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5讲 古代诗歌客观题判断(练习)目录01课标达标练 202核心突破练 603真题溯源练 11一、(2024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送崔郎中赴幕[唐]温庭筠一别黔巫似断弦,故交东去更凄然。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飞二十年。发迹岂劳天上桂,属词还得幕中莲。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圆。[注]这首诗是诗人送崔郎中赴幕府任职时所作。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回顾曾经在黔巫之地与崔郎中离别,如今崔郎中东去,两人将再次分别,更觉感伤。B.“心游目送”句用虚写表达对友人的牵挂;“雨散云飞”句谓此番别离,又将二十年不得相见。C.诗人认为,显达可不必经科举折桂,崔郎中因擅长写文章被聘入幕府,已显示了他的才华。D.这首七言律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切情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①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注】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B.“拚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C.上片三层,先写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注]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注】 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拟人的手法、问候的语气,充分表现了词人热爱春色的感情。B.在词人看来,东风、杨柳好像是理解他的心意,饱含深情地送他过湖。C.“悠然”一词写出了词人得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此时安闲自适的心境。D.全词通过写词人重来三塔湖访春赏景,抒发了熟谙世情后的无穷感慨。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夜泊牛渚①怀古李 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 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B.诗人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夜泊牛渚,怀古之情涌上心头。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D.这首诗的诗意简明而又单纯,没有深刻复杂的内容,却有着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在结构上开门见山,照应诗题,并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的悠然神思自然融合到了一起。B.诗中运用谢将军与袁宏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袁宏得遇知音的羡慕之情。C.全诗在“实—虚—实”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古往事、胸中意自然地融合起来。D.本诗诗意明朗,语言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自有韵味。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泊岳阳城下①杜 甫江国②逾千里,山城仅③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 ①此诗是杜甫晚年于离乱中乘舟从湖北到岳阳时所作。②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③仅:几乎,将近。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大处着眼,写出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B.颔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紧承首联,以外界的大而冷,衬托出舟内的窄小孤寒。C.因环境所迫留滞异地,使诗人才华难以发挥;时事艰难危险,却无法减少他的胆气。D.诗人借好景抒豪情,又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相辅,气韵流转顿挫,富有节奏感。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却是七言古体诗。B.首联写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C.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D.整首诗以豪情与壮志衬托出豪迈的基调,意境起伏,富有节奏感,承转顿挫,铿锵有力。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憔悴”概括饱含辛酸的贬谪生涯,又以“谁料”突出再度被外放的愤懑。B.诗人指出遭受众人指责的原因是懒散粗疏,这实际上是诗人倦于宦海沉浮的表现。C.诗人劝诫友人少写那些讥刺时政而不为朝中权贵所容的诗文,有不平和解嘲意味。D.诗人巧用“濯缨”的典故,既写出别情之浓、失路之悲,更是勉励友人持守高洁。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自嘲之意。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①(其三)杜甫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②。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注】①764年,剑南节度使严武再次镇守成都;为结束长期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杜甫决定返回成都投奔故友。②狖,猿类动物。鼯,形似松鼠的动物。