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讲 材料作文(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5讲 材料作文(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5讲 材料作文
目录
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
考点一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4
考点二 材料作文结构模板 7
考点三 材料作文分论点模板 11
考点四 材料作文主体段模板 14
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7
考情解码:高考材料作文本质上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尤重思维品质(审题、立意、思辨)和表达能力(结构、论证、语言)。考生需在深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有见地的观点,并通过清晰的结构、有力的论证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展现自己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底蕴。
命题预警:
①需要从不同角度提炼出有价值、有深度的观点(中心论点)。
②联系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体现批判性思维和青年责任担当。
③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有效论证,体现论证的深度和说服力。
解题方法: 材料作文解题方法
第一步:解构材料,把握核心内容与关系
分层解析内容,概括表意单元单元要义,梳理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识别标注反复出现的词语(主题词)、核心概念、转折词等关键信息,初步把握整体倾向。
第二步:深度探究,挖掘核心含意与主题
聚焦主题词/核心概念,分析关系中的深意,联系文化、历史、哲学背景,提炼核心主题/核心问题。
第三步:联系现实,确立独特而深刻的立意
基于核心含意发散思考,避免老生常谈,寻求独特视角,构建立意。
考点一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建构知识体系】
材料作文共有引语式材料作文、多元思辨类作文、任务驱动类作文、名言组合类作文、漫画启示类作文等五种类型,这几种类型的审题立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注意事项,需要重点掌握,灵活运用。
【引语式材料作文立意】
引语式材料作文,即所给的材料中往往有引导性、指引性、启发性的语言的作文。这类作文题常常会出现“启示”“认识与思考”等关键信息,材料的构成常常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宽泛的主题提示,一部分是具体的现象、问题、做法等。引语式材料作文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尤其是近两年,全国卷考查的都是这类作文。
这类作文题指向性比较明确,审题难度不大,相对来说,考生在审题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少。但面对这类作文题,考生仍要多角度思考,从而确定出最佳立意。
第一步:阅读文本,分析材料。明确核心话题或关键词句,通过材料的“文眼”找到了审题立意的抓手和突破口。
第二步:联系现实,多维延伸。注意从现实出发,从不同角度展现个性化的想象与思考。
第三步:优选内容,确定立意。由事件结果到深层原因,由自身经历到国家社会,由社会现实到未来展望,要从多个论述角度中选择最佳立意。
【多元思辨类作文立意】
多元思辨类作文,就是由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关系型作文。在二元、三元思辨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我们必须厘清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兼顾多元说理的同时,分清主次详略,突出写作重点。针对一元思辨类作文,要在抓住单一概念的基础上,用二元、三元思辨类作文的方法拓展出新意,因此最后讲一元思辨类作文。
下面分别讲解二元、三元和一元思辨类作文立意方法。
二元思辨类作文
材料有两个概念,考生审题时要将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一步:读材料,找准思辨概念。抓住关键词,紧扣关键句,找到思辨话题,确定立意。
第二步:扣概念,深挖话题内涵。准确找到理解概念的切入点,不能停留于表面的理解,而应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不可泛泛而谈,
第三步:重思辨,厘清逻辑关系。注意把握好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要突出论述的主体,让论述更加深刻。二元话题常见的关系类型:①并列共存关系,“被定义与自定义”;②可转化型关系,如“强与弱”;③有所侧重型关系,如“有为与可为”。
三元思辨类作文
材料有三个概念,增加了思维含量,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运用下面的方法来梳理元素关系,建构起文章的框架。
第一步:寻找关键词并界定概念。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即“元”,然后结合情境理解“元”的内涵。有些元素不是很明显,就要先提炼出来,这是揣摩命题意图和立意导向的抓手。
第二步:立足二元分析,梳理三元关系。以 ABC 来代指三个元素,先梳理出三组二元关系:A与B的关系,B与C的关系,A 与C 的关系。最后综合思考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常见的关系有:①一体两翼:一元为目标、目的、结果或另两元的交集,而其余两元往往是并列关系;②喧宾夺主:三个要素中的某一元最重要;③消元组合:不用三个要素都写,可转化成二元思辨关系;④三足鼎立:每一元都要展开,篇幅相当。
第三步:综合分析,确定文章立意。回归材料,从整体或宏观的角度综合考量三者的比重,找到侧重点,最后确定文章的立意。
一元思辨类作文
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但写作起来并不简单,思辨性更强,考生要学会用一分为二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一步:寻找核心概念。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是核心概念。考生要结合材料界定核心概念,切忌在审题立意甚至行文过程中偷换概念。
第二步:多角度思辨论证。要学会拆解概念,从拆不同侧面或不同阶段入手,更为全面地分析概念意义,或者可以用来作为分论点。可采用以下方法:(1)概念解剖分析法:深入理解概念内涵,发散思维,拓展概念外延。(2)现象本质分析法:①分析原因,注重背景、目的;②分析过程,关注特点、方法、途径;③分析结果,看具体的价值、意义、影响。(3)逆向思维分析法:寻找事物的对立面,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和解决方案。
第三步:确定文章立意。确定材料给出的前提或情境,整体把握材料,不能片面抓取某一个点,要综合确定最佳立意。
【任务驱动类作文立意】
