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讲义)
目录
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
解题方法:运用“三析法”鉴赏古诗表达技巧 4
考点一 表达方式 5
考点二 修辞手法 6
考点三 构思技巧 7
考点四 表现手法 8
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9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形式 设题角度
2025 全国一卷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15题A项) 表现手法
2024 新课标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表现手法 (对比)
2023 全国 乙卷 《破阵子》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表达方式 (抒情)
2022 新高考 Ⅱ卷 《送别》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表达方式 (抒情)
全国 乙卷 《白下驿 饯唐少府》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19 全国 Ⅱ卷 《投长沙 裴侍郎》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结构技巧
2016 全国 甲卷 《丹青引 赠曹将军霸 (节选)》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结构技巧
考情解码: 古诗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与结构技巧。四个范畴具有融合性,不宜过于纠缠其概念区分的边界。 命题预警: 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答题重在明确技巧,解释运用及赏析效果。
解题方法:运用“三析法”鉴赏古诗表达技巧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通常需要完成三个步聚,即:明技巧、释运用、析效果。三个步骤,分层进行,渐次推进,我们通常叫它三析法。
第一步:明技巧。明确指出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具体见体系构建图。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全诗或部分诗句,分析表达技巧在诗中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析效果。结合全诗或部分诗句,分析表达技巧在诗中运用的效果。
示例:
(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 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一 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描写”“抒情”“记叙”“议论”进行鉴赏。因为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特别关注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近年来的试题中,议论这一表达方式也频频出现,亦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同“锸”,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手法特色鲜明,请简要赏析。
考点二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表达技巧中的重要一部分。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主要在于明确诗句的修辞方法。常混修辞手法的区分和界定如下:
1.比喻和比拟
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人(或物)的行为和情态,或者把甲物写出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遥望洞庭山水翠(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2.借喻和借代
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如“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白居易《对酒吟》)用“红袖”代指美人。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3.设问与反问
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无疑而问。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①
苏 颋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
宸游②对此欢无极,鸟弄歌声杂管弦。
【注】 ①应制: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②宸游:帝王巡游。
本诗是一首奉和应制诗,但写得饶有“诗趣”,请从修辞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
乌夜啼·春思
赵令畤
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年年春事关心事,肠断欲栖鸦。
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此词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分析。
考点三 构思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抑扬、铺垫等。
1.(2019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2.(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玉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考点四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重点考查:衬托、对比、用典、比兴、联想想象、对写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在概念上具有融合性。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方法,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其实与表现手法具有相通性。
高考考题提问相对宽泛,只要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即可,不必纠缠于表达技巧内部的概念划分与分类。
1.(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注】
王 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注】本诗是作者与好友裴迪同游感化寺时所作。
诗歌后两联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023·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讲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讲义)
目录
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
解题方法:运用“三析法”鉴赏古诗表达技巧 4
考点一 表达方式 5
考点二 修辞手法 7
考点三 构思技巧 9
考点四 表现手法 10
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12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形式 设题角度
2025 全国一卷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15题A项) 表现手法
2024 新课标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表现手法 (对比)
2023 全国 乙卷 《破阵子》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表达方式 (抒情)
2022 新高考 Ⅱ卷 《送别》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表达方式 (抒情)
全国 乙卷 《白下驿 饯唐少府》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19 全国 Ⅱ卷 《投长沙 裴侍郎》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结构技巧
2016 全国 甲卷 《丹青引 赠曹将军霸 (节选)》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结构技巧
考情解码: 古诗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与结构技巧。四个范畴具有融合性,不宜过于纠缠其概念区分的边界。 命题预警: 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答题重在明确技巧,解释运用及赏析效果。
解题方法:运用“三析法”鉴赏古诗表达技巧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通常需要完成三个步聚,即:明技巧、释运用、析效果。三个步骤,分层进行,渐次推进,我们通常叫它三析法。
第一步:明技巧。明确指出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具体见体系构建图。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全诗或部分诗句,分析表达技巧在诗中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析效果。结合全诗或部分诗句,分析表达技巧在诗中运用的效果。
示例:
(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 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第一步:明技巧。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和衬托)和正面描写(动作、神态描写)。
第二步:释运用。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安静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墨画”“数茎竹”“香薰”“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烘托。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表现出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第三步:析效果。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个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考点一 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描写”“抒情”“记叙”“议论”进行鉴赏。因为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特别关注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近年来的试题中,议论这一表达方式也频频出现,亦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直抒胸臆。诗人在金秋八月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更添愁情,直言离别之愁。②借景抒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失落之情。③运用细节(动作)描写。“云帆望远不相见”通过描写诗人久久地站在江边,远望友人的船远去,直到看不见,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中“八月秋”“飒飒芦花”渲染出萧瑟的氛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复益愁”属于直接抒情。“云帆望远不相见”景中有人,“望远不相见”以诗人久立远望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不相见的“云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传达出诗人心头的愁绪与失落。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同“锸”,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手法特色鲜明,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入自己的爱憎之情。
