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知识清单)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知识清单)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知识清单)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表达观点或揭示哲理时所运用的艺术方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与结构技巧四个方面。四个范畴具有融合性,不宜过于纠缠其概念区分的边界。
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答题重在明确技巧,解释运用及赏析效果。
01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表达技巧中的重要一部分。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一)常见修辞及效果
1.比喻,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
2.比拟,使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3.借代,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某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怀,增强感染力。
5.对偶,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鲜明,语言简练;内容上表彰集中含蓄。
6.排比,节奏鲜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
7.反复,内容上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8.设问,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9.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10.用典,表达感情含蓄、言简意丰,使语言典雅。
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强语言容量,表意含蓄、巧妙。
12.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点,加强文章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13.反语,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二)常混修辞手法的区分和界定
1.比喻和比拟
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人(或物)的行为和情态,或者把甲物写出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遥望洞庭山水翠(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2.借喻和借代
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如“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白居易《对酒吟》)用“红袖”代指美人。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3.设问与反问
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无疑而问。
【跟踪训练】
(2024·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
①诗中“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
②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使泉声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泉声的美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颈联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泉水“既响亮又微小”,答题时要围绕“对比”中显现出“响亮又微小”进行作答。颈联“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写泉声的变化。上联突出泉水的“怒声”“壮伟”,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雄健伟岸之感;下联突出泉水的“细点”“清圆”,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断断续续、清亮圆润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小巧委婉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声震耳畔,一面引人倾听,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多样,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02表达方式
诗词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重点。
(一)抒情技巧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或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②情景交融 (融情入景)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自然景物与作者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分不清哪里是景,哪里是情。
③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种事物的客观属性,表达自我的某种品质、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上了人格化的色彩。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⑤借事抒情
通过对事情的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古风中较为常见,如《兵车行》、《卖炭翁》;在格律诗中往往集中在某一细节上。
⑥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这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或借历史事件来讽喻当朝,或借历史人物来抒发个人感慨、表达抱负与心志。
小结:
与直接抒情相比,间接抒情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意蕴深长。所以鉴赏的难度比直接抒情大。只有结合全诗内容,并充分挖掘有特定意象的内涵,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蕴含在景物、事物和事件深处的思想和感情。
(二)描写技巧
古诗词中描写的方法,写景主要有点面、虚实、动静、音色、感官,正面、侧面、白描、细描等技巧;有远近、上下、内外等顺序;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角度。
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是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2.白描,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和渲染烘托。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一词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运用白描,描绘了寒风渐冷渐急,关河一片冷清,词人登临的楼台在残阳的余晖中也十分萧瑟。
3.细描(工笔),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个“穿”字,可见战斗之艰苦激烈,可见征戍时间之漫长,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跟踪训练】
(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直抒胸臆。诗人在金秋八月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更添愁情,直言离别之愁。
②借景抒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失落之情。
③运用细节(动作)描写。“云帆望远不相见”通过描写诗人久久地站在江边,远望友人的船远去,直到看不见,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中“八月秋”“飒飒芦花”渲染出萧瑟的氛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复益愁”属于直接抒情。“云帆望远不相见”景中有人,“望远不相见”以诗人久立远望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不相见的“云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传达出诗人心头的愁绪与失落。
03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重点考查:衬托、对比、用典、比兴、联想想象、对写等。
1.衬托
概念: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次要事物)来突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的特点,使主要事物的形象更鲜明、更突出。
①分类:
正衬:用相似的事物衬托,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以潭水之深衬友情之深。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衬托,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以 “噪”“鸣” 反衬山林的 “静”“幽”。
②作用:突出主体,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情感或意境更鲜明。
2.对比
①概念: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照,突出差异。
示例:
不同事物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以豪门的奢靡与百姓的惨死对比,揭露社会不公。
同一事物前后对比:“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孟郊),通过科举前后的境遇对比,突出登科后的狂喜。
②与衬托的区别:对比是 “并列” 的双方均被强调;衬托是 “主次” 分明,次要事物为主要事物服务。
3.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
②引用神话故事;
③运用古人古事。
古诗词中的用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趣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意在丰富诗歌的意蕴,促使人联想和想像,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等作用。
如辛弃疾《摸鱼儿》中的“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宠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既可使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比兴
①概念:“比” 是比喻,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兴” 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两者常结合使用。
示例:
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以 “梨花” 喻雪花,形象生动。
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先写雎鸠和鸣,引出男女爱慕之情。
比兴结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 氓》),以桑叶的鲜嫩比喻女子青春貌美,以鸠食桑葚喻女子沉迷爱情,引出对女子的劝诫。
②作用:使诗歌形象更生动,情感表达更委婉,引发读者联想。
5.联想与想象
①概念: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由明月联想到故乡。
想象:在原有事物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将瀑布想象为银河坠落,夸张而奇幻。
②作用:拓展诗歌的意境,丰富内容,使情感表达更自由,增强诗歌的浪漫色彩或感染力。
6.对写
①概念:不直接写自己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的角度设想其情景或感受,间接表达自己的思念或牵挂,又称 “对面落笔”。
示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思家,却写妻子在鄜州独自望月、思念自己,更显思念之深。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设想家人深夜谈论自己,含蓄表达思乡之情。
②作用:避免直抒胸臆的平淡,使情感表达更曲折深沉,增强感染力。
【跟踪训练】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04鉴赏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篇章结构上的艺术。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铺垫、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结合等。对此,高考命题时有涉及,经常会就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整体结构等设置问题。
