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理解分析词句(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3讲 理解分析词句(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第01讲理解分析词句
目 录
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
考点一 理解词语含义 4
考点二 理解句子含义 7
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1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4 新高考 Ⅰ卷 《放牛记》 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4分) 分析句子含意 (概括原因)
北京卷 《谈买书》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中“魔法”的涵义。(6分) 分析词语含义
天津卷 《一个平常的故事》 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平常”二字?(4分) 分析词语含义
全国 甲卷 《霜降夜》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6分) 分析句子含意
考情解码: ①分析词语、句子含意是高频考点,近2年多省市试卷均有涉及(如2025八省联考、2024新高考Ⅰ卷等)。 ②以主观题为主,分值4-6分;偶有选择题,重点针对关键词语或句子。 ③涵盖两个层面,一是文句、段落内的含意理解,二是文章层面的意蕴探究,两者界限有时不清晰。 ④包括句子(如文末关键句)、词语(如标题词、特殊概念词“魔法”)。 命题预警: ①未来侧重文章层面的意蕴探究,要求结合全文主旨、情感及作者意图分析。 ②标题中的关键词、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具有象征或隐喻意义的句子可能成为重点。③通过模糊文句与文章层面的界限,提升对考生深层理解能力的考查。 ④题目设置会更紧密结合文本内容,强调“结合全文”分析,避免仅停留在字面解读。
(说明:“整体构思”各部分内容间有交叉。)
【教材小练】《荷塘月色》
1.朱自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4分)
【答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2.说说《荷塘月色》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6分)
【答案】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作者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考点一 理解词语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四种重要词语的理解方法
词语类型 理解方法 具体分析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 联系作者创作意图,分层次理解 这类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除了理解其在语境中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如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的理解,就需联系朱自清的创作意图。
运用写作手法的词语 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义 需借助这些手法,挖掘词语的意义,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理解《荷塘月色》中“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就需解释其比喻义。
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多加注意,明确指代内容。如《记念刘和珍君》“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中的“它们”一词就要这样理解。
有临时词义的词语 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
【解题通法】
“3联1依”法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
解题 技巧 一“联” 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文。理解词语必然要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二“联”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三“联”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依”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要达到的效果
答题 模板 理解词语含义=手法+内容(词语意思,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即词语采用……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主旨),或写出了人物(景物)……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睡在麦田里的父亲
郭光明
父亲这一觉儿,一睡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现在,也没醒。而且,再也不会醒来。但父亲睡觉的这块麦田,却一直鲜活在我的心间。
每年秋天,稻谷有序撤离,麻雀在稻茬间紧张觅食。父亲总是早早起床,摸着黑,趿拉着破胶鞋,给我家的老黄牛拌好草料,再撒上一把黑豆,卷上一根又粗又硬的旱烟卷,一边吸着,一边瞅着老牛吧嗒吧嗒地吃个肚儿圆。母亲抱怨说,黑灯瞎火的,咋能看见耕?父亲是不作理会的,执意犁翻深深浅浅的稻茬,好像要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
稻田晒到了半干,父亲却没有摸黑儿套牛,而是等到天亮。我不只一次看到,父亲弓着身,一手扬着牛鞭,一手拽着缰绳,站在铁齿朝下的木耙上,驱赶那头老黄牛,将海浪般起伏的田垄耙碎。我发现,父亲甩起的鞭子,声音很响、很亮、也很脆,但响在田野、脆在半空,没有一次打在牛背上。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是父亲告诉我的。但我记到了现在,虽然我不种麦已有好多年,但父亲起埂、条垄、耧种的影子,有些像摄影家镜头里的《庄稼汉》。田埂笔直,麦垄方正。寒霜如期而至时,变成麦田的稻田,像绿透了的春天,幸福地平躺着,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个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树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
这棵柳树,是父亲种下的。没有柳树之前,麦田是盐碱地,是荒草滩,不长一棵麦。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母亲“忽悠”我:你是个小男子汉,愿不愿意帮大人做点事?我上了母亲的“当”。我挎着母亲递给我的篮子,按母亲指给我的方向给父亲送饭,却不知走了多远,才隐约望见,一头牛影儿,一个人形儿,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伸长了脖子,一个佝偻着身子,弓步推着铧犁,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
午时的阳光,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漶苦涩的味道。太阳底下,父亲一边吃,一边用粗糙的跟老树皮没什么两样的手,擦一擦脸上的汗水。他的裤脚和胶鞋
上沾满了黄土。牛的浑身,也是湿漉漉的,鼻孔和嘴巴,同父亲的一样,像是冒着烟;而柳条篮子里的瓦罐,装着母亲熬出的粥,早已温凉不沾,冒出的热气,不及父亲脸上的汗珠。而且,父亲的汗珠,不但有热度,更有力度,摔在地上,像他干涸的嘴唇,丝丝的声响,洇湿一片白花花的盐碱。那年,我不到八岁。
盐碱怕汗,父亲说的。他说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这么多年,父亲的汗水像着了法力,淌到春天,麦苗绿得透明;淌到夏天,稻谷娉婷袅娜;而稻花弥散、稻香缭绕时,父亲的汗水淌进了麦田,压低了碱,洗去了盐,却没有削减父亲变了形的十指骨节的疼痛,洗白父亲黝黑的脸。
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
麦子收获了一茬,父亲老去了一年。父亲老去了一年,麦子又收获了一茬。周而复始,父亲像麦子的时令,白露耕地,秋分播种,立冬要给麦子浇灌过冬水。过了年,一开春,父亲不是给麦子浇返青水,就是给麦子施拔节肥,总之,父亲忙不得闲,而他的腰,弯得更像一把弓。
又一年,布谷鸟拖着长长的颤音,俯视这片麦田,但“咕咕咕”地叫了半天,也没看到那把磨得如明月般的镰刀,更没看到“弓”一样的身影,只看到柳树的旁边,隆起了一堆孤寂的土包,慈眉善目的,似是向布谷鸟招手,又像为骄阳下炸响的麦粒送行。
这是一座坟茔,但不是我家的祖坟,却埋藏了父亲的憧憬。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说这话时,蓄在母亲眼睛里的悲恸泪水,哀痛不堪地涌出,顺着她粗糙的脸颊,吧嗒吧嗒地掉到了麦田里,而麦穗黄澄澄、金灿灿的,压弯了麦秆,像父亲的腰。
那年的冬天,雪下得有点旺,合了父亲的心意。他常说,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馍睡。就像他是雪中的一棵麦。但是,父亲不能再说话了。而且,永远也不会再说。然而,父亲给我描绘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尽管那个美妙的世界里,都是些草芥的事物,却蕴藏着奇妙的生命密码,在我心中生长出了淳朴、善良和憨厚!
