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练习)目录01课标达标练 2考点一 表达方式 2考点二 修辞手法 5考点三 构思技巧 6考点四 表现手法 902核心突破练 12考点一 表达方式 12考点二 修辞手法 14考点三 构思技巧 16考点四 表现手法 1803真题溯源练 21考点一 表达方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野 望杜 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野望”所见之景,“西山白雪”为哀景,“南浦清江”为乐景。B.第三句“风尘”喻战乱,这句与诗人另一名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意义相近。C.第四句写自己孑然一身,客居偏僻蜀地,如在天之一涯,因而“涕泪”横流。D.尾联“极目”点题,郊外所见,民不堪命,人事萧条,诗人对此深感隐忧。【答案】A【解析】A项,“‘南浦清江’为乐景”错误:“南浦”为送别之地,语出《楚辞·九歌》,古诗词中常用,诗人由此想到了与“诸弟”的分别;“清江”可以是清澈的江水,也可以是凄清的江面,结合全诗,应为后一个意义。2.全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答案】①首联寓情于景,写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又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②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叙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③颈联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④尾联下句直写对家国之事的忧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手法的能力。首联先写远望,只见西山峰岭,皑皑白雪;西山山麓的松、维、保三州驻满了军队,以防范吐蕃的侵扰。再写近看,只见锦江东流,万里桥横。本联借景抒情,在自然之景的描绘中透露出严峻的政治形势,传达忧国之情;看到南浦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从上联的“野望”而生感慨。首先想到散落在豫、鲁一带的诸弟, 现在战乱又起,他们安在?再从诸弟过渡到近羁天涯的孤客(自己),只有为诸弟的安全遥致一哭, 涕泪满身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现在, “我”只有将迟暮之年交给多病之躯,在这国难多事之秋,不能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涓埃”比喻很微小的力量,兼有夸张之意,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可见诗人忠君爱国之心是何等强烈!尾联,诗人以“郊”点出“野”,以“极目”点出“望”,扣紧题目;再以“人事日萧条”照应中间两联因战乱而引出的感伤,把战乱的萧条苦难尽收笔底,极具深沉厚重之感。此诗由景入题,以景写情,感叹时事,忧弟、忧己、忧心、忧世,层层深化,充满了年老多病,不能报国的忧时忧国的情感,令人感伤!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六月二十四日夜梦陆 游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B.“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C.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D.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答案】C【解析】C项,“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理解有误,诗人自问自答,告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他。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极为生动。(2分)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2分)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写景艺术的能力。这道题要求简要赏析颈联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诗,精读颈联,搞懂颈联的意思,然后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写景手法,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阐释这种手法的表现。第一,“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这两句描写的景物对象是“菡萏”“蜻蜓”,“白”“红”分别是二者的颜色,可以从色彩角度赏析。第二,“香”是菡萏之味,这是嗅觉,菡萏之白、蜻蜓之红,这是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赏析。第三,菡萏绽放散发香味,这是静态,蜻蜓在风中翻飞,这是动态,可以从动静的角度赏析。回答本题时,结合诗句的内容,从色彩的浓淡、动静结合、视觉嗅觉相结合等三个角度赏析景物的特点即可。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北来人二首刘克庄其 一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其 二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颈联中的“难久”与“易讹”表达了人民对朝廷打胜仗、收复失地的真诚企盼。B.第一首的颔联采用了对仗和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C.两首诗中的“旧京女”与“老身”,交代了诗歌叙述者的身份。D.刘克庄是辛派著名词人,作品多表达忧国忧民之思,这两首诗以慷慨激昂的笔调写出了对时局的忧虑。【答案】C 【解析】“诗歌叙述者的身份”错误,诗歌记录了一个从金人统治的北方南逃的人的血泪控诉,所以“北来人”才是诗歌叙述者。2.这两首诗在叙事抒情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解析】从叙事角度来说,两首诗以北来人的口吻叙述,更易于表达面对东都的感情。从抒情角度来说,主要运用对比,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十口同离仳”与“今成独雁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家破国亡的凄凉与孤独。考点二 修辞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雨过至城中苏家【注】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解析】第一步:明技巧。对仗、比拟、通感。第二步:释运用。诗歌颈联对仗工整,其中“花飞”对“柳拂”,“衣袖”对“鞍鞯”,“红香湿”对“绿色匀”。而“柳拂”运用了比拟的修辞。颈联从视觉(红、绿)、嗅觉(香)、触觉(湿)等多角度进行了描写。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 韦苏州: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解析】第一步:明技巧。比喻、借代。第二步:释运用。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第三步:析效果。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依。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内心的孤独凄凉。 