秦师》关联的情节是郑伯召见烛之武的情节,要求他去劝说智退秦师,然后烛之武推辞,认为自己年轻时未得到任用,年纪大了更无能为力。最后郑伯向其道歉并请求其出行为国效力。
如《东周列国志(节选)》中“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烛武乃受爵而出”。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文本二:
佚之狐说:“主公要是给他加官进爵,派他去劝说(秦公),就不怕秦公不听从了。”郑伯于是召烛之武进入朝堂,看他须发眉毛都白了,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左右的人没有不笑的。烛之武下拜,上奏说:“主公召老臣有什么事情?”郑伯说:“佚之狐说您言辞过人,想要劳烦您劝说让秦军退兵,我将和您共同治理国家。”烛之武拜了两拜推辞说:“我学疏才浅,少年的时候尚且不能建立微末的功业,况且现在我已年老,体力已经耗尽,说句话都发喘,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触动诸侯国君的耳朵呢?”郑伯说:“你侍奉了郑国三代国君,老了也没有得到重用,这是我的过错。现在封您为亚卿,勉强替我前往一趟。”佚之狐在旁边劝说:“大丈夫生不逢时,是命运使然。现在国君赏识您并且重用您,先生不可再推辞。”烛之武于是接受爵位出城(劝说秦伯)。
(《东周列国志(节选)》)
基础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6.下列语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政治伦理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文中是郑文公的谦称。
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D.“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而后文的“民”指普通百姓。
8.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佚之狐说“师必退”,一个“必”字显示佚之狐说得自信和坚定,体现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甲文晋文公面对秦国立场的突然转变,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角度阐明不进攻的理由,表现出他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C.乙文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D.甲乙两篇文章在劝说他人采纳自己的意见时有较多相似之处,如两者均站在对方角度进行游说,都抓住对方未来的利益进行游说。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左传》重视“礼”。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记叙中,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本文在其他地方,有无体现“礼”的思想?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6.D 7.B 8.C 9.(1)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2)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反复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10.①烛之武答应郑伯的要求出使秦军,是尽臣子之“礼”。郑国有难,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挺身而出,烛之武这么做是合“礼”的。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提醒秦伯,秦国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当作同盟国,那么郑国会对秦国尽好盟国的职责,郑国对秦国是“守礼”的。
③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历史上,晋国曾对秦国背信弃义、两面三刀,隐含“无礼”表现。
④晋文公最后表现了他的“有礼”,这种做法有君子风度。晋文公自己反思“不仁、不智、不武”,“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外在表现就是“礼”。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穆公同晋国,相处很久,又那么信任,交情也非常深厚,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引诱,便视晋国如眼泪鼻涕,把它丢弃掉了,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也”句末语气词,且“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句式一致,单独成句,排除AC;
“如涕唾”做“弃晋”的状语,状语后置,其后断句,排除B。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错误。根据乙文内容可知,应是在“养”的基础上有“教”。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鄙”,把……当作边境;“焉”,哪里,怎么;“倍”,增加。
(2)“谨”,慎重办理;“庠序”,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负”,背。
10.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可知,烛之武答应郑伯的要求出使秦军,是尽臣子之“礼”。郑国有难,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挺身而出,烛之武这么做是合“礼”的。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提醒秦伯,灭郑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秦国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当作同盟国,那么郑国会对秦国尽好盟国的职责,郑国对秦国是“守礼”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历史上,晋国曾对秦国背信弃义、两面三刀,隐含“无礼”表现。
晋文公最后表现了他的“有礼”,这种做法有君子风度。结合“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可知,晋文公自己反思“不仁、不智、不武”,“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外在表现就是“礼”。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基础训练(三)重点句子翻译。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译: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败沛公的部队!(旦日:明天。飨:用酒食款待,这里指犒劳。)
2.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驻军地,偷偷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部详细地告诉他,想招呼张良与自己一起离开。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译: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
4.君安与项伯有故?……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译: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
5、“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译:“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6.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登记官吏、百姓,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译: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译: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鱼和肉,还告辞为什么呢
11、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沛公在哪里?
基础训练(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在相应词语间断句。(3分)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山东,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与同时期的“关中”相对。与《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中“东鲁”所指范围基本相同。
B.留侯,西汉建立后张良的爵位封号。汉朝的爵位封号制与周代五等封爵制不同,因此这里的“侯”与周代的是不相同的。
C.王,这里是动词,意思是“称王”,“王关中”就是“做关中王”。与这里的“王”的用法相同的词语有“雨”“衣”。
D.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这一活用与《愚公移山》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相同,但具体小类是不相同的。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始项羽的“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和范增的“急击勿失”充满火药味,如箭在弦上,使整个局势陡然紧张起来。
B.项伯出现在刘邦军营,使事件的发展有了陡然变化,在项伯的威逼利诱之下,刘邦不得不选择以登门道歉的方式消除项羽的敌意。
