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5讲 古代诗歌客观题判断(讲义)目录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解题钥匙: 八种不同侧重之“选择项”及设错点 4辨错角度一: 看词句译述 8辨错角度二: 看形象分析 9辨错角度三: 看语言分析 10辨错角度四: 看表达技巧 11辨错角度五: 看情感观点 12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13高考古诗客观题(选项与设错角度)统计分析年份 卷别 选 项(错误项) 关联诗(词)句 设误角度2025 全国Ⅰ卷 (第15题D项)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 久埋瘴雾看犹湿, 一取春波洗更鲜。 词句译述全国Ⅱ卷 (第15题D项)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古壁仙人画, 丹青尚有文。 词句译述 表达技巧2024 新课标 Ⅰ卷 (第15题D项)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君看昔日兰亭帖, 亦把湍流替管弦。 词句译述新课标 Ⅱ卷 (第15题C项)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几看薄月当轩过, 惊见阴虫绕砌鸣。 词句译述2023 新课标 Ⅰ卷 (第15题A项)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逐字笺来学转难, 逢人个个说曾颜。 词句译述新课标 Ⅱ卷 (第15题C项)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依稀渐近诛茅地, 鸡犬林萝隐隐声。 意境画面2022 新高考 Ⅰ卷 (第15题A项)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无边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觅。 词句译述新高考 Ⅱ卷 (第15题B项)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胜境由来人共传, 君到南中自称美。 词句译述2021 新高考 Ⅰ卷 (第15题B项)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湓浦曾闻似衣带。 表达技巧 情感观点新高考 Ⅱ卷 (第15题C项)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道在六经宁有尽, 躬耕百亩可无饥。 情感观点考情解码: 古诗客观题,是古诗鉴赏综合性考题。考题选择项涉及诗歌考点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及态度观点。 命题预警: 教考衔接命题思路在选择项中出现。解题钥匙:八种不同侧重之“选择项”及设错点古诗客观题,是古诗鉴赏综合性考题。考题选择项涉及诗歌考点各个方面。从近年古诗客观题选择项统计分析,选择题中选择项, 分析都会有所侧重。根据侧重不同,可将客观题选择项分为下列八种:一、“词句译述”选择项词句译述选择项,是指选择项近似对原诗句进行翻译。这种选择项的设错点一般是在翻译转述时:将“关键字词”意思设错;将“句子理解”偏离全诗轨道。词句译述出错,是高考选择题高频率出现的设错方式。辨析时,要认真落实诗句中的关键字词与重要之处,看是否出现翻译性错误。“词句译述”选择项原诗文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2025全国一卷,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2025全国一卷第15题D项)设错点 重要字词译述出错。犹湿,是指还有湿气,不是指水渍斑斑。二、“人物形象”选择项“人物形象”选择项,是指选择项侧重于对诗人或诗中人的性格品行作评价,有时会涉及到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意义。这种选择项的设错点主要在:人物性格、人物心理或人物作用。辨析时,应重点关注人物性格词汇、人物心理及人物作用评价是否得当。“人物形象”选择项原诗文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2023全国Ⅱ卷,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2023全国Ⅱ卷第15题C项)设错点 人物心理判定出错。“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鸡犬林萝隐隐声”意思是鸡鸣、犬吠之声在林萝间隐隐传出,与“湖上晚归”的诗题相呼应,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并没有被破坏,心情也一直是恬淡安宁的。三、“意象意境”选择项意象意境选择项,是指选择项侧重于对对诗中意象及意境进行剖析。这种选择项的主要错点在于:音象的内涵及作用有误,画面场景及意境氛围概括错误。辨析时,应紧盯住有关意象内涵、作用概括及氛围形容词是否得当。“意象境境”选择项原诗文 卖花声·题岳阳楼 (北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2026重庆调研,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心旷神怡的意境。设错点 意境特点判定有误。词人被贬南方,遥望京城,内心怨愤,诗歌起首两句意境没有心旷神怡之感。四、“语言解读”选择项语言解读选择项,是侧重于对诗句的字词及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这种选择项的错点一般在:字词解读或风格界定。辨析时,应特别关注字词解读是否符合原文,风格界定词汇是否正确。“语言解读”选择项原诗文 火山云歌送别 岑 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2026湖南长沙模拟,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C.七、八句观察视角由上转下,“斜”“半”二字着意烘托铁关树、交河戍之高。设错点 语言炼字出错。“‘斜’‘半’二字着意烘托铁关树、交河戍之高”说法有误。“斜”“半”分别点出火山云与铁关树、交河戍的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气势。五、“表达技巧”选择项“表达技巧”选择项原诗文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2021全国乙卷,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2021全国乙卷,第14题D项)设错点 表达技巧判定有误。词末两句是说那里的虾鳅任你饱餐,我当看你乘风归来。“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字是“任凭”的意思,可依据教材李密《陈情表》一文中“听臣微志”的“听任,允许”之意,而选项误解成“听觉”,所以D项手法分析有误。“表达技巧”选择项,是侧重于对诗文中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技巧选择项错点主要在于:技巧确认、技巧效果。