考点三 构思技巧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黄河夜泊①李流芳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吴会②书难达,燕台③路正长。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注] ①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诗人北上京师应试,当时明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境地。②吴会:吴地的会稽,即诗人故乡。③燕台:指燕京,明朝的京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绘出苍凉壮阔的黄河月夜图。“似战场”表明思之所向,透露出诗人对国事时局的忧虑。B.三、四句视听结合,移步换景。有动景有静景,有远景有近景,有物象有心声,隐含着深沉的情思。C.五、六句叙事抒怀。“书难达”见离乡之路远,“路正长”言报国之途艰,表露诗人忧国伤己之情。D.七、八句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诗人久客异乡竟不辨故乡他乡,慨叹中蕴含复杂感情,耐人寻味。【答案】B 【解析】B项,“移步换景”错误。本诗的三、四句是说“轰隆隆的奔流翻腾不息,荒野伸向无尽的远方”,是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渲染水流的气势,没有使用移步换景的手法。2.请分析诗歌第三、四句在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答案】①有承上启下(或过渡,或承接和铺垫)的作用。②第三句紧承上句中的“似战场”,描写奔流的河水发出震天动地的水声,声势浩大;第四句紧承上句中的“寒沙”,描绘了大河两岸辽阔苍凉的景象。③第三、四句为后两句的抒情作铺垫,雄浑苍凉的景象触发了诗人对时局和人生际遇的思考,发出“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的感叹【解析】本诗的三、四句是说“轰隆隆的奔流翻腾不息,荒野伸向无尽的远方”,是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渲染水流奔腾、涛声雷动的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或承接和铺垫)的作用。“奔流聒地响”句承接上联,表现了水势的湍急迅猛,道出了黄河的特性,其景象已经十分壮观,再加之声音惊天动地,就更令人惊心动魄,望河兴叹了。“平野到天荒”句承上文“寒沙似战场”,描绘大河两岸辽阔而苍凉的景象。平坦如砥的原野向四方延展,广大荒远,似与天接,尤其在星月辉映的夜里,更给人以浩茫无垠的感觉。本诗的三、四句看似纯写景物,其实也融会着深沉的情思。那奔腾不息的河水,震天动地的水声,像金戈铁马,千军突进,似乎激起诗人心潮的波荡、轰鸣;那连接着远天的广漠原野,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闪现着王朝兴衰、逐鹿争战的情景,牵动着诗人的神经。第三、四句中,有动景有静景,有物象有心声,动静相配,心与物合,触发了诗人对时局和人生际遇的思考,为后两句写诗人面对喧嚣的黄河发出的感叹作了铺垫。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这首诗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所在。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和“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首尾呼应,结构圆合。【解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乘船去往天台山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这是一首五律,开篇就写“望”,以下内容都是望中所见;结尾“坐看”正好与“望”照应,因此首尾呼应。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蚕麦二首(其一)①苏 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注】 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答案】B 【解析】B项,“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错,原文是诗人“自分”也就是自认为别人嫌弃自己,而非自己真的懒散。从苏辙当时所处的被朝廷贬官甚至被褫夺俸禄的政治环境看,这里的“嫌”所表达的应该是政治上的牢骚和不满,此句中既有讥讽也有自嘲。2.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答案】本诗首联以“天养人”为起句,点出丰收的自然前提。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颈联话锋一转,从天助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尾联写面对一年来得之不易的大丰收,自己借来千钱也要参加四邻乡亲举办的秋社祭祀活动,表达对丰收的欣喜之情,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首联“贫病可怜天养人”是“起”,作者感慨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点出丰收的自然前提。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颈联话锋一转,从天助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尾联意思是家家都不辞辛苦大办一年一度的秋社祭祀活动,庆祝来之不易的大丰收;面对如此热闹的庆祝场景,诗人自己虽然贫病不堪,但也要借钱来买贡品像四邻那样献上诚心。表现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考点四 表现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梦山中故人①朱 熹风雨萧萧已送愁,不堪怀抱更离忧。故人只在千岩里,桂树无端一夜秋。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暂绸缪②。觉来却是天涯客,檐响潺潺泻未休。【注】①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当时作者二十三岁,在同安县主簿任上。山中故人,某位隐居山中读书的朋友。②绸缪:缠绵。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萧萧”描摹风雨的声响,风雨声增添了诗人的忧愁,令他难以承受。B.诗人以“千岩里”点出故人隐居处所,流露出两地相隔、不得相见的惆怅。C.“桂树无端一夜秋”营造出感伤凄凉的情感氛围;“无端”一词,无理而妙。D.全诗音韵和谐,表意率真奔放,层层深入,尾句“檐响”呼应首句“风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表意率真奔放”错误。这是一首思友怀人诗,诗人既实写现实的凄楚风雨、潺潺檐响,自身的漂泊天涯,又虚写因思友之切而将思念之情延伸到梦里,两相对照,极言思念之深和现实的凄凉之苦,表意细腻婉切、感伤凄凉,并不是“率真奔放”。2.颈联和尾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案】①颈联诗人虚写与故人把袖言欢、举杯劝饮的梦境。诗人在梦中与友人“把袖追欢”“举杯相属”,极言对故人的思念之切。②尾联实写自己身处异乡、凄雨不绝的现实,与颈联的梦境相对照,再言现实的感伤凄凉。③诗人将梦境之乐与现实之悲作对比,虚实结合,强化了思苦真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首思友怀人诗。诗人在颈联中写自己因为思念故人的感情之切,以至“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暂绸缪”,这是对梦境的描写,是虚写,写自己在梦里与故人把袖言欢、举杯劝饮,尤其是“绸缪”二字,极言对故人的思念之切。