任务驱动类作文指的是给考生创设一个情境(或提供标志性事件,或提供标语口号、诗句名言,或针对某件事提供若干不同见解),增加任务指令,让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第一步:审准材料,全面把握。(1)综合材料,抓住核心概念、关键语句、重要对象等。
(2)全面把握材料,既要抓住关键语句,又不能忽视材料细节,切勿断章取义。
第二步:审准写作情境,明确任务指令,按文体结构行文。(1)审准写作情境:看试题给出了哪些情境,或班级读书会,或国际交流大会,或毕业赠言。
(2)明确任务指令:①写作主体指令,要求考生置身于真实具体的写作情境中,有时代背景、身份、年龄、职业、经历等方面或显性或隐性的规定。②写作对象指令,要明确写给谁。③对话或文体指令,即任务规定的演讲稿、书信观后感等。
(3)按文体结构行文:演讲稿、书信、观后感等有不同的文体结构和用语习惯,要注意按文体特征来组织文章。
【名言组合类作文立意】
名言组合类作文,往往提供几句与考生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中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耐人寻味的,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需要考生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其内涵。
第一步:解读名言内涵,寻找现实关联。(1)逐字解读语句,既要获得整体认知,又要注意细节陷阱。(2)注意由表及里,结合社会现实解读名言警句,立足自身,把握名言的现实意义。
第二步:探究名言之间的逻辑关系。(1)找准切入点,试题中往往有“为人处世”“求学做人”等的提示,这是写作的切入点,也是组合名言的抓手。(2)组合具有逻辑关系的名言,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多重关系,先组合两句具有逻辑关系的名言,再适时补充第三句,增强思辨性。(3)发现名言的局限性,名人的思想也只是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真理”,如果我们找到其局限性,就可以反其意而立之。
【漫画启示类作文立意】
漫画启示类作文以漫画替代文字材料,写作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理解漫画的寓意,在此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进行立意。
第一步:析画内,知表意。读漫画内容,可抓住漫画标题、漫画的构图要素、漫画的夸张变形处、漫画中的文字说明等。当然,读漫画内容时要抓主体,舍弃细枝末节。
第二步:联画外,探寓意。将漫画反映的内容投射到现实中,看它揭示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从而得到漫画的寓意。
第三步:深思辨,树观点。作文立意可以是漫画讽刺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也可以是漫画揭示的某种道理。
(生活现象引语材料)【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分析内容确定文章立意。
【立意示例】①为人处世:悦纳差异,乐于交流,实现真正的相遇;②数字时代:拥抱真诚表达,远离网络失语症;③文化发展:包容差异与冲突,促进文明交流与发展。
【分析】第一步:阅读文本,分析材料。材料从生活现象如手,提出了一种情况。最后一句是材料的引导句,由此可见“坦诚交流”是材料的核心概念,这种相处之道既可以化解冲突,维持外在平衡,还可以真正迎来人们在心灵上的相知、精神上的相遇。
第二步:联系现实,多维延伸。常规立意:从横向思维写坦诚交流的定义;从纵向思维写原因、条件、做法等。新颖立意:在“坦诚交流”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另一个要素——冲突。可从逆向思维入手,联系普通人之间的误会、当今的国际局势等,强调坦诚交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三步:优选内容,确定立意。
考点二 材料作文结构模板
【建构知识体系】
材料作文结构模板有很多种,这里我们介绍并列式、“起承转合”式、“引议联结”式和“破立析结”式四种高频结构模板,帮助大家明确结构内涵,掌握结构规律,灵活运用结构进行写作。
【并列式结构解读】
并列式结构是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平行的分论点,彼此独立又共同支撑中心论点,与其他分论点没有因果、轻重、主次之分。递进式结构的分论点按照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分论点不能调换顺序。“A-B-C”并列递进式,可将分论点并列展开,各自论述;也可递进深入,由浅入深挖掘。运用这种结构模板,能让议论文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结构分析】A:首个分论点+主体段。它独立存在,同时与B和C构成并列或递进的关系并列有正列(从正面角度列分论点)、反列(从反面角度列分论点);递进有正进(顺向深入)、反进(逆向深入)。
B:第二个分论点+主体段。可以与A形成并列关系,共同支撑中心论点;也可以与A形成递进关系,在A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剖析。
C:第三个分论点+主体段。C的阐述应当注重与前两个分论点的逻辑联系,确保整篇文章的连贯一致。
【“起承转合”式结构解读】
“起-承-转-合”是古代诗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也适用于现代文章的写作。这一模板以“起”破题,以“承”深入论述,以“转”宕开拓展,以“合”总结深化。
【结构分析】(一)起:平实简洁。可以通过引用名言、设置场景、提出问题等方式来吸引读者注意同时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主题。
(二)承:宏大畅达。内容要与前文紧密相连,逐步深入主题,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数据支持等方式进行论述,使文章更加充实有力。
(三)转:波澜起伏。文章的转折点,从前面的论述中引出新的角度或观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与前文形成对比或转折,可以是观点的转变论证角度的变化等,要求逻辑清晰、过渡自然。
(四)合:深长隽永。要求简洁有力,能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同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议联结”式结构解读】
“引-议-联-结”的过程,本质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这种模板写出来的文章,文脉清晰,内容充实,说理透彻,且有很强的针对性。
【结构分析】(一)引:引述材料揭示论点,提出问题。引述方式多种多样,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材料要复述,寓意深刻的文字材料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作简洁介绍和阐述。
(二)议:分析材料初步论证,为联张本。对材料中的现象或观点进行述议,透过现象看本质,评判观点正确与否,可从原因、危害、结果、本质等角度分析评论。
(三)联:联系实际深入论证,纵横拓展。由材料推开去,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或历史,或现实或集体,或个人,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