今年的清明节,我又来到这块麦田。麦苗依旧绿色,柳丝依旧金黄,依旧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父亲的墓碑前,一束牙白的菊花,安静地绽放着,映衬着墓碑黑色的光,显得菊花的瓣更加淡雅,鹅黄的花蕊更加精彩。微风拂过,花叶微微点头,仿佛,通了灵性。
(理解词语含义)1.理解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执意犁翻深深浅浅的稻茬,好像要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
(2)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
【解析】
1.确定答题区间。第(1)句出现在文章第二段的结尾,写父亲犁地时的情景;第(2)句出现在文章第四段的开头,是对前一句“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的评价,说这句话“丰满而凝重”。2.挖掘词语含义。第(1)句,联系语境看,“疲倦”一词修饰的是“稻田”,父亲深翻土地,是为了让做出贡献的土地得到休息;联系修辞看,“疲倦”采用比拟手法。从全文主旨看,写出了父亲对土地的热爱和呵护。第(2)句,说农谚“丰满而凝重”是采用了形象的说法,“丰满、凝重”是作者对农谚的感受,说明这一谚语有丰厚的内涵,充满智慧;结合父亲劳作的一生可知,“丰满而凝重”又可看出他一生劳作的沉重而艰辛,这正是以父亲为代表的农夫一生的真实写照。
【答案】(1)“疲倦”采用比拟修辞,将稻田当人来写,说明土地供养了一季作物,肥力疲倦,表达了父亲对土地的热爱与呵护。
(2)“丰满而凝重”,是指农谚语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及时种麦的时令特点,是劳动人民在劳作实践中智慧的体现;这句农谚凝注了父亲的劳动智慧,浓缩了父亲一生劳作的身影,以父亲为代表的农夫一生丰满而凝重。
考点二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这些关键句子具体说来,是指含蓄句、技巧句、脉络层次句、主旨情感句和结构复杂句等。
常见的重要句子和理解方法
(1)含蓄句→由表及里
含蓄句句意类型 理解句意的方法
表层意 按照句子表面的意义来理解
句内意 根据句子在此语境的意义(临时意义)来理解
句外意 根据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来理解
(2)修辞句→还原本意
首先确定修辞手法(如比喻、双关、借代等),把握修辞的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讽刺性、借代的相关性等。其次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简单明了的句子。
(3)主旨情感句→立足全篇
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根据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把握,结合主旨,整体把握主旨情感句的句意。
 (4)结构复杂句→分清结构层次
分析句子结构,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合理切分,即可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时要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词。
【解题通法】
“内看+外联”理解句子含意
解题技巧 内看(审视句子内部语境) 一看句中的关键词 句子中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只要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
二看句子本身表达的特点,是否使用了某种技巧(尤其是修辞手法) 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技巧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技巧的意思明确的句子
三看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 如果是复杂的单句,先找出句子主干,后归纳修饰、限制及补充成分的意思;如果是复句,则要先明确句间关系,逐层分析,后体会整个复句的意思
外联(联系句子外部语境) 一联该句的位置 ①总领句,从其下面的内容入手;②过渡句,前瞻上文,后顾下文;③总结句,根据上文内容归纳;④照应句,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
二联相邻语句 根据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
三联所在的段落及文章主旨 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句意
解题步骤 1.判——判断词语(句子)是否考修辞(还原本义),判断句子是否是警句(是否有哲理)。 2.变——把原题变换成:回答为什么说“被解释的句子(词语)”。 3.定——定关键词,定表述: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一般句:找准关键词+整句理解。①表层:语境义(句中意思);②深层:情感义、主旨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丽江的荒
于 坚
云南丽江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依然是一个经常会遇到荒原的地方。高山、湖泊、荒原都是一种东西,都是荒凉的东西,但人们仰止高山、爱护湖泊,对荒原则仅视为“荒”,以为无用,视而不见。其实荒是一种最有力量的东西,世界在开始的时候,是它的荒——最强烈地给人关于原初、关于永恒、关于存在的启示。
从大研镇出来,世界变成低垂的天空和金黄色的田野,渐渐出现荒草、乱石和飞沙。荒原,一直延伸到玉龙雪山底下,那不朽的山峰就从那里拔地而起。
十多年前我曾在这荒原上走,远古地质运动带来了碎石、白沙、紫红的荆棘,无数虫子跑来跑去,地气蒸腾,一群闹哄哄的蚊子萦绕头顶,一只马蜂在我的脖子上叮了一下。荒原中间是一条灰白色的用碎石和黄沙铺成的公路,笔直地一直延伸进蓝色的天空。一辆卡车驶过,这公路就如同雾一样飘起来,那感觉真像是在电影中的美国西部。天空雄伟荒凉,大地原始辽阔,我一直走到玉龙雪山荒凉的南坡下,有一瞬间,我幻觉纳西人的王正率领着他的民族从那荒原上走来,黄金、玉石、兽皮、巫师、美丽的女人和孩子。那山坡上到处是黑色的石头,神的手把它们塑造成令人感动的形态。蝗虫在蹦跳,无数黄色的小花开着,乌鸦停在风中,马匹在张望大地……
那时我还年轻,望着这样的大地和山峰,我坚信着永恒。现在这一切正在消失,我对永恒的坚信已经动摇,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东西,正在把大地的真相遮蔽起来,把“荒”遮蔽起来,正在使荒原出现塑料、玻璃、水泥和钢筋……
1922年5月9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特约撰稿人约瑟夫·洛克第一次看见了玉龙雪山。这个探险家、测量员和资料收集员,他的箱子里全是那些叫作工具的东西,甚至包括一套用来拔牙的外科器械。这些东西在丽江闻所未闻。那时候大地是一个遍布神灵的大地,河流有河流的神,山有山的神,水洼有水洼的神,一棵树有一棵树的神……万物有灵,与人共享大地。但洛克那被科学改造过的眼睛根本看不到遍布大地的神,他看见的只是令他欣喜若狂的植物标本。玉龙雪山朴素地欢迎他,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人们并不想知道他采集那些草叶干什么,那是大地生长的,多的是。他那部著名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全是各种数据、名称、海拔高度和气候的干巴巴的考察报告,读起来枯燥乏味。这就是洛克看见的丽江——一个巨大的标本。但最终,他被另一个丽江征服,那是东巴民族心中的丽江:古老,诗意,遍布神灵。洛克后来对采集植物标本感到厌倦,他着迷地崇拜起东巴文化,编写《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收集研究东巴经,他已经感受到东巴文化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洛克最后在夏威夷的一张钢丝床上去世,梦魂牵绕的是玉龙雪山,他像诗人那样,梦想着“躺在玉龙雪山的杜鹃花丛中”死去。这也是美国诗人庞德的梦,此人从未到过中国,但丽江却出现在他著名的诗篇《比萨诗章》中,是洛克为他提供了丽江的知识,使庞德得以扩张了他的诗歌版图:“雄踞丽江的是青翠映衬皓白的雪山,洛克的世界为我们挽住多少记忆……”工业时代的诗人只能依靠探险家从遥远的东方带来的一点粗糙抽象的知识,帮助他复苏关于“荒”的记忆。