尾联中,诗人回到现实,只见“檐响潺潺泻未休”,这是实写,写自己身处天涯异乡、凄雨不绝的现实,与颈联的梦境相对照,再言现实的孤独、感伤与凄凉。诗人在颈、尾二联中,将梦境之乐和现实之悲作对比,虚实结合,强化了自己思友而不得见、只能独自咀嚼这份孤独与凄凉的悲苦之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送卢侍御赴河北刘长卿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莫学仲连【注】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注】仲连: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助田单夺取聊城,齐王欲封其爵位,坚辞不受,逃隐海上。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谪居”“别”“从戎”等词语,交代双方当时的境况,层层铺叙,加深伤感之情。B.颈联选用“江天”“鸿”“漳水”“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C.中间两联叙事和描写相结合,由人及景,由虚到实,境界阔大;对仗工整,韵律和谐。D.尾联写田单在鲁仲连帮助下收复聊城,因为无法回报鲁仲连而内心充满愧疚遗憾。【答案】B【解析】B项,“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理解不当。颈联写江天一色,苍茫渺远,朋友如大雁一样远离自己,那遥远的漳水边野草就要生长出来了。此联借景抒情,借“江天”“鸿”“漳水”“草”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思念之情。2.这首诗除了写离情之外还抒发了家国情怀,作者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6分)【答案】①运用反问,表达诗人因战事未息、国家不宁而产生的忧国情怀。②通过想象收复失地、停战春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泰民安的期待。③借用典故,勉励卢侍御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国家至上的思想。【解析】诗歌首联是说,你一个人奔赴河北从军,可以建功立业,而“我”却谪居于此,为何“我”不能和你同去,一起为国效力?运用了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国之情。颔联诗人想象友人到达河北后收复失地,国家停止了战事,百姓忙于春耕,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这是虚写。尾联,诗人借鲁仲连的典故勉励卢侍御要以国家为重,建功立业,拜相封侯,博取功名,留存史册,表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诸将五首①(其三)杜 甫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②重。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③?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注】 ①诸将五首:是杜甫在大历元年(766)秋作于夔州的政论体组诗。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②秦关百二:《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裴驷《集解》引苏林曰:“得百中之二焉。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③尧封:传说尧时命舜巡视天下,划为十二州,并在十二座大山上封土为坛以作祭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首联先叙写洛阳毁于兵火的史实,再以“休道”讽刺了诸将夸口潼关可以二抵百,揭示了他们不能御敌取胜的根本原因。B.诗人在颈联一针见血地指出,朝中大臣兼任了地方节度使的重任,不屯田积粮,致使军粮不能自给。C.诗人在尾联把王相国和其他将领进行对比,他让边军从事农耕,减轻了朝廷的负担。也包含对朝廷用人多有不当的批评。D.诗人以议论为诗,引经据典,不但没有破坏诗歌结构的凝练,反而使内容丰富,感情抒发更为强烈。【答案】A[解析] [A项,“揭示了他们不能御敌取胜的根本原因”错。首联“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意思是洛阳宫殿早已化为烽火,不必夸口说秦关兵二万足以当敌百万,是说当时的军事形势。据此看出,并未揭示不能取胜的根本原因,属于无中生有。]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①颔联运用了用典、借代、反问等手法。②诗人在颔联借用典故,以禹贡、尧封代指中国疆域,运用反问冷静指出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平息,然而叛军残余势力并未全部归顺朝廷。诗人忧心国事,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心,对朝廷无能的不满。[解析] 颔联“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沧海”,即现在的河北、山东东部。“蓟门”,即今河北北部。“禹贡”“尧封”,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国家版图。这两句用典,沧海、蓟门一带,仍被归降的安史余党所盘踞,他们拥兵割据,自设将吏,不向朝廷缴纳贡赋,实际并未归顺朝廷,所据地区未归入国家版图。“蓟门何处尽尧封”运用反问手法。据此分析出,①运用了用典、借代、反问等手法。②诗人在颔联借用典故,以禹贡、尧封代指中国疆域,运用反问冷静指出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平息,然而叛军残余势力并未全部归顺朝廷。诗人忧心国事,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心,对朝廷无能的不满。考点一 表达方式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菩 萨 蛮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D.词作上阕遒劲豪迈,下阕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答案】C 【解析】C项,“抒发了戍边的豪情”理解错误。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风吼马嘶声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戍边的豪情”。2.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答案】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②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情。③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词句,体会感情,分析所用抒情手法。结合“笳声”“夜”“空城”的分析,可见词人借景抒情,所写之景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引发其思乡之情。“秋梦不归家”是抒情,是感叹,词人直抒胸臆,道出了深蕴的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残灯落碎花”是写眼前实景,诗人“归家”而不得,希冀于梦中,又不能入睡,就只能在“残灯”独坐了。将词人的思乡梦不成与眼前的残灯结合,簌簌而落的灯花是词人心碎的隐喻。以景结情,思家之愁越来越浓。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五)苏 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两句写谢雨道上所见之景,雨后的草碧绿清新、摇曳生姿,薄薄的沙土路洁净无尘,骑马而过也不会扬起灰尘。B.