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形色”时隐时现,“人烟”时有时无,让人可以联想到路途林峦回复、山谷荒凉的景象。B.第三、四句“穿竹”表现林之密,“入云”表现山之高,又从听觉写“语”“呼”,这些都照应了第一句。C.第五句的“转石”和李白《蜀道难》“砯崖转石万壑雷”中的“转石”意义和作用相同,都写山势之险。D.诗人《登高》一诗抒“艰难苦恨”之情,秋景萧瑟,意境沉郁悲凉;而本诗绘景抒情,意境相对开朗舒畅。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陶氏妇兼寄纯甫①王安石云结川原暗,风连草木萎。遥瞻季行役,正对女伤悲。梦事中千变,生涯老百罹。更惭无道力,临路涕交颐。注:①纯甫,王安石的弟弟王安上,字纯甫。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巧用动词和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昏暗萧瑟,衬托诗人暗淡沉郁的心情。B.“行役”泛称行旅、出行,“季”可指同辈中年龄最小的,诗中指诗人弟弟王安上。C.颈联中诗人由眼前的离别想到世事如梦,变幻莫测,感慨自己一生遭遇多种不幸。D.尾联中诗人为自己的能力、修养不够而感到十分羞愧,以致离别时不禁泪流满面。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谢池春陆 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是作者回忆早年的军旅生活,写得极为豪壮,令人振奋。B.下片一、二句写作者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泛舟吴楚以自我解愁消闷。C.“望秦关何处”,写大好河山没有收复,作者不禁产生了“年华虚度”的伤怀之感。D.全词思想上始终贯穿报效国家的主线,笔调则以沉痛之情起,以慷慨之情结,动人心弦。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赠边将施肩吾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注】柳营: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高昂激越的调子挈领全篇,“轻生”“奉国”两相对照,凸显边将的崇高心灵。B.首联“苦”“多”“旧”三字突出将军是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甘冒锋镝的英雄。C.颔联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都运用了互文手法写边地寒冷景象。D.本诗用“玉匣”“金铃”“皂貂”等色彩浓丽的词语将边将形象描绘得十分鲜明。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九日范仲淹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茱萸竞相生长,想要像前人一样在重阳写诗,有引用前贤九日诗典故的意味。B.宋玉悲秋无限,陶潜醉酒忘尘,诗人在怜悯他们的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C.“绿鬓”运用借代手法,指青年,他们追随世俗,但诗人更爱菊花能忍受严寒的摧折。D.尾联表面说诗人登高的几分狂会惹来襄阳小儿笑话,实则写诗人内心坚定,不惧嘲笑。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霁夜(宋)孔平仲寂历帘栊①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②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注释】①寂历:寂静,冷清。帘栊:窗帘和窗牖。 ②准拟:料想。下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窗帘和窗牖在深夜依然历历在目,暗示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B.梦中响起戍墙铃声,反衬诗人现实生活中功业无成、壮志难酬。C.雨前“狂风送雨”和雨后“淡月笼云”对比,突出雨后的清幽。D.秋声堕叶与秋夜流萤,渲染残败冷清之景,抒发凄冷孤独之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绛帻鸡人【注】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注】绛帻鸡人:天将亮时,古代宫中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选用“鸡人”报晓和尚衣局官员进献礼服两个细节,营造了早朝庄严肃穆的氛围。B.颔联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勾勒了“早朝”气势,万国为皇帝呈上华服冠冕,彰显了大唐气象。C.“日色”一句写日色才临,仪仗即动,“临”和“动”两字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炼字技巧。D.“香烟”句中飘忽的轻烟、天子衣物上闪动的锦绣龙纹光泽等内容,描绘出皇家生活的奢侈。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重寄表臣①二首刘禹锡(其一)对酒临流奈别何,君今已醉我蹉跎。分明记取星星鬓,他日相逢应更多。(其二)世间人事有何穷,过后思量尽是空。早晚同归洛阳陌,卜邻须近祝鸡翁②。【注】①表臣:即李程,唐陇西人,字表臣。唐长庆元年(821),刘禹锡由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调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之际,在武昌与旧交李程重逢。②祝鸡翁:古代神话传说中善养鸡者,他养鸡并不为谋利,只是兴趣使然,所养的鸡也能自由生长。最终他在养鸡的过程中领悟仙道。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两句点明二人在河边分别,诗人并未喝醉,而在感慨自己人生失意。B.“世间”两句展现诗人的感悟,认为贫穷不值一提,经历过后便觉得不重要。C.“早晚”两句表明诗人期待友人能早日与自己回到洛阳,过上纯粹而快乐的生活。D.两首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离别之情,后者侧重对人生世事的思考。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南郑①马上作陆游南郑春残信马行,通都②气象尚峥嵘。迷空游絮凭陵去,曳线飞鸢跋扈鸣。落日断云唐阙废,淡烟芳草汉坛平。