洛克昔日住过的雪松村依然如故,玉湖依然清澈无比,像一块碧玉,戴在玉龙雪山的一个手指上。我沿着湖走一圈,听见鱼在水面扑腾的声音,这湖有一种神秘感,水碧得令人生畏。玉湖后面的悬崖上有个洞,知道的人说,那是从前东巴人举行灵魂移交仪式的地方。我经过的时候,看了看,里面空空的,地上尽是灰土。洞外的绝壁岩石之间长着许多黑黝黝的皮如老鳞的山毛榉,树龄有1300多年,苍老的古树和令人头晕的悬崖,把我搞得战战兢兢,双腿发软。雪松村如今以洛克的故居闻名,不再默默无闻。洛克的故居是一个平常的纳西族小院,他留下的旧工具被人们找出来,放在玻璃柜里展览。有一位老妇,腰间拴着展览室的钥匙,据说是洛克昔日房东的什么人。她开门让我参观展览之前,先拿出一叠票,每人30元,这是一个一切都要收费的时代,收了费才开门,进去不过两分钟,就看完了。我看见了那套拔牙的工具。这村庄从前是不拔牙的,如果牙齿生了虫,就用一个花椒塞在牙洞里。从那村庄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瞥见玉龙雪山,那山云遮雾绕,变化无常。
世界和荒是两种东西。荒是无用的,而世界的目的是把一切都变成有用的东西。据说世界是荒的进步,然而进步都是有益于生命的么?很难说。荒是世界的母亲,而世界却是荒的墓地。
“躺在玉龙雪山的杜鹃花丛中”死去,当洛克如此想的时候,他已经背叛了他到玉龙雪山来的初衷,被改造成了一位诗人。荒的这种伟大的力量,是世界无法毁灭的。但现在,我不能肯定这力量是否依然存在,因为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在丽江那昔日使人把握并且坚信永恒的玉龙雪山的“荒”中,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建造高尔夫球场。
(有删改)
(理解句子含义)2.请结合文本,谈谈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解析】
第一步,精准审题,明确方向。“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明确了答题对象,“结合文本”指出了答题要求。
第二步,寻找思路,找准对应。
语句切片 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内涵
荒是世界的母亲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荒”比作“母亲”,意在说明“荒”像“母亲”一样,给予人力量,“世界在开始的时候,是它的荒——最强烈地给人关于原初、关于永恒、关于存在的启示”,人们在“荒”给予的多种启示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而世界却是荒的墓地 进入工业时代后,认为“荒是无用的,而世界的目的是把一切都变成有用的东西”,人们追求实用,“在丽江那昔日使人把握并且坚信永恒的玉龙雪山的‘荒’中,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建造高尔夫球场”,视“荒”为无用,无节制地开发,导致“荒”逐渐消逝
【答案】①“荒是世界的母亲”指人们在“荒”给予的多种启示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②“世界却是荒的墓地”指进入工业时代后,人们追求实用,视“荒”为无用,无节制地开发,导致“荒”逐渐消逝。
(2017·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①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②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③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④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⑤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⑥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⑦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⑧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⑨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⑩“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理解句子含义)1.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解析】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要结合语句所处文中位置和文章内容、主题等,并注意关键词语,从表层(字面意思或者内容层面)和深层(文字背后意思或者思想情感层面)这两个维度思考作答。答题时要注意由表及里的顺序。
首先,要从最小语境出发来思考和分析。画线句子“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在第 段结尾(文章靠后部分),这个段落是一个抒情议论段落,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段话是这句话的最小语境——“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这段话是从前文所叙述的小故事和自己做裁缝的真实体验有感而发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裁缝工作艰辛的感受,这样艰辛让人真不想干了,但是不干这个干什么呢?其实干什么都同样辛苦,并且还得从头学起——裁缝的工作自己已经很熟练很熟悉了。
其次,就这句话的关键词语和字面意思看,需要思考分析“干什么”“都一样”这两个短语。“干什么”意思是作者知道的别的任何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意思是无一例外都相同——都如同裁缝一样艰辛,都需要踏实劳动。因此,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无论干什么谋生的职业,都会像裁缝一样艰辛,需要踏实劳动”。
再者,从文章内容与主题看。文章的内容就是写了裁缝店的温馨、裁缝工作的艰辛、裁缝店的几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裁缝店和裁缝工作的切实体会和特殊情感——一针一线辛苦踏实劳动的裁缝工作是自己一家人的谋生行当,能够给一家人带来平稳的生活,从而揭示了“唯有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有平稳的生活”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就是“虽然裁缝工作很辛苦,但是它是一家人平稳生活的依靠,我对裁缝这个工作有着特殊的情感”。
【答案】 (1)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2)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理解词语含义)2.文章第 段“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一句中,“挪”字用得十分巧妙。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解析】 答题时,首先考虑“挪”字的“言”,即基本释义,“挪”形容走得非常缓慢,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动作;其次考虑“意”,即思考这一动作呈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状态,“挪”后是“跑”,这是典型的对比手法,一慢一快的对比描写充分表现了小姑娘在惊喜之下手足无措又满心欢喜的样子。
