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讲 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4讲 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4讲 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
目录
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
分类巧记:古诗情感的“五类型”与“六分类” 4
解题钥匙:鉴赏古诗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的七个角度 6
考点一 思想情感 7
考点二 观点态度 8
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10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5 全国 一卷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思想情感
全国 二卷 《咏省壁画鹤》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 思想情感
2024 新课标 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思想情感
2023 新课标 Ⅰ卷 《答友人论学》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观点态度
新课标 Ⅱ卷 《湖上晚归》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观点态度
2022 新高考 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观点态度
2021 新高考 Ⅱ卷 《示儿子》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020 新高考 Ⅱ卷 《赠赵伯鱼 (节选)》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观点态度
全国 Ⅱ卷 《读史》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观点态度
考情解码: 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主要包括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两个方向,其中思想内容侧重于理解分析诗中的情感,观点态度侧重于理解诗中的道理。鉴赏评价主要指:归纳概括、理解分析、评价赏析。答题时,应弄清题干要求。 命题预警: ①诗中情感隐藏,需要从作者、背景与诗句中提炼。 ②诗中道理与现实相结合,应结合实际分析。
分类巧记:古诗情感的“五类型”与“六分类”
常见诗歌情感五种类型
类型 释义
喜系列 ①赞美祖国大好山川 ②歌颂历史英雄人物 ③渴望建立国家功业 ④欣喜国家统一安宁 ⑤享受隐居生活宁静
怒系列 ①傲视不屑功名权贵 ②批判朝廷昏聩无能 ③反对皇帝穷兵黩武 ④揭露官吏贪婪黑暗 ⑤控诉政府压榨百姓
哀系列 ①慨叹历史人物遭遇 ②哀伤自身时运不济 ③同情人民生活苦难 ④哀叹国家战乱破碎 ⑤感伤生活颠沛流离
思系列 ①思念昔日故土家乡 ②怀念离世亲朋好友 ③关心劝慰远方朋友 ④怀想过去美好生活 ⑤思盼家人亲人团聚
愁系列 ①感伤自我怀才不遇 ②感叹自我壮志难酬 ③感慨时光易逝不返 ④慨叹常年羁旅漂泊 ⑤忧心国家山河破碎
常见诗歌情感六大分类
  一、忧国忧民类
分类 示例
抒写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春望》
表达广大劳动者或正直人士的呼声,反映现实生活 杜荀鹤《山中寡妇》
  
二、建功立业类
分类 示例
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
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类
分类 示例
羁旅愁思,叙写漂泊之苦,抒发孤独、凄凉、思乡之情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感念亲情之深,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边关思乡,思念亲人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柳中庸《征人怨》
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 杜甫《登高》
  
四、生活杂感类
分类 示例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昔盛今衰的情怀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借古讽今的情怀 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
  
五、送别漂泊类
分类 示例
依依不舍的留恋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思乡念亲之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
 