“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描绘了雨后天晴,生机蓬勃、风光宜人的田野景色,感官结合的描写中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C.本词以诗的句法入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语言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D.整首词带有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写有乡村景色、乡村草木、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答案】D 【解析】D项,“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错误,此词并未描写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而是描写作者所见的田园之景。2.这首词是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上片写作者在道中所见雨后清新之景,引出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写作者所见田园蓬勃之景,引出自己“元是此中人”的慨叹,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强化了情感,使全词情景浑然一体。【解析】上片首二句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路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何时收拾耦耕身”脱口而出,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自然引出作者希望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路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句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结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使全词情景浑然一体。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示长安君①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 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妹妹,名文淑,封长安县君。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出使契丹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人生感悟开篇,写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会面,引起心中的伤悲。B.颈联写出自己和妹妹离别的时间之长和空间之远,也表达出自己身为逐臣的悲愁无奈。C.尾联与“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异曲同工,都运用问话和景物来抒发情感。D.本诗描摹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言浅情深,表达了真挚而又深沉的相逢之欢与离别之悲。【答案】B 【解析】B项,“也表达出自己身为逐臣的悲愁无奈”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主要写的是兄妹刚刚久别重逢,又因为自己远赴契丹而分别,表现的是兄妹情深,没有体现作为“逐臣的悲愁与无奈”。2.本诗颔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叙事抒情。诗人抓住兄妹相逢的生活细节,且笑且语,亦悲亦喜,生动地表现了兄妹俩的深挚感情。②白描手法。概括地叙写便饭笑语,掌灯夜谈,不着意雕琢,却显得温馨动人。③叠词生动。“草草”家常便饭,形象地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兄妹俩感情至深;“昏昏”灯火,生动地写出了两人的话语说也说不完,灯油渐枯也毫无倦意。【解析】抒情的方式有直接与间接两种,但是这不适合本题。本题考查的是第二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用词朴素,叠词方面都作为答题切入点。考点二 修辞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水仙子·舟中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答案】比拟、排比。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解析】诗中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雪”,用“缴缠”将“诗”拟物,所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个句子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比拟的一般作用是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本诗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排比的一般作用是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在本诗中,使用的排比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写出了风、雪、诗情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竹枝词九首(其二)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民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作为把民歌变成诗体的文人,对后代影响很大。B.刘诗用一个心地单纯的女子的口吻直接抒情,更采用民歌体,使诗歌朴素清新自然的语言特点更加突出,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C.刘诗以诗歌形象抒情,白诗以作者形象抒情;刘诗即景抒情,由景入情,一个“愁”字道尽诗眼;白诗情景交融,一个“恨”字道尽作者的伤感。D.刘诗末句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境,带给人遐思。刘诗第二、四句的意境分别由第一、三句成全,使景和情有机结合在一起,读来让人沉醉。【答案】C 【解析】C项,“道尽作者的伤感”错,白诗的末句有第三句的“恨”作相衬,表达的是惊喜之情。2.这两首诗构思非常巧妙,有人说刘诗妙在比喻,白诗妙在拟人,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答案】(1)刘诗先描写满山桃花红,山下水恋山的情景,再以花红易衰比喻郎君爱情,以水流无限比喻无尽的愁苦,比喻新颖别致,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2)白诗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而且春光拟人化,仿佛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刘诗头两句写眼前景色,满山花红,水流无限,如此美景恰恰勾起女主人公无限痛苦: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白诗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开首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光人的情态,写春光仿佛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考点三 构思技巧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夜泊钱塘茅 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赏析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答案】(第一问)总括全诗,点明羁旅思乡的主旨,卒章显志。