(四)结:总结全文,总结论证,升华观点。照应材料,与文题或开头呼应;深化论点,或发出号召或提出办法。
【“破立析结”式结构解读】
这种结构模板适合有争议性观点的文章。具体写作时,先论证与自己相反的观点的错误性,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加以总结。运用这种结构模板的作文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说理透彻,更容易出彩。
【结构分析】(一)破:对片面、错误的观点与做法等进行批驳。可通过逻辑分析与事实论据辨析,抓住错误观点的关键来驳斥。
(二)立:立论,即提出正确观点。为避免立论突兀,在破与立之间,可加上过渡句或过渡段,使文章衔接流畅自然。
(三)析:分析是文章最主要的部分,是对前面驳论和立论中观点的进一步分析与延伸。可以分析出现错误观点的原因,可以分析正确观点的依据,还可以分析做法,去误存正。
(四)结:总结全文,重申正确观点。这个部分不需要太长,但要做到意味无穷,可以有所展望。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以上是2024全国甲卷作文,请你运用“引议联结”式结构,写一篇文章。
【范文示例】
相处之道,坦诚交流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于人海中漂泊,每个人皆然有时,恐风浪之烈,需学习如何与星辰同辉、与百川共流。避冲突之锐,我们或掩藏心迹,不愿直言。 人海茫茫,谁不想得二三知己 谁不愿与他人相谈甚欢,倾盖如故
“没有人愿意成为一座孤岛。”诚约翰·多恩说过:哉斯言,作为“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学习与他人相处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引)
(教师点评:开头引用与主题相关的古典诗句和名人名言,又恰当嵌入主题关键词,将话题引向了人与他人的关系。这一部分的引入自然流畅,既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又明确了文章要探讨的主题。)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面上的一团和气,不仅无用,反而可能有害。 那么,我们当不惧龃龉无畏冲突,学习相处之道,坦诚交流。 其实,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会擦出耀眼的火花;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能激荡深邃的浪潮。 商场上,针对市场策略的各抒已见;校园里,对学术观点的针锋相对;设计室内,对创意方案的反复推敲……这些似是“冲突和分歧”,实则助力凝聚共识,以追求“和而不同”的和谐共进,以达成“兼收并蓄”的统一繁荣。(议:第一层)
当然,"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我们不能被动等着别人来跟我们交流,可以先主动、真诚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携手真正志同道合的人。廉颇负荆请罪,成就将相和的佳话;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坦诚,成就治世安民的盛景;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坦诚,谱写“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佳话。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灯火阑珊处的回眸,胜过杯盘狼藉时的信誓旦旦;江湖夜雨时的一杯清茶,胜过花团锦簇时的种种诺言。 坦诚交流,能缩短心灵的距离,加强情感的联系,弥合认知的沟壑。(议:第二层)
(教师点评:这两段就主题展开议论,从“正确对待冲突”与“主动坦诚交流”两个方面深入论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如今,数字时代令世界触手可及,但信息的洪流也让人心变得难以捉摸。 虚假新闻、夸大宣传在网络中肆虐,让人难以分辨真伪;社交媒体表面的光鲜,掩盖了背后的孤独与焦虑。 人们在数字世界中寻找认同与归属感却也容易迷失自我,陷入无尽的比较与羡慕之中。然而,真正的连接不应只是屏幕上的点赞与评论,而是心与心之间的真诚交流,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对话。(联)
(教师点评:分析具体的反面现象,指出数字时代人们容易沉溺于虚假之中,强调坦诚交流的可贵,又扩展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对话,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山与山不会相逢,人与人总会相遇。从牙牙学语,到白发萧疏,相处之道是我们要不断学习的,要在冲突中寻找共识,在分歧中寻求和谐,在误解中重建信任。 每一次的相遇与别离,每一次的携手与放手,都是对相处之道的深刻体悟,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逐渐成长为更加成熟、更加智慧的人。(结)
(教师点评:运用整散句结合的方法,让文章出彩。)
考点三 材料作文分论点模板
【建构知识体系】
分论点写作是构成一篇优秀作文的重要一环。写出好的分论点,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构建作文框架,在考场上快速写出一篇优秀作文。下面,我们重点讲解概念分析式、原因追溯式、正反分析式和引用化用式四种分论点写作结构,通过结构示例,帮助大家快速掌握相关句式。
【概念分析式分论点结构】
指围绕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核心概念),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阐释和分析,从而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的方法。这一方法能让读者对论点中的核心概念有清晰、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句式1:……,是……(可从不同角度、层次、类别阐释)
【结构示例】历久弥新(2024 北京卷)
分论点1:历久弥新,是古老工艺的现代光彩。
【最佳论据】山西古建乘着游戏热这股东风,再度出圈;淄博琉璃烧制融入时尚元素,捕获游客芳莆田木雕技艺拥抱古法错金工艺和大漆工艺,深受海内外顾客青睐芯,
分论点2:历久弥新,是传统节日的经久不衰。
分论点3:历久弥新,是历史故事的持久影响。
句式2:……,是……/……,不是……
(从正反两方面阐释核心概念,在对比中突出正确观点,强调是与非的界限)
【结构示例】提高认可度,踏上荣耀路(2024 上海卷)
分论点1:提高认可度,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和谐融入。
分论点2:提高认可度,不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跟从。
【金句】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庄子
分论点3.提高认可度,我们有“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
【原因追溯式分论点结构】
