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讲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知识清单)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6讲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知识清单)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讲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知识清单)
古诗比较鉴赏是综合性考题。比较即是或求同,或辨异,或求同辨异。这种比较型诗歌鉴赏题,有时是直接提供两首诗歌,要求考生进行比较分析,有时是就所给诗歌,要求考生回忆学过的某一首诗歌,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命题的指向一般比较具体。例如内容情感比较,意象意境比较,语言特色比较,手法技巧比较等。
01形象(人物形象、物象)比较
在高考诗歌对比阅读中,“形象比较” 是高频考点,聚焦 “人物形象” 与 “物象” 两类核心对象,要求考生在精准解读单首诗形象特征的基础上,从 “共性中找差异”“差异中寻关联”,最终落脚到 “形象与主旨的关联”。
(一)人物形象比较
1.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异同比较:
人物形象性格比较需先抓 “共性类别”,再析 “细节差异”,避免标签化。如杜甫《登高》与陆游《书愤》中的诗人自我形象,共性是 “心怀家国的失意文人”,但性格特点差异显著:杜甫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凸显 “沉郁隐忍” 的性格 —— 面对漂泊与病痛,以 “艰难苦恨” 承载悲愁,无激烈呐喊,尽显沧桑中的克制;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则是 “慷慨激昂” 的性格 —— 即便 “塞上长城空自许”,仍以 “气如山” 的豪情抒发壮志,满含不服老的愤懑。
2.人物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人物形象作用比较需紧扣 “与主旨、情感、结构的关联”,分 “自我形象” 与 “他人形象” 两类分析。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的自我形象,与白居易《琵琶行》中 “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琵琶女形象,作用有同有异:共性是 “服务主旨”—— 李白借自我形象直接抒发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的主旨,白居易借琵琶女形象间接表达 “贬谪失意” 的情感,均为情感与主旨的载体;差异是 “作用方式”—— 自我形象是 “直接抒怀的媒介”,通过自身态度、言行直抵主旨;他人形象是 “侧面烘托的工具”,通过琵琶女的遭遇反衬诗人心境,还能串联叙事(如琵琶女的故事推动诗歌情节)。
(二)物象比较
诗歌意象的对比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意象,但是这个意象又具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
分析意象,首先要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诗中景物的内在关系。诗人的情感决定并影响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聚并表现着诗人的情感。
表层特征:关注物象的 “形态、状态、环境” 差异。
同一物象,因 “形态、状态” 不同,传递的意味也不同。例如对比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与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中的 “柳”:二者均为 “送别意象”(共性),但表层特征差异显著 —— 王维笔下的柳是 “雨后新绿”,在 “朝雨”“客舍” 的清新环境中,柳色的 “新” 暗含 “对友人前路的美好祝愿”;柳永笔下的柳是 “晓风残月中的柳枝”,在 “凄清晓景” 中,柳的 “萧瑟” 衬出 “离别后的孤独凄凉”。若忽略 “新绿” 与 “萧瑟” 的形态差异,便无法精准把握物象的情感倾向。
2.深层象征义:结合诗人境遇与主旨,辨析象征差异。
同一物象的象征义,需结合 “诗人境遇、诗歌主旨” 灵活判断。例如对比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与李清照《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中的 “菊”:陶渊明的菊是 “东篱下的菊花”,结合诗人 “归隐田园” 的境遇,菊象征 “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高洁品格”;李清照的菊是 “西风中的黄花”,联系 “佳节思夫” 的主旨,菊的 “瘦” 象征 “相思成疾、孤独憔悴的心境”。二者虽同为 “菊”,但因诗人境遇与主旨不同,象征义从 “高洁” 转向 “愁绪”,对比时需紧扣 “物象与主旨的关联”。
3.文本作用:分析物象在 “抒情、结构” 中的功能差异。
同一物象,在文本中的作用(如 “烘托情感”“串联情节”“呼应主旨”)也可能不同。例如对比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与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的 “月”:二者均以 “月” 抒情(共性),但作用差异明显 —— 杜甫的月是 “故乡的明月”,在 “露白” 的秋夜中,月的 “明” 反衬 “兄弟离散、故乡难归的悲凉”,作用是 “烘托思乡之愁”;苏轼的月是 “千里共赏的明月”,在 “把酒问月” 的情境中,月的 “圆满” 承载 “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作用是 “升华豁达的情感”。分析 “作用差异”,能更深入理解物象与文本的契合度。
【跟踪训练】
(2022·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02意境画面比较
意境的对比鉴赏,主要是对比两首诗的“境”与“意”进行赏析。境即场景、画面;意即情感、情意。
意境比较鉴赏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明确画面特点。
确认画面(氛围)需要用形容词进行确认,如静谧、雄阔等。
界定诗歌画面特点,需用精准形容词锚定氛围,且需结合意象细节避免空泛。例如对比王维《山居秋暝》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田园意境: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画面特点是 “清新静谧”——“明月”“清泉” 的澄澈意象,搭配 “照”“流” 的舒缓动态,用 “清新” 形容景物质感,“静谧” 概括环境氛围,精准勾勒出雨后山林的清幽;孟浩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画面特点则是 “质朴闲适”——“绿树”“青山” 的厚重意象,“合”“斜” 的自然形态,用 “质朴” 体现田园的原生感,“闲适” 传递生活气息。若仅用 “美好” 这类模糊形容词,无法区分二者 “清幽之静” 与 “田园之闲” 的差异,需通过意象细节匹配专属形容词,让画面特点可感可辨。
2.明确情感主旨。
不同的画面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意,同一画面,因诗人不同,创作时代不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意,这是比较鉴赏需要特别注意的。
同一画面因诗人境遇、时代背景不同,承载的情意可能截然不同,对比时需紧扣这一差异。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与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均是 “秋景” 画面: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后,晚年漂泊,秋景中的 “风急”“猿哀” 传递 “身世悲凉、思乡念亲” 的主旨;陆游处于南宋偏安时期,秋景里 “河东入海”“岳上摩天” 的壮阔,承载 “渴望收复河山、壮志难酬” 的情意。即便同为 “壮阔” 画面,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因乱世枭雄的身份,显 “统一天下的豪情”,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则含 “怀古伤今的旷达”,可见需结合诗人与时代,辨析画面背后的情感主旨差异。
【跟踪训练】
(2025·四川内江三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凉州,也作“梁州”,治所在今天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岑参作此诗时在此地作客。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这首诗的前六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馆悠悠霜满地”相似,但在意境上却有不同,请赏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03内容情感比较
在高考诗歌对比阅读中,“内容情感比较” 是核心题型,既要求考生精准提炼两首诗的 “内容要素”(如事件、场景、意象选择),又需深入辨析 “情感差异”(如情感基调、情感层次、情感来源),最终实现 “内容与情感的联动分析”。
1.内容比较:
内容比较的核心是 “具象化拆解”,需从 “核心事件、场景氛围、意象选择、细节动作” 四个要素切入,先分别提炼单首诗的内容要点,再对比 “要素异同”,尤其关注 “看似相同要素下的细节差异”,避免用 “都写山水”“都写送别” 等模糊表述。
2.情感比较:
错误情感比较需突破 “悲 / 喜” 的浅层判断,从 “情感基调、情感层次、情感来源” 三个维度深入,尤其关注 “同内容异情感”“异内容同情感” 的复杂情况,避免用 “爱国”“思乡” 等标签替代具体分析。
【跟踪训练】
(2025·全国二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省壁①画鹤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鶱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鶱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
04语言特色比较
在高考诗歌对比阅读中,“语言风格比较” 是易失分题型。考生常陷入 “贴标签” 困境 —— 仅用 “豪放”“婉约”“沉郁” 等笼统词汇概括,却忽略 “同风格下的细节差异” 与 “风格背后的文本支撑”。
1.用词对比:
①词性与情感色彩对比:以 “豪放风格” 为例,李白与苏轼的用词差异明显。二者虽同属豪放,却因用词的 “动态狂放” 与 “静态沉雄” 差异,风格侧重不同。
②炼字效果对比:比如 “沉郁风格” 的杜甫与 “清新风格” 的王维。即便同写 “景”,炼字的 “悲苦写实” 与 “清幽写意”,直接决定风格差异。
2. 句式对比:
①长短节奏对比: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杜甫《登高》的句式差异极具代表性。李白诗多为长短句交错,长句舒展、短句急促,节奏随情感起伏变化;杜甫《登高》则是严整的七言律诗,八句皆为七言,且四联对仗工整,句式规整严谨,节奏沉稳顿挫,完美契合 “沉郁顿挫” 的风格,传递出厚重的悲苦。
②对仗疏密对比:再看婉约派内部,李清照《醉花阴》句式灵活,贴合 “闺中闲愁” 的细腻;柳永《雨霖铃》则几乎无严格对仗,全为散句,节奏舒缓,更显 “离别缠绵” 的柔情。二者虽同属婉约,句式的 “疏对” 与 “散句” 差异,让风格细腻度不同。
3.手法对比:
①修辞选择对比:李贺 “诗鬼” 风格与陶渊明 “田园” 风格的手法差异显著。李贺《雁门太守行》用夸张、比喻,色彩浓烈,手法奇崛浓烈,凸显 “雄浑悲壮” 的风格;陶渊明《饮酒》(其五)则用白描,无复杂修辞,仅勾勒的简单动作,手法质朴自然,营造 “淡泊闲适” 的风格。
②描写方式对比:王维 “诗中有画” 与孟浩然 “田园清淡” 的差异,也体现在描写方式上。王维《使至塞上》是全景式描写,画面雄浑;孟浩然《过故人庄》是近景式描写,聚焦局部场景,画面亲切,描写方式的 “全景雄浑” 与 “近景亲切”,让风格偏向不同。
4. 整体特征对比:
例如对比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与陆游《书愤》:二者均有 “爱国情怀”,但整体氛围差异明显。辛弃疾词用词显悲怆,句式(长短句交错)显顿挫,手法(用典怀古)显厚重,整体氛围是 “悲怆沉郁的爱国”;陆游诗用词显豪迈,句式(七言律诗)显规整,手法(叙事忆旧)显激昂,整体氛围是 “激昂豪迈的爱国”。若仅看 “爱国” 共性,忽略氛围差异,便会错失风格比较的核心。
【跟踪训练】
(2019·全国Ⅲ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05手法技巧比较
高考诗歌对比阅读中,“手法技巧比较” 侧重考查考生对 “手法识别、文本适配、效果差异” 的把握。
高频手法类别对比:
1. 修辞手法:
同一修辞手法,因选择的 “具体对象” 与 “诗歌语境” 不同,表达效果截然不同。如对比李白《将进酒》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 “比喻” 手法: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 “天上奔涌的黄河水” 喻 “时光的不可逆”,本体壮阔、喻体宏大,搭配 “不复回” 的决绝,凸显 “狂放中叹时光易逝” 的效果;杜甫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以 “冰冷的铁” 喻 “破旧的布衾”,本体琐碎、喻体质朴,结合 “踏里裂” 的细节,传递 “贫苦中显生活窘迫” 的效果。二者虽同用比喻,但因 “本体喻体的量级差异”“诗歌主旨的不同”,效果从 “豪迈慨叹” 转向 “写实悲苦”。
再如对比李清照《醉花阴》与柳永《雨霖铃》的 “借景抒情”(修辞范畴的情景交融):李诗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 “西风、黄花” 的凄清之景,衬 “相思憔悴” 之情,景与情直接绑定,是 “景随情变”;柳词 “杨柳岸,晓风残月”,以 “杨柳、晓风、残月” 的离别之景,藏 “孤独怅惘” 之情,景中含情却不直白,是 “情随景生”,同是借景,“景情绑定的紧密程度” 差异,让抒情效果更显细腻。
2.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的对比,需关注 “手法在文本中的功能定位”—— 是服务于情节、情感,还是主旨。如对比杜甫《登高》与白居易《卖炭翁》的 “对比” 手法:杜诗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以 “万里”(空间广)与 “百年”(时间长)、“悲秋”(景悲)与 “多病”(人苦)形成对比,核心功能是 “叠加悲苦,强化个人境遇的凄凉”,为 “艰难苦恨繁霜鬓” 的主旨铺垫;白诗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 “衣单畏寒” 与 “愿天寒” 的心理矛盾形成对比,核心功能是 “凸显卖炭翁的悲惨处境”,揭露社会不公的主旨。同是对比,杜诗侧重 “个人悲苦的叠加”,白诗侧重 “社会矛盾的揭露”,功能差异源于主旨不同。
3. 抒情手法:
不同抒情手法,可能为传递相似情感服务,对比时需关注 “手法选择与情感的适配性”。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用 “直抒胸臆”,直接喊出豁达劝慰,适配 “豪迈送别” 的情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用 “间接抒情”,以 “劝酒” 的动作藏不舍,适配 “含蓄牵挂” 的情感。二者虽手法不同,但均为 “缓解送别伤感”,只是因诗人性格(王勃豪迈、王维内敛)与送别场景(长安送友 vs 渭城送友),选择了不同抒情方式,最终殊途同归。
4. 写景手法:
写景手法的对比需紧扣 “如何观景” 与 “如何描景”,同一手法因视角、重点不同,营造的画面感与情感载体功能差异显著。如对比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的 “白描” 手法:王维以 “全景视角” 白描,聚焦 “大漠”“长河” 的广阔空间,用 “直”“圆” 的几何线条勾勒雄浑画面,白描服务于 “凸显边塞的壮阔与孤寂”;孟浩然以 “近景视角” 白描,着眼 “村边绿树”“郭外青山” 的局部场景,用 “合”“斜” 的自然形态传递亲切氛围,白描服务于 “烘托田园的闲适与温馨”。再如对比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的 “动静结合”:杜诗以 “山河在” 的静景衬 “草木深” 的静中藏乱,凸显破败;白诗以 “莺争”“燕啄” 的动景衬 “暖树”“春泥” 的静景,显生机,动静结合的 “侧重差异” 直接适配不同情感主旨。
【跟踪训练】
(2022·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4.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 和 ,寄寓鉴戒之意。
5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对比阅读,难度最大而且考查频率较高的是内容情感比较和手法技巧的比较。
01内容情感比较
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对比阅读,尤其是内容情感的比较,是考查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诗歌能力的重要方式。
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中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志。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
其方法如下: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时代背景与个人境遇是解读情感差异的 “根”,同一内容因背景境遇不同,情感指向截然不同。如杜甫《春望》与陆游《示儿》同写 “家国”,杜甫身处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亲人离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残破之景,寄托 “对战乱的悲痛、对亲人的牵挂”;陆游处于南宋偏安时期,临终前仍未见中原收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的叮嘱,满含 “对国土沦陷的愤懑、对统一的执念”。再如李白早年《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因未经历重大挫折,情感是 “怀才不遇却充满希望”;晚年《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因一生漂泊、理想落空,情感转为 “壮志未酬的悲凉与不甘”,境遇变化直接导致同一 “壮志” 内容的情感差异。
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诗歌类型(如送别诗、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有其情感共性,但同一类型下仍有差异,需结合类型特征与文本细节辨析。如送别诗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 “豪迈送别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突破传统送别诗的伤感,传递 “豁达宽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属 “含蓄送别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 “劝酒” 细节,藏 “不舍与牵挂”。怀古诗中,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借历史抒发 “怀才不遇的感慨”;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历史表达 “壮志未酬的愤懑”,同一类型因诗人性格与诉求不同,情感侧重各异。
3.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全诗内容是情感的 “载体”,需通过意象、手法、关键句整体把握主旨,避免孤立解读某一内容。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单看 “悲秋” 易误判为 “单纯的秋日伤感”,结合全诗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可知主旨是 “晚年漂泊的悲苦、对身世的感慨”,“悲秋” 只是情感的触发点。再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单看 “秋景” 易归为 “秋日闲愁”,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的生活场景与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的主旨句,可明确情感是 “对田园闲适的喜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需以全诗主旨为纲,解读内容与情感的关联。
【跟踪训练】
(2025·广东惠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归①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释】①本诗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诗人大历元年后逗留夔州期间所作,一说是诗人在大历三年作于湖北省公安县。
本诗尾联与作者的另一首诗作《登高》的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02手法技巧比较
(一)考查方式:
比较两首诗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确认使用了哪些技巧,相同技巧与不同技巧。