辨析时,应重点关注选择项各种表达技巧的判定的是否正确。六、“情感主旨”选择项“情感主旨”选择项原诗文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2023全国乙卷,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设错点 情感主旨判定出错。“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下片写词人作诗、听歌、饮酒,均为闲居隐逸之事,词的结尾处应是表达与朋友共同饮酒、共享隐逸之乐的思想感情。情感主旨选择项,是侧重于对全诗或部分诗句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其错点主要在于,情感判定出错。辨析时,应结合诗文分析情感主旨是否有误。七、“观点态度”选择项“观点态度”选择项,是指选择项侧重于对原诗中带有观点或哲理的诗句进行阐释。这种选择项的错点一般在观点态度上。辨析时,应结合全诗文分析选择项中的观点或道理是否符合原文。“观点态度”选择项原诗文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2023新课标1卷,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2023新课标1卷,15题A项)设错点 观点态度论断出错。“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八、“教考衔接”选择项教考衔接选择项,是指选择项在对原诗进行分析时,会与教材中的诗词进行衔接,形成比较鉴赏选择项。这种衔接,内容无所不在。辨析这类选择项的正误,不但要正确分析原诗,还要分析教材中的诗歌,并就选择项中的比较鉴赏作出判定。“教考衔接”选择项原诗文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2024年新课标Ⅱ卷,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5题B项)设错点 衔接评价出错。“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与“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辨析角度一: 看词句译述词句译述,是指对诗句进行翻译转述。选择题中的选择项,词句译述无处不在,在词句译述设错,是选择题设错的重要方式。正因为此,认真看词句译述是否出错,是攻破选择题的重要方法。(2022·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项属于词句译述项,“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误。诗歌前两句的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人情苦向南山觅”的“苦”形容执着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对寻觅春色的执着。辨错角度二:看形象分析形象分析包括人物形象,意象与意境。考题在这方面,一般会在人物性格及心理、意象内涵及作用,意境场面及氛围上设错,答题时应认真识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对 雪①杜 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B.“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C.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答案】D 【解析】D项属人物形象选择项,“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辨错角度三:看语言分析语言分析,是指对诗文中特别字词,进行深入解读,或者语言风格进行评析。若选择项中出现这两个方面内容时,需要辨析炼字是否正确,语言风格评定词汇是否精准。(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答案】C【解析】C项属语言分析炼字,无论是哪一种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鷃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鷃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故选C。辨错角度四: 看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含内容较多,既有表达技巧确认,也有表达技巧效果分析。表达技巧,主要指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或表现手法。选择项中,若出有关表达技巧或效果分析,一定要认真盯看,看看界定的表达技巧是否正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渔 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渔歌,一说指摇橹声。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的“采菊东篱下”风格正相似。D.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为悠逸恬淡。【答案】D 【解析】D项既分析了表达技巧,也分析了意境。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辨错角度五 看情感观点 情感观点,是诗歌的重要所在。客观题选择项,一般都会涉及到情感观点分析。情感,即诗人内心情怀;观点,即诗中蕴含的道理。当选择项中出现关于情感判定语句时,便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 江 仙①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B.“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答案】B 【解析】B项属情感观点分析项,“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这里应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词中所描绘的春景虽然是乐景,但体现的却是只身漂泊、客居建康的哀情。1.(2025·全国二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省壁①画鹤宋之问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鶱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陈子昂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鶱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B. 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C. 