【答案】 “挪”指缓慢地移动,具有动态感,将小姑娘拿到衣服后既高兴又不好意思离开的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与后面“飞快跑掉”形成对比,将小姑娘突然得到自己心心念念的衣服的兴奋、惊喜之情和手足无措的情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2024·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霜降夜
周蓬桦
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就已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开栅门,发现脚下的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薄薄的一层,把路边的花打蔫,桦树的枝条似乎萧索了些许,树身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无意间仰头,但见几粒寒星正在向山顶以西的方向悄悄隐遁。镇上某一户人家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开始忙活,突突地冒青烟。烟柱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被扯断的丝绸。
有人说,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会知道。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难忘,在鼻间萦绕,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们再来乌乡的理由。
我提着满满一大铁桶草木灰,把它们倾倒在大路边潮湿的水洼里——这是房东阿姨安排给我的任务。昨天晚上,我约了几个养桑蚕与种植薰衣草的农户,到院子里攀谈。大家吃着草原黄膘烤牛肉,品尝着新摘的巨峰葡萄、黑色的冻梨,喝着自酿的桑葚酒。交谈内容涉猎宽泛,没有明确的主题,基本围绕农事收成、动物保护和挖掘过冬的地窖打转。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讲述过往亲身经历的事件,兴许口吻轻描淡写,但对我十分有用。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我急忙掏出记事本,在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录。牛圈在屋后,小牛犊不时制造一点骚动,从那里飘来丝丝淡淡的尿臊气,但这并没影响大家浓酽的谈兴。叶子稀疏的板栗树梢上,始终挑着一弯残月。
聊到10点多钟时,霜降开始了,夜幕陡然拉向纵深,只听得周围的芦苇秆在瑟瑟作响,白桦树枝在轻轻摇动,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这时,善良的房东阿姨送来了羊毛毯和羊毛披肩,以抵抗霜降带来的微妙变化。
“天要落露了,大伙儿小心着凉。”她说。
阿姨端来一小筐被冰冻过的无花果,果子个头大,已经在冰柜里冻成了一个个小冰球。阿姨从厨房提来了铁皮桶,点燃了软草和木柴,很快就将冻果烤软了,冰碴子化成了水,杂糅着果实的汁液。取一个放在嘴里,觉得冻过后的无花果有一股山柿饼的味道。少顷,桌上又摆满了甜点美食——大列巴面包、哈尔滨红肠、咖啡、奶茶、干果仁,还有烤得香喷喷的草原红糖焙子,吃得大家直打饱嗝。
这是一个特别的霜降夜,让人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从这个夜晚起始,我正式走进乌乡人的生活,自此与之呼吸同一种空气,吃一锅同样的黑米乌饭,喝新碾的大子粥。我并不觉得我与乌乡的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我们是对等的。他们在日子艰辛面前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目标的追寻姿态,都让我感同身受,嘘唏或喜悦。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乌乡山野中的一株树或一片霜冻的叶子。
我还记下了燃烧时呲呲作响的松油灯,灯下的笑脸,火光中明亮的瞳仁,以及整整一个晚上都在谈论的接地气的话题——如何与枯草丛中的野物们一道,度过暴风雪即将来临的严冬,需要粮食、木柴、胡萝卜和大白菜,需要棉衣棉被,需要一个大火炉。哟,对我这样长年奔波的外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夜晚。
早晨的光线重叠移动,越升越高,把山脉的阴影投射到地面上。我手扶栅栏,将空空的铁皮桶放回到了板栗树下,却见房东阿姨的小儿子背了行囊,走下台阶,似乎要离乡远行。阿姨从灶间走出来,腰间系着粗布白围裙。她搓着手,一边抬手拭泪,脸上难掩担忧和凄惶的表情。
她的小儿子目光淡定,飞快地走出院落,又回过头来朝我们挥手笑笑,然后大步踩过路边的草木灰,在阳光下缩小成一个移动的墨点,在远山的背景下渐渐消失。返回屋内,我以树墩做书案,在稿纸上飞快地记下一句话:“霜降后,一些植物枯萎,一些事物到来,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有删改)
(理解句子含义)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答题时,首先要总体阐明这句话是“在乌乡的深切感触”,也就是交代产生的缘由。然后分别从“一些植物枯萎,一些事物到来”和“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两个维度展开分析。前一个维度指这里的自然物候变化和人事变迁,后一个维度指人们积极应对生活艰辛和房东阿姨儿子出门远行的内容。前一个维度写出了“我”对自然节气变化和生活本真的观察,后一个维度写出了“我”对乌乡人生活态度的认同。
【答案】①这句话是作者在乌乡的深切感触,由清晨的所见所感及对霜降夜的回味共同引发;②既写出了大自然新旧更替的运行,也写出了身边生活的律动;③同时还传达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寻态度,不畏艰辛,饱含希望。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1讲理解分析词句
目 录
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
考点一 理解词语含义 4
考点二 理解句子含义 7
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1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4 新高考 Ⅰ卷 《放牛记》 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4分) 分析句子含意 (概括原因)
北京卷 《谈买书》 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中“魔法”的涵义。(6分) 分析词语含义
天津卷 《一个平常的故事》 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平常”二字?(4分) 分析词语含义
全国 甲卷 《霜降夜》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6分) 分析句子含意
考情解码: ①分析词语、句子含意是高频考点,近2年多省市试卷均有涉及(如2025八省联考、2024新高考Ⅰ卷等)。 ②以主观题为主,分值4-6分;偶有选择题,重点针对关键词语或句子。 ③涵盖两个层面,一是文句、段落内的含意理解,二是文章层面的意蕴探究,两者界限有时不清晰。 ④包括句子(如文末关键句)、词语(如标题词、特殊概念词“魔法”)。 命题预警: ①未来侧重文章层面的意蕴探究,要求结合全文主旨、情感及作者意图分析。 ②标题中的关键词、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具有象征或隐喻意义的句子可能成为重点。③通过模糊文句与文章层面的界限,提升对考生深层理解能力的考查。 ④题目设置会更紧密结合文本内容,强调“结合全文”分析,避免仅停留在字面解读。