(第二问)“短愁”指的是羁旅思乡之愁。【解析】本题有两问,一是赏析诗歌尾句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结合诗意分析“短愁”中“愁”的含义。尾句“微吟寄短愁”,从结构上说,收束全诗;从诗意上说,经过前面的蓄势,情感都凝聚在一个“愁”字上(这也正是诗的主旨),一字作结,一字点题,乃卒章显志之法。根据“孤”“离心”“乡梦”可知,“短愁”乃羁旅思乡之愁。组织精当的语言,分别作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莎 衣①杨 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 ①莎衣:蓑衣。②直饶:纵使,即使。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官显爵。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破题,草缀绳编的蓑衣,在诗人眼里是柔软舒适的,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B.颔联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是诗人对渔人生活的赞颂,也是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C.颈联写“春醉后”和“晚晴时”脱蓑衣,与颔联写的“披”相对照,颇有意趣,耐人寻味。D.此首诗歌俊逸洒脱,语言质朴,多用典故,手法灵活多变,意境优美,引人入胜。【答案】D 【解析】D项,“多用典故”错。首句用“软绿柔蓝”点题,“著胜衣”“正相宜”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颔联写渔人披蓑衣的场景,“蒹葭”“菡萏”等让所写的景物充满诗情画意。披上蓑衣能超然尘外,可以归返自然;再结合尾联中“未肯轻轻博换伊”,可推知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生活。由“披”可知,颔联写穿蓑衣,由“狂脱”“乱堆”可知颈联写脱蓑衣;一穿一脱对照鲜明。而这首诗除了尾联抒情言志之外,其余六句均是咏蓑衣,全诗没有运用典故。2.诗的尾联构思精巧,历来被评论家称道。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①卒章显志。尾联在前三联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由物及人,足有千钧之力。②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蓑衣”对比,紫绶金章再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蓑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高官显爵,以“蓑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③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情怀。【解析】构思技巧上:本诗尾联“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在诗歌结构上是卒章显志,前三联一直在咏蓑衣,尾联道出诗人自己对蓑衣的情感。表现手法上:诗人提到“紫绶金章贵”,其实是在拿“紫绶金章”与“蓑衣”作对比,通过对比表明诗人对生活方式的取舍;选择了“蓑衣”就是选择了一种平淡自由的生活方式,所以这里“紫绶金章”和“蓑衣”就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分别象征了一种生活方式,“紫绶金章”象征高官显爵,“蓑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情感表达上: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歌前三联通过对蓑衣的吟咏,已经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诗歌首联说蓑衣绿蓝相间,柔软胜过锦衣,穿着它靠在船边吟诗、钓鱼是最合适的,表明作者对蓑衣的喜爱。颔联写在烟雨朦胧时候,披着蓑衣,穿过芦苇荡,看莲叶滴翠,闻菡萏飘香,想躺就躺,想坐就坐,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我们仿佛看到“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楚狂接舆就站在面前,无拘无束,超然尘外。中间两联一“披”一“脱”,显得多么自由自在又多么潇洒超脱。所以诗人通过吟咏蓑衣来表现自己遗世独立、飘然物外、不愿做官的情志。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病中谢冯彭年见访林 逋老去已多病,况当梅雨时。山空门自掩,昼永枕频移。晚燕巢犹湿,新篁箨①未披。若非求仲②至,谁复问栖迟?【注】 ①箨:笋皮。②求仲:汉代隐士,后用为隐士的代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诗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好友来看望自己的时节。B.“自掩”表明少有人至,“频移”写出诗人在好友来访时的兴奋。C.诗歌尾联,诗人以“求仲”代指好友,暗示出好友的身份是隐士。D.诗以反问作结,使内心伤感之情与对好友的感激之情表达更强烈。【答案】B[解析] [B项,“兴奋”错误,“频移”写出诗人的孤寂难眠。]2.诗歌颈联写景,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答案] 情感表达:颈联通过写晚归之燕,巢穴潮湿,新生之竹,竹皮未披,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病时内心的伤感。结构安排:①呼应首联“梅雨时”与“老去”;②与前两联记叙不同,本联转为写景,舒缓诗歌节奏,使整首诗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 颈联的意思是“晚燕的巢穴还是湿的,新长出的竹子还没有包上笋皮”,这里诗人寓情于景,将自己的艰难处境用景物表达出来,也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病时内心的伤感。诗歌前两联交代了诗人的身体状况和少有人来访的孤寂之情,当前的艰难处境与首联“梅雨时”“老去”相呼应;同时此联的写景舒缓了诗歌节奏,使整首诗有委婉从容之致,更加映衬出友人探访的难得和感动,为尾联进行铺垫。考点四 表现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注】王 维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注】本诗是作者与好友裴迪同游感化寺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傍晚时分,诗人手持竹杖,与好友裴迪相约虎溪,两人一起前往感化寺游览。B.颔联写暮色催促游山之客及时赶路,听到山中隐隐传来的流水声,循着曲折环绕的流水,诗人来到自己的客房。C.尾联写夜里诗人在感化寺山林中静坐,感受清风从空荡荡的松林间吹过,似有秋意,空林、松风让诗人倍感孤寂。D.王维常在诗中融合绘画技巧,此诗描写暮色中的感化寺及其周围环境的清幽僻静,景致鲜明,亦是诗中有画。【答案】C【解析】C项,“倍感孤寂”理解错误,“夜坐空林寂”写的是感化寺夜里山林环境的寂静清幽,并不是抒发作者的孤寂之感。2.诗歌后两联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动静结合:颈联上句为静景,丛丛盛放的野花,特别好看;下句为动景,山谷中鸟儿不时传来婉转的鸣叫声,更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动静结合,使景物的描写更具画面感。