比较两首诗的表达技巧,需先逐一拆解单首诗的技巧类型,再区分 “共性技巧” 与 “个性技巧”,避免遗漏或误判。例如对比李白《将进酒》与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相同技巧是 “夸张” 与 “借景抒情”—— 李白以 “黄河之水天上来” 夸张写黄河壮阔,苏轼用 “大江东去” 夸张抒历史沧桑;二者均借 “江河之景” 承载情感。不同技巧在于 “用典” 与 “抒情方式”:李白未用典,以直抒胸臆(“天生我材必有用”)显狂放;苏轼善用典(“周公瑾”“小乔初嫁”),借怀古间接抒情。再如王维《山居秋暝》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相同技巧是 “白描”(王诗 “明月松间照”、孟诗 “绿树村边合”),不同技巧是王维用 “动静结合”(清泉流、浣女归),孟浩然以 “近景勾勒” 显田园亲切,需精准定位同异。
二是表达技巧的作用,则重于从表情达意方面考虑。
分析技巧作用,需紧扣 “如何服务情感与主旨”,避免孤立谈技巧。如李白《将进酒》的 “夸张”,既放大黄河的壮阔气势,又强化 “时光易逝、及时行乐” 的狂放情感;苏轼《念奴娇》的 “用典”,借周瑜的英气反衬自身 “早生华发” 的怅惘,让怀古伤今的情感更含蓄深沉。王维《山居秋暝》的 “动静结合”,以 “清泉流” 的动衬 “明月照” 的静,凸显田园的清幽,服务 “向往归隐” 的主旨;孟浩然《过故人庄》的 “白描”,用 “鸡黍”“桑麻” 的质朴场景,传递 “田园交往的闲适”,让情感更贴近生活。技巧作用的差异,最终都指向 “情感表达的精准度” 与 “主旨呈现的深度”。
(二)解题方法:(400字)
1.第一步 “逐诗拆解,精准归类”。
先分别精读两首诗,圈画关键语句,按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用典、动静结合等)、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分类梳理技巧。如读李白《将进酒》,标记 “黄河之水天上来”(夸张、借景抒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抒胸臆);读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标记 “大江东去”(夸张、借景抒情)、“周公瑾”(用典),避免因技巧类别混淆导致漏判。
2.第二步 “同异比对,明确维度”:将两首诗的技巧列表对比,先提炼 “共性技巧”,如上述两诗均用 “夸张”“借景抒情”;再聚焦 “差异技巧”,如李白无 “用典”、苏轼无 “直抒胸臆”。比对时需紧扣文本细节,不凭印象归类,如王维《山居秋暝》“清泉石上流” 是 “动静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无此特征,需精准区分。
3.第三步 “关联情感,分析作用”:结合诗歌主旨与情感,说明技巧的表达效果。共性技巧需析 “同技巧异作用”,如李白 “夸张” 强化狂放,苏轼 “夸张” 凸显沧桑;差异技巧需析 “异技巧同目的”,如李白 “直抒胸臆”、苏轼 “用典”,虽手法不同,均服务于 “抒发人生感慨” 的核心。最终以 “技巧 + 文本 + 情感” 的逻辑串联答案,确保分析不脱离诗歌语境。
【跟踪训练】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在高考诗歌对比阅读中,考生主要会陷入下面两大误区:
01对“异”没有清晰界定
比较型诗歌阅读题,有时是直接提供两首诗歌,要求考生进行比较分析,有时是就所给诗歌,要求考生回忆学过的某一首诗歌,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命题的指向一般比较具体。但是考生常犯的错误是答非所问,对试题中要求区分的“异”没有清晰的界定。
(一)问题表现
1.比较角度模糊,偏离命题指向。
考生未紧扣题干明确要求的比较角度(如情感、手法、意象、语言风格等),而是泛泛而谈两首诗的 “整体不同”,缺乏针对性。例如题干要求比较 “情感差异”,考生却大量分析 “修辞手法的区别”;或题干限定比较 “某一意象的内涵差异”(如两首诗中的 “柳”),考生却笼统阐述 “意象运用的不同”,未聚焦核心意象,导致答案与命题指向脱节,出现 “答非所问” 的基础错误。
2.“异” 的界定笼统,缺乏细节支撑。
考生虽能意识到需区分 “差异”,但仅给出 “情感不同”“手法有别” 等模糊结论,未结合诗歌文本细节(关键词、意象、典故、场景等)具体阐释 “哪里不同”。例如比较两首送别诗,仅说 “甲诗情感悲伤,乙诗情感豁达”,却未说明甲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 的不舍细节、乙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豪迈依据;或比较手法时,只说 “甲诗用了比喻,乙诗用了对比”,未指出比喻的本体喻体、对比的具体对象,使 “差异” 沦为空泛表述,无法体现对诗歌的深度解读。
3.混淆 “异同” 关系,遗漏 “异” 的核心。
部分考生在答题时,过度侧重两首诗的 “相同点”,或在分析中穿插大量共性内容,挤占 “差异” 的阐述空间;甚至将 “相同点” 误作 “差异点”,或在对比中因对某首诗理解偏差,导致 “异” 的界定错位。例如题干要求比较 “两位诗人对归隐态度的差异”,考生却先花大量篇幅分析 “两首诗都写了山水之景”,再简略提及态度不同,且未明确 “甲诗是被迫归隐的无奈,乙诗是主动归隐的闲适” 的核心差异;或误将甲诗 “借景抒情” 的手法,当作与乙诗 “直抒胸臆” 的差异,实则两者均用了借景抒情,真正差异在于 “景的苍凉与明快”,最终因对 “异” 的核心判断失误,导致答案偏离要求。
(二)应对策略
1.辨别异同,知同辨异。比较型诗歌阅读题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或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考生在答题时,可以从题干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2具体策略。
①内容、情感比较。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要读懂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歌的标题,标题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作者境遇、心情的不同,也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歌中的意象,诗歌往往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歌的末尾句,古人在写诗歌时常常卒章显志。
②意象、意境比较。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感的组合。意就是作者的情感,象即诗歌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具体语句相关,意境与诗歌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诗歌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在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③语言赏析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时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最后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等;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④手法、技巧比较。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既要熟知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的基本知识,也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跟踪训练】
(2016·全国三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14.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5.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02缺少规范意识,对异同分析不够深入
(一)问题表现
缺少规范意识主要体现在答题逻辑混乱与表述不严谨:考生常不分 “同”“异” 维度,将二者混为一谈,如分析 “情感异同” 时,既说 “均抒思乡情”,又穿插 “甲诗悲苦、乙诗豁达”,未明确分层;还常省略 “文本依据”,仅说 “手法不同”,却不指出甲诗用比喻、乙诗用对比的具体诗句。分析不深入则表现为 “停留在表面特征”:如对比意象时,只说 “均用‘月’”,不深挖教材中 “月” 表思乡(如《静夜思》)与考题中 “月” 表孤寂的差异;对比情感时,仅贴 “爱国”“闲适” 标签,不拆解甲诗爱国源于 “戍边经历”、乙诗爱国源于 “临终遗愿” 的深层区别,导致异同分析浮于表面,无法贴合命题对 “深度解读” 的要求。
(二)应对策略
树立规范意识,从形象、语言、技巧、情感等角度,按照以下解题方法进行比较。
题 型 突 破 比较 形象 (意象) 释义 对于诗歌形象(意象)的比较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形象(意象),但是这个形象(意象)又拥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
解题 方法 分析形象(意象),首先要把握全诗(词)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把握诗(词)人情感和诗(词)中景物的内在关系。诗(词)人的情感决定并影响着诗(词)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聚并表现着诗(词)人的情感。不能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南辕北辙
比较 诗歌 语言 比较两首诗歌 一首诗歌不同版本的比较
释义 许多诗歌中一些特别的词语,通常使整首诗歌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不同的诗歌有时也会运用同一个词语,但是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及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其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古诗词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词)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词)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
解题 方法 ①明确所炼之字(词)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所写内容。 ③分析这个字(词)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 ①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修辞手法更有表现力。 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③从表达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比较 表达 技巧 释义 不同的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会有所侧重,表达技巧作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在具体运用上也有异同