(说明:“整体构思”各部分内容间有交叉。)
【教材小练】《荷塘月色》
1.朱自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4分)
【答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2.说说《荷塘月色》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6分)
【答案】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作者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考点一 理解词语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四种重要词语的理解方法
词语类型 理解方法 具体分析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 联系作者创作意图,分层次理解 这类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除了理解其在语境中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如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的理解,就需联系朱自清的创作意图。
运用写作手法的词语 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义 需借助这些手法,挖掘词语的意义,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理解《荷塘月色》中“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就需解释其比喻义。
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多加注意,明确指代内容。如《记念刘和珍君》“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中的“它们”一词就要这样理解。
有临时词义的词语 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
【解题通法】
“3联1依”法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
解题 技巧 一“联” 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文。理解词语必然要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二“联”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三“联”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依”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要达到的效果
答题 模板 理解词语含义=手法+内容(词语意思,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即词语采用……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主旨),或写出了人物(景物)……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睡在麦田里的父亲
郭光明
父亲这一觉儿,一睡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现在,也没醒。而且,再也不会醒来。但父亲睡觉的这块麦田,却一直鲜活在我的心间。
每年秋天,稻谷有序撤离,麻雀在稻茬间紧张觅食。父亲总是早早起床,摸着黑,趿拉着破胶鞋,给我家的老黄牛拌好草料,再撒上一把黑豆,卷上一根又粗又硬的旱烟卷,一边吸着,一边瞅着老牛吧嗒吧嗒地吃个肚儿圆。母亲抱怨说,黑灯瞎火的,咋能看见耕?父亲是不作理会的,执意犁翻深深浅浅的稻茬,好像要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
稻田晒到了半干,父亲却没有摸黑儿套牛,而是等到天亮。我不只一次看到,父亲弓着身,一手扬着牛鞭,一手拽着缰绳,站在铁齿朝下的木耙上,驱赶那头老黄牛,将海浪般起伏的田垄耙碎。我发现,父亲甩起的鞭子,声音很响、很亮、也很脆,但响在田野、脆在半空,没有一次打在牛背上。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是父亲告诉我的。但我记到了现在,虽然我不种麦已有好多年,但父亲起埂、条垄、耧种的影子,有些像摄影家镜头里的《庄稼汉》。田埂笔直,麦垄方正。寒霜如期而至时,变成麦田的稻田,像绿透了的春天,幸福地平躺着,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个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树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
这棵柳树,是父亲种下的。没有柳树之前,麦田是盐碱地,是荒草滩,不长一棵麦。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母亲“忽悠”我:你是个小男子汉,愿不愿意帮大人做点事?我上了母亲的“当”。我挎着母亲递给我的篮子,按母亲指给我的方向给父亲送饭,却不知走了多远,才隐约望见,一头牛影儿,一个人形儿,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伸长了脖子,一个佝偻着身子,弓步推着铧犁,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
午时的阳光,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漶苦涩的味道。太阳底下,父亲一边吃,一边用粗糙的跟老树皮没什么两样的手,擦一擦脸上的汗水。他的裤脚和胶鞋
上沾满了黄土。牛的浑身,也是湿漉漉的,鼻孔和嘴巴,同父亲的一样,像是冒着烟;而柳条篮子里的瓦罐,装着母亲熬出的粥,早已温凉不沾,冒出的热气,不及父亲脸上的汗珠。而且,父亲的汗珠,不但有热度,更有力度,摔在地上,像他干涸的嘴唇,丝丝的声响,洇湿一片白花花的盐碱。那年,我不到八岁。
盐碱怕汗,父亲说的。他说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这么多年,父亲的汗水像着了法力,淌到春天,麦苗绿得透明;淌到夏天,稻谷娉婷袅娜;而稻花弥散、稻香缭绕时,父亲的汗水淌进了麦田,压低了碱,洗去了盐,却没有削减父亲变了形的十指骨节的疼痛,洗白父亲黝黑的脸。
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
麦子收获了一茬,父亲老去了一年。父亲老去了一年,麦子又收获了一茬。周而复始,父亲像麦子的时令,白露耕地,秋分播种,立冬要给麦子浇灌过冬水。过了年,一开春,父亲不是给麦子浇返青水,就是给麦子施拔节肥,总之,父亲忙不得闲,而他的腰,弯得更像一把弓。
又一年,布谷鸟拖着长长的颤音,俯视这片麦田,但“咕咕咕”地叫了半天,也没看到那把磨得如明月般的镰刀,更没看到“弓”一样的身影,只看到柳树的旁边,隆起了一堆孤寂的土包,慈眉善目的,似是向布谷鸟招手,又像为骄阳下炸响的麦粒送行。
这是一座坟茔,但不是我家的祖坟,却埋藏了父亲的憧憬。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说这话时,蓄在母亲眼睛里的悲恸泪水,哀痛不堪地涌出,顺着她粗糙的脸颊,吧嗒吧嗒地掉到了麦田里,而麦穗黄澄澄、金灿灿的,压弯了麦秆,像父亲的腰。
那年的冬天,雪下得有点旺,合了父亲的心意。他常说,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馍睡。就像他是雪中的一棵麦。但是,父亲不能再说话了。而且,永远也不会再说。然而,父亲给我描绘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尽管那个美妙的世界里,都是些草芥的事物,却蕴藏着奇妙的生命密码,在我心中生长出了淳朴、善良和憨厚!