C.刘邦的队伍中不仅有左司马曹无伤这种见风使舵、卖主求荣的人,也有不明事理,设计出馊主意导致事情往坏处发展的假聪明。
D.项伯因为“义”,将己方重要消息透漏给张良;张良以“不义”为由,将消息转告给了刘邦;项伯以“不义”为名阻止了项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4分)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4分)
5.刘邦対项伯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从文段的哪些语句可以推知刘邦所说的是假话?(3分)
【课内阅读练习】参考答案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A(“东鲁”与今山东省大致相等,不同于“崤山以东”的“山东”。)
3.B(“在项伯的威逼利诱之下”错。)
4.(1)秦朝的时候和我有过交往,项伯杀了人(按律当斩),我救了他(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发突然,因此他特意来告诉我。(2)我进入函谷关内,一丝一毫东西都不敢接近,登记官吏和百姓信息,封闭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是为了等待项羽将军。
5.(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2)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基础训练(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材料一: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相应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3分)
高祖为人A隆准B而龙C颜D美须E髯F左股G有七H十二I黑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晦,昏暗。这一意思和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中的“晦”不同,和成语“风雨如晦”的“晦”相同。
B.繇,服劳役。下文“繇役”与此相同。古代官方规定,平民在一定时间内或特殊情况下承担一定数量无偿社会劳动。
C.族,灭族。即“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这一意思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族”是不相同的。
D.奇,认为……有奇才。词语的这一用法和“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相同,与“吾从而师之”的“师”是不同的。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的出生充满奇幻色彩,这也是后人为平凡人物增添不平凡来历的一种手段,在文章中属于美化人物的做法。
B.项羽属于将官世家,有着“勇武”的遗传因素,但小时候“学习”根基不牢,这或为将来不能深思熟虑埋下祸端。
C.刘邦观看秦始皇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和项羽观看秦始皇时的“彼可取而代也”都暗含着一种称雄天下的意味。
D.传记力求真实,不隐瞒人物缺点,材料关于刘邦的“好酒及色”和项羽的“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都是典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4分)
(2)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4分)
5.依据文段,概括文段在写人方面的共同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A D F(句意:高祖这个人,高鼻梁、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
2.B(错误有二,此处的“繇”是动词,下文的“繇役”是名词;“平民”应为“平民中的成年男子”。)
3.D(“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写的是项梁,这是对人物的肯定。项羽的缺点应该是“不成”“又不成”“又不肯竟学”等。)
4.(1)(刘邦)做人友好仗义并且关心别人,喜好施舍,性情豁达。(2)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敬畏他了。
5.示例:(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2)既记述人物的优点,也记述人物的不足;(3)精选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语言展示人物特点。
参考译文:

汉高祖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他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高祖未出生之前,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相会。这时天空电闪雷鸣,一片昏暗,太公赶过去看刘媪,就看见一条蛟龙盘绕在她的身上。不久之后,刘媪有了身孕,产下了高祖。
高祖这个人,高鼻梁、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高祖待人友好仗义并且关心别人,喜好施舍,性情豁达。有远大的抱负,不愿意做每户人家都要做的耕种收割之事。到壮年时,通过考试做了一名官吏,担任泗水亭长,官署中的小吏没有不被他戏弄耍笑的。高祖喜好喝酒和美色。常常到王媪、武负的酒肆赊酒喝,醉了就睡。武负和王媪看到高祖的上方常常有龙盘旋,觉得很奇怪。高祖每次留在酒肆里喝酒,买酒的人就会来很多,售出去的酒达到平常的几倍。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因此常常毁掉欠据,免除债务。
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应该如此!”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个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因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没有练好,就不学了;学习剑术,又没有学通。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足够了;剑术,也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统帅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完。项梁曾经因罪被关入栎阳县大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县躲避仇人。吴县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县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子弟,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乱说,要灭族的。”项梁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得能举起一口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都已经敬畏项籍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骨、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甲)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乙)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丙)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谢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意为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指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指相距甚远的地区。
D.谢,文中指告别、辞别,这一含义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谢”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之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5.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材料一甲、乙、丙处的哪一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
【答案】1.BEG 2.D 3.A 4.(1)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2)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 5.乙。这段材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
“王而不能自恃”语意完整,其中“自恃”为谓语,在B处断句;
两个“事强”中间断句,第二个“事强”作下句主语,在E处断句;
“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语意完整,“万世之计”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在G处断句。
三处断句为BEG。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句意: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B.正确。句意:如今崤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人与人相互交往。
C.正确。