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D. 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错误,结合“丹青尚有文”和“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可知,画鹤年代久远,但纹理和色彩还算清晰,“彩色重”是画鹤“自矜”,而非写实;诗歌以画鹤的自矜与孤独之姿引出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高洁与孤独。故选D。2.(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答案】D【解析】D项“而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放弃了乐器”。故选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5讲 古代诗歌客观题判断(讲义)目录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解题钥匙: 八种不同侧重之“选择项”及设错点 4辨错角度一: 看词句译述 8辨错角度二: 看形象分析 9辨错角度三: 看语言分析 10辨错角度四: 看表达技巧 11辨错角度五: 看情感观点 12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12高考古诗客观题(选项与设错角度)统计分析年份 卷别 选 项(错误项) 关联诗(词)句 设误角度2025 全国Ⅰ卷 (第15题D项)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 久埋瘴雾看犹湿, 一取春波洗更鲜。 词句译述全国Ⅱ卷 (第15题D项)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古壁仙人画, 丹青尚有文。 词句译述 表达技巧2024 新课标 Ⅰ卷 (第15题D项)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君看昔日兰亭帖, 亦把湍流替管弦。 词句译述新课标 Ⅱ卷 (第15题C项)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几看薄月当轩过, 惊见阴虫绕砌鸣。 词句译述2023 新课标 Ⅰ卷 (第15题A项)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逐字笺来学转难, 逢人个个说曾颜。 词句译述新课标 Ⅱ卷 (第15题C项)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依稀渐近诛茅地, 鸡犬林萝隐隐声。 意境画面2022 新高考 Ⅰ卷 (第15题A项)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无边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觅。 词句译述新高考 Ⅱ卷 (第15题B项)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胜境由来人共传, 君到南中自称美。 词句译述2021 新高考 Ⅰ卷 (第15题B项)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湓浦曾闻似衣带。 表达技巧 情感观点新高考 Ⅱ卷 (第15题C项)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道在六经宁有尽, 躬耕百亩可无饥。 情感观点考情解码: 古诗客观题,是古诗鉴赏综合性考题。考题选择项涉及诗歌考点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及态度观点。 命题预警: 教考衔接命题思路在选择项中出现。解题钥匙:八种不同侧重之“选择项”及设错点古诗客观题,是古诗鉴赏综合性考题。考题选择项涉及诗歌考点各个方面。从近年古诗客观题选择项统计分析,选择题中选择项, 分析都会有所侧重。根据侧重不同,可将客观题选择项分为下列八种:一、“词句译述”选择项词句译述选择项,是指选择项近似对原诗句进行翻译。这种选择项的设错点一般是在翻译转述时:将“关键字词”意思设错;将“句子理解”偏离全诗轨道。词句译述出错,是高考选择题高频率出现的设错方式。辨析时,要认真落实诗句中的关键字词与重要之处,看是否出现翻译性错误。“词句译述”选择项原诗文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2025全国一卷,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2025全国一卷第15题D项)设错点 重要字词译述出错。犹湿,是指还有湿气,不是指水渍斑斑。二、“人物形象”选择项“人物形象”选择项,是指选择项侧重于对诗人或诗中人的性格品行作评价,有时会涉及到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意义。这种选择项的设错点主要在:人物性格、人物心理或人物作用。辨析时,应重点关注人物性格词汇、人物心理及人物作用评价是否得当。“人物形象”选择项原诗文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2023全国Ⅱ卷,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2023全国Ⅱ卷第15题C项)设错点 人物心理判定出错。“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鸡犬林萝隐隐声”意思是鸡鸣、犬吠之声在林萝间隐隐传出,与“湖上晚归”的诗题相呼应,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并没有被破坏,心情也一直是恬淡安宁的。三、“意象意境”选择项意象意境选择项,是指选择项侧重于对对诗中意象及意境进行剖析。这种选择项的主要错点在于:音象的内涵及作用有误,画面场景及意境氛围概括错误。辨析时,应紧盯住有关意象内涵、作用概括及氛围形容词是否得当。“意象境境”选择项原诗文 卖花声·题岳阳楼 (北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2026重庆调研,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心旷神怡的意境。设错点 意境特点判定有误。词人被贬南方,遥望京城,内心怨愤,诗歌起首两句意境没有心旷神怡之感。四、“语言解读”选择项语言解读选择项,是侧重于对诗句的字词及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这种选择项的错点一般在:字词解读或风格界定。辨析时,应特别关注字词解读是否符合原文,风格界定词汇是否正确。“语言解读”选择项原诗文 火山云歌送别 岑 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2026湖南长沙模拟,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C.七、八句观察视角由上转下,“斜”“半”二字着意烘托铁关树、交河戍之高。设错点 语言炼字出错。“‘斜’‘半’二字着意烘托铁关树、交河戍之高”说法有误。“斜”“半”分别点出火山云与铁关树、交河戍的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气势。