今年的清明节,我又来到这块麦田。麦苗依旧绿色,柳丝依旧金黄,依旧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父亲的墓碑前,一束牙白的菊花,安静地绽放着,映衬着墓碑黑色的光,显得菊花的瓣更加淡雅,鹅黄的花蕊更加精彩。微风拂过,花叶微微点头,仿佛,通了灵性。
(理解词语含义)1.理解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执意犁翻深深浅浅的稻茬,好像要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
(2)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
【解析】
1.确定答题区间。第(1)句出现在文章第二段的结尾,写父亲犁地时的情景;第(2)句出现在文章第四段的开头,是对前一句“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的评价,说这句话“丰满而凝重”。2.挖掘词语含义。第(1)句,联系语境看,“疲倦”一词修饰的是“稻田”,父亲深翻土地,是为了让做出贡献的土地得到休息;联系修辞看,“疲倦”采用比拟手法。从全文主旨看,写出了父亲对土地的热爱和呵护。第(2)句,说农谚“丰满而凝重”是采用了形象的说法,“丰满、凝重”是作者对农谚的感受,说明这一谚语有丰厚的内涵,充满智慧;结合父亲劳作的一生可知,“丰满而凝重”又可看出他一生劳作的沉重而艰辛,这正是以父亲为代表的农夫一生的真实写照。
【答案】(1)“疲倦”采用比拟修辞,将稻田当人来写,说明土地供养了一季作物,肥力疲倦,表达了父亲对土地的热爱与呵护。
(2)“丰满而凝重”,是指农谚语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及时种麦的时令特点,是劳动人民在劳作实践中智慧的体现;这句农谚凝注了父亲的劳动智慧,浓缩了父亲一生劳作的身影,以父亲为代表的农夫一生丰满而凝重。
考点二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意。这些关键句子具体说来,是指含蓄句、技巧句、脉络层次句、主旨情感句和结构复杂句等。
常见的重要句子和理解方法
(1)含蓄句→由表及里
含蓄句句意类型 理解句意的方法
表层意 按照句子表面的意义来理解
句内意 根据句子在此语境的意义(临时意义)来理解
句外意 根据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来理解
(2)修辞句→还原本意
首先确定修辞手法(如比喻、双关、借代等),把握修辞的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讽刺性、借代的相关性等。其次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简单明了的句子。
(3)主旨情感句→立足全篇
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根据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把握,结合主旨,整体把握主旨情感句的句意。
 (4)结构复杂句→分清结构层次
分析句子结构,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合理切分,即可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时要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词。
【解题通法】
“内看+外联”理解句子含意
解题技巧 内看(审视句子内部语境) 一看句中的关键词 句子中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只要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
二看句子本身表达的特点,是否使用了某种技巧(尤其是修辞手法) 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技巧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技巧的意思明确的句子
三看句中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 如果是复杂的单句,先找出句子主干,后归纳修饰、限制及补充成分的意思;如果是复句,则要先明确句间关系,逐层分析,后体会整个复句的意思
外联(联系句子外部语境) 一联该句的位置 ①总领句,从其下面的内容入手;②过渡句,前瞻上文,后顾下文;③总结句,根据上文内容归纳;④照应句,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
二联相邻语句 根据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
三联所在的段落及文章主旨 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句意
解题步骤 1.判——判断词语(句子)是否考修辞(还原本义),判断句子是否是警句(是否有哲理)。 2.变——把原题变换成:回答为什么说“被解释的句子(词语)”。 3.定——定关键词,定表述: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一般句:找准关键词+整句理解。①表层:语境义(句中意思);②深层:情感义、主旨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丽江的荒
于 坚
云南丽江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依然是一个经常会遇到荒原的地方。高山、湖泊、荒原都是一种东西,都是荒凉的东西,但人们仰止高山、爱护湖泊,对荒原则仅视为“荒”,以为无用,视而不见。其实荒是一种最有力量的东西,世界在开始的时候,是它的荒——最强烈地给人关于原初、关于永恒、关于存在的启示。
从大研镇出来,世界变成低垂的天空和金黄色的田野,渐渐出现荒草、乱石和飞沙。荒原,一直延伸到玉龙雪山底下,那不朽的山峰就从那里拔地而起。
十多年前我曾在这荒原上走,远古地质运动带来了碎石、白沙、紫红的荆棘,无数虫子跑来跑去,地气蒸腾,一群闹哄哄的蚊子萦绕头顶,一只马蜂在我的脖子上叮了一下。荒原中间是一条灰白色的用碎石和黄沙铺成的公路,笔直地一直延伸进蓝色的天空。一辆卡车驶过,这公路就如同雾一样飘起来,那感觉真像是在电影中的美国西部。天空雄伟荒凉,大地原始辽阔,我一直走到玉龙雪山荒凉的南坡下,有一瞬间,我幻觉纳西人的王正率领着他的民族从那荒原上走来,黄金、玉石、兽皮、巫师、美丽的女人和孩子。那山坡上到处是黑色的石头,神的手把它们塑造成令人感动的形态。蝗虫在蹦跳,无数黄色的小花开着,乌鸦停在风中,马匹在张望大地……
那时我还年轻,望着这样的大地和山峰,我坚信着永恒。现在这一切正在消失,我对永恒的坚信已经动摇,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东西,正在把大地的真相遮蔽起来,把“荒”遮蔽起来,正在使荒原出现塑料、玻璃、水泥和钢筋……