指围绕中心论点,探寻背后的原因,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问题的不同答案,能使读者深刻理解中心论点产生的根本原因,为进一步论证提供坚实基础,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句式1:……,源于……/……,由于……/……,基于……
【结构示例】(通过探寻根源来解释现象,可从不同角度分析原因,揭示本质)
被定义无可避免,自定义绽放风华(2024 天津卷)
分论点1:被定义无可避免,源于社会中固有认知的限制。
分论点2:自定义绽放风华,由于我们对命运的主动把握。
分论点3:自定义塑造非凡,基于我们对自身的全面分析。
【最佳论据】苏炳添明确自身优势与潜力,毅然决然更换起跑脚,打破习惯,打破年龄的桎梏,突破自我极限,书写传奇。
句式2……因……而……
(通过揭示事物或现象的影响,突出原因对结果的驱动作用)
【结构示例】坦诚交流,不负相遇(2024 全国甲卷)
分论点1:《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分论点2:个人因坦诚交流而相遇相知,成莫逆之交。
分论点3:社会因坦诚交流而和谐畅通,赴进步之路。
分论点4:国家因坦诚交流而和衷共济,奔美好未来。
【正反分析式分论点结构】
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突出某一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方法常用于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时,或先正说后反说,或先反说后正说,对比两面的论点和论据,使读者更加明确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句式1: 然而(但是、不过等),……(通过转折词引领观点,正反对比鲜明)
【结构示例】用好认可度这把尺(2024 上海卷)
正:认可度从古至今都是判断事物的重要标准。
【金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习近平
反:然而,事物是动态发展的,认可度可能是滞后的。信息若真假难辨,认可度也可能是伪造的。
句式2:昔日,……/而今,……(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比较,抓住一个事物的历史、现状乃至未来,深入比较本质)
【结构示例】历久弥新(2024 北京卷)
反:昔日,文化遗产故步自封、不思创新,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面临消失的风险
正:而今,我们打破思维定式,通过创新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使之历久弥新。
【最佳论据】枣阳粗布传承人创新“老布新做” 挺进家纺新市场 用文创吸引年轻人
【引用化用式分论点结构】
指引用、化用名言、诗句等作为文章的分论点,可以直接用名句引出要论述的观点,或者在观点后引用名句来增强说服力。
句式: 名句+于……中……,是我辈的……(引用诗词名句,提升论点的文采)
【结构示例】求索于星河 觅光于未知(2024 新课标Ⅱ卷)
分论点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于星河中执着探寻,是我辈的锐意进取。
分论点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于未知中凿壁觅光,是我辈的坚定信念。
分论点3: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于黑暗中点亮好奇,是我辈的追问思索。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以上是2024 新课标Ⅱ卷的作文,请你在之前引用化用式分论点基础上,补充开头、结尾。
【答案示例】开头:历史的微光照进《楚辞》的罅隙,见屈子行吟于汨罗江畔,仰天而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低头长叹“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技的火苗点燃崭新的时代,看见新一代中国航天人焚膏继晷,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回答来自字宙深处的“天问”
结尾:求索于星河,觅光于未知,是奋斗与信念的携手,更是理智与责任的结合。每个人都在寻找未知之境,以孜孜矻矻的实践、求真求知的精神成就更好的自我;每个人都将抵达未知之境,以理智冷静的思考、肩负道义的担当创造更美的世界。
考点四 材料作文主体段模板
【建构知识体系】
主体段写作可以说是一篇作文的“血肉”,它让一篇文章真正丰富起来。我们通过逻辑关系法、定义解释法、正反对举法和叙议融合法等四种方法,详细介绍主体段写作的基本结构,帮助大家快速理解主体段写作的基本规律,不仅让大家“学得懂”,更要让大家“学得会”。
【主体段写作方法解读】
(一)逻辑关系法
【基本结构1】观点句 +阐释句(假设关系句)如果……那么………/假如……就……/要是……就……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基本结构2】观点句 +阐释句[( 因果关系句)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二)定义解释法
【基本结构】观点句 +阐释句[(解释定义)xx是(特征1)(特征2)(特征3)的xx(本质属性)]+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阐释时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使用“是……,是……”的句式,也可以先否定后肯定,增强思辨性,使用“不是……,而是……”的句式。
(三)正反对举法
【基本结构】观点句+引用句 +阐释句+正面材料句(借助当代的正面例子,说明好处)+反面材料句(“与之相反,某些……(反面行为),这样的话……(导致的结果)”+铺排反面例子进行论证)+结论句。
(四)叙议融合法
【基本结构1】观点句+转折句 +假设分析句 +材料句、分析句。(比如:材料句将知识比作圆,分析句借助这个比喻来展开)
【基本结构2】转折过渡句 +阐释句 +观点句+材料句1(叙述事例)+材料句2(叙述事例)+分析句(议论哲思)
【题目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是2024 新课标Ⅰ卷的作文,请你以“发问与思考力、创造力”为话题,运用逻辑关系法写出主题段。
【答案示例】善于发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求索致知,才能配得上莎士比亚“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的礼赞。(观点句)如果我们不再发问质疑,那么依照大脑用进废退的朴素常识,我们将失去思考力和创造力。(假设关系阐释句)沈括在梦溪园中不断思考不停学习,不断探寻追问,终调成《梦溪笔谈》的书香;陈景润在狭小的房间里不停地发问,给哥德巴赫留下的谜题带来曙光。(材料句)正是人们对自然万物、浩瀚宇宙的叩问,才开启了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征程。(分析句)葆有可贵的好奇心,以问题驱动思考,不沦为“物”的仆从,才能解决一个个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结论句)
【题目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是2024 天津卷的作文,请你以“打破被定义的囹圄”为话题,运用定义解释法写出主题段。