解题 方法 ①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目是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 ②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 ③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④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比较 感情 态度 释义 不同诗(词)人的不同作品中或者同一诗(词)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志。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
解题 方法 ①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词)人所表达的感情。 ③结合全诗(词)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跟踪训练】
(2025·安徽池州一模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泛湘江①
张孝祥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②。
【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因谗言落职后,张孝祥从桂林罢官北归,此词正是他北归途中在湘江上泛舟时的作品。②渠,同“遽”,急遽;央,尽。
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高洁的品质也有鲜明体现。请结合词作,分析两首词在展现这种高尚人格时,运用的手法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主观题,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诗歌比较鉴赏解题法
(一)提问方式
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给出一首诗词和学过的课本上的诗词篇目或诗句,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3.给出一首词,对其上下片感情、手法等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各自的妙处。
(二)答题思路
1.深入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要深入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等。只有对每首诗都有深入的理解,才能进行有效的对比。
2.找出诗歌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找出诗歌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共性可能包括相同的主题,相似的情感,类似的语言或表达技巧等。差异可能在于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诠释,情感的差异,语言或表达技巧的差异等。
3.分析共性和差异的原因。
分析共性和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诗人的个人经历,社会和历史背景,诗人的审美观念,诗人的语言习惯等。
(三)答题技巧
1.明确题目要求。
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对比的是什么,可能是主题,也可能是情感,也可能是语言或表达技巧。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对比。
2.有条理的组织答案。
在答题时,要有条理的组织答案。可以先写出共性,然后写出差异,最后分析原因。或者可以按照诗歌的顺序,先写一首诗,然后写另一首诗,最后进行对比。
3.引用诗句。
在答题时,要适当引用诗句作为证据,这既可以证明你的观点,也可以展示你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思路,你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解答对比阅读的问题,从而在高中语文的古诗鉴赏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可比点——找出两首诗能比较的方向与角度。
可比点,即两首诗用来进行比较的方向与角度。可比点一般在试题的题干,会明确指出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题干中提到的可比点是大方向,真正答题时,需要认真思考,在更细微处找到可比点。
第二步:辨析异与同——辨析两首诗在同一角度上的异同。
明确可比点后,就在这个点上,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诗句,找出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根据考题设计,求同辨异主要在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情感观点等诸多方面。
第三步:评价优与劣——分析异同处的作用、意义或效果。
找出两首诗的异与同之后,需要结合两首诗比较出其中的好处,表达出其作用与效果。
【跟踪训练】
(2019·北京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讲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知识清单)
古诗比较鉴赏是综合性考题。比较即是或求同,或辨异,或求同辨异。这种比较型诗歌鉴赏题,有时是直接提供两首诗歌,要求考生进行比较分析,有时是就所给诗歌,要求考生回忆学过的某一首诗歌,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命题的指向一般比较具体。例如内容情感比较,意象意境比较,语言特色比较,手法技巧比较等。
01形象(人物形象、物象)比较
在高考诗歌对比阅读中,“形象比较” 是高频考点,聚焦 “人物形象” 与 “物象” 两类核心对象,要求考生在精准解读单首诗形象特征的基础上,从 “共性中找差异”“差异中寻关联”,最终落脚到 “形象与主旨的关联”。
(一)人物形象比较
1.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异同比较:
人物形象性格比较需先抓 “共性类别”,再析 “细节差异”,避免标签化。如杜甫《登高》与陆游《书愤》中的诗人自我形象,共性是 “心怀家国的失意文人”,但性格特点差异显著:杜甫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凸显 “沉郁隐忍” 的性格 —— 面对漂泊与病痛,以 “艰难苦恨” 承载悲愁,无激烈呐喊,尽显沧桑中的克制;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则是 “慷慨激昂” 的性格 —— 即便 “塞上长城空自许”,仍以 “气如山” 的豪情抒发壮志,满含不服老的愤懑。
2.人物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人物形象作用比较需紧扣 “与主旨、情感、结构的关联”,分 “自我形象” 与 “他人形象” 两类分析。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的自我形象,与白居易《琵琶行》中 “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琵琶女形象,作用有同有异:共性是 “服务主旨”—— 李白借自我形象直接抒发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的主旨,白居易借琵琶女形象间接表达 “贬谪失意” 的情感,均为情感与主旨的载体;差异是 “作用方式”—— 自我形象是 “直接抒怀的媒介”,通过自身态度、言行直抵主旨;他人形象是 “侧面烘托的工具”,通过琵琶女的遭遇反衬诗人心境,还能串联叙事(如琵琶女的故事推动诗歌情节)。
(二)物象比较
诗歌意象的对比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意象,但是这个意象又具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
分析意象,首先要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诗中景物的内在关系。诗人的情感决定并影响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聚并表现着诗人的情感。
表层特征:关注物象的 “形态、状态、环境” 差异。
同一物象,因 “形态、状态” 不同,传递的意味也不同。例如对比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与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中的 “柳”:二者均为 “送别意象”(共性),但表层特征差异显著 —— 王维笔下的柳是 “雨后新绿”,在 “朝雨”“客舍” 的清新环境中,柳色的 “新” 暗含 “对友人前路的美好祝愿”;柳永笔下的柳是 “晓风残月中的柳枝”,在 “凄清晓景” 中,柳的 “萧瑟” 衬出 “离别后的孤独凄凉”。若忽略 “新绿” 与 “萧瑟” 的形态差异,便无法精准把握物象的情感倾向。
2.深层象征义:结合诗人境遇与主旨,辨析象征差异。
同一物象的象征义,需结合 “诗人境遇、诗歌主旨” 灵活判断。例如对比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与李清照《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中的 “菊”:陶渊明的菊是 “东篱下的菊花”,结合诗人 “归隐田园” 的境遇,菊象征 “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高洁品格”;李清照的菊是 “西风中的黄花”,联系 “佳节思夫” 的主旨,菊的 “瘦” 象征 “相思成疾、孤独憔悴的心境”。二者虽同为 “菊”,但因诗人境遇与主旨不同,象征义从 “高洁” 转向 “愁绪”,对比时需紧扣 “物象与主旨的关联”。
3.文本作用:分析物象在 “抒情、结构” 中的功能差异。
同一物象,在文本中的作用(如 “烘托情感”“串联情节”“呼应主旨”)也可能不同。例如对比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与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的 “月”:二者均以 “月” 抒情(共性),但作用差异明显 —— 杜甫的月是 “故乡的明月”,在 “露白” 的秋夜中,月的 “明” 反衬 “兄弟离散、故乡难归的悲凉”,作用是 “烘托思乡之愁”;苏轼的月是 “千里共赏的明月”,在 “把酒问月” 的情境中,月的 “圆满” 承载 “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作用是 “升华豁达的情感”。分析 “作用差异”,能更深入理解物象与文本的契合度。