1922年5月9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特约撰稿人约瑟夫·洛克第一次看见了玉龙雪山。这个探险家、测量员和资料收集员,他的箱子里全是那些叫作工具的东西,甚至包括一套用来拔牙的外科器械。这些东西在丽江闻所未闻。那时候大地是一个遍布神灵的大地,河流有河流的神,山有山的神,水洼有水洼的神,一棵树有一棵树的神……万物有灵,与人共享大地。但洛克那被科学改造过的眼睛根本看不到遍布大地的神,他看见的只是令他欣喜若狂的植物标本。玉龙雪山朴素地欢迎他,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人们并不想知道他采集那些草叶干什么,那是大地生长的,多的是。他那部著名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全是各种数据、名称、海拔高度和气候的干巴巴的考察报告,读起来枯燥乏味。这就是洛克看见的丽江——一个巨大的标本。但最终,他被另一个丽江征服,那是东巴民族心中的丽江:古老,诗意,遍布神灵。洛克后来对采集植物标本感到厌倦,他着迷地崇拜起东巴文化,编写《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收集研究东巴经,他已经感受到东巴文化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洛克最后在夏威夷的一张钢丝床上去世,梦魂牵绕的是玉龙雪山,他像诗人那样,梦想着“躺在玉龙雪山的杜鹃花丛中”死去。这也是美国诗人庞德的梦,此人从未到过中国,但丽江却出现在他著名的诗篇《比萨诗章》中,是洛克为他提供了丽江的知识,使庞德得以扩张了他的诗歌版图:“雄踞丽江的是青翠映衬皓白的雪山,洛克的世界为我们挽住多少记忆……”工业时代的诗人只能依靠探险家从遥远的东方带来的一点粗糙抽象的知识,帮助他复苏关于“荒”的记忆。
洛克昔日住过的雪松村依然如故,玉湖依然清澈无比,像一块碧玉,戴在玉龙雪山的一个手指上。我沿着湖走一圈,听见鱼在水面扑腾的声音,这湖有一种神秘感,水碧得令人生畏。玉湖后面的悬崖上有个洞,知道的人说,那是从前东巴人举行灵魂移交仪式的地方。我经过的时候,看了看,里面空空的,地上尽是灰土。洞外的绝壁岩石之间长着许多黑黝黝的皮如老鳞的山毛榉,树龄有1300多年,苍老的古树和令人头晕的悬崖,把我搞得战战兢兢,双腿发软。雪松村如今以洛克的故居闻名,不再默默无闻。洛克的故居是一个平常的纳西族小院,他留下的旧工具被人们找出来,放在玻璃柜里展览。有一位老妇,腰间拴着展览室的钥匙,据说是洛克昔日房东的什么人。她开门让我参观展览之前,先拿出一叠票,每人30元,这是一个一切都要收费的时代,收了费才开门,进去不过两分钟,就看完了。我看见了那套拔牙的工具。这村庄从前是不拔牙的,如果牙齿生了虫,就用一个花椒塞在牙洞里。从那村庄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瞥见玉龙雪山,那山云遮雾绕,变化无常。
世界和荒是两种东西。荒是无用的,而世界的目的是把一切都变成有用的东西。据说世界是荒的进步,然而进步都是有益于生命的么?很难说。荒是世界的母亲,而世界却是荒的墓地。
“躺在玉龙雪山的杜鹃花丛中”死去,当洛克如此想的时候,他已经背叛了他到玉龙雪山来的初衷,被改造成了一位诗人。荒的这种伟大的力量,是世界无法毁灭的。但现在,我不能肯定这力量是否依然存在,因为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在丽江那昔日使人把握并且坚信永恒的玉龙雪山的“荒”中,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建造高尔夫球场。
(有删改)
(理解句子含义)2.请结合文本,谈谈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解析】
第一步,精准审题,明确方向。“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明确了答题对象,“结合文本”指出了答题要求。
第二步,寻找思路,找准对应。
语句切片 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内涵
荒是世界的母亲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荒”比作“母亲”,意在说明“荒”像“母亲”一样,给予人力量,“世界在开始的时候,是它的荒——最强烈地给人关于原初、关于永恒、关于存在的启示”,人们在“荒”给予的多种启示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而世界却是荒的墓地 进入工业时代后,认为“荒是无用的,而世界的目的是把一切都变成有用的东西”,人们追求实用,“在丽江那昔日使人把握并且坚信永恒的玉龙雪山的‘荒’中,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建造高尔夫球场”,视“荒”为无用,无节制地开发,导致“荒”逐渐消逝
【答案】①“荒是世界的母亲”指人们在“荒”给予的多种启示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②“世界却是荒的墓地”指进入工业时代后,人们追求实用,视“荒”为无用,无节制地开发,导致“荒”逐渐消逝。
(2017·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①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②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③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④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⑤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⑥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⑦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⑧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⑨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⑩“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理解句子含义)1.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解析】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要结合语句所处文中位置和文章内容、主题等,并注意关键词语,从表层(字面意思或者内容层面)和深层(文字背后意思或者思想情感层面)这两个维度思考作答。答题时要注意由表及里的顺序。
首先,要从最小语境出发来思考和分析。画线句子“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在第 段结尾(文章靠后部分),这个段落是一个抒情议论段落,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段话是这句话的最小语境——“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这段话是从前文所叙述的小故事和自己做裁缝的真实体验有感而发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裁缝工作艰辛的感受,这样艰辛让人真不想干了,但是不干这个干什么呢?其实干什么都同样辛苦,并且还得从头学起——裁缝的工作自己已经很熟练很熟悉了。
其次,就这句话的关键词语和字面意思看,需要思考分析“干什么”“都一样”这两个短语。“干什么”意思是作者知道的别的任何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意思是无一例外都相同——都如同裁缝一样艰辛,都需要踏实劳动。因此,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无论干什么谋生的职业,都会像裁缝一样艰辛,需要踏实劳动”。