(3分)②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诗人赏野花听鸟鸣,夜晚静坐于空灵的山林,感受清风在松林中穿梭,借寂静清幽的山林之景,表达对感化寺景色的喜爱,对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后两联写景,所以手法可从景情之间的关系和写景技巧的角度分析。从景情关系角度看,寓情于景,诗人在寂静的山林中赏花听鸟鸣,感受清风在松林中穿梭,写出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以及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从写景技巧角度看,“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既有视觉上的静景“野花丛发”,又有听觉上的动景“谷鸟一声”,让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更有画面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别中都明府①兄李 白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东楼喜奉连枝②会,南陌愁为落叶分。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注】 ①中都:唐县名,属兖州。明府:县令。②连枝:这里指兄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人,说中都明府和陶渊明一样淡泊名利,远离官场。B.颔联叙事,写刚“东楼”兄弟聚会,却又要面临“南陌”分别。C.颈联写景,一个“明”字,展现了渌水荡漾、秋日明媚的景象。D.“取醉不辞留夜月”,诗人今夜将在明媚的月光下大醉一场。【答案】A 【解析】“淡泊名利,远离官场”说法错误,首联意思是说,写诗喝酒与陶渊明一样,并且理政天下闻名。诗人以此盛赞中都明府,并无“淡泊名利,远离官场”之意。2.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对比,颔联诗人将快乐的送别酒宴和两人分别的哀愁进行对比,突出离别之情。②寓情于景,颈联寓情于景,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③比喻,尾联把自己比作离群的孤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解析】“东楼喜奉连枝会,南陌愁为落叶分”的意思是:你在东楼喜开兄弟的送别酒宴,我却要在南陌发愁,为我们的分别而悲哀。诗人将快乐的送别酒宴和两人分别的哀愁进行对比,突出离别之情。“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的意思是:江城的渌水在秋日的照耀下更加明媚,海上青山却遮隔着暮云。寓情于景,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的意思是:咱们今夜大醉一场,留下夜月的明媚月光,明天再放手,可惜的是,我这只孤雁不得不离开雁群分飞了。把自己比作离群的孤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游金山寺①(节选)苏 轼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注]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游直送江入海”写“人送江水”,笔调新奇。江水波浪迭起,正是诗人经历的写照。B.三至六句,描述了诗人登临所见的景象,诗人想到自己的仕途遭遇惊涛骇浪的冲击。C.最后两句呼应首句中的“我家”,诗人登上山顶遥望家乡,看见青山密布,赞叹景色之美。D.这首诗以“江”贯穿首尾,“乡思”是诗人极力渲染的内容,诗歌将写景、咏怀融为一体。【答案】C 【解析】C项,“赞叹景色之美”说法有误。“江南江北”一句写青山密布,并非泛言景色之美,而是哀叹望乡不见。青山挡住了诗人的视线,“山多”即愁多、苦多。2.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答案】①三、四两句中,“潮头一丈高”是虚写,“沙痕在”是实写,前者乃是诗人看到现实中的沙痕而产生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对壮阔景象的想象与赞叹。②五、六两句中,“中泠南畔石盘陀”是诗人眼前的现实景物,属于实写;而诗人由石盘陀联想到古往今来的潮涨潮落,联想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属于虚写。这四句虚实结合,非常巧妙,且转换自如。【解析】第三到六句以丰富的想象描述登临所见的壮丽景色。“闻道”说明后面的内容是诗人听说的,所以“潮头一丈高”乃是诗人意念中的形象。以“一丈高”画出江浪排空的奇景,巍巍壮观,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由于天冷水涸,往时汹涌的潮头如今已经销声,但并未匿迹,即“沙痕在”。苏轼游金山寺时,已是十一月初,季节入冬,故曰“天寒”。“天寒尚有沙痕在”,尽管时令变迁,可是巨浪卷起的沙痕依然历历可见。这两句是前虚后实,极写江水之气势。妙在从沙痕引起联想,感叹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和变化。正是由于诗人驰骋笔墨,不局限于眼前之所见,因而诗中景象扩大,意境雄奇。“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两句,与前两句相反,是前实后虚。诗人谈到山水名盛,意在增强诗篇的艺术感染力。“石盘陀”是堆垛在一起的巨大石头,是只有在江面上才能看到的奇景,它又引起了诗人“古来出没随涛波”的遐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这一堆堆的巨石,水涨而“没”,水落而“出”,依然故我,岂不是历史的见证?诗人心潮起伏,想到自己的仕宦生涯,就像潮涨潮落那样浮沉不定。在惊涛骇浪的冲击下,巍然不动的“石盘陀”正象征着历尽磨难的诗人不愿顺乎上下而变其操守、变其品德。(2021·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清词,完成下面小题。意难忘·山家[清] 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注】①瘿尊,即瘿樽 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答案】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 这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练习)目录01课标达标练 2考点一 表达方式 2考点二 修辞手法 4考点三 构思技巧 5考点四 表现手法 602核心突破练 8考点一 表达方式 8考点二 修辞手法 10考点三 构思技巧 11考点四 表现手法 1203真题溯源练 14考点一 表达方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野 望杜 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野望”所见之景,“西山白雪”为哀景,“南浦清江”为乐景。B.第三句“风尘”喻战乱,这句与诗人另一名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意义相近。C.第四句写自己孑然一身,客居偏僻蜀地,如在天之一涯,因而“涕泪”横流。D.尾联“极目”点题,郊外所见,民不堪命,人事萧条,诗人对此深感隐忧。2.全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六月二十四日夜梦陆 游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B.“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C.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D.