五、“表达技巧”选择项“表达技巧”选择项原诗文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2021全国乙卷,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2021全国乙卷,第14题D项)设错点 表达技巧判定有误。词末两句是说那里的虾鳅任你饱餐,我当看你乘风归来。“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字是“任凭”的意思,可依据教材李密《陈情表》一文中“听臣微志”的“听任,允许”之意,而选项误解成“听觉”,所以D项手法分析有误。“表达技巧”选择项,是侧重于对诗文中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技巧选择项错点主要在于:技巧确认、技巧效果。辨析时,应重点关注选择项各种表达技巧的判定的是否正确。六、“情感主旨”选择项“情感主旨”选择项原诗文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2023全国乙卷,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设错点 情感主旨判定出错。“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下片写词人作诗、听歌、饮酒,均为闲居隐逸之事,词的结尾处应是表达与朋友共同饮酒、共享隐逸之乐的思想感情。情感主旨选择项,是侧重于对全诗或部分诗句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其错点主要在于,情感判定出错。辨析时,应结合诗文分析情感主旨是否有误。七、“观点态度”选择项“观点态度”选择项,是指选择项侧重于对原诗中带有观点或哲理的诗句进行阐释。这种选择项的错点一般在观点态度上。辨析时,应结合全诗文分析选择项中的观点或道理是否符合原文。“观点态度”选择项原诗文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2023新课标1卷,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2023新课标1卷,15题A项)设错点 观点态度论断出错。“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八、“教考衔接”选择项教考衔接选择项,是指选择项在对原诗进行分析时,会与教材中的诗词进行衔接,形成比较鉴赏选择项。这种衔接,内容无所不在。辨析这类选择项的正误,不但要正确分析原诗,还要分析教材中的诗歌,并就选择项中的比较鉴赏作出判定。“教考衔接”选择项原诗文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2024年新课标Ⅱ卷,红色部分为关联选择项诗句)选择项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5题B项)设错点 衔接评价出错。“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与“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辨析角度一: 看词句译述词句译述,是指对诗句进行翻译转述。选择题中的选择项,词句译述无处不在,在词句译述设错,是选择题设错的重要方式。正因为此,认真看词句译述是否出错,是攻破选择题的重要方法。(2022·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辨错角度二:看形象分析形象分析包括人物形象,意象与意境。考题在这方面,一般会在人物性格及心理、意象内涵及作用,意境场面及氛围上设错,答题时应认真识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对 雪①杜 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B.“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C.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辨错角度三:看语言分析语言分析,是指对诗文中特别字词,进行深入解读,或者语言风格进行评析。若选择项中出现这两个方面内容时,需要辨析炼字是否正确,语言风格评定词汇是否精准。(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辨错角度四: 看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含内容较多,既有表达技巧确认,也有表达技巧效果分析。表达技巧,主要指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或表现手法。选择项中,若出这些有关表达技巧或效果分析,一定要认真盯看,看看界定的表达技巧是否正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渔 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渔歌,一说指摇橹声。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的“采菊东篱下”风格正相似。D.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为悠逸恬淡。辨错角度五 看情感观点 情感观点,是诗歌的重要所在。客观题选择项,一般都会涉及到情感观点分析。情感,即诗人内心情怀;观点,即诗中蕴含的道理。当选择项中出现关于情感判定语句时,便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 江 仙①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B.“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1.(2025·全国二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省壁①画鹤宋之问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鶱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陈子昂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鶱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B. 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C. 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D. 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2.(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5讲 古代诗歌客观题判断(复习讲义)(原卷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 第05讲 古代诗歌客观题判断(复习讲义)(解析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