【答案示例】打破他人定义之囹圄,以坚韧之意志书写人生华章。(观点句)“囹圄”即困境,他人定义之囹圄就是他人的评判造成的困境,我们在人生中常遇此困境。“打破他人定义之囹圄”是一种勇敢的行为状态,是一种果敢的精神追求,是一种进取的人生态度。(定义阐释句)司马迁遭受宫刑,被众人定义为“废人”,但他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让历史的天空闪耀着他不屈的光芒;陆鸿幼时因病脑瘫,被外界定义为“傻子”,可他却以坚毅勤劳与命运抗争,开办工厂为残疾人“撑伞”,用残缺的碎片拼凑出绚烂人生。(材料句)他们不为他人的定义所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坚韧,何为卓越。(分析句)我们要勇于打破他人定义之囹圄,追求真实的自我。(结论句)
【题目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以上是2024 全国甲卷的作文,请你以“坦诚交流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为话题,运用正反对举法写出主题段。
【答案示例】坦诚交流,是国之相交、和谐发展的桥梁。(观点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美与共,天下大同。”(引用句)“美人之美”就是在强调面对异国文化时需要坦诚交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阐释句)为此,中国政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举办中俄文化年、中法文化年,主动交流、坦诚相待,增进了理解,加强了友谊!(正面材料句)与之相反,某些国家一味地标榜自己的文化,轻视他国文化,这样的话国家之间难免产生矛盾,世界很难和谐发展。 美苏冷战,必有一败;俄乌冲突,战争难平,巴以冲突,两败俱伤。(反面材料句)所以,国之相交,想要和谐发展,彼此共赢,必须坦诚交流。(结论句)
【题目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以上是2024 新课标Ⅱ卷的作文,请你以“探索未知世界”为话题,运用叙议融合法写出主题段。
【答案示例】探索是一种挑战,也是避免我们画地为牢的钥匙。(观点句)坐井观天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但坐井观天的困境,却一直缠绕着我们。(转折句,引发议论)如果我们只关注眼前的时间,就难以知晓历史这条河流从何而来,将要流向何方;如果我们只安于一个封闭的房间,就难以看到外面的风景和道路。 如此,我们便会成为一个密封的果核,在人生的套子里黯然度过一生。(假设分析句,议论深刻)古希腊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哲学家芝诺的学生问他为什么要不停地探索和追求时,他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说,大圆是我的知识范围,小圆是你们的知识范围,两个圆的外围就是我们未知的部分。 我所知道的未知领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确实,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领域都是一个圆,如果停止探索,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局限于一个小小的圆圈。(材料句、分析句,从则故事引出观点)
(2024· 新课标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运用“起承转合”式结构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示例】
抵达无涯,探索向未来
天地苍穹,星辰北斗,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嫦娥”奔月,探秘月背;“天问”问天,眺望深空……一次次抵达未知之境,又不断向未来探索出发,中国航天人的太空之旅,收获了一路似锦繁花。 从意料之外到情理之中,从未知到已知,我们不断寻觅,不断探索,不断深入,不断抵达未知的彼岸。(起)
为何要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王安石曾说:“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欲览胜景登高处,勇毅前行向未来。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就是在不断抵达又不断出发中迤逦前行的。从茹毛饮血的荒蛮之行,到刀耕火种的探索创新,从“天圆地方”之认知牢笼,到今天的多元宇宙概念,从结绳记事的原始懵懂,到电子计算的飞跃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前行,都是对未知之境的探索与抵达。 如今时代大潮奔涌,历史霄壤嬗变,一切前进的动力仍来源于对未知之境的不断抵达。所以,我辈青年当知抵达未知之境的深远意义,从“太空之旅”收获启悟。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不拘泥于眼前的风景,无限风光在险峰,抵达一个未知,还有无数个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时代洪流中,我们惊叹“东方红一号”首次载着中国飞天梦叩响浩瀚宇宙的大门,钦颂“嫦娥四号”为我国于月球之背面揭开未知的序幕,亦慨叹神舟”飞船飞越更辽阔的星辰大海,中国航天将迭代创新延续精彩。 盛世宏图里,企望我辈青年以航天之坚定,伴创新之精神,于此科技昌明之世,不忘来路再出发,去揭开那未知世界的神秘面纱。(承)
我们当如何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探赜索隐需勇毅,钩深致远踔厉行。试想,面对渺茫未可知的结果,仅凭一时一事的兴致所在,或许只能落得“折戟沉沙”。飞速迭代的科学技术为我们探索未知世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与途径,但同样潜藏着使我们迷失方向、误入歧途的风险。 在面对未知之境时,我们应不惧艰险,创榛辟莽,踔厉奋发,踵事增华。(转)
蓄志待时,思属风云,青春葳蕤,风华正茂。 面对新征程,现代化的新使命,人类文明的新形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你我更需不断探索,不惧困境,追求卓越,勇毅前行。(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5讲 材料作文
目录
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3
考点一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4
考点二 材料作文结构模板 7
考点三 材料作文分论点模板 9
考点四 材料作文主体段模板 12
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15
考情解码:高考材料作文本质上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尤重思维品质(审题、立意、思辨)和表达能力(结构、论证、语言)。考生需在深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有见地的观点,并通过清晰的结构、有力的论证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展现自己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底蕴。
命题预警:
①需要从不同角度提炼出有价值、有深度的观点(中心论点)。