1.铺垫
①概念:在主旨或核心意象出现前,通过描写相关的景、事、情,为其做准备、打基础,使后文的内容更自然、更具感染力。
示例:
白居易《琵琶行》中,开篇写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萧瑟的秋景和离别场景铺垫,为后文琵琶女的出场及 “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感慨营造悲凉氛围。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先写山路、白云、人家,铺垫出清幽环境,再引出 “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核心情感,使对枫林的喜爱更显合理。
②作用:渲染氛围,蓄势待发,使后文的情感或意象更突出,增强诗歌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2.卒章显志
①概念:在诗歌结尾直接点明主旨、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使全诗的情感或意义豁然开朗。
示例:
李白《行路难》结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前文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后,直接点明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升华主旨。
文天祥《过零丁洋》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掷地有声的呐喊点明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成为全诗的灵魂。
②作用:画龙点睛,使诗歌主旨清晰明确,增强情感的冲击力和思想的深刻性。
3.首尾呼应
①概念:诗歌开头与结尾的内容(景、事、情、意象等)相互关联、呼应,形成结构上的闭环,使全诗浑然一体。
示例:
杜甫《蜀相》开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 “寻祠堂” 起笔;结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 “英雄泪” 收束,既呼应了对诸葛亮的追怀,又强化了壮志未酬的感慨,结构完整。
②作用:强化情感或主旨,使诗歌结构严谨、浑然天成,给读者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
4.以景结情
①概念:诗歌结尾不直接抒情,而是以景物描写收束,让情感蕴含在景物中,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效果。
示例: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结尾以 “秋月照长城” 的苍凉景象收束,将戍边将士的 “边愁” 融入壮阔而萧瑟的夜景中,余味悠长。
②作用:含蓄蕴藉,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使情感表达更委婉深沉,增强诗歌的意境美。
5.重章叠句
①概念:上下章节(或诗句)结构相似、句式重复,仅更换部分词语,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多见于民歌或乐府诗。
示例:
《诗经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章结构重复,仅更换 “苍苍 / 萋萋 / 采采”“霜 / 晞 / 已”“一方 / 之湄 / 之涘”,通过反复咏叹,强化对 “伊人” 的追寻与怅惘。
②作用:增强节奏感和音乐美,反复强调情感或内容,使表达更强烈、更有感染力。
6.抑扬结合
①概念:先 “抑”(贬低、否定)后 “扬”(赞美、肯定),或先 “扬” 后 “抑”,通过反差突出情感或主旨。高考中以 “先抑后扬” 为主。
示例: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两句 “扬” 贾生受重用、才华出众,后两句 “抑” 汉文帝关心鬼神而非苍生,以扬衬抑,讽刺统治者不重贤才、虚求贤名。
②作用:形成反差,使情感表达更强烈,突出对事物的褒贬态度,增强诗歌的波澜和张力。
【跟踪训练】
(2019·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结构技巧的能力。
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在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考题中,考查频率很高的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题型。
01鉴赏表达方式
诗歌的表达方式在高考试题中考查最多的是抒情和描写。
(一)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间接抒情
借助景 乐景写哀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乐景抒发哀悼之情。
乐景写乐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情与景会,意到笔随,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哀景写哀情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以孤鸿、翔鸟写忧思伤心。
哀景写乐情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颀《琴歌》) 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
借助物 托物言志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诗歌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
借助事 借古讽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才调无伦的贾生喻指李商隐,诚问鬼神的文帝影射晚唐昏君。
用典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尾联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表明归隐之情。
叙事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来的。
(二)描写手法
1.正面描写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 析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虚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文学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批判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细节 描写 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又揭示了诗人因客不来,夜已过半的惆怅、烦躁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动静 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第二句极写春山月夜之静,而“花落”“月出”“鸟鸣”则是以动写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心境的闲适、夜晚的静谧及春山的空寂。
虚实 结合 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还似……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属于虚写,与词人当前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虚幻的繁盛景象反衬醒后现实的凄凉无奈。
角度 变化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寒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由近而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秋景图。
绘声 绘色 绘形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通过色彩、声音去描写景物。凡是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即应考虑视觉(或绘色);出现了表声音的词,即应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香之类,须考虑嗅觉。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满山青翠欲滴,遍布似火的朵朵红花。江、山、花、鸟四景,分别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衾枕冷”是触觉,“窗户明”是视觉,“折竹声”是听觉,从多角度侧面烘托了夜雪之大。
2.侧面描写
手法 说明及作用 教材示例 赏 析
侧面 描写 亦称“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江娥素女,也被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了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区分】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两者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但是托物言志描写的“事物”往往是一个“事物”,且会被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即便有多个“事物”,也有主次之分。作者借助这一“事物”的某些特性表达有关意志、节操、品德方面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作者所托的“物”要和某些“志”有相似点。而借景抒情所描写的“事物”则不止一个,同时它是通过对诸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草木山石等景物的描写,用景物寄托、暗示感情。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往往是单一角度或单层次的,有的甚至将几种景物融合在一个画面中。
【跟踪训练】
(2025·贵州毕节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①,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②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崄:地势险恶。②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请从情感和表达方式两方面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答案】
①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词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②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的能力。
情感不同:苏辙此诗的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借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表达了对当时的统治者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之情。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是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表达方式不同:苏辙此诗前两联为记叙,写曹操新得水军,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后两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辙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上阕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奇险峻;下阕通过写少年英雄周瑜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因此,苏轼是以描写、抒情为主。
02鉴赏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重点考查:衬托、对比、用典、比兴、联想想象、对写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在概念上具有融合性。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方法,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其实与表现手法具有相通性。