D.错误。告别、辞别。/推辞。句意: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时的婉辞。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错误,结合原文“伍子骨、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可知,原文是说伍子胥等人防患未然,不被重用;而烛之武是除患的,被重用,所以出谋划策的人大多倾向于除患。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计”,打算;“自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为自”,为自己;“遇”,对;“意”,情谊。
(2)“左提右挈”,相互支持;“执”,打着;“直义”,正义;“责”,讨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的能力。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的意思是比目鱼,两眼不在一侧就不能游动,古人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能合二如一。如今山东弱国联合却不能步调一致,这就看出山东六国人的才智赶不上比目鱼。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
甲处,后文与上文衔接紧密,文字不能放在甲处;丙处,前文是以胡人、越人为喻,后文是得出的结论,文字不能放在丙处。
故放在乙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国发生饥荒,赵国准备攻打燕国。楚国派一名将军到燕国去,途经魏国时,见到了赵恢。赵恢对楚将说:“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比救灾要容易得多。历史上伍子胥和宫之奇的劝谏都不被君王采用,而烛之武和张孟谈的谋略却受到君王的赏识。所以出谋划策的人都致力于除患的方法,而没有(致力于)防患未然的人。如今我与其送您百金,不如送您几句话。您如果能听我的话就去劝说赵王:‘过去吴国讨伐齐国,是因为齐国闹饥荒,可是没有等到伐齐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国就趁吴国疲惫之机打败了吴国而称霸一方。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也是因为他们闹饥荒,讨伐燕国未必能获胜,而且强大的秦国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机进攻赵国,这是让弱赵处在当年强吴的不利地位,而让如今的强秦处于当年弱越的有利地位啊。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楚国的使者于是就用赵恢的这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听后非常高兴,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乐毅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燕王就派人责备乐毅,又婉转地说:“将军误听别人的话,对我有了意见,抛弃燕国去了赵国。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
有人献书给燕昭王说:“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认为臣事强国不能奠定万世基业,那就不如联合弱国,为什么弱国联合而不能团结一致,这是臣下为崤山以东各诸侯感到忧虑的事。胡人和越国人言语不相通,思想观念也不同,可是他们却能同舟共济,彼此互助有如一个人。如今崤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正像同舟共济一样,秦兵一旦到来,不能互相救助像一个整体,智慧又赶不上胡人、越国人了。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燕国果然出兵向南和韩、魏、赵三国结为军事同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爆发混乱,武臣、张耳、陈余控制了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封张耳为丞相,封陈余为将军。赵王武臣在微服出巡时,被燕国的军队俘获,燕国把他囚禁起来,想要三分之一的赵地,才释放赵王。张耳、陈余为这件事非常忧虑。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我要替丞相和将军游说燕王,和赵王一同乘车回来。”于是他沐浴后去见张耳、陈余,张耳、陈余派他出行。见了燕王。杂役兵问:“您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样的人吗 ”燕王说:“贤明的人。”杂役兵继续问:“您知道他们的意图是什么 ”燕王回答说:“想要救他们的赵王。”赵国杂役兵笑着说:“大王您还是不知道这两个人的打算。这两个人名义上是为了救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军杀死他,这两个人就可以平分赵地自立为王。以一个赵国的力量尚且轻视燕国,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燕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释放了赵王,杂役兵驾着车子载着赵王回到了赵国,又立为赵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晋惠公背信弃义、和秦国交锋又丧师辱国被俘)十月,晋阴饴甥①会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②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节选自《左传 阴饴甥对秦伯》)
材料三: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中国初定,尉佗③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魋结④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於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於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节选自《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名饴,甥,指他为晋侯的外甥;因封于阴(今河南陕县至陕西商县一带),故又称阴饴甥;任晋大夫。②晋惠公太子的名。③即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故称。④当地流行的发式。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B.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C.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D.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敢”与《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王熙凤所说“老祖宗也去,敢情好,就只是我又不得受用了”中的“敢”意义不同。
B.材料一中的“薄”,指(力量)削弱,“欲流之远者,必浚起泉源”的“远”表示流得长远,两者用法相同。
C.材料二中的“事”,指奉事,为……服务,与《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中的第一个“事”词义不相同。
D.材料三“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中的“相”与《鸿门宴》“未得与项羽相见”中的“相”意义用法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一见秦伯就示弱,表示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知道自己会失败灭亡的,告诉秦伯攻打郑国并无益处,反倒会增强晋国的力量,而晋国贪得无厌,它变强大了,一定会对秦国不利的,希望秦伯能考虑清楚。
B.阴饴甥作为战败国代表,面对秦伯,虽理屈,但并未词穷。他借答复秦伯的机会,巧妙表述了晋国国内的舆论倾向,向秦伯施压,也请秦伯权衡利弊,以博大胸怀宽恕晋侯,终使晋侯挽回颜面,得到回国祭祀宗庙的权利。
C.尉佗面对天子的使臣,行为举止极其傲慢无礼,而陆贾虽出使南越,远离汉都,但并不畏惧,且直言尉佗如此慢待天子使臣,后果会很严重。这样的方式不够含蓄,但从结果来看,还是有威慑力的。
D.烛之武善于从秦国角度分析利害,并利用秦晋矛盾,最终劝退秦师;阴饴甥巧妙地将国人分为“君子”“小人”两部分,一正一反,既认错请罪,又表明态度,显得不卑不亢;陆贾语言逻辑严密、含蓄有力,堪称典范。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10.材料中的三位外交辞令高手,他们的言说目的和方式各有不同,请选择材料二、三中的一个来概述。
【答案】6.B 7.D 8.B 9.(1)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2)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 10.阴饴甥,巧妙地将国人分为“君子”、“小人”两部分,一正一反,既承认晋侯过错,向秦伏罪;又表明晋国的士气不可轻侮。其目的在于劝秦伯宽恕晋侯,从而保全晋君。
陆贾,直言尉佗接见使臣态度不端正,然后把汉王与天下豪杰特别是项羽进行对比,表明汉天子的实力之强,人心之所向,从而折服尉佗。目的是震慑尉佗,让他收起独立称王的野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
“足下中国人”,判断句,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排除CD;
“反天性”与“弃冠带”句式对称,句意相关,中间断开;“敌国”作“为”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自然,当然。句意:那就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自然好。