②联系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体现批判性思维和青年责任担当。
③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有效论证,体现论证的深度和说服力。
解题方法: 材料作文解题方法
第一步:解构材料,把握核心内容与关系
分层解析内容,概括表意单元单元要义,梳理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识别标注反复出现的词语(主题词)、核心概念、转折词等关键信息,初步把握整体倾向。
第二步:深度探究,挖掘核心含意与主题
聚焦主题词/核心概念,分析关系中的深意,联系文化、历史、哲学背景,提炼核心主题/核心问题。
第三步:联系现实,确立独特而深刻的立意
基于核心含意发散思考,避免老生常谈,寻求独特视角,构建立意。
考点一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建构知识体系】
材料作文共有引语式材料作文、多元思辨类作文、任务驱动类作文、名言组合类作文、漫画启示类作文等五种类型,这几种类型的审题立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注意事项,需要重点掌握,灵活运用。
【引语式材料作文立意】
引语式材料作文,即所给的材料中往往有引导性、指引性、启发性的语言的作文。这类作文题常常会出现“启示”“认识与思考”等关键信息,材料的构成常常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宽泛的主题提示,一部分是具体的现象、问题、做法等。引语式材料作文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尤其是近两年,全国卷考查的都是这类作文。
这类作文题指向性比较明确,审题难度不大,相对来说,考生在审题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少。但面对这类作文题,考生仍要多角度思考,从而确定出最佳立意。
第一步:阅读文本,分析材料。明确核心话题或关键词句,通过材料的“文眼”找到了审题立意的抓手和突破口。
第二步:联系现实,多维延伸。注意从现实出发,从不同角度展现个性化的想象与思考。
第三步:优选内容,确定立意。由事件结果到深层原因,由自身经历到国家社会,由社会现实到未来展望,要从多个论述角度中选择最佳立意。
【多元思辨类作文立意】
多元思辨类作文,就是由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关系型作文。在二元、三元思辨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我们必须厘清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兼顾多元说理的同时,分清主次详略,突出写作重点。针对一元思辨类作文,要在抓住单一概念的基础上,用二元、三元思辨类作文的方法拓展出新意,因此最后讲一元思辨类作文。
下面分别讲解二元、三元和一元思辨类作文立意方法。
二元思辨类作文
材料有两个概念,考生审题时要将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一步:读材料,找准思辨概念。抓住关键词,紧扣关键句,找到思辨话题,确定立意。
第二步:扣概念,深挖话题内涵。准确找到理解概念的切入点,不能停留于表面的理解,而应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不可泛泛而谈,
第三步:重思辨,厘清逻辑关系。注意把握好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要突出论述的主体,让论述更加深刻。二元话题常见的关系类型:①并列共存关系,“被定义与自定义”;②可转化型关系,如“强与弱”;③有所侧重型关系,如“有为与可为”。
三元思辨类作文
材料有三个概念,增加了思维含量,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运用下面的方法来梳理元素关系,建构起文章的框架。
第一步:寻找关键词并界定概念。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即“元”,然后结合情境理解“元”的内涵。有些元素不是很明显,就要先提炼出来,这是揣摩命题意图和立意导向的抓手。
第二步:立足二元分析,梳理三元关系。以 ABC 来代指三个元素,先梳理出三组二元关系:A与B的关系,B与C的关系,A 与C 的关系。最后综合思考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常见的关系有:①一体两翼:一元为目标、目的、结果或另两元的交集,而其余两元往往是并列关系;②喧宾夺主:三个要素中的某一元最重要;③消元组合:不用三个要素都写,可转化成二元思辨关系;④三足鼎立:每一元都要展开,篇幅相当。
第三步:综合分析,确定文章立意。回归材料,从整体或宏观的角度综合考量三者的比重,找到侧重点,最后确定文章的立意。
一元思辨类作文
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但写作起来并不简单,思辨性更强,考生要学会用一分为二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一步:寻找核心概念。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是核心概念。考生要结合材料界定核心概念,切忌在审题立意甚至行文过程中偷换概念。
第二步:多角度思辨论证。要学会拆解概念,从拆不同侧面或不同阶段入手,更为全面地分析概念意义,或者可以用来作为分论点。可采用以下方法:(1)概念解剖分析法:深入理解概念内涵,发散思维,拓展概念外延。(2)现象本质分析法:①分析原因,注重背景、目的;②分析过程,关注特点、方法、途径;③分析结果,看具体的价值、意义、影响。(3)逆向思维分析法:寻找事物的对立面,找到与众不同的角度和解决方案。
第三步:确定文章立意。确定材料给出的前提或情境,整体把握材料,不能片面抓取某一个点,要综合确定最佳立意。
【任务驱动类作文立意】
任务驱动类作文指的是给考生创设一个情境(或提供标志性事件,或提供标语口号、诗句名言,或针对某件事提供若干不同见解),增加任务指令,让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第一步:审准材料,全面把握。(1)综合材料,抓住核心概念、关键语句、重要对象等。
(2)全面把握材料,既要抓住关键语句,又不能忽视材料细节,切勿断章取义。
第二步:审准写作情境,明确任务指令,按文体结构行文。(1)审准写作情境:看试题给出了哪些情境,或班级读书会,或国际交流大会,或毕业赠言。
(2)明确任务指令:①写作主体指令,要求考生置身于真实具体的写作情境中,有时代背景、身份、年龄、职业、经历等方面或显性或隐性的规定。②写作对象指令,要明确写给谁。③对话或文体指令,即任务规定的演讲稿、书信观后感等。
(3)按文体结构行文:演讲稿、书信、观后感等有不同的文体结构和用语习惯,要注意按文体特征来组织文章。
【名言组合类作文立意】
名言组合类作文,往往提供几句与考生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中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耐人寻味的,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需要考生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其内涵。
第一步:解读名言内涵,寻找现实关联。(1)逐字解读语句,既要获得整体认知,又要注意细节陷阱。(2)注意由表及里,结合社会现实解读名言警句,立足自身,把握名言的现实意义。