高考考题提问相对宽泛,只要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即可,不必纠缠于表达技巧内部的概念划分与分类。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使烘托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点染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 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民歌《江南》)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想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形体,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衬托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 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虚实 结合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借古 讽今 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委婉含蓄地表达主旨。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作者个人的志向、意愿、情趣,借助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区分】
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的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正确。
【跟踪训练】
(2025·北京房山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
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这是一道考查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即可。
03鉴赏结构技巧
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抑扬、铺垫等。
概念 说明 示例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首尾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欲扬先抑 (或欲抑先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自己褒扬(或贬抑)的真实意图。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意象组合 诗歌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跟踪训练】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闾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写作思路和结构技巧的能力。
(1)一、二句写先帝的御马玉花骢,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却各有不同,无一肖似逼真。为后面描写曹霸画马的过程做铺垫,与曹霸笔下的骏马形成对比,烘托出曹霸画技的高超。
(2)三、四句写,玉花骢牵至闾阖宫的赤色台阶前,扬首卓立,神气轩昂。“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雄峻神气,作为画中马的有力陪衬,进一步烘托曹霸的高超画技。
(3)五、六句写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曹霸当即独运匠心、细心构思,而后淋漓尽致落笔挥洒。时间之短暂,烘托技艺之高超。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题是考察学生对诗歌深层含义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与鉴赏能力的重要题型。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能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以及结构特点等,进而分析这些技巧如何服务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在解答时,学生需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深入剖析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精髓和美感。否则,会陷入下面的误区:
01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 是核心考点之一,也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其中,“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 是最典型的易错点,直接导致考生在答题时出现概念混淆、角度偏差等问题。以下结合高考真题与考生答题实例,具体分析这一问题的表现形式,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问题表现
1.修辞方法与表现手法的边界模糊。
考生常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与象征、衬托等表现手法混为一谈。例如,在分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时,误将 “落红” 的象征意义归为 “比喻”;或在解读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时,将 “以动衬静” 的衬托手法简单标注为 “对比”。这种混淆的本质是对 “修辞针对语言形式”“表现手法针对篇章构思” 的范畴界定不清。
2.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交叉误判。
间接抒情中的 “借景抒情” 与表现手法中的 “情景交融” 常被考生等同。如王维《山居秋暝》中 “明月松间照” 的景物描写,既属于 “描写” 这一表达方式,又体现了 “情景交融” 的表现手法。部分考生仅答 “借景抒情”,忽略了二者在范畴上的包容关系,导致得分点不全。此外,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与 “用典”“以小见大” 等表现手法的区分也常出现偏差。
3.结构技巧与表现手法的错位归因。
诗歌的篇章结构(如 “铺垫”“照应”)与艺术表现(如 “虚实结合”)分属不同范畴,但考生易将 “伏笔” 误判为 “象征”,将 “卒章显志” 归为 “托物言志”。例如,杜甫《登高》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 对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 的情感铺垫,被误解读为 “用秋天的萧瑟象征人生困境”,混淆了结构逻辑与表现手法的功能。
(二)应对策略
1.绘制范畴框架图。
以 “修辞方法 — 表达方式 — 表现手法 — 结构技巧” 为一级框架,每个框架下细分二级概念(如修辞包含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包含象征、衬托等),用思维导图标注概念的本质特征与典型例诗。例如,在 “修辞方法” 下注明 “针对单个词句,增强语言形象性”,在 “表现手法” 下标注 “针对全诗构思,强化艺术效果”,通过可视化对比强化范畴边界。
2.强化 “概念辨析” 专项训练。
针对高频混淆点设计对比表格,如将 “比喻” 与 “象征” 对比:比喻强调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如 “露似珍珠月似弓”),象征侧重事物与抽象意义的关联性(如 “莲花象征高洁”);将 “对比” 与 “衬托” 对比:对比是双方对立统一(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衬托是主次分明(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结合真题实例分析差异,在答题时先判断概念所属范畴,再组织语言。
3.建立 “语境分析法”。
分析表达技巧时,先明确诗句在全诗中的功能:若聚焦单个词语的修饰效果(如 “霜皮溜雨四十围” 的夸张),则归为修辞;若涉及景物与情感的关系(如 “感时花溅泪” 的借景抒情),则关联表达方式;若体现篇章结构(如 “前四句写景为后四句抒情铺垫”),则指向结构技巧。通过 “局部 — 整体” 的语境分析,避免脱离文本空谈技巧范畴。
4. 规范答题术语。
养成 “先定位范畴,再阐释效果” 的答题习惯。例如,分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时,应表述为 “运用象征(表现手法),以‘锦瑟’象征流逝的年华,引发对人生的感慨”,而非仅答 “锦瑟象征年华”。这种表述既明确范畴,又体现对技巧作用的理解,符合高考评分中 “术语准确 + 分析到位” 的双维度要求。
总之,突破 “不明范畴” 的误区,需从概念本质出发,构建清晰的认知框架,在训练中强化范畴意识与语境分析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精准判断表达技巧,实现答题的规范性与深刻性。
【跟踪训练】
(2025·福建厦门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节选部分)与李白诗作《将进酒》的相似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
【答案】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
②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③两首诗都使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这些内容都能佐证本诗是李白所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表现手法一般包括描写手法(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景物与抒情的关系)等。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比如《赠怀素草书歌》中首联“须臾扫尽数千张”正面描写怀素创作之速,颔联“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从侧面的环境烘托怀素创作的情景。《将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会须一饮三百杯”正面写饮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侧面写饮酒。
同时,从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本诗“如闻神鬼惊”“只见龙蛇走”等既是比喻,又是联想,形象地写出怀素创作时的气势,表达诗人对主人公的赞美。《将进酒》由饮酒想到“古来圣贤”“陈王”曹植,是虚写,“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是实写。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本诗,“须臾扫尽数千张”,“须臾”强调时间极短,“数千张”强调数量极多,运用了夸张写法,写出怀素创作之速。“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范茫”,意为: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又像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怀素在创作书法时候的情景,表现了对怀素的赞叹之情。《将进酒》“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远;“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暂。这些夸张、比喻手法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词大胆,也表现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两首诗都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等。本诗中“惊”“恍恍”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直观感受,属于直抒胸臆。《将进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直抒胸臆,写尽内心的痛楚和绝望。
02不会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即便考生能准确判断表达技巧的范畴,若无法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仍会因 “空泛套话”“技巧与文本脱节” 而失分。“不会结合诗句分析” 是仅次于范畴混淆的高频易错点,直接反映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一)问题表现
1.技巧标签化,缺乏诗句支撑。
考生常机械套用术语,却不引用诗句细节佐证。例如分析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的 “借景抒情” 时,仅答 “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爱国情怀”,未具体说明 “夜雪”“秋风” 等意象如何渲染战场氛围,也未关联 “楼船”“铁马” 等意象与诗人早年征战经历的呼应。这种 “技巧 + 情感” 的模板化表述,忽略了诗句中意象的独特性,沦为空洞标签。
2.分析碎片化,割裂技巧与语境。
部分考生仅截取单个词语解读,脱离诗句整体逻辑。如鉴赏 “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 “炼字” 时,只强调 “绿字生动形象”,却未结合 “又” 字暗含的时间流逝感,也未关联 “江南岸” 与诗人思乡的空间对照。这种孤立分析导致技巧与诗歌主旨脱节,无法体现技巧对情感表达的推动作用。
3.效果泛化,忽视诗句特殊性。
对技巧效果的分析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例如分析比喻手法时,无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还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均答 “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特点”,未区分 “银河” 喻瀑布的雄奇与 “春水” 喻愁绪的绵远,忽视了诗句在情感基调、意象特征上的差异。
(二)应对策略
1.聚焦 “关键词句”。