六、儿女情长类
分类 示例
对恋人的挚爱 《诗经·静女》
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对负心者的不满 《诗经·氓》
控诉扼杀爱情的罪恶行径 《孔雀东南飞并序》
解题钥匙:鉴赏古诗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的七个角度
1.看题目
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2.看作者
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
3.看时代
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内容和情感。
4.看意象
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5.看词句
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抓住了这个词,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6.看典故
典故是通过历史事件、自然物象或神话传说等文化符号含蓄表达情感或深化意境的创作手法。诗词中的典故一般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观点。诗词典故一般含而不露,抓住了典故,挖掘出其中的情感或观点,是理解诗词情感或观点的重要途径。
7.看注解
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②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④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考点一 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考题主要指归纳概括情感及理解分析情感,这两者融合不可分割。
归纳概括情感,主要从诗人的创作背景,诗中的景意蕴及诗中关键词句等角度归纳。具体见前文所述。
概括思想情感常用的语句如下:
①抒发……的思想感情或感慨;
②反映……的社会现实;
③表现……的情趣;
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⑤体现……的追求;
⑥流露……的倾向;
⑦坦露……的心迹;
⑧表达……的情致。
1.(2025·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
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2. (2024·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考点二 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即诗中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也即诗歌表达出的在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感悟。常见的诗词说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说理方式 诗句 阐释道理
直接说理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实践出真知
借景说理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
托物说理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物各有长
即事说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哪怕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乐观心态
观点态度考题,即提炼出诗中道理并作出评价。根据上述说理方式,答题时应从上述角度进行归纳概括,并结合实际分析。
1.(2022·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4讲 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
目录
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
分类巧记:古诗情感的“五类型”与“六分类” 4
解题钥匙:鉴赏古诗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的七个角度 6
考点一 思想情感 7
考点二 观点态度 9
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11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5 全国 一卷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思想情感
全国 二卷 《咏省壁画鹤》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 思想情感
2024 新课标 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思想情感
2023 新课标 Ⅰ卷 《答友人论学》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观点态度
新课标 Ⅱ卷 《湖上晚归》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观点态度
2022 新高考 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观点态度
2021 新高考 Ⅱ卷 《示儿子》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020 新高考 Ⅱ卷 《赠赵伯鱼 (节选)》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观点态度
全国 Ⅱ卷 《读史》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观点态度
考情解码: 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主要包括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两个方向,其中思想内容侧重于理解分析诗中的情感,观点态度侧重于理解诗中的道理。鉴赏评价主要指:归纳概括、理解分析、评价赏析。答题时,应弄清题干要求。 命题预警: ①诗中情感隐藏,需要从作者、背景与诗句中提炼。 ②诗中道理与现实相结合,应结合实际分析。
分类巧记:古诗情感的“五类型”与“六分类”
常见诗歌情感五种类型
类型 释义
喜系列 ①赞美祖国大好山川 ②歌颂历史英雄人物 ③渴望建立国家功业 ④欣喜国家统一安宁 ⑤享受隐居生活宁静
怒系列 ①傲视不屑功名权贵 ②批判朝廷昏聩无能 ③反对皇帝穷兵黩武 ④揭露官吏贪婪黑暗 ⑤控诉政府压榨百姓
哀系列 ①慨叹历史人物遭遇 ②哀伤自身时运不济 ③同情人民生活苦难 ④哀叹国家战乱破碎 ⑤感伤生活颠沛流离
思系列 ①思念昔日故土家乡 ②怀念离世亲朋好友 ③关心劝慰远方朋友 ④怀想过去美好生活 ⑤思盼家人亲人团聚
愁系列 ①感伤自我怀才不遇 ②感叹自我壮志难酬 ③感慨时光易逝不返 ④慨叹常年羁旅漂泊 ⑤忧心国家山河破碎
常见诗歌情感六大分类
  一、忧国忧民类
分类 示例
抒写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春望》
表达广大劳动者或正直人士的呼声,反映现实生活 杜荀鹤《山中寡妇》
  
二、建功立业类
分类 示例
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
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类
分类 示例
羁旅愁思,叙写漂泊之苦,抒发孤独、凄凉、思乡之情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感念亲情之深,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边关思乡,思念亲人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柳中庸《征人怨》
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 杜甫《登高》
  
四、生活杂感类
分类 示例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昔盛今衰的情怀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借古讽今的情怀 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
  
五、送别漂泊类
分类 示例
依依不舍的留恋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思乡念亲之情 李白《渡荆门送别》
 