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北来人二首刘克庄其 一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其 二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颈联中的“难久”与“易讹”表达了人民对朝廷打胜仗、收复失地的真诚企盼。B.第一首的颔联采用了对仗和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C.两首诗中的“旧京女”与“老身”,交代了诗歌叙述者的身份。D.刘克庄是辛派著名词人,作品多表达忧国忧民之思,这两首诗以慷慨激昂的笔调写出了对时局的忧虑。2.这两首诗在叙事抒情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考点二 修辞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雨过至城中苏家【注】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 韦苏州: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考点三 构思技巧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黄河夜泊①李流芳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吴会②书难达,燕台③路正长。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注] ①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诗人北上京师应试,当时明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境地。②吴会:吴地的会稽,即诗人故乡。③燕台:指燕京,明朝的京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绘出苍凉壮阔的黄河月夜图。“似战场”表明思之所向,透露出诗人对国事时局的忧虑。B.三、四句视听结合,移步换景。有动景有静景,有远景有近景,有物象有心声,隐含着深沉的情思。C.五、六句叙事抒怀。“书难达”见离乡之路远,“路正长”言报国之途艰,表露诗人忧国伤己之情。D.七、八句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诗人久客异乡竟不辨故乡他乡,慨叹中蕴含复杂感情,耐人寻味。2.请分析诗歌第三、四句在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这首诗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蚕麦二首(其一)①苏 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注】 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2.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考点四 表现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梦山中故人①朱 熹风雨萧萧已送愁,不堪怀抱更离忧。故人只在千岩里,桂树无端一夜秋。把袖追欢劳梦寐,举杯相属暂绸缪②。觉来却是天涯客,檐响潺潺泻未休。【注】①此诗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当时作者二十三岁,在同安县主簿任上。山中故人,某位隐居山中读书的朋友。②绸缪:缠绵。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萧萧”描摹风雨的声响,风雨声增添了诗人的忧愁,令他难以承受。B.诗人以“千岩里”点出故人隐居处所,流露出两地相隔、不得相见的惆怅。C.“桂树无端一夜秋”营造出感伤凄凉的情感氛围;“无端”一词,无理而妙。D.全诗音韵和谐,表意率真奔放,层层深入,尾句“檐响”呼应首句“风雨”。2.颈联和尾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送卢侍御赴河北刘长卿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莫学仲连【注】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注】仲连: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人,助田单夺取聊城,齐王欲封其爵位,坚辞不受,逃隐海上。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谪居”“别”“从戎”等词语,交代双方当时的境况,层层铺叙,加深伤感之情。B.颈联选用“江天”“鸿”“漳水”“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战后祥和、安宁的景象。C.中间两联叙事和描写相结合,由人及景,由虚到实,境界阔大;对仗工整,韵律和谐。D.尾联写田单在鲁仲连帮助下收复聊城,因为无法回报鲁仲连而内心充满愧疚遗憾。2.这首诗除了写离情之外还抒发了家国情怀,作者是如何抒发“家国情怀”的?(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诸将五首①(其三)杜 甫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②重。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③?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注】 ①诸将五首:是杜甫在大历元年(766)秋作于夔州的政论体组诗。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未根除,诗人痛感朝廷将帅平庸无能,故作诗以讽。②秦关百二:《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裴驷《集解》引苏林曰:“得百中之二焉。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③尧封:传说尧时命舜巡视天下,划为十二州,并在十二座大山上封土为坛以作祭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首联先叙写洛阳毁于兵火的史实,再以“休道”讽刺了诸将夸口潼关可以二抵百,揭示了他们不能御敌取胜的根本原因。B.诗人在颈联一针见血地指出,朝中大臣兼任了地方节度使的重任,不屯田积粮,致使军粮不能自给。C.诗人在尾联把王相国和其他将领进行对比,他让边军从事农耕,减轻了朝廷的负担。也包含对朝廷用人多有不当的批评。D.诗人以议论为诗,引经据典,不但没有破坏诗歌结构的凝练,反而使内容丰富,感情抒发更为强烈。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考点一 表达方式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菩 萨 蛮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D.词作上阕遒劲豪迈,下阕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2.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五)苏 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两句写谢雨道上所见之景,雨后的草碧绿清新、摇曳生姿,薄薄的沙土路洁净无尘,骑马而过也不会扬起灰尘。B.“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描绘了雨后天晴,生机蓬勃、风光宜人的田野景色,感官结合的描写中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C.本词以诗的句法入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语言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D.整首词带有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写有乡村景色、乡村草木、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2.