分析时需精准定位体现技巧的核心字词或意象,避免泛泛而谈。例如鉴赏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的 “反衬” 手法,应紧扣 “自”“空” 二字:碧草映阶本有春色,却因 “自” 显无人欣赏的寂寥;黄鹂隔叶本有好音,却因 “空” 露武侯祠的冷清。通过这两个虚词,明确以乐景反衬哀情的具体路径,而非仅说 “用景物反衬凄凉”。
2.遵循 “拆解 — 关联” 逻辑。
对复杂技巧需分层解析:先拆解诗句构成,再说明技巧如何串联各部分。如分析 “虚实结合” 时,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为例,先指出 “今宵酒醒何处” 是虚写(设想别后情境),“杨柳岸” 等是实写(眼前离别场景的延伸);再关联二者:虚写的孤寂与实写的凄清意象叠加,强化了离别后的怅惘,体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3.紧扣 “情感主旨”。
任何技巧都是为情感或主旨服务的,分析时需点明这一关联。例如解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 “对比”,不能仅说 “贫富对比鲜明”,而应进一步阐释:贵族 “酒肉臭” 的奢靡与贫者 “冻死骨” 的惨状形成对比,既揭露社会不公,又寄寓诗人对底层民众的悲悯,使技巧分析落脚于诗歌的现实批判主旨。4. 规范答题结构。
先明确技巧(如 “借代”),再引用诗句中对应的词语(如 “朱门” 代指权贵),最后说明效果(“以具体物象代抽象群体,既简洁形象,又暗含讽刺意味”)。例如分析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可表述为:“运用借代(技巧),以‘丝竹’代指音乐(诗句关联),既符合古诗含蓄的表达习惯,又暗含诗人贬谪后无乐可听的孤寂(效果)。”
总之,结合诗句分析的核心是 “具体化” 与 “关联性”。考生需摒弃模板化思维,深入诗句肌理,从字词出发,关联技巧运作过程,最终指向情感主旨,才能让分析既有文本依据,又具思维深度,真正体现对诗歌艺术的理解。
【跟踪训练】
(2025·山东济南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更漏子
(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阕到下阕都在写闺怨,但描述角度发生了三次转换,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前三句先以视觉感受写苦情,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红蜡泪”暗含人不寐,“秋思”点明主人公心情。
②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③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以桐叶声,三更夜雨声的“空阶滴到明”,弛张、松紧、疏密互为起伏,“离情”苦的浓郁,一夜无寐的煎熬,都被表现得深透之至,淋漓尽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写作手法、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
前三句先以视觉感受写苦情,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偏照”尽情表露了闺中思妇的失眠之苦所伴随的怨慰。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
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还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一个“寒”字,写出了彻骨彻心的痛苦,心头“寒”,转过来愈觉衾枕寒意。
下阕从听觉角度描写离情,由室内到室外。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
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小处设题,即题干明确规定从表达技巧的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鉴赏;另一种是从宽处设题,即宽泛设题,不明确要求。
01鉴赏修辞手法解题法
诗歌修辞手法鉴赏需遵循 “识别手法—分析运用—阐释效果” 的答题思路,结合文本语境精准拆解。
解题步骤:
1.明手法,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高考高频修辞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比喻需抓住 “本体 — 喻体 — 相似点” 三要素,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以 “雪”“钩” 喻沙与月,突出沙的洁白与月的锐利。拟人要关注赋予事物的人格化特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中,花 “溅泪”、鸟 “惊心”,将花鸟赋予人的悲戚情感。夸张需识别超越现实的表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以长度夸张写愁绪深重。借代要明确替代关系,“朱门酒肉臭” 中 “朱门” 代指豪门贵族,以特征代本体。
2.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分析修辞不可脱离文本。对偶需兼顾形式与内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两” 对 “一”、“黄鹂” 对 “白鹭”,不仅词性相对,更以色彩明丽的意象构成画面感。设问与反问的区别在于,设问是 “自问自答” 引发思考,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反问是 “问而不答” 强化语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以反问凸显气节。通感需关注感官互通,“香冷入瑶席”(温庭筠)将嗅觉 “香” 与触觉 “冷” 结合,渲染凄清氛围。
3.析效果(作用),指出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作用)。
修辞服务于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比喻、拟人使抽象情感具象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以江水喻愁,将无形愁绪化为汹涌洪流,既写愁之多,又写愁之绵长。夸张增强情感张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以 “万里”“百年” 夸张时空,放大漂泊孤苦。借代使表达更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以 “绿” 代叶、“红” 代花,暗含对春光流逝的惋惜。
如果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好处,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要注意古诗的一句、一联、一篇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不能只知其一忽略其二。
【跟踪训练】
(2025·天津滨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武关①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②,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②圣神:神圣天子。四海:天下统一。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能让诗文增色。诗人在本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
【答案】
①拟人。首联“碧溪留我武关东”一句,诗人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②对比。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两句,诗人用强烈的对比,将郑袖得宠而“酣似醉”之态,与屈原遭放逐后的“憔悴”、形容枯槁、流落失意之色作鲜明的对比。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的形象对比,婉转地抨击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
③比喻。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两句,诗人用郑袖“娇娆”“酣似醉”,表现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她的宠幸和放纵;诗人用屈原的“憔悴”,表现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的比喻,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形象地表现了怀王的昏庸。
④借代。颈联“山樯谷堑”代指昔日江山依旧,“弱吐强吞”代指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
⑤用典。颔联两句诗人借郑袖得宠而“酣似醉”,屈原遭放逐后的“憔悴”、形容枯槁、流落失意之事,表现了小人得势、贤臣见弃,婉转地抨击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首联的“碧溪留我武关东”,是说“清澈的溪水汩汩地流过,要留我在武关之东”。诗人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颔联“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是说“郑袖得宠的娇艳妩媚之态就好像喝醉似的,屈原遭放逐到处流落他的形容就犹如乱蓬”。这两句诗运用“郑袖”和“屈原”的典故,对比强烈,内涵丰富。郑袖“娇娆”,可见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屈原“憔悴”,可见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又运用了比喻,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诗人正是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由此思之,诗人在瞻眺武关时,面对“怀王迹自穷”的现实,不能不付之一笑。
颈联“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是说“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却像过眼烟云已成空”。“山樯谷堑”“尽已空”运用比喻,同时,“山樯谷堑”借代昔日江山依旧,“弱吐强吞”借代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局面。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历史教训。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
02鉴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解题法
诗歌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鉴赏需遵循 “辨明类型—解析运用—阐释价值” 的路径,从艺术表达的多元维度破解文本深意。
解题方法:
1.表现手法:聚焦艺术构思技巧。
表现手法侧重诗人如何塑造形象、传递情感,高频考点包括衬托、对比、用典、比兴、联想想象、对写等。
衬托需区分正衬与反衬:“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以潭水正衬友情,“蝉噪林逾静”(王籍)以声响反衬幽静。
对比要抓住事物差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通过贫富对照揭露社会不公,突出张力。
用典需追溯典故原意:“怀旧空吟闻笛赋”(刘禹锡)借向秀《思旧赋》表达对旧友的缅怀,含蓄深致。
对写(对面落笔)要把握视角转换:“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不写自身思家,反写妻子望月,使思念更显深沉。
2.表达方式:解析内容呈现方式。
表达方式:解析内容呈现方式
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基本方式,诗歌中以描写与抒情为核心。
描写需关注细节与角度:“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以动态描写显生机,“大漠孤烟直”(王维)以静态勾勒展雄浑;“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从视觉、听觉多感官交织写春意。
抒情分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直抒气节,“感时花溅泪”(杜甫)借花鸟间接抒情。议论多画龙点睛,“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以议论升华哲理。
3.关联分析:手法与表达的协同作用。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常交织使用。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以夸张(表现手法)与描写(表达方式)结合,既写瀑布之雄,又抒惊叹之情。“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用比兴(表现手法)起兴,以记叙(表达方式)引出往事追忆,手法服务于情感表达。
4.答题范式:三层递进式呈现。
遵循 “手法判定 — 文本解析 — 情感效果” 结构。示例: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运用衬托(表现手法)与描写(表达方式)(判定),以‘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之景衬托‘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解析),通过具象描写形成画面反差,暗含游子思乡的孤寂(效果)。” 需避免术语堆砌,紧扣诗句展现手法如何服务于内容表达。
总之,鉴赏需立足文本,先辨明表现手法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方式的呈现特点,再解析二者如何协同塑造意境、传递情感,最终实现对诗歌艺术价值的深度把握。
【跟踪训练】