B.正确。都是形容词活用作有动词。句意: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C.正确。奉事,为……服务。/做。句意:宁肯奉事戎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D.错误。指与武将相对的文官。/副词,表见面时相互的。句意: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终使晋侯挽回颜面,得到回国祭祀宗庙的权利”理解有误,“改馆晋侯”是说秦穆公下令改用宾馆来招待晋惠公,确实给了晋惠公颜面,而“馈七牢”则指馈赠了牛羊猪(祭祀用牛羊猪为太牢,只用猪羊为少牢,此处为馈赠食物)各七头,以示尊敬之意。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两个“封”,前者意动用法,以……为疆界,后者名词,疆界;“肆”,扩展、拓展;“阙”,损害;“焉”,疑问代词,哪里。
(2)第一个“将”,率领;“临”,到达;“反覆手”,表轻而易举。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阴饴甥,“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意思是“小人以失去国君为耻,又因丧失亲人而悲伤,不怕多征赋税,舍得花钱添置武器盔甲,并且拥立太子姬圉继任国君。他们说:‘宁肯奉事戎狄,也得:报这个仇。’君子则爱护自己的国君,但也知道他的罪过。他们也不怕多征赋税,舍得花钱添置武器盔甲,却是为了等待秦国的命令。他们说:‘宁可牺牲,一定得报答君王的恩德。’” “小人发愁,认为国君不免灾祸;君子宽心,以为国君必定回来。小人说:‘我们对秦国太无情了,秦国岂肯还我国君?’君子说:‘我们已认罪了,秦国必定还我国君。’他背叛了,就抓起来;他认罪了,就放回来。恩德再没有比这更厚的了,刑罚也没有比这更威严的了。内心臣服的自然感恩怀德,那怀有二心的也会畏惧刑罚。这一仗如此了结,秦国真可成就霸业了。不然的话,当初帮他回国登位,又不让他安于其位;后来废了他的君位,又不让他复位,以致原来施的恩德,反变成仇恨,秦国总不会这样做吧!”巧妙地将国人分为“君子”、“小人”两部分,一正一反,既承认晋侯过错,向秦伏罪;又表明晋国的士气不可轻侮。由结果可知,其目的在于劝秦伯宽恕晋侯,从而保全晋君。
陆贾,“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直言尉佗接见使臣态度不端正;
“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然后把汉王与天下豪杰特别是项羽进行对比,表明汉天子的实力之强,人心之所向,从而折服尉佗。目的是震慑尉佗,让他收起独立称王的野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材料二:鲁僖公十五年十月,晋国的阴饴甥会见秦伯,两国在王城结盟。秦穆公问他:“你们晋国内部意见和谐吗?”阴饴甥说“不和。小人以失去国君为耻,又因丧失亲人而悲伤,不怕多征赋税,舍得花钱添置武器盔甲,并且拥立太子姬圉继任国君。他们说:‘宁肯奉事戎狄,也得报这个仇。’君子则爱护自己的国君,但也知道他的罪过。他们也不怕多征赋税,舍得花钱添置武器盔甲,却是为了等待秦国的命令。他们说:‘宁可牺牲,一定得报答君王的恩德。’这样,意见就不一致。”秦穆公又问:“你们对国君的命运有什么看法?”阴饴甥说:“小人发愁,认为国君不免灾祸;君子宽心,以为国君必定回来。小人说:‘我们对秦国太无情了,秦国岂肯还我国君?’君子说:‘我们已认罪了,秦国必定还我国君。’他背叛了,就抓起来;他认罪了,就放回来。恩德再没有比这更厚的了,刑罚也没有比这更威严的了。内心臣服的自然感恩怀德,那怀有二心的也会畏惧刑罚。这一仗如此了结,秦国真可成就霸业了。不然的话,当初帮他回国登位,又不让他安于其位;后来废了他的君位,又不让他复位,以致原来施的恩德,反变成仇恨,秦国总不会这样做吧!”秦穆公说:“你讲的正合我心。”于是改用宾馆来招待晋惠公,并馈赠了牛羊猪各七头,以示尊敬。
材料三: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义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①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后,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战国策·赵二》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应侯②曰:“王勿忧也,请令废之。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谓:“邯郸人谁来取者?”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
“公与秦计功者,不问金之所之,金尽者功多矣。今令人复载五十金随公。”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
《战国策·秦策三 》
①猲,[hè]古通“吓”,恐吓,吓唬。②应侯,即范雎。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A是B唐C雎D载E音F乐G予H之I五J十K金L居M武N安O高P会Q相R与S饮
1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人之”与“臣于人也”的“臣”不同,前者是使动用法,含义为“使六国人称臣”,后者作动词,表“臣服”。
B.“不问金之所之”,与“苏秦从燕之赵”的“之”,都作动词,含义相同。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的“以”用法不同,前者为介词“把”,后者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D.“今见破于秦”与“王见大王之狗”,用法相同,作动词,都是“看见”的意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雎公开宣扬“邯郸人谁来取者”,意在鼓励邯郸人来领取黄金,从而辨识出哪些人愿意与秦国交好。
B.苏秦游说赵王很注意劝说的层次性。他首先指出赵王不必向秦王臣服,然后通过六国与秦国的力量对比,指出六国破秦有客观条件,接着再揭露连横派只顾私利的真面目,从而阐明了秦国必破的观点。
C.烛之武说理有理有据。他劝说秦伯放弃攻郑,可谓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最终使秦军全数撤退,这完全是因为烛之武的超级游说之力。
D.秦国相国应侯,老谋深算,深谙复杂人性。在多国合纵准备攻秦之际,他让唐雎运用金钱这块试金石成功瓦解了合纵者的势力。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15.读罢选段,有人认为这三位劝说者都运用了离间计,你认为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1.GLO 12.D 13.C 14.(1)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2)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夜致力于靠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以求得向秦国割地。请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15.①材料甲中,烛之武向秦王分析攻郑对秦国的弊端并联系晋国曾经背信弃义的历史事实指出晋国扩张秦国必危,从而离间两国的军事同盟;
②材料乙中,苏秦向赵王分析了连横势力各图私利,争相贿赂秦国的情况,成功离间了秦赵关系,使赵王接受了合纵;
③材料丙中,应侯利用重金,离间了合纵力量。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范睢就派秦臣唐睢用车载着美女乐队,并且给他五十金,让他居住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
第一个分句,“于是唐雎载音乐”中“于是”为句前状语,“唐雎”做主语,“载”为谓语,宾语为“音乐”,该句独立完整,应在“乐”后断开,所以第一处断在“G”处;
第二个分句,“予之五十金”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范睢”,“予”为谓语,“之”“五十金”是宾语,应在“金”后断开,所以第二处断在“L”处;
第三个分句,“居武安”为“居(于)武安”的省略,为状语后置句,所以第三处断在“O”处。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使六国人称臣。/臣服于六国。
B.正确。两个“之”都解释为动词“到”。句意:可以不必管黄金究竟送到了哪些人手里。/苏秦从燕国到赵国。
C.正确。句意:如果放弃攻打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他们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谈和。
D.“含义相同”说法错误。两个“见”用法不同,“今见破于秦”,“见……于”,表被动;“王见大王之狗”,“见”,动词“看”。句意:现在各国被秦国灭亡。/请大王看看大王的狗。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最终使秦军全数撤退,这完全是因为烛之武的超级游说之力”说法不准确,根据原文“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可见,留下了部分兵力。还有,秦国撤兵的原因虽与烛之武的游说密切相关,但“完全是因为”的说法太绝对,不客观。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有何厌”;“厌”,满足;“肆”,扩张;“阙”,损害;“焉”,哪里。
(2)“是故”,因此;“务”,致力于;“熟”,仔细。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由材料甲中“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可知,烛之武向秦王分析攻郑对秦国的弊端,并联系晋国曾经背信弃义的历史事实指出晋国扩张秦国必危,从而离间两国的军事同盟;
由材料乙中“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可知,苏秦向赵王分析了连横势力各图私利,争相贿赂秦国的情况,成功离间了秦赵关系,使赵王接受了合纵;
由材料丙中“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可知,应侯范睢利用重金,离间了合纵力量。