这首词是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示长安君①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 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妹妹,名文淑,封长安县君。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出使契丹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人生感悟开篇,写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会面,引起心中的伤悲。B.颈联写出自己和妹妹离别的时间之长和空间之远,也表达出自己身为逐臣的悲愁无奈。C.尾联与“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异曲同工,都运用问话和景物来抒发情感。D.本诗描摹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言浅情深,表达了真挚而又深沉的相逢之欢与离别之悲。2.本诗颔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考点二 修辞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水仙子·舟中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竹枝词九首(其二)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民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作为把民歌变成诗体的文人,对后代影响很大。B.刘诗用一个心地单纯的女子的口吻直接抒情,更采用民歌体,使诗歌朴素清新自然的语言特点更加突出,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C.刘诗以诗歌形象抒情,白诗以作者形象抒情;刘诗即景抒情,由景入情,一个“愁”字道尽诗眼;白诗情景交融,一个“恨”字道尽作者的伤感。D.刘诗末句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境,带给人遐思。刘诗第二、四句的意境分别由第一、三句成全,使景和情有机结合在一起,读来让人沉醉。2.这两首诗构思非常巧妙,有人说刘诗妙在比喻,白诗妙在拟人,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考点三 构思技巧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夜泊钱塘茅 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赏析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莎 衣①杨 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 ①莎衣:蓑衣。②直饶:纵使,即使。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官显爵。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破题,草缀绳编的蓑衣,在诗人眼里是柔软舒适的,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B.颔联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是诗人对渔人生活的赞颂,也是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C.颈联写“春醉后”和“晚晴时”脱蓑衣,与颔联写的“披”相对照,颇有意趣,耐人寻味。D.此首诗歌俊逸洒脱,语言质朴,多用典故,手法灵活多变,意境优美,引人入胜。2.诗的尾联构思精巧,历来被评论家称道。请谈谈你的理解。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病中谢冯彭年见访林 逋老去已多病,况当梅雨时。山空门自掩,昼永枕频移。晚燕巢犹湿,新篁箨①未披。若非求仲②至,谁复问栖迟?【注】 ①箨:笋皮。②求仲:汉代隐士,后用为隐士的代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诗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好友来看望自己的时节。B.“自掩”表明少有人至,“频移”写出诗人在好友来访时的兴奋。C.诗歌尾联,诗人以“求仲”代指好友,暗示出好友的身份是隐士。D.诗以反问作结,使内心伤感之情与对好友的感激之情表达更强烈。2.诗歌颈联写景,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考点四 表现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注】王 维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注】本诗是作者与好友裴迪同游感化寺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傍晚时分,诗人手持竹杖,与好友裴迪相约虎溪,两人一起前往感化寺游览。B.颔联写暮色催促游山之客及时赶路,听到山中隐隐传来的流水声,循着曲折环绕的流水,诗人来到自己的客房。C.尾联写夜里诗人在感化寺山林中静坐,感受清风从空荡荡的松林间吹过,似有秋意,空林、松风让诗人倍感孤寂。D.王维常在诗中融合绘画技巧,此诗描写暮色中的感化寺及其周围环境的清幽僻静,景致鲜明,亦是诗中有画。2.诗歌后两联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别中都明府①兄李 白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东楼喜奉连枝②会,南陌愁为落叶分。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注】 ①中都:唐县名,属兖州。明府:县令。②连枝:这里指兄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人,说中都明府和陶渊明一样淡泊名利,远离官场。B.颔联叙事,写刚“东楼”兄弟聚会,却又要面临“南陌”分别。C.颈联写景,一个“明”字,展现了渌水荡漾、秋日明媚的景象。D.“取醉不辞留夜月”,诗人今夜将在明媚的月光下大醉一场。2.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游金山寺①(节选)苏 轼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注]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游直送江入海”写“人送江水”,笔调新奇。江水波浪迭起,正是诗人经历的写照。B.三至六句,描述了诗人登临所见的景象,诗人想到自己的仕途遭遇惊涛骇浪的冲击。C.最后两句呼应首句中的“我家”,诗人登上山顶遥望家乡,看见青山密布,赞叹景色之美。D.这首诗以“江”贯穿首尾,“乡思”是诗人极力渲染的内容,诗歌将写景、咏怀融为一体。2.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2021·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清词,完成下面小题。意难忘·山家[清] 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注】①瘿尊,即瘿樽 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专项训练)(原卷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 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专项训练)(解析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