犹嫌未豁胸中气,目断南山天际□。【注】①南郑:自古为军事重镇,南宋时的抗金前线。②通都:四通八达的大都市。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交代出游的时节地点:暮春之际,诗人在南郑城邑信马出行。B.颔联视听结合,诗人眼见柳絮飞舞,蒙蒙扑面;耳闻风筝放飞,呼呼作响。C.颈联虚实相生,在落日断云、淡烟芳草之中,诗人回想起南郑昔日萧瑟景象。D.尾联从“南山阻断诗人视线”的句意以及韵律的角度考虑,缺字可填“横”。【答案】C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怀邵雍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①别,今听玄蝉②我却回。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天地萧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释】①君:秋风对作者的称谓。②玄蝉:即秋蝉,黑褐色。③眄(miàn):斜视,一作“盼”。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别出心裁,用拟人手法写出秋风“我”有情有义、去而复返的形象。B.颔联紧扣标题“始闻秋风”,抒发了秋风依旧,而自己容颜渐衰的感慨。C.颈联借秋风赋予“马”和“雕”活力,巧妙地传递了作者内心的思和盼。D.尾联写秋风搀扶诗人登高四望的深情厚谊,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溪上【明】何景明溪上茅斋不掩扉,西风初罢芰荷衣。月寒沙柳萧萧落,天晚江鸿肃肃飞。野客行吟水边立,家人沽酒夜深归。相逢醉语休辞数,城外黄花渐觉稀。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冷的秋夜图景,“初罢”一词暗示了季节的转换。B.颈联着眼于水边野客吟哦诗句和家人沽酒而归的画面,增添了生活的气息。C.颈联中的“行吟”两个字令人联想到屈原,塑造了一个高洁坚贞的野客形象。D.本诗选取“江鸿”“黄花”等秋天典型景物,寓情于景,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一.(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二.(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三.(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四(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五.(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六、(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5讲 古代诗歌客观题判断(练习)目录01课标达标练 202核心突破练 703真题溯源练 14一、(2024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送崔郎中赴幕[唐]温庭筠一别黔巫似断弦,故交东去更凄然。心游目送三千里,雨散云飞二十年。发迹岂劳天上桂,属词还得幕中莲。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圆。[注]这首诗是诗人送崔郎中赴幕府任职时所作。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回顾曾经在黔巫之地与崔郎中离别,如今崔郎中东去,两人将再次分别,更觉感伤。B.“心游目送”句用虚写表达对友人的牵挂;“雨散云飞”句谓此番别离,又将二十年不得相见。C.诗人认为,显达可不必经科举折桂,崔郎中因擅长写文章被聘入幕府,已显示了他的才华。D.这首七言律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切情意。【答案】B【解析】“又将二十年不得相见”错误。“雨散云飞二十年”是诗人用“雨散云飞”比喻自己和崔郎中黔巫一别已经分隔二十年,意味着诗人和好友都已经飘零在人生的旅途上。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①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注】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B.“拚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C.上片三层,先写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答案】B 【解析】B项,词句理解错误,此句中的“华”是“白发”的意思,应是“不甘心而又不得不空耗流光,徒增白发”。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注]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注】 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拟人的手法、问候的语气,充分表现了词人热爱春色的感情。B.在词人看来,东风、杨柳好像是理解他的心意,饱含深情地送他过湖。C.“悠然”一词写出了词人得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此时安闲自适的心境。D.全词通过写词人重来三塔湖访春赏景,抒发了熟谙世情后的无穷感慨。【答案】C 【解析】C项,错误。“悠然”看似旷达,实则沉痛,隐含着一种深沉的辛酸和愁怨。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夜泊牛渚①怀古李 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 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B.诗人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夜泊牛渚,怀古之情涌上心头。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D.这首诗的诗意简明而又单纯,没有深刻复杂的内容,却有着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答案】C 【解析】“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错误。“咏”,吟咏;“高咏”,好诗篇,佳作。