参考译文: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放弃攻打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苏秦从燕国到赵国,开始用联合六国抗衡秦国的策略,他游说赵王说:“我私下拿天下地图察看。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估计诸侯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能团结一致,合力西向攻打秦国,秦国必定灭亡。现在各国被秦国灭亡,却西向而共同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灭掉别国与被别国灭掉,让别国臣服与臣服于别国,两者哪能相提并论呢。那些主张连横的人,他们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与秦国谈和。一旦能和秦国讲和,他们就可以高筑台榭,美化住宅,欣赏竽瑟所奏的音乐,品尝各种美味,前有舞乐,后有宫女,美人姣笑,然而一旦秦祸临头,他们却不与诸侯共忧患。因此主张连横的人日夜寻求靠秦国的权势来恐吓诸侯,以求得向秦国割地。请大王对此要深思熟虑。”之后,赵王于是封苏秦为武安君,赐给他一百辆有装饰的兵车、一千镒黄金、一百对白玉璧、一千纯锦绣,让他用这些财物与其他五国诸侯缔结合纵之约。

天下的策士都聚集在赵国讨论合纵盟约,目的是联合六国抗拒强秦,这时秦相应侯范雎对秦王说:“大王不必忧心,臣可以使他们的合纵之盟约土崩瓦解。因为秦对于天下的策士,平日丝豪没有怨仇,他们所以要聚会谋划攻打秦国,是因为自己想借此升官发财而已。请大王看看大王的狗,现在睡着的都好好睡着,站着的都好好站着,走着的都好好走着,停着的都好好停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争斗。可是只要在它们之间丢下一块骨头,所有的狗都会立刻跑过来,呲牙咧嘴露出一副凶残相,互相争夺,乱咬乱叫。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所有的狗都起了争夺的意念。”于是范雎就派秦臣唐雎用车载着美女乐队,并且给他五十金,让他在赵国的武安大摆宴席,并且对外宣称:“邯郸人谁愿意来拿黄金呢?”结果首谋攻秦的人没有拿赠金,而那些已得到黄金的人,跟秦国像兄弟一样亲密了。
应侯又告诉唐雎说:“您此番为秦国在外交方面建功,可以不必管黄金究竟给了哪些人,只要你把黄金都送给人就算功德圆满,现在再派人拿五十金给您。”于是唐唐雎又用车拉着大量的黄金出发,再度前往武安去收买天下策士,结果还没分完三千金,参加合纵之约的天下谋士就互相争夺起来。
(一)(河北省邢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攘焉!”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赞曰: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节选自《汉书 司马迁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B.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C.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D.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2.下列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山之阳,按照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的说法,即今山西龙门山南麓一带。
B.太史公,是西周武王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
C.黄帝,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后改姬姓,名轩辕。
D.《小雅》中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3.下列选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重视读书和实践。他自幼饱读诗书,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通过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史料。
B.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上从周朝开始担任史官,甚至远在上古时,就有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
C.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父亲去世后,他专心在家阅读秦汉所有文献;李陵之祸后,谨慎著书,笔耕不辍。
D.司马迁史学思想深沉博大。他记录汉武帝时期历史,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不虚美,不隐恶,堪称实录。
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2)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5.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是史官,他对司马迁创作《史记》有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1.D 2.B 3.C 4.(1)于是司马迁做了郎中,奉朝廷之命出使,向西征战巴蜀以南的地区,平定了邛、榨、昆明之后,回到京城复命。
(2)于是按次序论述和编写其书。写作的第十年,遭受李陵之祸,被关进了监狱。 5.①临终谆谆告诫,嘱咐司马迁一定要编撰史书,不要中断国家的历史文献。
②司马谈曾给司马迁强调著史的意义,要继承和光大孔子的事业。
③司马谈担任太史公多年,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确立了部分史学论断,可以供司马迁借鉴。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然从刘向到扬雄,这些人博览群书,他们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序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
“有良史之材”,“良史之材”作“有”的宾语,在“材”后断句,排除BC;
“辨而不华”“质而不俚”,两者是并列短语,句式一致,在“服其善序事理”后断句,排除A。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太史公,是西周武王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错误,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专心在家阅读秦汉所有文献”错误,根据原文“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可知,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马迁作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摘抄了石室金柜收藏的图书档案,选项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略”,平定;“报命”,完成任务回来复命。
②“次”,次序;“幽”,幽禁,关;“累绁”,监狱。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原文“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可知,临终谆谆告诫,嘱咐司马迁一定要编撰史书,不要中断国家的历史文献。
根据原文“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攘焉!”可知,司马谈曾给司马迁强调著史的意义,要继承和光大孔子的事业。
根据原文“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可知,司马谈担任太史公多年,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确立了部分史学论断,可以供司马迁借鉴。
参考译文:
司马迁生在龙门,在龙门山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生活。十岁时已能识读古文著作。二十岁南游江淮,他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遣迹,泛舟沅、湘水间。北渡汶水、泅水,在齐、鲁之都研讨学业,观察孔子教化的遣风,还在邹峰学习乡射礼节;在游历蕃、薛、彭城等地的时候,一度遭受危困,经过梁、楚之地后回到长安。于是司马迁做了郎中,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的地区,略定了邛、榨、昆明之后,回到长安向朝廷复命。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因此心中愤懑得病将要死去。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巧在这时出使返回,在洛阳见到了父亲。太史公抓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 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着啊。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天下称颂周公,是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召的遣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损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明,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马迁作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摘抄了石室金柜收藏的图书档案。
太史公说:“我的父亲生前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经过五百年才有了孔子。孔子死后,到今天也有五百年了,有谁能继承圣明时代的事业,修正《易传》,续写《春秋》,本于《经》《尚书》《礼记》《乐经》的吗?’”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呀!寄托在我的身上呀!小子怎么敢推辞呢!