再者,从文章内容与主题看。文章的内容就是写了裁缝店的温馨、裁缝工作的艰辛、裁缝店的几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裁缝店和裁缝工作的切实体会和特殊情感——一针一线辛苦踏实劳动的裁缝工作是自己一家人的谋生行当,能够给一家人带来平稳的生活,从而揭示了“唯有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有平稳的生活”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就是“虽然裁缝工作很辛苦,但是它是一家人平稳生活的依靠,我对裁缝这个工作有着特殊的情感”。
【答案】 (1)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2)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理解词语含义)2.文章第 段“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一句中,“挪”字用得十分巧妙。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解析】 答题时,首先考虑“挪”字的“言”,即基本释义,“挪”形容走得非常缓慢,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动作;其次考虑“意”,即思考这一动作呈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状态,“挪”后是“跑”,这是典型的对比手法,一慢一快的对比描写充分表现了小姑娘在惊喜之下手足无措又满心欢喜的样子。
【答案】 “挪”指缓慢地移动,具有动态感,将小姑娘拿到衣服后既高兴又不好意思离开的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与后面“飞快跑掉”形成对比,将小姑娘突然得到自己心心念念的衣服的兴奋、惊喜之情和手足无措的情态描摹得淋漓尽致。
(2024·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霜降夜
周蓬桦
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就已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开栅门,发现脚下的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薄薄的一层,把路边的花打蔫,桦树的枝条似乎萧索了些许,树身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无意间仰头,但见几粒寒星正在向山顶以西的方向悄悄隐遁。镇上某一户人家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开始忙活,突突地冒青烟。烟柱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被扯断的丝绸。
有人说,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会知道。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难忘,在鼻间萦绕,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们再来乌乡的理由。
我提着满满一大铁桶草木灰,把它们倾倒在大路边潮湿的水洼里——这是房东阿姨安排给我的任务。昨天晚上,我约了几个养桑蚕与种植薰衣草的农户,到院子里攀谈。大家吃着草原黄膘烤牛肉,品尝着新摘的巨峰葡萄、黑色的冻梨,喝着自酿的桑葚酒。交谈内容涉猎宽泛,没有明确的主题,基本围绕农事收成、动物保护和挖掘过冬的地窖打转。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讲述过往亲身经历的事件,兴许口吻轻描淡写,但对我十分有用。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我急忙掏出记事本,在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录。牛圈在屋后,小牛犊不时制造一点骚动,从那里飘来丝丝淡淡的尿臊气,但这并没影响大家浓酽的谈兴。叶子稀疏的板栗树梢上,始终挑着一弯残月。
聊到10点多钟时,霜降开始了,夜幕陡然拉向纵深,只听得周围的芦苇秆在瑟瑟作响,白桦树枝在轻轻摇动,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这时,善良的房东阿姨送来了羊毛毯和羊毛披肩,以抵抗霜降带来的微妙变化。
“天要落露了,大伙儿小心着凉。”她说。
阿姨端来一小筐被冰冻过的无花果,果子个头大,已经在冰柜里冻成了一个个小冰球。阿姨从厨房提来了铁皮桶,点燃了软草和木柴,很快就将冻果烤软了,冰碴子化成了水,杂糅着果实的汁液。取一个放在嘴里,觉得冻过后的无花果有一股山柿饼的味道。少顷,桌上又摆满了甜点美食——大列巴面包、哈尔滨红肠、咖啡、奶茶、干果仁,还有烤得香喷喷的草原红糖焙子,吃得大家直打饱嗝。
这是一个特别的霜降夜,让人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从这个夜晚起始,我正式走进乌乡人的生活,自此与之呼吸同一种空气,吃一锅同样的黑米乌饭,喝新碾的大子粥。我并不觉得我与乌乡的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我们是对等的。他们在日子艰辛面前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目标的追寻姿态,都让我感同身受,嘘唏或喜悦。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乌乡山野中的一株树或一片霜冻的叶子。
我还记下了燃烧时呲呲作响的松油灯,灯下的笑脸,火光中明亮的瞳仁,以及整整一个晚上都在谈论的接地气的话题——如何与枯草丛中的野物们一道,度过暴风雪即将来临的严冬,需要粮食、木柴、胡萝卜和大白菜,需要棉衣棉被,需要一个大火炉。哟,对我这样长年奔波的外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夜晚。
早晨的光线重叠移动,越升越高,把山脉的阴影投射到地面上。我手扶栅栏,将空空的铁皮桶放回到了板栗树下,却见房东阿姨的小儿子背了行囊,走下台阶,似乎要离乡远行。阿姨从灶间走出来,腰间系着粗布白围裙。她搓着手,一边抬手拭泪,脸上难掩担忧和凄惶的表情。
她的小儿子目光淡定,飞快地走出院落,又回过头来朝我们挥手笑笑,然后大步踩过路边的草木灰,在阳光下缩小成一个移动的墨点,在远山的背景下渐渐消失。返回屋内,我以树墩做书案,在稿纸上飞快地记下一句话:“霜降后,一些植物枯萎,一些事物到来,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有删改)
(理解句子含义)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答题时,首先要总体阐明这句话是“在乌乡的深切感触”,也就是交代产生的缘由。然后分别从“一些植物枯萎,一些事物到来”和“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两个维度展开分析。前一个维度指这里的自然物候变化和人事变迁,后一个维度指人们积极应对生活艰辛和房东阿姨儿子出门远行的内容。前一个维度写出了“我”对自然节气变化和生活本真的观察,后一个维度写出了“我”对乌乡人生活态度的认同。
【答案】①这句话是作者在乌乡的深切感触,由清晨的所见所感及对霜降夜的回味共同引发;②既写出了大自然新旧更替的运行,也写出了身边生活的律动;③同时还传达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寻态度,不畏艰辛,饱含希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