(2025·上海长宁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出塞①
(明末清初)吴伟业
其一
鱼海②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
劝君休望零支塞③,木叶山头是故乡。
其二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
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注】①送友人出塞:吴伟业辞官归乡不久,闻友人获罪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遂于吴江(今江苏)垂虹亭置酒相送。②鱼海:即“捕鱼儿海”,在内蒙古境内。③零支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是友人出关必经之地。
这两首诗对虚实的处理呈现出明显差异,请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
示例一:“其一”以实引虚,虚实相生。由边塞荒寒的实景触发虚情(认他乡为故乡),实景铺垫悲凉基调,虚笔劝慰,暗含无奈与自我宽解,虚实交融中凸显流放之哀。“其二”以虚衬实,虚中寓实。以实写江南送别场景为基点,虚写未来险境与归乡愿景,并以未来处境中的江南之“虚”反衬流放之“实”,强化生死未卜之悲。“其一”虚实交融于劝慰,“其二”虚实对立于生死,手法迥异却共构流放主题的悲怆内核。
示例二:“其一”从虚处落笔,悬想友人出塞途中的凄凉景象和凄苦思归的心理,使将历之景事如在目前,虚笔劝慰暗含无奈与自我宽解,凸显流放之哀。“其二”则从送别友人的现实之境写起,再由实入虚,写未来险境与归乡愿景,通过虚实的时空转换,增强了两种处境的对比,强化了生死未卜之悲。两首诗虚实手法迥异却共构流放主题的悲怆内核。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1)“其一”,首句“鱼海萧条万里霜”以边塞实景起笔,描绘荒凉肃杀的出塞环境,再衬以“西风”的萧条之景。后两句通过“劝君休望”“木叶山头是故乡”的劝慰之语,由实景转入虚笔,将“木叶山头”幻化为故乡,以慰藉友人,以虚拟的故乡意象消解现实苦难。诗句由实入虚,以虚化实,体现诗人对友人的精神抚慰,暗含无奈与自我宽解,凸显流放之哀。
其二:前两句实写:直陈流放路途之遥“路几千”与送别场景“长虹亭外草连天”。后两句虚写:以“不知”“可有”的悬想,将黑水风雪与江南渡船并置,构成地理与温情的尖锐对比,强化生死未卜之悲,凸显流放之残酷与诗人牵挂之深切以及对友人命运的忧思。
第一首通过虚实转化淡化苦难,第二首通过虚实对比强化苦难,共同构成“慰藉”与“警示”的双重情感维度。
(2)“其一”首句“鱼海萧条万里霜”想象边塞荒凉寒冷,悬想友人出塞途中的凄凉景象,进而推测友人“西风一哭”的凄苦思归的心理,从虚处落笔,使将历之景事如在目前;后两句转入虚拟劝慰——“休望零支塞”(避免触景伤怀)、“木叶山头是故乡”(强行将异乡指认为故乡),通过违背常理的想象,暗含无奈与自我宽解,反衬流人无家可归的绝望,凸显流放之哀。
“其二”,“长虹亭外草连天”为眼前送别实景,“黑水西风”“江南问渡船”则虚想友人路途与江南旧事,空间上拉开江南与塞外的距离。虚实碰撞中,凸显地理与心理的双重阻隔,“问渡船”的日常细节虚化为对平安的祈求,增强了两种处境的对比,强化了生死未卜之悲。
其一虚写劝慰,以反语深化实悲;其二虚写远境,以对比强化实忧。两诗手法不同,却都将家国之痛、友朋之谊熔铸于时空的苍茫中。
03鉴赏结构技巧解题法
(一)结构技巧题的两大切入点:
1.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
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重章叠句。⑥全篇构思:层层深入、一字贯穿。
2.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
①诗歌开篇诗句的作用: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
②诗歌中间诗句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
③诗歌结尾诗句的作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开头。
(二)解题步骤:
诗歌结构技巧鉴赏需遵循 “定位技巧—梳理脉络—阐释作用” 的逻辑路径,从篇章布局切入,解码诗人的谋篇智慧。
1.精准定位:识别核心结构技巧。
高考高频结构技巧包括铺垫、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抑扬结合、重章叠句等。铺垫需关注前文对后文的烘托,如柳永《雨霖铃》开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以萧瑟秋景铺垫离别伤感。卒章显志要锁定结尾的主旨句,李白《行路难》末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接点出壮志未改的情怀。首尾呼应需比对开篇与结尾的关联,杜甫《月夜》首句 “今夜鄜州月” 与尾句 “何时倚虚幌”,以 “月” 为线索形成情感闭环。
2.脉络梳理:紧扣行文逻辑。
分析结构需厘清诗歌的情感推进或场景转换。以景结情要关注结尾景物与前文情感的融合,王昌龄《从军行》以 “高高秋月照长城” 收束,将戍边愁绪融入苍凉月色,余味悠长。抑扬结合需辨明 “抑” 与 “扬” 的转换节点,李商隐《贾生》先扬 “贾生才调更无伦”,后抑 “不问苍生问鬼神”,通过反差凸显讽刺意味。重章叠句多见于乐府诗,《诗经 蒹葭》三章重复 “蒹葭”“白露” 意象,仅更换动词与方位词,形成回环往复的追寻节奏。
3. 作用阐释:关联主旨与效果。
结构技巧服务于情感表达与意境深化。铺垫通过层层蓄势增强情感冲击力,白居易《琵琶行》先写 “浔阳江头夜送客” 的凄凉,为后文 “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共鸣做足铺垫。首尾呼应使篇章浑然一体,陆游《书愤》首联 “中原北望气如山” 与尾联 “千载谁堪伯仲间”,以壮志贯穿全诗,强化悲愤之情。以景结情拓展想象空间,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以 “唯见长江天际流” 收尾,将离别怅惘藏于江水悠悠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之,诗歌结构鉴赏要立足整体,从开篇到结尾梳理脉络,把握技巧与情感、主旨的内在关联,实现 “形式 — 内容 — 情感” 的深度贯通。
【跟踪训练】
(2025·四川攀枝花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
寒食
孟云卿②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③。
[注]①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韦应物的家乡。②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③子推: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的那一日生火煮食,要吃冷食,这就是“寒食”(清明前一天或前两天)的来源。以后相沿成俗。
古诗的结构大多讲究“起承转合”,“合”常有暗示题旨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体现“合”这一结构技巧的。
【答案】
韦诗:末句紧扣标题,以景结情,在寒食故园芳草萋萋的想象中寄托情感,含蓄蕴藉地表达对诸弟和故园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孟诗:末句呼应标题,既抒发对先贤介子推的纪念之情,点明寒食节的由来:“不独”表达了对自己贫居生活的辛酸与无奈,对百姓疾苦的同情:“无烟火”也是天下寒士现实生活的写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
韦诗末句“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意思是: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寒食寄京师诸弟”。融情入景,以景结情,意犹未尽,含蓄蕴藉,表现了诗人对诸弟和故园的怀念之情。
孟诗末句“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意思是:贫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饭的,不仅仅是明天才吃子推这样的冷食。呼应标题“寒食”,点出寒食节日独特内涵。“无烟火”是天下寒士现实生活的写照;“不独”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使用对比手法,富人寒食是为了纪念先贤介子推;贫困人家,却包含着太多难堪的辛酸。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知识清单)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表达观点或揭示哲理时所运用的艺术方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与结构技巧四个方面。四个范畴具有融合性,不宜过于纠缠其概念区分的边界。
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答题重在明确技巧,解释运用及赏析效果。
01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表达技巧中的重要一部分。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一)常见修辞及效果
1.比喻,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生动、形象。
2.比拟,使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3.借代,突出人和事物的特征,收到形象鲜明的艺术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某特征,便于更好地抒怀,增强感染力。
5.对偶,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鲜明,语言简练;内容上表彰集中含蓄。
6.排比,节奏鲜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
7.反复,内容上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8.设问,引入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9.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10.用典,表达感情含蓄、言简意丰,使语言典雅。
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强语言容量,表意含蓄、巧妙。
12.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点,加强文章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13.反语,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二)常混修辞手法的区分和界定
1.比喻和比拟
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人(或物)的行为和情态,或者把甲物写出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遥望洞庭山水翠(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2.借喻和借代
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如“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白居易《对酒吟》)用“红袖”代指美人。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3.设问与反问
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无疑而问。
【跟踪训练】
(2024·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02表达方式
诗词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重点。
(一)抒情技巧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或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②情景交融 (融情入景)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自然景物与作者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分不清哪里是景,哪里是情。
③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种事物的客观属性,表达自我的某种品质、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上了人格化的色彩。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⑤借事抒情
通过对事情的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古风中较为常见,如《兵车行》、《卖炭翁》;在格律诗中往往集中在某一细节上。
⑥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这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或借历史事件来讽喻当朝,或借历史人物来抒发个人感慨、表达抱负与心志。
小结:
与直接抒情相比,间接抒情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意蕴深长。所以鉴赏的难度比直接抒情大。只有结合全诗内容,并充分挖掘有特定意象的内涵,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蕴含在景物、事物和事件深处的思想和感情。
(二)描写技巧
古诗词中描写的方法,写景主要有点面、虚实、动静、音色、感官,正面、侧面、白描、细描等技巧;有远近、上下、内外等顺序;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角度。