【跟踪训练】
(2022·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02意境画面比较
意境的对比鉴赏,主要是对比两首诗的“境”与“意”进行赏析。境即场景、画面;意即情感、情意。
意境比较鉴赏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明确画面特点。
确认画面(氛围)需要用形容词进行确认,如静谧、雄阔等。
界定诗歌画面特点,需用精准形容词锚定氛围,且需结合意象细节避免空泛。例如对比王维《山居秋暝》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田园意境: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画面特点是 “清新静谧”——“明月”“清泉” 的澄澈意象,搭配 “照”“流” 的舒缓动态,用 “清新” 形容景物质感,“静谧” 概括环境氛围,精准勾勒出雨后山林的清幽;孟浩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画面特点则是 “质朴闲适”——“绿树”“青山” 的厚重意象,“合”“斜” 的自然形态,用 “质朴” 体现田园的原生感,“闲适” 传递生活气息。若仅用 “美好” 这类模糊形容词,无法区分二者 “清幽之静” 与 “田园之闲” 的差异,需通过意象细节匹配专属形容词,让画面特点可感可辨。
2.明确情感主旨。
不同的画面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意,同一画面,因诗人不同,创作时代不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意,这是比较鉴赏需要特别注意的。
同一画面因诗人境遇、时代背景不同,承载的情意可能截然不同,对比时需紧扣这一差异。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与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均是 “秋景” 画面:杜甫身处安史之乱后,晚年漂泊,秋景中的 “风急”“猿哀” 传递 “身世悲凉、思乡念亲” 的主旨;陆游处于南宋偏安时期,秋景里 “河东入海”“岳上摩天” 的壮阔,承载 “渴望收复河山、壮志难酬” 的情意。即便同为 “壮阔” 画面,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因乱世枭雄的身份,显 “统一天下的豪情”,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则含 “怀古伤今的旷达”,可见需结合诗人与时代,辨析画面背后的情感主旨差异。
【跟踪训练】
(2025·四川内江三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凉州,也作“梁州”,治所在今天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岑参作此诗时在此地作客。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这首诗的前六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馆悠悠霜满地”相似,但在意境上却有不同,请赏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案】
①岑诗写的是在月光笼照下处处可闻琵琶声的凉州城,突出其宏大繁华、和平安定的特点,透露出的是作者的豪迈气概,是和平安定的盛唐气象。
②范词写的是日落到深夜的边城,笼罩着苍茫凄凉的气氛,在悠扬的羌笛声中透露的是作者思家忧国的怀愫,是萧瑟悲凉、战事频繁的情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岑诗前两句写了“月光”这一意象,三四句写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诗的前四句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五六两句通过“风”“夜”两个意象,写出了西北地区夜晚给人的感受。这六句通过写环境背景,透露出的是作者的豪迈气概,是和平安定的盛唐气象。
范诗中的“长烟”“落日”“孤城”是作者看到的意象,这些意象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边疆萧瑟悲凉,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战事频繁。“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通过悠扬的羌笛声抒发作者思家忧国的情怀。
03内容情感比较
在高考诗歌对比阅读中,“内容情感比较” 是核心题型,既要求考生精准提炼两首诗的 “内容要素”(如事件、场景、意象选择),又需深入辨析 “情感差异”(如情感基调、情感层次、情感来源),最终实现 “内容与情感的联动分析”。
1.内容比较:
内容比较的核心是 “具象化拆解”,需从 “核心事件、场景氛围、意象选择、细节动作” 四个要素切入,先分别提炼单首诗的内容要点,再对比 “要素异同”,尤其关注 “看似相同要素下的细节差异”,避免用 “都写山水”“都写送别” 等模糊表述。
2.情感比较:
错误情感比较需突破 “悲 / 喜” 的浅层判断,从 “情感基调、情感层次、情感来源” 三个维度深入,尤其关注 “同内容异情感”“异内容同情感” 的复杂情况,避免用 “爱国”“思乡” 等标签替代具体分析。
【跟踪训练】
(2025·全国二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省壁①画鹤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鶱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鶱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宋之问诗:诗人借画鹤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感恩和忠诚,同时也流露出希望得到皇帝更多恩宠的心理。侧重政治隐喻,思想境界以忠君颂恩为主,带有封建官僚的价值取向。
②陈子昂诗:诗中处处以鹤自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鹤的描写中,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诗歌侧重人性批判与精神追求,思想境界更具哲理性与超脱世俗的色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宋之问《咏省壁画鹤》思想境界分析:诗中“仙鹤”被赋予“昂藏真气多”的形象,既描绘其姿态昂扬、气质超凡,又暗喻贤才的品格。然而,关键在于“鶱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仙鹤本应展翅高飞,却“不去”,诗人认为是因留恋“恩波”——帝王恩泽。诗人以画鹤隐喻自身,将对皇权的感恩与忠诚直接融入笔下。表面写鹤“恋恩”,实则表达臣子对君主的依附与效忠,甚至隐含渴望持续获得恩宠的心理。这种以“忠君颂恩”为核心的表达,体现了封建官僚对皇权的高度认同,思想境界局限于传统政治伦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与功利性。
②陈子昂《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思想境界:“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以鹤的孤独起舞、孤飞云端,暗喻自身才华出众却无人赏识的寂寞。“自矜彩色重”刻画了鹤对自身美丽色彩的一种自我欣赏和骄傲,而“宁忆故池群”则表明它宁愿不回忆过去在故池中的同伴;这里的鹤其实是有隐喻意义的,结合诗人自身经历,可看作是诗人以鹤自比,暗示自己有着高尚的品格和出众的才华,不屑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体现了一种孤高的气节。结尾“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以鹤渴望振翅江海、长鸣天际却无人倾听,直抒胸臆,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诗以鹤自比,将个人情感与对人性、世态的批判结合。诗人既通过鹤的“独舞”“孤飞”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又借鹤的困境揭露社会对贤才的压抑,思想境界超越个人得失,上升到对人性异化、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哲思,具有超脱世俗的精神高度与深沉的批判意识。
04语言特色比较
在高考诗歌对比阅读中,“语言风格比较” 是易失分题型。考生常陷入 “贴标签” 困境 —— 仅用 “豪放”“婉约”“沉郁” 等笼统词汇概括,却忽略 “同风格下的细节差异” 与 “风格背后的文本支撑”。
1.用词对比:
①词性与情感色彩对比:以 “豪放风格” 为例,李白与苏轼的用词差异明显。二者虽同属豪放,却因用词的 “动态狂放” 与 “静态沉雄” 差异,风格侧重不同。
②炼字效果对比:比如 “沉郁风格” 的杜甫与 “清新风格” 的王维。即便同写 “景”,炼字的 “悲苦写实” 与 “清幽写意”,直接决定风格差异。
2. 句式对比:
①长短节奏对比: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杜甫《登高》的句式差异极具代表性。李白诗多为长短句交错,长句舒展、短句急促,节奏随情感起伏变化;杜甫《登高》则是严整的七言律诗,八句皆为七言,且四联对仗工整,句式规整严谨,节奏沉稳顿挫,完美契合 “沉郁顿挫” 的风格,传递出厚重的悲苦。
②对仗疏密对比:再看婉约派内部,李清照《醉花阴》句式灵活,贴合 “闺中闲愁” 的细腻;柳永《雨霖铃》则几乎无严格对仗,全为散句,节奏舒缓,更显 “离别缠绵” 的柔情。二者虽同属婉约,句式的 “疏对” 与 “散句” 差异,让风格细腻度不同。
3.手法对比:
①修辞选择对比:李贺 “诗鬼” 风格与陶渊明 “田园” 风格的手法差异显著。李贺《雁门太守行》用夸张、比喻,色彩浓烈,手法奇崛浓烈,凸显 “雄浑悲壮” 的风格;陶渊明《饮酒》(其五)则用白描,无复杂修辞,仅勾勒的简单动作,手法质朴自然,营造 “淡泊闲适” 的风格。
②描写方式对比:王维 “诗中有画” 与孟浩然 “田园清淡” 的差异,也体现在描写方式上。王维《使至塞上》是全景式描写,画面雄浑;孟浩然《过故人庄》是近景式描写,聚焦局部场景,画面亲切,描写方式的 “全景雄浑” 与 “近景亲切”,让风格偏向不同。
4. 整体特征对比:
例如对比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与陆游《书愤》:二者均有 “爱国情怀”,但整体氛围差异明显。辛弃疾词用词显悲怆,句式(长短句交错)显顿挫,手法(用典怀古)显厚重,整体氛围是 “悲怆沉郁的爱国”;陆游诗用词显豪迈,句式(七言律诗)显规整,手法(叙事忆旧)显激昂,整体氛围是 “激昂豪迈的爱国”。若仅看 “爱国” 共性,忽略氛围差异,便会错失风格比较的核心。
【跟踪训练】
(2019·全国Ⅲ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惘;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具体到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描绘出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