于是按次序论述和编写其书。写作的第十年,遭受李陵之祸,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长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废没有用了。”事后仔细思量道:“《诗》《书》的文义之所以含蓄隐约,是作者藉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深沉思想。”他终于着手记述从黄帝开始,直到武帝获麟为止的历史。
司马迁死后,他的书渐渐流传开来。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平通侯杨惮最先开始陈述司马迁的著作,于是得以公布开来。
赞曰:然从刘向到扬雄,这些人博览群书,他们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佩服他善于序说事物的道理,明辨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不做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所以称作实录。唉!以司马迁的博学广闻,却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已经遭受极刑仍在狱中发愤写作,他给任安的信中所陈述的也是可信的。究察其所以哀伤自己,是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一类的人。像《诗经·大雅》所说的“既明辨又聪明,还能保全自己”,这太难了!
(二)(福建省宁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1)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上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十一月中,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2)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B.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C.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D.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谥号,一般是指开国皇帝。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质的概括,按性质分表扬、批评、同情三类。“高祖”属于表扬类。
B.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秦朝施行郡县制,没有分封诸侯王。而文中“诸侯”是指秦末项羽灭秦入关,借怀王之名,分封的十八路诸侯。
C.函谷关,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峰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的雄关要塞。
D.缟素,缟指未经染色的绢,素指洁白的绢,均可引申为白色。因此,在古代有时会使用“缟素”指称丧服。而选文中的“缟素”取其比喻义——俭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出身于沛郡丰邑县中阳里的普通入家,曾经到成阳去服徭役,有幸目睹了秦始皇的龙颜,不觉显露出他内心对秦始皇的仰慕之情。
B.在抗秦的各路诸侯中,刘邦的军队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向其投降。刘邦的属下主张杀了子婴,刘邦没有同意,认为杀子婴不吉利。
C.项羽听说刘邦率先平定了关中,非常生气,又听说他已在关中称王,更为恼怒,决定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犒劳百万之师,一举歼灭他。
D.刘邦进入秦宫之后,被华丽的宫室、无数的珍宝和宫女的美色所吸引,想住在秦宫开始享乐的生活,属下樊哙劝他离开,他一开始不肯听。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10.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请结合语段内容,说说刘邦的“美”与“恶”。
11.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与纪传体相适应的编撰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补充。比如,沛公“还军霸上”一事在语段(1)、(2)和课文《鸿门宴》里均有记载,但叙述的重点并不相同。请联系三个文本简要分析,并说说司马迁这样安排的用意。
6.C 7.A 8.C
9(1)父老们受秦朝的苛虐法令的苦已经很久了。我将要在关中称王。我和父老们约定三条法令。
(2)恰巧项伯要让张良活,趁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趁机让项伯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这才作罢。
10.刘邦“美”的一面:(1)抱负远大,知错能改;(2)仁厚爱人,豁达大度,善于纳谏,体恤百姓。
刘邦“恶”的一面:好酒好色,不事生产,贪图享乐。
11.各篇叙述重点,①语段(1)《高祖本纪》对“还军霸上”这件事,记录简约,重点陈述了刘邦纳谏,封闭府库,还军霸上的事实。②语段(2)《留侯世家》侧重写沛公纳谏,还军霸上的始末,突出张良劝谏的作用。③《鸿门宴》对于“沛公军霸上”一事,侧重从他人评论来写。借范增之口突出沛公有野心、对项羽有威胁。
用意:①司马迁这样安排,是希望本传着力刻画传主的主要形象和精神品质,传主的侧面载于他传。②《高祖本纪》以肯定刘邦为主,将他的贪图享乐放在了《留侯世家》,将他的野心勃勃放在了《项羽本纪》,这是“迂回实录”。③这样写人形象更丰满、更立体,也表达了司马迁对人物的褒贬态度。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高祖这个人,高鼻梁,一副龙的容貌,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性情豁达。
“隆准”和“龙颜”为并列结构,“而”字连接,其后应断开,排除ABD;
“喜施”为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意”是“豁如也”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B。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高祖,是古代帝王的谥号”错误。“祖”“宗”表示庙号;而且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高祖”常作为庙号。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又听说他已在关中称王”,犯了“未然变已然”的错误,“欲王关中”,想在关中称王,只是想,还不是事实。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苦”,以……为苦,认为……苦;“王”,动词,称王。
(2)“活”,使……活,救活;“因”,趁机;“谕”劝告,告诉。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司马迁笔下,刘邦是一个“人”,有“美”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从“美”的方面看,根据“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可知,刘邦抱负远大;根据“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乃还军霸上”可知,刘邦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根据“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可知,刘邦仁厚爱人,豁达大度;根据“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可知,刘邦体恤百姓。
从“恶”的方面看,根据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讲 《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练习)
目录
01课标达标练 1
02核心突破练 7
03真题溯源练 12
基础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文本二: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
(《东周列国志(节选)》)
1.文中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字母涂黑。
筋力既[A]竭[B]语言[C]发[D]喘[E]安能[F]犯颜进[G]说[H]动千乘之听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烦子说退秦师”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句中“烦”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烛武再拜辞曰”与“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两句中的“辞”意义和用法相同。
C.“子事郑三世”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的“事”意义和用法相同。
D.“强为寡人一行”和“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B.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关键是其说辞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C.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
D.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起更重要的因素。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
5.《东周列国志(节选)》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
基础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6.下列语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政治伦理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文中是郑文公的谦称。
C.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D.“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而后文的“民”指普通百姓。