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是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2.白描,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和渲染烘托。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一词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运用白描,描绘了寒风渐冷渐急,关河一片冷清,词人登临的楼台在残阳的余晖中也十分萧瑟。
3.细描(工笔),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个“穿”字,可见战斗之艰苦激烈,可见征戍时间之漫长,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跟踪训练】
(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03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重点考查:衬托、对比、用典、比兴、联想想象、对写等。
1.衬托
概念: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次要事物)来突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的特点,使主要事物的形象更鲜明、更突出。
①分类:
正衬:用相似的事物衬托,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以潭水之深衬友情之深。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衬托,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以 “噪”“鸣” 反衬山林的 “静”“幽”。
②作用:突出主体,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情感或意境更鲜明。
2.对比
①概念: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照,突出差异。
示例:
不同事物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以豪门的奢靡与百姓的惨死对比,揭露社会不公。
同一事物前后对比:“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孟郊),通过科举前后的境遇对比,突出登科后的狂喜。
②与衬托的区别:对比是 “并列” 的双方均被强调;衬托是 “主次” 分明,次要事物为主要事物服务。
3.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
②引用神话故事;
③运用古人古事。
古诗词中的用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趣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意在丰富诗歌的意蕴,促使人联想和想像,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等作用。
如辛弃疾《摸鱼儿》中的“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宠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既可使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比兴
①概念:“比” 是比喻,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兴” 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两者常结合使用。
示例:
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以 “梨花” 喻雪花,形象生动。
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先写雎鸠和鸣,引出男女爱慕之情。
比兴结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 氓》),以桑叶的鲜嫩比喻女子青春貌美,以鸠食桑葚喻女子沉迷爱情,引出对女子的劝诫。
②作用:使诗歌形象更生动,情感表达更委婉,引发读者联想。
5.联想与想象
①概念: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由明月联想到故乡。
想象:在原有事物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将瀑布想象为银河坠落,夸张而奇幻。
②作用:拓展诗歌的意境,丰富内容,使情感表达更自由,增强诗歌的浪漫色彩或感染力。
6.对写
①概念:不直接写自己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的角度设想其情景或感受,间接表达自己的思念或牵挂,又称 “对面落笔”。
示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思家,却写妻子在鄜州独自望月、思念自己,更显思念之深。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设想家人深夜谈论自己,含蓄表达思乡之情。
②作用:避免直抒胸臆的平淡,使情感表达更曲折深沉,增强感染力。
【跟踪训练】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04鉴赏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篇章结构上的艺术。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铺垫、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结合等。对此,高考命题时有涉及,经常会就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整体结构等设置问题。
1.铺垫
①概念:在主旨或核心意象出现前,通过描写相关的景、事、情,为其做准备、打基础,使后文的内容更自然、更具感染力。
示例:
白居易《琵琶行》中,开篇写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萧瑟的秋景和离别场景铺垫,为后文琵琶女的出场及 “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感慨营造悲凉氛围。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先写山路、白云、人家,铺垫出清幽环境,再引出 “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核心情感,使对枫林的喜爱更显合理。
②作用:渲染氛围,蓄势待发,使后文的情感或意象更突出,增强诗歌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2.卒章显志
①概念:在诗歌结尾直接点明主旨、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使全诗的情感或意义豁然开朗。
示例:
李白《行路难》结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前文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后,直接点明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升华主旨。
文天祥《过零丁洋》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掷地有声的呐喊点明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成为全诗的灵魂。
②作用:画龙点睛,使诗歌主旨清晰明确,增强情感的冲击力和思想的深刻性。
3.首尾呼应
①概念:诗歌开头与结尾的内容(景、事、情、意象等)相互关联、呼应,形成结构上的闭环,使全诗浑然一体。
示例:
杜甫《蜀相》开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 “寻祠堂” 起笔;结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 “英雄泪” 收束,既呼应了对诸葛亮的追怀,又强化了壮志未酬的感慨,结构完整。
②作用:强化情感或主旨,使诗歌结构严谨、浑然天成,给读者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
4.以景结情
①概念:诗歌结尾不直接抒情,而是以景物描写收束,让情感蕴含在景物中,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效果。
示例: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结尾以 “秋月照长城” 的苍凉景象收束,将戍边将士的 “边愁” 融入壮阔而萧瑟的夜景中,余味悠长。
②作用:含蓄蕴藉,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使情感表达更委婉深沉,增强诗歌的意境美。
5.重章叠句
①概念:上下章节(或诗句)结构相似、句式重复,仅更换部分词语,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多见于民歌或乐府诗。
示例:
《诗经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章结构重复,仅更换 “苍苍 / 萋萋 / 采采”“霜 / 晞 / 已”“一方 / 之湄 / 之涘”,通过反复咏叹,强化对 “伊人” 的追寻与怅惘。
②作用:增强节奏感和音乐美,反复强调情感或内容,使表达更强烈、更有感染力。
6.抑扬结合
①概念:先 “抑”(贬低、否定)后 “扬”(赞美、肯定),或先 “扬” 后 “抑”,通过反差突出情感或主旨。高考中以 “先抑后扬” 为主。
示例: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两句 “扬” 贾生受重用、才华出众,后两句 “抑” 汉文帝关心鬼神而非苍生,以扬衬抑,讽刺统治者不重贤才、虚求贤名。
②作用:形成反差,使情感表达更强烈,突出对事物的褒贬态度,增强诗歌的波澜和张力。
【跟踪训练】
(2019·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在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考题中,考查频率很高的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题型。
01鉴赏表达方式
诗歌的表达方式在高考试题中考查最多的是抒情和描写。
(一)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间接抒情
借助景 乐景写哀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乐景抒发哀悼之情。
乐景写乐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情与景会,意到笔随,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哀景写哀情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以孤鸿、翔鸟写忧思伤心。
哀景写乐情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颀《琴歌》) 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
借助物 托物言志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诗歌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
借助事 借古讽今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才调无伦的贾生喻指李商隐,诚问鬼神的文帝影射晚唐昏君。
用典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尾联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表明归隐之情。
叙事抒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来的。
(二)描写手法
1.正面描写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 析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虚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文学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批判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细节 描写 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又揭示了诗人因客不来,夜已过半的惆怅、烦躁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动静 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第二句极写春山月夜之静,而“花落”“月出”“鸟鸣”则是以动写静,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心境的闲适、夜晚的静谧及春山的空寂。
虚实 结合 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还似……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属于虚写,与词人当前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梦中虚幻的繁盛景象反衬醒后现实的凄凉无奈。
角度 变化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寒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 由近而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秋景图。