05手法技巧比较
高考诗歌对比阅读中,“手法技巧比较” 侧重考查考生对 “手法识别、文本适配、效果差异” 的把握。
高频手法类别对比:
1. 修辞手法:
同一修辞手法,因选择的 “具体对象” 与 “诗歌语境” 不同,表达效果截然不同。如对比李白《将进酒》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 “比喻” 手法: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 “天上奔涌的黄河水” 喻 “时光的不可逆”,本体壮阔、喻体宏大,搭配 “不复回” 的决绝,凸显 “狂放中叹时光易逝” 的效果;杜甫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以 “冰冷的铁” 喻 “破旧的布衾”,本体琐碎、喻体质朴,结合 “踏里裂” 的细节,传递 “贫苦中显生活窘迫” 的效果。二者虽同用比喻,但因 “本体喻体的量级差异”“诗歌主旨的不同”,效果从 “豪迈慨叹” 转向 “写实悲苦”。
再如对比李清照《醉花阴》与柳永《雨霖铃》的 “借景抒情”(修辞范畴的情景交融):李诗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 “西风、黄花” 的凄清之景,衬 “相思憔悴” 之情,景与情直接绑定,是 “景随情变”;柳词 “杨柳岸,晓风残月”,以 “杨柳、晓风、残月” 的离别之景,藏 “孤独怅惘” 之情,景中含情却不直白,是 “情随景生”,同是借景,“景情绑定的紧密程度” 差异,让抒情效果更显细腻。
2.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的对比,需关注 “手法在文本中的功能定位”—— 是服务于情节、情感,还是主旨。如对比杜甫《登高》与白居易《卖炭翁》的 “对比” 手法:杜诗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以 “万里”(空间广)与 “百年”(时间长)、“悲秋”(景悲)与 “多病”(人苦)形成对比,核心功能是 “叠加悲苦,强化个人境遇的凄凉”,为 “艰难苦恨繁霜鬓” 的主旨铺垫;白诗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 “衣单畏寒” 与 “愿天寒” 的心理矛盾形成对比,核心功能是 “凸显卖炭翁的悲惨处境”,揭露社会不公的主旨。同是对比,杜诗侧重 “个人悲苦的叠加”,白诗侧重 “社会矛盾的揭露”,功能差异源于主旨不同。
3. 抒情手法:
不同抒情手法,可能为传递相似情感服务,对比时需关注 “手法选择与情感的适配性”。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用 “直抒胸臆”,直接喊出豁达劝慰,适配 “豪迈送别” 的情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用 “间接抒情”,以 “劝酒” 的动作藏不舍,适配 “含蓄牵挂” 的情感。二者虽手法不同,但均为 “缓解送别伤感”,只是因诗人性格(王勃豪迈、王维内敛)与送别场景(长安送友 vs 渭城送友),选择了不同抒情方式,最终殊途同归。
4. 写景手法:
写景手法的对比需紧扣 “如何观景” 与 “如何描景”,同一手法因视角、重点不同,营造的画面感与情感载体功能差异显著。如对比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的 “白描” 手法:王维以 “全景视角” 白描,聚焦 “大漠”“长河” 的广阔空间,用 “直”“圆” 的几何线条勾勒雄浑画面,白描服务于 “凸显边塞的壮阔与孤寂”;孟浩然以 “近景视角” 白描,着眼 “村边绿树”“郭外青山” 的局部场景,用 “合”“斜” 的自然形态传递亲切氛围,白描服务于 “烘托田园的闲适与温馨”。再如对比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的 “动静结合”:杜诗以 “山河在” 的静景衬 “草木深” 的静中藏乱,凸显破败;白诗以 “莺争”“燕啄” 的动景衬 “暖树”“春泥” 的静景,显生机,动静结合的 “侧重差异” 直接适配不同情感主旨。
【跟踪训练】
(2022·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4.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 和 ,寄寓鉴戒之意。
5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
4勤政楼 千秋节
5.情感不同:
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
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可见此诗也是通过写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情感:
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
再看写法:
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
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对比阅读,难度最大而且考查频率较高的是内容情感比较和手法技巧的比较。
01内容情感比较
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对比阅读,尤其是内容情感的比较,是考查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诗歌能力的重要方式。
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中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志。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
其方法如下:
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时代背景与个人境遇是解读情感差异的 “根”,同一内容因背景境遇不同,情感指向截然不同。如杜甫《春望》与陆游《示儿》同写 “家国”,杜甫身处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亲人离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残破之景,寄托 “对战乱的悲痛、对亲人的牵挂”;陆游处于南宋偏安时期,临终前仍未见中原收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的叮嘱,满含 “对国土沦陷的愤懑、对统一的执念”。再如李白早年《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因未经历重大挫折,情感是 “怀才不遇却充满希望”;晚年《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因一生漂泊、理想落空,情感转为 “壮志未酬的悲凉与不甘”,境遇变化直接导致同一 “壮志” 内容的情感差异。
2.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诗歌类型(如送别诗、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有其情感共性,但同一类型下仍有差异,需结合类型特征与文本细节辨析。如送别诗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 “豪迈送别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突破传统送别诗的伤感,传递 “豁达宽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属 “含蓄送别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 “劝酒” 细节,藏 “不舍与牵挂”。怀古诗中,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借历史抒发 “怀才不遇的感慨”;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历史表达 “壮志未酬的愤懑”,同一类型因诗人性格与诉求不同,情感侧重各异。
3.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全诗内容是情感的 “载体”,需通过意象、手法、关键句整体把握主旨,避免孤立解读某一内容。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单看 “悲秋” 易误判为 “单纯的秋日伤感”,结合全诗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可知主旨是 “晚年漂泊的悲苦、对身世的感慨”,“悲秋” 只是情感的触发点。再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单看 “秋景” 易归为 “秋日闲愁”,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的生活场景与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的主旨句,可明确情感是 “对田园闲适的喜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需以全诗主旨为纲,解读内容与情感的关联。
【跟踪训练】
(2025·广东惠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归①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释】①本诗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诗人大历元年后逗留夔州期间所作,一说是诗人在大历三年作于湖北省公安县。
本诗尾联与作者的另一首诗作《登高》的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同:①都有年事已高的伤感。《暮归》直言年过半百,《登高》则用“繁霜鬓”来指年迈。②都有世事不如意的感慨。《暮归》是直接感慨“不称意”,《登高》用“艰难苦恨”来表达。
异:①《暮归》结句写出了诗人的无奈、无聊。面对年事已高,事不称心,干脆不理,外出看云;②《登高》尾联抒写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情怀。世事艰难,造成生活艰苦、潦倒不堪,诗人带着对时事的伤感,心生对国家的担忧。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对比鉴赏能力。
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的句子各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秋箱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暮归》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后四句转入抒情,描写羁旅生活的寂寞无聊。两首诗相同都有年事已高的伤感,都有世事不如意的感慨。不同点,《暮归》尾联“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登高》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02手法技巧比较