8.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佚之狐说“师必退”,一个“必”字显示佚之狐说得自信和坚定,体现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甲文晋文公面对秦国立场的突然转变,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角度阐明不进攻的理由,表现出他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C.乙文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D.甲乙两篇文章在劝说他人采纳自己的意见时有较多相似之处,如两者均站在对方角度进行游说,都抓住对方未来的利益进行游说。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左传》重视“礼”。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记叙中,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本文在其他地方,有无体现“礼”的思想?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解。
基础训练(三)重点句子翻译。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4.君安与项伯有故?……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5、“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6.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1、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基础训练(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在相应词语间断句。(3分)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山东,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与同时期的“关中”相对。与《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中“东鲁”所指范围基本相同。
B.留侯,西汉建立后张良的爵位封号。汉朝的爵位封号制与周代五等封爵制不同,因此这里的“侯”与周代的是不相同的。
C.王,这里是动词,意思是“称王”,“王关中”就是“做关中王”。与这里的“王”的用法相同的词语有“雨”“衣”。
D.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这一活用与《愚公移山》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相同,但具体小类是不相同的。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始项羽的“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和范增的“急击勿失”充满火药味,如箭在弦上,使整个局势陡然紧张起来。
B.项伯出现在刘邦军营,使事件的发展有了陡然变化,在项伯的威逼利诱之下,刘邦不得不选择以登门道歉的方式消除项羽的敌意。
C.刘邦的队伍中不仅有左司马曹无伤这种见风使舵、卖主求荣的人,也有不明事理,设计出馊主意导致事情往坏处发展的假聪明。
D.项伯因为“义”,将己方重要消息透漏给张良;张良以“不义”为由,将消息转告给了刘邦;项伯以“不义”为名阻止了项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4分)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4分)
5.刘邦対项伯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从文段的哪些语句可以推知刘邦所说的是假话?(3分)
基础训练(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材料一: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相应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3分)
高祖为人A隆准B而龙C颜D美须E髯F左股G有七H十二I黑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晦,昏暗。这一意思和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中的“晦”不同,和成语“风雨如晦”的“晦”相同。
B.繇,服劳役。下文“繇役”与此相同。古代官方规定,平民在一定时间内或特殊情况下承担一定数量无偿社会劳动。
C.族,灭族。即“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这一意思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族”是不相同的。
D.奇,认为……有奇才。词语的这一用法和“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相同,与“吾从而师之”的“师”是不同的。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的出生充满奇幻色彩,这也是后人为平凡人物增添不平凡来历的一种手段,在文章中属于美化人物的做法。
B.项羽属于将官世家,有着“勇武”的遗传因素,但小时候“学习”根基不牢,这或为将来不能深思熟虑埋下祸端。
C.刘邦观看秦始皇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和项羽观看秦始皇时的“彼可取而代也”都暗含着一种称雄天下的意味。
D.传记力求真实,不隐瞒人物缺点,材料关于刘邦的“好酒及色”和项羽的“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都是典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4分)
(2)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4分)
5.依据文段,概括文段在写人方面的共同特点。(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骨、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甲)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乙)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丙)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谢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意为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指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指相距甚远的地区。
D.谢,文中指告别、辞别,这一含义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谢”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之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5.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材料一甲、乙、丙处的哪一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晋惠公背信弃义、和秦国交锋又丧师辱国被俘)十月,晋阴饴甥①会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②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节选自《左传 阴饴甥对秦伯》)
材料三: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中国初定,尉佗③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魋结④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於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於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节选自《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名饴,甥,指他为晋侯的外甥;因封于阴(今河南陕县至陕西商县一带),故又称阴饴甥;任晋大夫。②晋惠公太子的名。③即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故称。④当地流行的发式。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B.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C.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D.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敢”与《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王熙凤所说“老祖宗也去,敢情好,就只是我又不得受用了”中的“敢”意义不同。
B.材料一中的“薄”,指(力量)削弱,“欲流之远者,必浚起泉源”的“远”表示流得长远,两者用法相同。
C.材料二中的“事”,指奉事,为……服务,与《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中的第一个“事”词义不相同。
D.材料三“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中的“相”与《鸿门宴》“未得与项羽相见”中的“相”意义用法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一见秦伯就示弱,表示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知道自己会失败灭亡的,告诉秦伯攻打郑国并无益处,反倒会增强晋国的力量,而晋国贪得无厌,它变强大了,一定会对秦国不利的,希望秦伯能考虑清楚。
B.阴饴甥作为战败国代表,面对秦伯,虽理屈,但并未词穷。他借答复秦伯的机会,巧妙表述了晋国国内的舆论倾向,向秦伯施压,也请秦伯权衡利弊,以博大胸怀宽恕晋侯,终使晋侯挽回颜面,得到回国祭祀宗庙的权利。
C.尉佗面对天子的使臣,行为举止极其傲慢无礼,而陆贾虽出使南越,远离汉都,但并不畏惧,且直言尉佗如此慢待天子使臣,后果会很严重。这样的方式不够含蓄,但从结果来看,还是有威慑力的。
D.烛之武善于从秦国角度分析利害,并利用秦晋矛盾,最终劝退秦师;阴饴甥巧妙地将国人分为“君子”“小人”两部分,一正一反,既认错请罪,又表明态度,显得不卑不亢;陆贾语言逻辑严密、含蓄有力,堪称典范。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10.材料中的三位外交辞令高手,他们的言说目的和方式各有不同,请选择材料二、三中的一个来概述。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左传》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①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后,乃封苏秦为武安君,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战国策·赵二》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相应侯②曰:“王勿忧也,请令废之。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于是唐雎载音乐予之五十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饮,谓:“邯郸人谁来取者?”于是其谋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