六、儿女情长类
分类 示例
对恋人的挚爱 《诗经·静女》
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对负心者的不满 《诗经·氓》
控诉扼杀爱情的罪恶行径 《孔雀东南飞并序》
解题钥匙:鉴赏古诗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的七个角度
1.看题目
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2.看作者
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
3.看时代
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内容和情感。
4.看意象
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5.看词句
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抓住了这个词,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6.看典故
典故是通过历史事件、自然物象或神话传说等文化符号含蓄表达情感或深化意境的创作手法。诗词中的典故一般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观点。诗词典故一般含而不露,抓住了典故,挖掘出其中的情感或观点,是理解诗词情感或观点的重要途径。
7.看注解
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②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④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考点一 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考题主要指归纳概括情感及理解分析情感,这两者融合不可分割。
归纳概括情感,主要从诗人的创作背景,诗中的景意蕴及诗中关键词句等角度归纳。具体见前文所述。
概括思想情感常用的语句如下:
①抒发……的思想感情或感慨;
②反映……的社会现实;
③表现……的情趣;
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⑤体现……的追求;
⑥流露……的倾向;
⑦坦露……的心迹;
⑧表达……的情致。
1.(2025·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
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②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③继而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尾联“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表面上写砚“与故人袍色似”,实则写友人“于此亦同坚”,借绿石砚代指友人,借物喻人。
②上句“还与故人袍色似”将绿石砚的颜色与友人官袍颜色比较,两者极为相似。结合注释可知,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诗人由砚台的颜色联想到与故人为低级官员所穿的绿袍,可知友人虽然“有佳篇”,有才华,却如同绿石砚般“久埋瘴雾”,官位低级,作者不免为其遭遇感到惋惜。
③下句“论心于此亦同坚”意思是,你的心意也如同这砚台一样坚定。尽管绿石砚出于“蛮溪”,“久埋瘴雾”,但却“洗更鲜”,且质地坚硬。作者以物喻人,指友人高洁的品质也如同绿石砚般坚定不移。尽管友人身居低位,但其品性如砚台的质地“绿石”般坚硬不屈,如砚台的形制般坦荡如砥。
2. (2024·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首联写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表达了他渴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为国征战效力;②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只能看薄月过轩、高挂城头、南江夜静,听阴虫鸣砌。诗人已白发苍苍,英雄老去,不得重用,再难建功立业,诗人心中充满无奈、愤懑。③尾联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一词暗将矛头指向南宋统治者,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三联描写诗人雨后独卧为山亭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音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联写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诗人卧在为山亭中,耳中似乎传来军营中的刁斗之声。“刁斗”,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是不可能听到刁斗声的,诗人的错觉恰恰反映出他心中放不下军营,渴望像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在军营征战,为国效力;
颔联和颈联写多次看到薄月过轩,心惊于又一次阴虫砌鸣,汹涌的南江在夜色中静静浮动,孤寂的北斗星独自高挂城头。貌似宁静的夜晚,诗人无法成眠,一个人静静地看着、听着,等待天明,恰恰反映出诗人因不得重用、年华空老而夜不能寐,心事重重。
尾联则直接点明“白发心事”是“惭愧”,惭愧的内容是“儿童话请缨”。此句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诗人却只能独卧为山亭。这“惭愧”的背后,是诗人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愤懑,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也有英雄老去的无奈。
考点二 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即诗中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也即诗歌表达出的在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感悟。常见的诗词说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说理方式 诗句 阐释道理
直接说理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实践出真知
借景说理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
托物说理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物各有长
即事说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哪怕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乐观心态
观点态度考题,即提炼出诗中道理并作出评价。根据上述说理方式,答题时应从上述角度进行归纳概括,并结合实际分析。
1.(2022·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
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
2.(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2023·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菜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要分析诗歌如何印证了王国维的理论,必须明确“我之色彩”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诗歌开头交代写作背景,直接展现出诗人“归思清”的心境,这便是诗歌中的“我之色彩”;诗人在这样的心境引领下,所观照的各种景物无一不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日常习见的景物在诗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带上了“我之色彩”。颔联以下的描写均围绕首联确定的这个基调展开,逐次出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客观实在的景物,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部投射。
如“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让人如同进入“蓬瀛”之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