绘声 绘色 绘形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通过色彩、声音去描写景物。凡是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即应考虑视觉(或绘色);出现了表声音的词,即应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香之类,须考虑嗅觉。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满山青翠欲滴,遍布似火的朵朵红花。江、山、花、鸟四景,分别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衾枕冷”是触觉,“窗户明”是视觉,“折竹声”是听觉,从多角度侧面烘托了夜雪之大。
2.侧面描写
手法 说明及作用 教材示例 赏 析
侧面 描写 亦称“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江娥素女,也被乐声触动愁怀,潸然泪下。极力烘托了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区分】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两者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但是托物言志描写的“事物”往往是一个“事物”,且会被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即便有多个“事物”,也有主次之分。作者借助这一“事物”的某些特性表达有关意志、节操、品德方面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作者所托的“物”要和某些“志”有相似点。而借景抒情所描写的“事物”则不止一个,同时它是通过对诸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草木山石等景物的描写,用景物寄托、暗示感情。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往往是单一角度或单层次的,有的甚至将几种景物融合在一个画面中。
【跟踪训练】
(2025·贵州毕节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①,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②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崄:地势险恶。②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请从情感和表达方式两方面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02鉴赏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重点考查:衬托、对比、用典、比兴、联想想象、对写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在概念上具有融合性。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方法,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其实与表现手法具有相通性。
高考考题提问相对宽泛,只要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即可,不必纠缠于表达技巧内部的概念划分与分类。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烘托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使烘托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点染 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 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渲染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民歌《江南》)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 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想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赋予抽象的事物以形体,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衬托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 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虚实 结合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借古 讽今 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 委婉含蓄地表达主旨。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作者个人的志向、意愿、情趣,借助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区分】
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的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正确。
【跟踪训练】
(2025·北京房山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03鉴赏结构技巧
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抑扬、铺垫等。
概念 说明 示例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首尾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欲扬先抑 (或欲抑先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自己褒扬(或贬抑)的真实意图。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意象组合 诗歌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跟踪训练】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闾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题是考察学生对诗歌深层含义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与鉴赏能力的重要题型。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能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以及结构特点等,进而分析这些技巧如何服务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在解答时,学生需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深入剖析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精髓和美感。否则,会陷入下面的误区:
01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 是核心考点之一,也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其中,“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 是最典型的易错点,直接导致考生在答题时出现概念混淆、角度偏差等问题。以下结合高考真题与考生答题实例,具体分析这一问题的表现形式,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一)问题表现
1.修辞方法与表现手法的边界模糊。
考生常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与象征、衬托等表现手法混为一谈。例如,在分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时,误将 “落红” 的象征意义归为 “比喻”;或在解读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时,将 “以动衬静” 的衬托手法简单标注为 “对比”。这种混淆的本质是对 “修辞针对语言形式”“表现手法针对篇章构思” 的范畴界定不清。
2.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交叉误判。
间接抒情中的 “借景抒情” 与表现手法中的 “情景交融” 常被考生等同。如王维《山居秋暝》中 “明月松间照” 的景物描写,既属于 “描写” 这一表达方式,又体现了 “情景交融” 的表现手法。部分考生仅答 “借景抒情”,忽略了二者在范畴上的包容关系,导致得分点不全。此外,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与 “用典”“以小见大” 等表现手法的区分也常出现偏差。
3.结构技巧与表现手法的错位归因。
诗歌的篇章结构(如 “铺垫”“照应”)与艺术表现(如 “虚实结合”)分属不同范畴,但考生易将 “伏笔” 误判为 “象征”,将 “卒章显志” 归为 “托物言志”。例如,杜甫《登高》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 对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 的情感铺垫,被误解读为 “用秋天的萧瑟象征人生困境”,混淆了结构逻辑与表现手法的功能。
(二)应对策略
1.绘制范畴框架图。
以 “修辞方法 — 表达方式 — 表现手法 — 结构技巧” 为一级框架,每个框架下细分二级概念(如修辞包含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包含象征、衬托等),用思维导图标注概念的本质特征与典型例诗。例如,在 “修辞方法” 下注明 “针对单个词句,增强语言形象性”,在 “表现手法” 下标注 “针对全诗构思,强化艺术效果”,通过可视化对比强化范畴边界。
2.强化 “概念辨析” 专项训练。
针对高频混淆点设计对比表格,如将 “比喻” 与 “象征” 对比:比喻强调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如 “露似珍珠月似弓”),象征侧重事物与抽象意义的关联性(如 “莲花象征高洁”);将 “对比” 与 “衬托” 对比:对比是双方对立统一(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衬托是主次分明(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结合真题实例分析差异,在答题时先判断概念所属范畴,再组织语言。
3.建立 “语境分析法”。
分析表达技巧时,先明确诗句在全诗中的功能:若聚焦单个词语的修饰效果(如 “霜皮溜雨四十围” 的夸张),则归为修辞;若涉及景物与情感的关系(如 “感时花溅泪” 的借景抒情),则关联表达方式;若体现篇章结构(如 “前四句写景为后四句抒情铺垫”),则指向结构技巧。通过 “局部 — 整体” 的语境分析,避免脱离文本空谈技巧范畴。
4. 规范答题术语。
养成 “先定位范畴,再阐释效果” 的答题习惯。例如,分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时,应表述为 “运用象征(表现手法),以‘锦瑟’象征流逝的年华,引发对人生的感慨”,而非仅答 “锦瑟象征年华”。这种表述既明确范畴,又体现对技巧作用的理解,符合高考评分中 “术语准确 + 分析到位” 的双维度要求。
总之,突破 “不明范畴” 的误区,需从概念本质出发,构建清晰的认知框架,在训练中强化范畴意识与语境分析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精准判断表达技巧,实现答题的规范性与深刻性。
【跟踪训练】
(2025·福建厦门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节选部分)与李白诗作《将进酒》的相似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
02不会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即便考生能准确判断表达技巧的范畴,若无法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仍会因 “空泛套话”“技巧与文本脱节” 而失分。“不会结合诗句分析” 是仅次于范畴混淆的高频易错点,直接反映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一)问题表现
1.技巧标签化,缺乏诗句支撑。
考生常机械套用术语,却不引用诗句细节佐证。例如分析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的 “借景抒情” 时,仅答 “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爱国情怀”,未具体说明 “夜雪”“秋风” 等意象如何渲染战场氛围,也未关联 “楼船”“铁马” 等意象与诗人早年征战经历的呼应。这种 “技巧 + 情感” 的模板化表述,忽略了诗句中意象的独特性,沦为空洞标签。
2.分析碎片化,割裂技巧与语境。
部分考生仅截取单个词语解读,脱离诗句整体逻辑。如鉴赏 “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 “炼字” 时,只强调 “绿字生动形象”,却未结合 “又” 字暗含的时间流逝感,也未关联 “江南岸” 与诗人思乡的空间对照。这种孤立分析导致技巧与诗歌主旨脱节,无法体现技巧对情感表达的推动作用。
3.效果泛化,忽视诗句特殊性。
对技巧效果的分析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例如分析比喻手法时,无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还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均答 “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特点”,未区分 “银河” 喻瀑布的雄奇与 “春水” 喻愁绪的绵远,忽视了诗句在情感基调、意象特征上的差异。
(二)应对策略
1.聚焦 “关键词句”。