“公与秦计功者,不问金之所之,金尽者功多矣。今令人复载五十金随公。”唐雎行,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
《战国策·秦策三 》
①猲,[hè]古通“吓”,恐吓,吓唬。②应侯,即范雎。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A是B唐C雎D载E音F乐G予H之I五J十K金L居M武N安O高P会Q相R与S饮
1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含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人之”与“臣于人也”的“臣”不同,前者是使动用法,含义为“使六国人称臣”,后者作动词,表“臣服”。
B.“不问金之所之”,与“苏秦从燕之赵”的“之”,都作动词,含义相同。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的“以”用法不同,前者为介词“把”,后者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D.“今见破于秦”与“王见大王之狗”,用法相同,作动词,都是“看见”的意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雎公开宣扬“邯郸人谁来取者”,意在鼓励邯郸人来领取黄金,从而辨识出哪些人愿意与秦国交好。
B.苏秦游说赵王很注意劝说的层次性。他首先指出赵王不必向秦王臣服,然后通过六国与秦国的力量对比,指出六国破秦有客观条件,接着再揭露连横派只顾私利的真面目,从而阐明了秦国必破的观点。
C.烛之武说理有理有据。他劝说秦伯放弃攻郑,可谓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最终使秦军全数撤退,这完全是因为烛之武的超级游说之力。
D.秦国相国应侯,老谋深算,深谙复杂人性。在多国合纵准备攻秦之际,他让唐雎运用金钱这块试金石成功瓦解了合纵者的势力。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15.读罢选段,有人认为这三位劝说者都运用了离间计,你认为呢?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一)(河北省邢台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攘焉!”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赞曰: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节选自《汉书 司马迁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B.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C.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D.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2.下列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山之阳,按照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的说法,即今山西龙门山南麓一带。
B.太史公,是西周武王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
C.黄帝,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后改姬姓,名轩辕。
D.《小雅》中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3.下列选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重视读书和实践。他自幼饱读诗书,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通过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史料。
B.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上从周朝开始担任史官,甚至远在上古时,就有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
C.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父亲去世后,他专心在家阅读秦汉所有文献;李陵之祸后,谨慎著书,笔耕不辍。
D.司马迁史学思想深沉博大。他记录汉武帝时期历史,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不虚美,不隐恶,堪称实录。
4.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2)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5.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是史官,他对司马迁创作《史记》有哪些影响?
(二)(福建省宁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1)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上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十一月中,项羽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2)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B.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C.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D.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古代帝王的谥号,一般是指开国皇帝。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质的概括,按性质分表扬、批评、同情三类。“高祖”属于表扬类。
B.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秦朝施行郡县制,没有分封诸侯王。而文中“诸侯”是指秦末项羽灭秦入关,借怀王之名,分封的十八路诸侯。
C.函谷关,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峰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的雄关要塞。
D.缟素,缟指未经染色的绢,素指洁白的绢,均可引申为白色。因此,在古代有时会使用“缟素”指称丧服。而选文中的“缟素”取其比喻义——俭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出身于沛郡丰邑县中阳里的普通入家,曾经到成阳去服徭役,有幸目睹了秦始皇的龙颜,不觉显露出他内心对秦始皇的仰慕之情。
B.在抗秦的各路诸侯中,刘邦的军队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向其投降。刘邦的属下主张杀了子婴,刘邦没有同意,认为杀子婴不吉利。
C.项羽听说刘邦率先平定了关中,非常生气,又听说他已在关中称王,更为恼怒,决定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犒劳百万之师,一举歼灭他。
D.刘邦进入秦宫之后,被华丽的宫室、无数的珍宝和宫女的美色所吸引,想住在秦宫开始享乐的生活,属下樊哙劝他离开,他一开始不肯听。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10.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请结合语段内容,说说刘邦的“美”与“恶”。
11.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与纪传体相适应的编撰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补充。比如,沛公“还军霸上”一事在语段(1)、(2)和课文《鸿门宴》里均有记载,但叙述的重点并不相同。请联系三个文本简要分析,并说说司马迁这样安排的用意。
(三)(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相关题目。
阳武人陈平事项羽,殷王反,项羽使平击降之。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挺身间行,仗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如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令韩王信与周苛、魏约、枞公守荥阳。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固陵,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信、越不至,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坚壁自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汉王从之。于是韩信、彭越皆引兵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灭楚》,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B.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C.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D.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1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与《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意义相同。
B.长者,文中指地位显贵的人。《齐桓晋文之事》中“为长者折枝”一句中的“长者”也是这个意思。
C.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D.赐骸骨,亦称“乞遗骸”“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攻打荥阳时,汉军处于劣势,不得已选择割地求和,亚父看出这是进攻的最好时机,但项王仁义,不愿意趁人之危,没有听从,这让亚父非常愤怒。
B.汉王把四万两黄金交给陈平,由他全权处理,不再过问金钱的支出问题,可见汉王对陈平的信任,陈平也不负所托,顺利离间了项羽和钟离昧等人的关系。
C.在楚汉约定平分天下之后,项羽选择东归;汉王在属下的劝谏之下决定趁着楚军疲惫不堪之际,乘势一举夺取天下。
D.事态紧急之时,纪信乘上了汉王的车子,诈称投降,楚人欢呼雀跃,以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不料汉王趁乱从西门逃走,项王盛怒之下烧死了纪信。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6.“纪事本末”与“纪传体”一样,也是一种史书体裁。参照选文内容与所学的《鸿门宴》,简要概括“纪事本末”与“纪传体”体裁的不同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