“余亦能高咏”,是指诗人也有高咏的才华,而不是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在结构上开门见山,照应诗题,并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的悠然神思自然融合到了一起。B.诗中运用谢将军与袁宏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袁宏得遇知音的羡慕之情。C.全诗在“实—虚—实”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古往事、胸中意自然地融合起来。D.本诗诗意明朗,语言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自有韵味。【答案】C 【解析】“‘实—虚—实’的交替变化”有误,遗漏了最后一句对虚景的描写,因此全诗的虚实交替应为“实—虚—实—虚”。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泊岳阳城下①杜 甫江国②逾千里,山城仅③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 ①此诗是杜甫晚年于离乱中乘舟从湖北到岳阳时所作。②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③仅:几乎,将近。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大处着眼,写出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B.颔联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紧承首联,以外界的大而冷,衬托出舟内的窄小孤寒。C.因环境所迫留滞异地,使诗人才华难以发挥;时事艰难危险,却无法减少他的胆气。D.诗人借好景抒豪情,又以岸风夕浪、舟雪寒灯相辅,气韵流转顿挫,富有节奏感。【答案】C 【解析】“却无法减少他的胆气”说法错误,是更增加了胆气。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却是七言古体诗。B.首联写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C.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D.整首诗以豪情与壮志衬托出豪迈的基调,意境起伏,富有节奏感,承转顿挫,铿锵有力。【答案】A 【解析】“而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却是七言古体诗”错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不是古体诗。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憔悴”概括饱含辛酸的贬谪生涯,又以“谁料”突出再度被外放的愤懑。B.诗人指出遭受众人指责的原因是懒散粗疏,这实际上是诗人倦于宦海沉浮的表现。C.诗人劝诫友人少写那些讥刺时政而不为朝中权贵所容的诗文,有不平和解嘲意味。D.诗人巧用“濯缨”的典故,既写出别情之浓、失路之悲,更是勉励友人持守高洁。【答案】B 【解析】“慵疏”“休将”均为反语。“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招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物议”,众人的议论。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自嘲之意。【答案】B 【解析】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今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①(其三)杜甫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仆夫穿竹语,稚子入云呼。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鼯②。真供一笑乐,似欲慰穷途。【注】①764年,剑南节度使严武再次镇守成都;为结束长期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杜甫决定返回成都投奔故友。②狖,猿类动物。鼯,形似松鼠的动物。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写“形色”时隐时现,“人烟”时有时无,让人可以联想到路途林峦回复、山谷荒凉的景象。B.第三、四句“穿竹”表现林之密,“入云”表现山之高,又从听觉写“语”“呼”,这些都照应了第一句。C.第五句的“转石”和李白《蜀道难》“砯崖转石万壑雷”中的“转石”意义和作用相同,都写山势之险。D.诗人《登高》一诗抒“艰难苦恨”之情,秋景萧瑟,意境沉郁悲凉;而本诗绘景抒情,意境相对开朗舒畅。【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意义和作用相同”错,诗歌中“转石惊魑魅”的“转石”并非像李白《蜀道难》中那样描绘山势险峻,而是表现了山路崎岖,行路艰难。故选C。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陶氏妇兼寄纯甫①王安石云结川原暗,风连草木萎。遥瞻季行役,正对女伤悲。梦事中千变,生涯老百罹。更惭无道力,临路涕交颐。注:①纯甫,王安石的弟弟王安上,字纯甫。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巧用动词和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昏暗萧瑟,衬托诗人暗淡沉郁的心情。B.“行役”泛称行旅、出行,“季”可指同辈中年龄最小的,诗中指诗人弟弟王安上。C.颈联中诗人由眼前的离别想到世事如梦,变幻莫测,感慨自己一生遭遇多种不幸。D.尾联中诗人为自己的能力、修养不够而感到十分羞愧,以致离别时不禁泪流满面。【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为自己的能力、修养不够而感到十分羞愧”错误。作者哭泣表面上说能力、修养不够,实则暗含无奈与愤懑,比如分离的无奈和自己遭遇种种不幸的愤懑之情。故选D。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谢池春陆 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是作者回忆早年的军旅生活,写得极为豪壮,令人振奋。B.下片一、二句写作者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泛舟吴楚以自我解愁消闷。