(一)考查方式:
比较两首诗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确认使用了哪些技巧,相同技巧与不同技巧。
比较两首诗的表达技巧,需先逐一拆解单首诗的技巧类型,再区分 “共性技巧” 与 “个性技巧”,避免遗漏或误判。例如对比李白《将进酒》与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相同技巧是 “夸张” 与 “借景抒情”—— 李白以 “黄河之水天上来” 夸张写黄河壮阔,苏轼用 “大江东去” 夸张抒历史沧桑;二者均借 “江河之景” 承载情感。不同技巧在于 “用典” 与 “抒情方式”:李白未用典,以直抒胸臆(“天生我材必有用”)显狂放;苏轼善用典(“周公瑾”“小乔初嫁”),借怀古间接抒情。再如王维《山居秋暝》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相同技巧是 “白描”(王诗 “明月松间照”、孟诗 “绿树村边合”),不同技巧是王维用 “动静结合”(清泉流、浣女归),孟浩然以 “近景勾勒” 显田园亲切,需精准定位同异。
二是表达技巧的作用,则重于从表情达意方面考虑。
分析技巧作用,需紧扣 “如何服务情感与主旨”,避免孤立谈技巧。如李白《将进酒》的 “夸张”,既放大黄河的壮阔气势,又强化 “时光易逝、及时行乐” 的狂放情感;苏轼《念奴娇》的 “用典”,借周瑜的英气反衬自身 “早生华发” 的怅惘,让怀古伤今的情感更含蓄深沉。王维《山居秋暝》的 “动静结合”,以 “清泉流” 的动衬 “明月照” 的静,凸显田园的清幽,服务 “向往归隐” 的主旨;孟浩然《过故人庄》的 “白描”,用 “鸡黍”“桑麻” 的质朴场景,传递 “田园交往的闲适”,让情感更贴近生活。技巧作用的差异,最终都指向 “情感表达的精准度” 与 “主旨呈现的深度”。
(二)解题方法:(400字)
1.第一步 “逐诗拆解,精准归类”。
先分别精读两首诗,圈画关键语句,按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用典、动静结合等)、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分类梳理技巧。如读李白《将进酒》,标记 “黄河之水天上来”(夸张、借景抒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抒胸臆);读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标记 “大江东去”(夸张、借景抒情)、“周公瑾”(用典),避免因技巧类别混淆导致漏判。
2.第二步 “同异比对,明确维度”:将两首诗的技巧列表对比,先提炼 “共性技巧”,如上述两诗均用 “夸张”“借景抒情”;再聚焦 “差异技巧”,如李白无 “用典”、苏轼无 “直抒胸臆”。比对时需紧扣文本细节,不凭印象归类,如王维《山居秋暝》“清泉石上流” 是 “动静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无此特征,需精准区分。
3.第三步 “关联情感,分析作用”:结合诗歌主旨与情感,说明技巧的表达效果。共性技巧需析 “同技巧异作用”,如李白 “夸张” 强化狂放,苏轼 “夸张” 凸显沧桑;差异技巧需析 “异技巧同目的”,如李白 “直抒胸臆”、苏轼 “用典”,虽手法不同,均服务于 “抒发人生感慨” 的核心。最终以 “技巧 + 文本 + 情感” 的逻辑串联答案,确保分析不脱离诗歌语境。
【跟踪训练】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教考衔接比较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在高考诗歌对比阅读中,考生主要会陷入下面两大误区:
01对“异”没有清晰界定
比较型诗歌阅读题,有时是直接提供两首诗歌,要求考生进行比较分析,有时是就所给诗歌,要求考生回忆学过的某一首诗歌,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命题的指向一般比较具体。但是考生常犯的错误是答非所问,对试题中要求区分的“异”没有清晰的界定。
(一)问题表现
1.比较角度模糊,偏离命题指向。
考生未紧扣题干明确要求的比较角度(如情感、手法、意象、语言风格等),而是泛泛而谈两首诗的 “整体不同”,缺乏针对性。例如题干要求比较 “情感差异”,考生却大量分析 “修辞手法的区别”;或题干限定比较 “某一意象的内涵差异”(如两首诗中的 “柳”),考生却笼统阐述 “意象运用的不同”,未聚焦核心意象,导致答案与命题指向脱节,出现 “答非所问” 的基础错误。
2.“异” 的界定笼统,缺乏细节支撑。
考生虽能意识到需区分 “差异”,但仅给出 “情感不同”“手法有别” 等模糊结论,未结合诗歌文本细节(关键词、意象、典故、场景等)具体阐释 “哪里不同”。例如比较两首送别诗,仅说 “甲诗情感悲伤,乙诗情感豁达”,却未说明甲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 的不舍细节、乙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豪迈依据;或比较手法时,只说 “甲诗用了比喻,乙诗用了对比”,未指出比喻的本体喻体、对比的具体对象,使 “差异” 沦为空泛表述,无法体现对诗歌的深度解读。
3.混淆 “异同” 关系,遗漏 “异” 的核心。
部分考生在答题时,过度侧重两首诗的 “相同点”,或在分析中穿插大量共性内容,挤占 “差异” 的阐述空间;甚至将 “相同点” 误作 “差异点”,或在对比中因对某首诗理解偏差,导致 “异” 的界定错位。例如题干要求比较 “两位诗人对归隐态度的差异”,考生却先花大量篇幅分析 “两首诗都写了山水之景”,再简略提及态度不同,且未明确 “甲诗是被迫归隐的无奈,乙诗是主动归隐的闲适” 的核心差异;或误将甲诗 “借景抒情” 的手法,当作与乙诗 “直抒胸臆” 的差异,实则两者均用了借景抒情,真正差异在于 “景的苍凉与明快”,最终因对 “异” 的核心判断失误,导致答案偏离要求。
(二)应对策略
1.辨别异同,知同辨异。比较型诗歌阅读题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或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考生在答题时,可以从题干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2具体策略。
①内容、情感比较。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要读懂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歌的标题,标题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作者境遇、心情的不同,也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注意诗歌中的意象,诗歌往往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歌的末尾句,古人在写诗歌时常常卒章显志。
②意象、意境比较。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感的组合。意就是作者的情感,象即诗歌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具体语句相关,意境与诗歌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诗歌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在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③语言赏析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时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最后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等;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④手法、技巧比较。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既要熟知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的基本知识,也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跟踪训练】
(2016·全国三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14.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5.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案】
14.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15.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
14.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这一知识点。
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此题是两问,第一问表明观点,第二问分析观点,分析时要结合诗句内容,结合语境。如用“弱”“昏”,抓住“尚”“犹”,可以理解为:臂力虽然衰弱了,“尚嫌弓力软”还是感觉弓的劲头不够,“眼昏犹识阵云高”两眼虽然有些昏花,但还是能排兵布阵,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虽然发现自己身体的衰老,但不服输,还想冲锋陷阵,报效国家。而用“健”“明”,可以结合“三十年前”,知道作者此时已经年老,但他感觉自己依然是“臂健”“眼明”,与三十年前没有什么区别,身体如此,精神、志向也如此,未曾改变过。
15.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这一知识点。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了,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注解“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作者曹翰是宋朝初年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他的诗不以雕章琢句取胜,留给人深刻印象的是那种深沉浓烈的报国情怀。分析时抓住诗歌中“三十年前”“臂健”“眼明”“昨夜”“羞睹”“旧战袍”带有的感彩。
02缺少规范意识,对异同分析不够深入
(一)问题表现
缺少规范意识主要体现在答题逻辑混乱与表述不严谨:考生常不分 “同”“异” 维度,将二者混为一谈,如分析 “情感异同” 时,既说 “均抒思乡情”,又穿插 “甲诗悲苦、乙诗豁达”,未明确分层;还常省略 “文本依据”,仅说 “手法不同”,却不指出甲诗用比喻、乙诗用对比的具体诗句。分析不深入则表现为 “停留在表面特征”:如对比意象时,只说 “均用‘月’”,不深挖教材中 “月” 表思乡(如《静夜思》)与考题中 “月” 表孤寂的差异;对比情感时,仅贴 “爱国”“闲适” 标签,不拆解甲诗爱国源于 “戍边经历”、乙诗爱国源于 “临终遗愿” 的深层区别,导致异同分析浮于表面,无法贴合命题对 “深度解读” 的要求。
(二)应对策略
树立规范意识,从形象、语言、技巧、情感等角度,按照以下解题方法进行比较。