【解析】题干指明要求对这首诗的“叙述”手法特色进行赏析,属于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题。
①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②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叙述可以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③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
考点二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表达技巧中的重要一部分。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主要在于明确诗句的修辞方法。常混修辞手法的区分和界定如下:
1.比喻和比拟
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人(或物)的行为和情态,或者把甲物写出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遥望洞庭山水翠(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2.借喻和借代
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如“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白居易《对酒吟》)用“红袖”代指美人。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3.设问与反问
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无疑而问。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①
苏 颋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
宸游②对此欢无极,鸟弄歌声杂管弦。
【注】 ①应制:应皇帝之命而作的诗文。②宸游:帝王巡游。
本诗是一首奉和应制诗,但写得饶有“诗趣”,请从修辞手法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双关:“东望望春”,既说“向东眺望望春宫”,又谓“向东眺望,望见春光”,语意双关。
②比喻:以“细草”自比,以“飞花”喻歌姬舞女,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气氛。
[解析] 这是一首奉和应制诗,这类诗一般歌功颂德,境界不高,但这首诗别出心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解答本题,要从以下角度思考:第一步,指出修辞手法。“东望望春春可怜”是顶真与双关;“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是比喻。第二步,分析手法运用。“东望望春”字面意思是“向东望到望春宫”,根据题目中的“春日”和诗中的“晴日柳含烟”“飞花”可知,此处“东望”看到的还有无限的春光。故此处运用的是双关手法。“细草”是自比,见得清微;“飞花”则喻歌姬舞女,显出花容娇姿;而“偏承”点出“独蒙恩遇”之意,“故落”点明“故意求宠”之态。第三步,赏析表达效果。其取喻用词,各有分寸,生动妥帖,不乞不谀,而又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气氛。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
乌夜啼·春思
赵令畤
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年年春事关心事,肠断欲栖鸦。
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此词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分析。
[答案] 修辞手法是拟人。虽然重门紧闭,但是它锁不住相思梦,相思梦可以随意到天涯海角,这是典型的拟人手法。结尾两句抒发了主人公孤栖相思,百无聊赖,苦闷压抑的情怀。
[解析] 第一步,指出并分析修辞手法。结尾两句“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中“锁”是人的行为动作,“重门不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重重门锁不住相思魂梦,随心意任自由绕遍天涯。“重门不锁”四字中既有欣慰,也有暂时的解脱。第二步,赏析表达效果。结尾两句由现实而入梦,既有无可奈何的自慰,也有幻想,反衬出现实的矛盾,突出思妇难以排遣、难以消解苦闷压抑的深重相思。
考点三 构思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抑扬、铺垫等。
1.(2019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2.(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玉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画工如山貌不同:①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②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营造此马难画的印象。(2)迥立阊阖生长风:①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②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
题干指明鉴赏的手法是“铺垫”。第二句“画工如山貌不同”从一般画工的角度,第四句“迥立阊阖生长风”从玉花骢的神韵角度。以上铺垫显示了马的不同一般,赞美了画家超凡脱俗的画技。
考点四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重点考查:衬托、对比、用典、比兴、联想想象、对写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在概念上具有融合性。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方法,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其实与表现手法具有相通性。
高考考题提问相对宽泛,只要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即可,不必纠缠于表达技巧内部的概念划分与分类。
1.(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颈联写泉水的声音既响亮又微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诗中“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将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伟和有时如细点般清圆进行对比,形象地展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独特魅力。这种对比的描写方式,使泉声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泉声的美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颈联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泉水“既响亮又微小”,答题时要围绕“对比”中显现出“响亮又微小”进行作答。
颈联“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写泉声的变化。上联突出泉水的“怒声”“壮伟”,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雄健伟岸之感;下联突出泉水的“细点”“清圆”,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断断续续、清亮圆润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小巧委婉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声震耳畔,一面引人倾听,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多样,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注】
王 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注】本诗是作者与好友裴迪同游感化寺时所作。
诗歌后两联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动静结合:颈联上句为静景,丛丛盛放的野花,特别好看;下句为动景,山谷中鸟儿不时传来婉转的鸣叫声,更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动静结合,使景物的描写更具画面感。(3分)②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诗人赏野花听鸟鸣,夜晚静坐于空灵的山林,感受清风在松林中穿梭,借寂静清幽的山林之景,表达对感化寺景色的喜爱,对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后两联写景,所以手法可从景情之间的关系和写景技巧的角度分析。从景情关系角度看,寓情于景,诗人在寂静的山林中赏花听鸟鸣,感受清风在松林中穿梭,写出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以及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从写景技巧角度看,“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既有视觉上的静景“野花丛发”,又有听觉上的动景“谷鸟一声”,让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更有画面感。
(2023·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技巧以及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先说明词作“表现词人闲适心情”,设问涉及“如何表现”,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具体抒情方式的掌握。考生要能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进行思考。
通观全词,以直抒胸臆为主,直接表达词人闲居中“身闲心太平”的适意之情。具体而言,词人开篇言说志向,属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别过去;之后描写日常生活,在着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达了个人内心情绪。另外,“苔纸题句”的描写中着一“闲”字,也是闲适心情的直白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