C.“望秦关何处”,写大好河山没有收复,作者不禁产生了“年华虚度”的伤怀之感。D.全词思想上始终贯穿报效国家的主线,笔调则以沉痛之情起,以慷慨之情结,动人心弦。【答案】D【解析】D项,“以沉痛之情起,以慷慨之情结”错误,应是“以慷慨之情起,以沉痛之情结”。上片回忆年轻时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洋溢着词人青年时代飞扬的意气和爱国的情怀;下片写词人渴望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故地,但空有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只得寄情山水,为虚掷光阴而感叹,字里行间充满了失落。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赠边将施肩吾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注】柳营: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高昂激越的调子挈领全篇,“轻生”“奉国”两相对照,凸显边将的崇高心灵。B.首联“苦”“多”“旧”三字突出将军是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甘冒锋镝的英雄。C.颔联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都运用了互文手法写边地寒冷景象。D.本诗用“玉匣”“金铃”“皂貂”等色彩浓丽的词语将边将形象描绘得十分鲜明。【答案】C【解析】C项,对本诗颔联的修辞手法理解有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将军和都护的手冻得拉不开弓,他们冰冷的铁甲难以上身。本诗颔联“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不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上句说的是铠甲,下句说的是装饰。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九日范仲淹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到茱萸竞相生长,想要像前人一样在重阳写诗,有引用前贤九日诗典故的意味。B.宋玉悲秋无限,陶潜醉酒忘尘,诗人在怜悯他们的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C.“绿鬓”运用借代手法,指青年,他们追随世俗,但诗人更爱菊花能忍受严寒的摧折。D.尾联表面说诗人登高的几分狂会惹来襄阳小儿笑话,实则写诗人内心坚定,不惧嘲笑。【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怜悯他们”理解错误,颔联并无怜悯陶潜之意,表达了诗人与宋玉、陶渊明的不同,既不悲秋,也不出世,而是自有胸怀。故选B。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霁夜(宋)孔平仲寂历帘栊①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②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注释】①寂历:寂静,冷清。帘栊:窗帘和窗牖。 ②准拟:料想。下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窗帘和窗牖在深夜依然历历在目,暗示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B.梦中响起戍墙铃声,反衬诗人现实生活中功业无成、壮志难酬。C.雨前“狂风送雨”和雨后“淡月笼云”对比,突出雨后的清幽。D.秋声堕叶与秋夜流萤,渲染残败冷清之景,抒发凄冷孤独之情。【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暗示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错,“寂历帘栊深夜明” 是说寂静冷清的窗帘和窗牖在深夜被月光照亮,这是诗人醒来看到的场景,并非暗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B.“反衬诗人现实生活中功业无成、壮志难酬”错,“睡回清梦戍墙铃” 只是诗人从梦中醒来听到戍墙铃响,没有体现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情感。D.“渲染残败冷清之景,抒发凄冷孤独之情”错,“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营造的是一种秋夜的清幽氛围,而非残败冷清、凄冷孤独的意境。这里的秋声、堕叶、凉意、流萤等意象组合,更多地是展现秋夜的静谧和自然之美。故选C。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绛帻鸡人【注】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注】绛帻鸡人:天将亮时,古代宫中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选用“鸡人”报晓和尚衣局官员进献礼服两个细节,营造了早朝庄严肃穆的氛围。B.颔联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勾勒了“早朝”气势,万国为皇帝呈上华服冠冕,彰显了大唐气象。C.“日色”一句写日色才临,仪仗即动,“临”和“动”两字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炼字技巧。D.“香烟”句中飘忽的轻烟、天子衣物上闪动的锦绣龙纹光泽等内容,描绘出皇家生活的奢侈。【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炼字的能力。D.“描绘出皇家生活的奢侈”错误。“香烟欲傍衮龙浮”的意图在于描述早朝时的庄重和威严,“香烟”是指宫殿中的香炉升起的烟,随着阳光照在天子的龙袍上,显得格外庄重和神圣,而非奢侈。这句诗的重点在于表现宫廷的神圣与崇高,而非奢华生活。故选D。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重寄表臣①二首刘禹锡(其一)对酒临流奈别何,君今已醉我蹉跎。分明记取星星鬓,他日相逢应更多。(其二)世间人事有何穷,过后思量尽是空。早晚同归洛阳陌,卜邻须近祝鸡翁②。【注】①表臣:即李程,唐陇西人,字表臣。