分析时需精准定位体现技巧的核心字词或意象,避免泛泛而谈。例如鉴赏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的 “反衬” 手法,应紧扣 “自”“空” 二字:碧草映阶本有春色,却因 “自” 显无人欣赏的寂寥;黄鹂隔叶本有好音,却因 “空” 露武侯祠的冷清。通过这两个虚词,明确以乐景反衬哀情的具体路径,而非仅说 “用景物反衬凄凉”。
2.遵循 “拆解 — 关联” 逻辑。
对复杂技巧需分层解析:先拆解诗句构成,再说明技巧如何串联各部分。如分析 “虚实结合” 时,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为例,先指出 “今宵酒醒何处” 是虚写(设想别后情境),“杨柳岸” 等是实写(眼前离别场景的延伸);再关联二者:虚写的孤寂与实写的凄清意象叠加,强化了离别后的怅惘,体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3.紧扣 “情感主旨”。
任何技巧都是为情感或主旨服务的,分析时需点明这一关联。例如解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 “对比”,不能仅说 “贫富对比鲜明”,而应进一步阐释:贵族 “酒肉臭” 的奢靡与贫者 “冻死骨” 的惨状形成对比,既揭露社会不公,又寄寓诗人对底层民众的悲悯,使技巧分析落脚于诗歌的现实批判主旨。4. 规范答题结构。
先明确技巧(如 “借代”),再引用诗句中对应的词语(如 “朱门” 代指权贵),最后说明效果(“以具体物象代抽象群体,既简洁形象,又暗含讽刺意味”)。例如分析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可表述为:“运用借代(技巧),以‘丝竹’代指音乐(诗句关联),既符合古诗含蓄的表达习惯,又暗含诗人贬谪后无乐可听的孤寂(效果)。”
总之,结合诗句分析的核心是 “具体化” 与 “关联性”。考生需摒弃模板化思维,深入诗句肌理,从字词出发,关联技巧运作过程,最终指向情感主旨,才能让分析既有文本依据,又具思维深度,真正体现对诗歌艺术的理解。
【跟踪训练】
(2025·山东济南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更漏子
(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阕到下阕都在写闺怨,但描述角度发生了三次转换,试作简要赏析。
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小处设题,即题干明确规定从表达技巧的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鉴赏;另一种是从宽处设题,即宽泛设题,不明确要求。
01鉴赏修辞手法解题法
诗歌修辞手法鉴赏需遵循 “识别手法—分析运用—阐释效果” 的答题思路,结合文本语境精准拆解。
解题步骤:
1.明手法,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高考高频修辞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比喻需抓住 “本体 — 喻体 — 相似点” 三要素,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以 “雪”“钩” 喻沙与月,突出沙的洁白与月的锐利。拟人要关注赋予事物的人格化特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中,花 “溅泪”、鸟 “惊心”,将花鸟赋予人的悲戚情感。夸张需识别超越现实的表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以长度夸张写愁绪深重。借代要明确替代关系,“朱门酒肉臭” 中 “朱门” 代指豪门贵族,以特征代本体。
2.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分析修辞不可脱离文本。对偶需兼顾形式与内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两” 对 “一”、“黄鹂” 对 “白鹭”,不仅词性相对,更以色彩明丽的意象构成画面感。设问与反问的区别在于,设问是 “自问自答” 引发思考,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反问是 “问而不答” 强化语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以反问凸显气节。通感需关注感官互通,“香冷入瑶席”(温庭筠)将嗅觉 “香” 与触觉 “冷” 结合,渲染凄清氛围。
3.析效果(作用),指出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作用)。
修辞服务于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比喻、拟人使抽象情感具象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以江水喻愁,将无形愁绪化为汹涌洪流,既写愁之多,又写愁之绵长。夸张增强情感张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以 “万里”“百年” 夸张时空,放大漂泊孤苦。借代使表达更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以 “绿” 代叶、“红” 代花,暗含对春光流逝的惋惜。
如果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好处,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要注意古诗的一句、一联、一篇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不能只知其一忽略其二。
【跟踪训练】
(2025·天津滨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武关①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②,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②圣神:神圣天子。四海:天下统一。
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能让诗文增色。诗人在本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
02鉴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解题法
诗歌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鉴赏需遵循 “辨明类型—解析运用—阐释价值” 的路径,从艺术表达的多元维度破解文本深意。
解题方法:
1.表现手法:聚焦艺术构思技巧。
表现手法侧重诗人如何塑造形象、传递情感,高频考点包括衬托、对比、用典、比兴、联想想象、对写等。
衬托需区分正衬与反衬:“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以潭水正衬友情,“蝉噪林逾静”(王籍)以声响反衬幽静。
对比要抓住事物差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通过贫富对照揭露社会不公,突出张力。
用典需追溯典故原意:“怀旧空吟闻笛赋”(刘禹锡)借向秀《思旧赋》表达对旧友的缅怀,含蓄深致。
对写(对面落笔)要把握视角转换:“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不写自身思家,反写妻子望月,使思念更显深沉。
2.表达方式:解析内容呈现方式。
表达方式:解析内容呈现方式
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基本方式,诗歌中以描写与抒情为核心。
描写需关注细节与角度:“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以动态描写显生机,“大漠孤烟直”(王维)以静态勾勒展雄浑;“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从视觉、听觉多感官交织写春意。
抒情分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直抒气节,“感时花溅泪”(杜甫)借花鸟间接抒情。议论多画龙点睛,“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以议论升华哲理。
3.关联分析:手法与表达的协同作用。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常交织使用。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以夸张(表现手法)与描写(表达方式)结合,既写瀑布之雄,又抒惊叹之情。“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用比兴(表现手法)起兴,以记叙(表达方式)引出往事追忆,手法服务于情感表达。
4.答题范式:三层递进式呈现。
遵循 “手法判定 — 文本解析 — 情感效果” 结构。示例: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运用衬托(表现手法)与描写(表达方式)(判定),以‘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之景衬托‘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解析),通过具象描写形成画面反差,暗含游子思乡的孤寂(效果)。” 需避免术语堆砌,紧扣诗句展现手法如何服务于内容表达。
总之,鉴赏需立足文本,先辨明表现手法的艺术构思与表达方式的呈现特点,再解析二者如何协同塑造意境、传递情感,最终实现对诗歌艺术价值的深度把握。
【跟踪训练】
(2025·上海长宁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出塞①
(明末清初)吴伟业
其一
鱼海②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
劝君休望零支塞③,木叶山头是故乡。
其二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
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注】①送友人出塞:吴伟业辞官归乡不久,闻友人获罪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遂于吴江(今江苏)垂虹亭置酒相送。②鱼海:即“捕鱼儿海”,在内蒙古境内。③零支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是友人出关必经之地。
这两首诗对虚实的处理呈现出明显差异,请对此加以赏析。
03鉴赏结构技巧解题法
(一)结构技巧题的两大切入点:
1.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
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重章叠句。⑥全篇构思:层层深入、一字贯穿。
2.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
①诗歌开篇诗句的作用: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
②诗歌中间诗句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
③诗歌结尾诗句的作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开头。
(二)解题步骤:
诗歌结构技巧鉴赏需遵循 “定位技巧—梳理脉络—阐释作用” 的逻辑路径,从篇章布局切入,解码诗人的谋篇智慧。
1.精准定位:识别核心结构技巧。
高考高频结构技巧包括铺垫、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抑扬结合、重章叠句等。铺垫需关注前文对后文的烘托,如柳永《雨霖铃》开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以萧瑟秋景铺垫离别伤感。卒章显志要锁定结尾的主旨句,李白《行路难》末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接点出壮志未改的情怀。首尾呼应需比对开篇与结尾的关联,杜甫《月夜》首句 “今夜鄜州月” 与尾句 “何时倚虚幌”,以 “月” 为线索形成情感闭环。
2.脉络梳理:紧扣行文逻辑。
分析结构需厘清诗歌的情感推进或场景转换。以景结情要关注结尾景物与前文情感的融合,王昌龄《从军行》以 “高高秋月照长城” 收束,将戍边愁绪融入苍凉月色,余味悠长。抑扬结合需辨明 “抑” 与 “扬” 的转换节点,李商隐《贾生》先扬 “贾生才调更无伦”,后抑 “不问苍生问鬼神”,通过反差凸显讽刺意味。重章叠句多见于乐府诗,《诗经 蒹葭》三章重复 “蒹葭”“白露” 意象,仅更换动词与方位词,形成回环往复的追寻节奏。
3. 作用阐释:关联主旨与效果。
结构技巧服务于情感表达与意境深化。铺垫通过层层蓄势增强情感冲击力,白居易《琵琶行》先写 “浔阳江头夜送客” 的凄凉,为后文 “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共鸣做足铺垫。首尾呼应使篇章浑然一体,陆游《书愤》首联 “中原北望气如山” 与尾联 “千载谁堪伯仲间”,以壮志贯穿全诗,强化悲愤之情。以景结情拓展想象空间,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以 “唯见长江天际流” 收尾,将离别怅惘藏于江水悠悠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之,诗歌结构鉴赏要立足整体,从开篇到结尾梳理脉络,把握技巧与情感、主旨的内在关联,实现 “形式 — 内容 — 情感” 的深度贯通。
【跟踪训练】
(2025·四川攀枝花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
寒食
孟云卿②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③。
[注]①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韦应物的家乡。②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③子推: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被烧死。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的那一日生火煮食,要吃冷食,这就是“寒食”(清明前一天或前两天)的来源。以后相沿成俗。
古诗的结构大多讲究“起承转合”,“合”常有暗示题旨的作用。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体现“合”这一结构技巧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