第二步:探究名言之间的逻辑关系。(1)找准切入点,试题中往往有“为人处世”“求学做人”等的提示,这是写作的切入点,也是组合名言的抓手。(2)组合具有逻辑关系的名言,名言之间有“主次共建、相辅相成、正反对照互为补充、条件因果、相互转化”等多重关系,先组合两句具有逻辑关系的名言,再适时补充第三句,增强思辨性。(3)发现名言的局限性,名人的思想也只是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真理”,如果我们找到其局限性,就可以反其意而立之。
【漫画启示类作文立意】
漫画启示类作文以漫画替代文字材料,写作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理解漫画的寓意,在此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进行立意。
第一步:析画内,知表意。读漫画内容,可抓住漫画标题、漫画的构图要素、漫画的夸张变形处、漫画中的文字说明等。当然,读漫画内容时要抓主体,舍弃细枝末节。
第二步:联画外,探寓意。将漫画反映的内容投射到现实中,看它揭示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从而得到漫画的寓意。
第三步:深思辨,树观点。作文立意可以是漫画讽刺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也可以是漫画揭示的某种道理。
(生活现象引语材料)【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分析内容确定文章立意。
考点二 材料作文结构模板
【建构知识体系】
材料作文结构模板有很多种,这里我们介绍并列式、“起承转合”式、“引议联结”式和“破立析结”式四种高频结构模板,帮助大家明确结构内涵,掌握结构规律,灵活运用结构进行写作。
【并列式结构解读】
并列式结构是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平行的分论点,彼此独立又共同支撑中心论点,与其他分论点没有因果、轻重、主次之分。递进式结构的分论点按照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分论点不能调换顺序。“A-B-C”并列递进式,可将分论点并列展开,各自论述;也可递进深入,由浅入深挖掘。运用这种结构模板,能让议论文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结构分析】A:首个分论点+主体段。它独立存在,同时与B和C构成并列或递进的关系并列有正列(从正面角度列分论点)、反列(从反面角度列分论点);递进有正进(顺向深入)、反进(逆向深入)。
B:第二个分论点+主体段。可以与A形成并列关系,共同支撑中心论点;也可以与A形成递进关系,在A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剖析。
C:第三个分论点+主体段。C的阐述应当注重与前两个分论点的逻辑联系,确保整篇文章的连贯一致。
【“起承转合”式结构解读】
“起-承-转-合”是古代诗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也适用于现代文章的写作。这一模板以“起”破题,以“承”深入论述,以“转”宕开拓展,以“合”总结深化。
【结构分析】(一)起:平实简洁。可以通过引用名言、设置场景、提出问题等方式来吸引读者注意同时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主题。
(二)承:宏大畅达。内容要与前文紧密相连,逐步深入主题,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数据支持等方式进行论述,使文章更加充实有力。
(三)转:波澜起伏。文章的转折点,从前面的论述中引出新的角度或观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与前文形成对比或转折,可以是观点的转变论证角度的变化等,要求逻辑清晰、过渡自然。
(四)合:深长隽永。要求简洁有力,能够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同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引议联结”式结构解读】
“引-议-联-结”的过程,本质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这种模板写出来的文章,文脉清晰,内容充实,说理透彻,且有很强的针对性。
【结构分析】(一)引:引述材料揭示论点,提出问题。引述方式多种多样,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材料要复述,寓意深刻的文字材料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作简洁介绍和阐述。
(二)议:分析材料初步论证,为联张本。对材料中的现象或观点进行述议,透过现象看本质,评判观点正确与否,可从原因、危害、结果、本质等角度分析评论。
(三)联:联系实际深入论证,纵横拓展。由材料推开去,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或历史,或现实或集体,或个人,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
(四)结:总结全文,总结论证,升华观点。照应材料,与文题或开头呼应;深化论点,或发出号召或提出办法。
【“破立析结”式结构解读】
这种结构模板适合有争议性观点的文章。具体写作时,先论证与自己相反的观点的错误性,自然地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加以总结。运用这种结构模板的作文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说理透彻,更容易出彩。
【结构分析】(一)破:对片面、错误的观点与做法等进行批驳。可通过逻辑分析与事实论据辨析,抓住错误观点的关键来驳斥。
(二)立:立论,即提出正确观点。为避免立论突兀,在破与立之间,可加上过渡句或过渡段,使文章衔接流畅自然。
(三)析:分析是文章最主要的部分,是对前面驳论和立论中观点的进一步分析与延伸。可以分析出现错误观点的原因,可以分析正确观点的依据,还可以分析做法,去误存正。
(四)结:总结全文,重申正确观点。这个部分不需要太长,但要做到意味无穷,可以有所展望。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以上是2024全国甲卷作文,请你运用“引议联结”式结构,写一篇文章。
考点三 材料作文分论点模板
【建构知识体系】
分论点写作是构成一篇优秀作文的重要一环。写出好的分论点,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构建作文框架,在考场上快速写出一篇优秀作文。下面,我们重点讲解概念分析式、原因追溯式、正反分析式和引用化用式四种分论点写作结构,通过结构示例,帮助大家快速掌握相关句式。
【概念分析式分论点结构】
指围绕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核心概念),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阐释和分析,从而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的方法。这一方法能让读者对论点中的核心概念有清晰、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句式1:……,是……(可从不同角度、层次、类别阐释)
【结构示例】历久弥新(2024 北京卷)
分论点1:历久弥新,是古老工艺的现代光彩。
【最佳论据】山西古建乘着游戏热这股东风,再度出圈;淄博琉璃烧制融入时尚元素,捕获游客芳莆田木雕技艺拥抱古法错金工艺和大漆工艺,深受海内外顾客青睐芯,