唐长庆元年(821),刘禹锡由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调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之际,在武昌与旧交李程重逢。②祝鸡翁:古代神话传说中善养鸡者,他养鸡并不为谋利,只是兴趣使然,所养的鸡也能自由生长。最终他在养鸡的过程中领悟仙道。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两句点明二人在河边分别,诗人并未喝醉,而在感慨自己人生失意。B.“世间”两句展现诗人的感悟,认为贫穷不值一提,经历过后便觉得不重要。C.“早晚”两句表明诗人期待友人能早日与自己回到洛阳,过上纯粹而快乐的生活。D.两首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离别之情,后者侧重对人生世事的思考。【答案】B 【导语】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认为贫穷不值一提”错误。“世间”两句中,诗句“世间人事有何穷,过后思量尽成空”表达的是世间的人与事哪里有穷尽,事后想来,这些人和事终究都是一场空。诗句并未提到“贫穷”。故选B。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南郑①马上作陆游南郑春残信马行,通都②气象尚峥嵘。迷空游絮凭陵去,曳线飞鸢跋扈鸣。落日断云唐阙废,淡烟芳草汉坛平。犹嫌未豁胸中气,目断南山天际□。【注】①南郑:自古为军事重镇,南宋时的抗金前线。②通都:四通八达的大都市。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交代出游的时节地点:暮春之际,诗人在南郑城邑信马出行。B.颔联视听结合,诗人眼见柳絮飞舞,蒙蒙扑面;耳闻风筝放飞,呼呼作响。C.颈联虚实相生,在落日断云、淡烟芳草之中,诗人回想起南郑昔日萧瑟景象。D.尾联从“南山阻断诗人视线”的句意以及韵律的角度考虑,缺字可填“横”。【答案】C 【导语】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颈联虚实相生”错。昔日的宫阙荒废、高坛塌平,是眼前实景,并非虚写。故选C。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怀邵雍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前四句描写秋天景色,后四句则是展开议论。B.诗歌从寒露、凄风、鸟声、晴阴等多个角度落笔,使秋日景色立体可感。C.诗人了解人性中软弱的一面,指出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D.诗的尾联使用了“伯牙绝弦”的典故,以此展现出诗人宽广自信的胸襟。【答案】C 【导语】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软弱”“人或许会在一念之间改变自己的气节”错误。诗中“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是指时序的转变与人心的悠久情怀,并非指出人会因一念之间而改变气节。诗人通过四季变换来表达人的情怀历久弥新的感慨,并非揭示人性软弱。故选C。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①别,今听玄蝉②我却回。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天地萧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释】①君:秋风对作者的称谓。②玄蝉:即秋蝉,黑褐色。③眄(miàn):斜视,一作“盼”。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别出心裁,用拟人手法写出秋风“我”有情有义、去而复返的形象。B.颔联紧扣标题“始闻秋风”,抒发了秋风依旧,而自己容颜渐衰的感慨。C.颈联借秋风赋予“马”和“雕”活力,巧妙地传递了作者内心的思和盼。D.尾联写秋风搀扶诗人登高四望的深情厚谊,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写秋风搀扶诗人登高四望的深情厚谊”错误,原意是指诗人为了感受秋风带来的清爽明净之境,不惜拖着带病的身体登上高台翘首四望。扶病,意思是支撑病体,带病工作或行动。故选D。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溪上【明】何景明溪上茅斋不掩扉,西风初罢芰荷衣。月寒沙柳萧萧落,天晚江鸿肃肃飞。野客行吟水边立,家人沽酒夜深归。相逢醉语休辞数,城外黄花渐觉稀。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冷的秋夜图景,“初罢”一词暗示了季节的转换。B.颈联着眼于水边野客吟哦诗句和家人沽酒而归的画面,增添了生活的气息。C.颈联中的“行吟”两个字令人联想到屈原,塑造了一个高洁坚贞的野客形象。D.本诗选取“江鸿”“黄花”等秋天典型景物,寓情于景,情感表达含蓄蕴藉。【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塑造了一个高洁坚贞的野客形象”错误。颈联中的“行吟”是描写野客在水边吟诗的动作,并非强调高洁坚贞的形象,而是更侧重于表现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故选C。一.(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答案】A 【答案】A项“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由“明年应赋送君诗”可知,此处应是词人在想象来年送别友人,而非“真实描写”。二.(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故选B。三.(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的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故选A。四(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故选C。五.(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六、(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5讲 古代诗歌客观题判断(专项训练)(原卷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 第05讲 古代诗歌客观题判断(专项训练)(解析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