题 型 突 破 比较 形象 (意象) 释义 对于诗歌形象(意象)的比较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形象(意象),但是这个形象(意象)又拥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
解题 方法 分析形象(意象),首先要把握全诗(词)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把握诗(词)人情感和诗(词)中景物的内在关系。诗(词)人的情感决定并影响着诗(词)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聚并表现着诗(词)人的情感。不能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南辕北辙
比较 诗歌 语言 比较两首诗歌 一首诗歌不同版本的比较
释义 许多诗歌中一些特别的词语,通常使整首诗歌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不同的诗歌有时也会运用同一个词语,但是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及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其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古诗词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词)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词)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
解题 方法 ①明确所炼之字(词)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所写内容。 ③分析这个字(词)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 ④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 ①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修辞手法更有表现力。 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③从表达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比较 表达 技巧 释义 不同的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会有所侧重,表达技巧作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在具体运用上也有异同
解题 方法 ①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目是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点”。 ②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 ③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④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比较 感情 态度 释义 不同诗(词)人的不同作品中或者同一诗(词)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志。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
解题 方法 ①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 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词)人所表达的感情。 ③结合全诗(词)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跟踪训练】
(2025·安徽池州一模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泛湘江①
张孝祥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②。
【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因谗言落职后,张孝祥从桂林罢官北归,此词正是他北归途中在湘江上泛舟时的作品。②渠,同“遽”,急遽;央,尽。
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高洁的品质也有鲜明体现。请结合词作,分析两首词在展现这种高尚人格时,运用的手法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
①同: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本词以“蝉蜕”来写自己的不染尘埃,《过洞庭》以“肝肺皆冰雪”来写自己的品质高洁。
②异:本词多处化用屈原、庄子的典故,既是对屈原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的赞美,又借以显露出豁达自适的心情;《过洞庭》则是借景抒情,上片通过描写月色湖光美景表现词人光明磊落的高尚人格,下片意转激昂,表达词人超脱的人生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同: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在《水调歌头 泛湘江》中,“蝉蜕尘埃外”一句,词人以 “蝉蜕”作比,蝉蜕象征着脱离尘俗,词人借此来表达自己不沾染尘世的污浊,具有高洁的品格。在《念奴娇 过洞庭》中,“肝肺皆冰雪”运用比喻,将自己的肝肺比作冰雪,形象地写出自己内心的纯净、品格的高洁,就如同冰雪一样晶莹剔透,没有丝毫的杂质。所以两首词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展现词人的高尚人格。
②异:《水调歌头 泛湘江》多处化用典故。如“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化用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以制作荷衣、佩戴兰佩等行为,表达自己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同时也暗示自己如同屈原一样身处浊世却不同流合污;“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通过“九歌”“三闾”等与屈原相关的元素,赞美屈原的高尚品格和伟大作品,同时也借屈原的遭遇和精神来表明自己的心境,显露出一种豁达自适的心情。
《念奴娇 过洞庭》借景抒情。上片“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等句子,描写了中秋时节洞庭湖广阔平静、月光皎洁的美景,词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以景衬人,表现出自己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高尚人格;下片“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词人在这样的情境下,意兴激昂,通过想象自己舀尽西江之水、以北斗为酒器饮酒,邀请世间万物作宾客等场景,进一步表达了自己超脱尘世、豁达豪迈的人生观,而这种人生观也是其高尚人格的体现,这些都是借景抒情的体现。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主观题,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诗歌比较鉴赏解题法
(一)提问方式
1.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给出一首诗词和学过的课本上的诗词篇目或诗句,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3.给出一首词,对其上下片感情、手法等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4.辨析一首诗词不同版本各自的妙处。
(二)答题思路
1.深入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要深入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等。只有对每首诗都有深入的理解,才能进行有效的对比。
2.找出诗歌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找出诗歌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共性可能包括相同的主题,相似的情感,类似的语言或表达技巧等。差异可能在于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诠释,情感的差异,语言或表达技巧的差异等。
3.分析共性和差异的原因。
分析共性和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诗人的个人经历,社会和历史背景,诗人的审美观念,诗人的语言习惯等。
(三)答题技巧
1.明确题目要求。
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对比的是什么,可能是主题,也可能是情感,也可能是语言或表达技巧。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对比。
2.有条理的组织答案。
在答题时,要有条理的组织答案。可以先写出共性,然后写出差异,最后分析原因。或者可以按照诗歌的顺序,先写一首诗,然后写另一首诗,最后进行对比。
3.引用诗句。
在答题时,要适当引用诗句作为证据,这既可以证明你的观点,也可以展示你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思路,你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解答对比阅读的问题,从而在高中语文的古诗鉴赏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可比点——找出两首诗能比较的方向与角度。
可比点,即两首诗用来进行比较的方向与角度。可比点一般在试题的题干,会明确指出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题干中提到的可比点是大方向,真正答题时,需要认真思考,在更细微处找到可比点。
第二步:辨析异与同——辨析两首诗在同一角度上的异同。
明确可比点后,就在这个点上,结合两首诗的具体诗句,找出两首诗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根据考题设计,求同辨异主要在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情感观点等诸多方面。
第三步:评价优与劣——分析异同处的作用、意义或效果。
找出两首诗的异与同之后,需要结合两首诗比较出其中的好处,表达出其作用与效果。
【跟踪训练】
(2019·北京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