分论点2:历久弥新,是传统节日的经久不衰。
分论点3:历久弥新,是历史故事的持久影响。
句式2:……,是……/……,不是……
(从正反两方面阐释核心概念,在对比中突出正确观点,强调是与非的界限)
【结构示例】提高认可度,踏上荣耀路(2024 上海卷)
分论点1:提高认可度,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和谐融入。
分论点2:提高认可度,不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跟从。
【金句】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庄子
分论点3.提高认可度,我们有“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
【原因追溯式分论点结构】
指围绕中心论点,探寻背后的原因,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问题的不同答案,能使读者深刻理解中心论点产生的根本原因,为进一步论证提供坚实基础,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句式1:……,源于……/……,由于……/……,基于……
【结构示例】(通过探寻根源来解释现象,可从不同角度分析原因,揭示本质)
被定义无可避免,自定义绽放风华(2024 天津卷)
分论点1:被定义无可避免,源于社会中固有认知的限制。
分论点2:自定义绽放风华,由于我们对命运的主动把握。
分论点3:自定义塑造非凡,基于我们对自身的全面分析。
【最佳论据】苏炳添明确自身优势与潜力,毅然决然更换起跑脚,打破习惯,打破年龄的桎梏,突破自我极限,书写传奇。
句式2……因……而……
(通过揭示事物或现象的影响,突出原因对结果的驱动作用)
【结构示例】坦诚交流,不负相遇(2024 全国甲卷)
分论点1:《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分论点2:个人因坦诚交流而相遇相知,成莫逆之交。
分论点3:社会因坦诚交流而和谐畅通,赴进步之路。
分论点4:国家因坦诚交流而和衷共济,奔美好未来。
【正反分析式分论点结构】
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突出某一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方法常用于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时,或先正说后反说,或先反说后正说,对比两面的论点和论据,使读者更加明确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句式1: 然而(但是、不过等),……(通过转折词引领观点,正反对比鲜明)
【结构示例】用好认可度这把尺(2024 上海卷)
正:认可度从古至今都是判断事物的重要标准。
【金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习近平
反:然而,事物是动态发展的,认可度可能是滞后的。信息若真假难辨,认可度也可能是伪造的。
句式2:昔日,……/而今,……(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比较,抓住一个事物的历史、现状乃至未来,深入比较本质)
【结构示例】历久弥新(2024 北京卷)
反:昔日,文化遗产故步自封、不思创新,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面临消失的风险
正:而今,我们打破思维定式,通过创新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使之历久弥新。
【最佳论据】枣阳粗布传承人创新“老布新做” 挺进家纺新市场 用文创吸引年轻人
【引用化用式分论点结构】
指引用、化用名言、诗句等作为文章的分论点,可以直接用名句引出要论述的观点,或者在观点后引用名句来增强说服力。
句式: 名句+于……中……,是我辈的……(引用诗词名句,提升论点的文采)
【结构示例】求索于星河 觅光于未知(2024 新课标Ⅱ卷)
分论点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于星河中执着探寻,是我辈的锐意进取。
分论点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于未知中凿壁觅光,是我辈的坚定信念。
分论点3: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于黑暗中点亮好奇,是我辈的追问思索。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以上是2024 新课标Ⅱ卷的作文,请你在之前引用化用式分论点基础上,补充开头、结尾。
考点四 材料作文主体段模板
【建构知识体系】
主体段写作可以说是一篇作文的“血肉”,它让一篇文章真正丰富起来。我们通过逻辑关系法、定义解释法、正反对举法和叙议融合法等四种方法,详细介绍主体段写作的基本结构,帮助大家快速理解主体段写作的基本规律,不仅让大家“学得懂”,更要让大家“学得会”。
【主体段写作方法解读】
(一)逻辑关系法
【基本结构1】观点句 +阐释句(假设关系句)如果……那么………/假如……就……/要是……就……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基本结构2】观点句 +阐释句[( 因果关系句)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二)定义解释法
【基本结构】观点句 +阐释句[(解释定义)xx是(特征1)(特征2)(特征3)的xx(本质属性)]+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阐释时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使用“是……,是……”的句式,也可以先否定后肯定,增强思辨性,使用“不是……,而是……”的句式。
(三)正反对举法
【基本结构】观点句+引用句 +阐释句+正面材料句(借助当代的正面例子,说明好处)+反面材料句(“与之相反,某些……(反面行为),这样的话……(导致的结果)”+铺排反面例子进行论证)+结论句。
(四)叙议融合法
【基本结构1】观点句+转折句 +假设分析句 +材料句、分析句。(比如:材料句将知识比作圆,分析句借助这个比喻来展开)
【基本结构2】转折过渡句 +阐释句 +观点句+材料句1(叙述事例)+材料句2(叙述事例)+分析句(议论哲思)
【题目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是2024 新课标Ⅰ卷的作文,请你以“发问与思考力、创造力”为话题,运用逻辑关系法写出主题段。
【题目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是2024 天津卷的作文,请你以“打破被定义的囹圄”为话题,运用定义解释法写出主题段。
【题目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以上是2024 全国甲卷的作文,请你以“坦诚交流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为话题,运用正反对举法写出主题段。
【题目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以上是2024 新课标Ⅱ卷的作文,请你以“探索未知世界”为话题,运用叙议融合法写出主题段。
(2024· 新课标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运用“起承转合”式结构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