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 06讲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练习)目录01课标达标练 202核心突破练 703真题溯源练 11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题李次云窗竹白居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题子瞻墨竹黄庭坚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物出无象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注】 ①无象: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②老斫轮:斫轮老手。《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诗和黄诗都以竹作为写作对象,题材并不相同,前者是咏物诗,后者是题画诗。B.白诗前两句突出竹子的实用性,用词浅显,“不用”“不须”巧设悬念,引出下文。C.黄诗第一句“眼入毫端”表现东坡聚精会神;“写竹真”,即画出的墨竹形态逼真。D.白诗“留向纷纷雪里看”与黄诗“枝掀叶举是精神”中的“竹”的精神内涵相同。[答案] D [解析] D项,“精神内涵相同”错误。白居易诗突出竹子的内在品质,黄庭坚诗强调画中之竹的生机活力。★ 2.这两首诗中,竹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①白居易诗借竹写志,表面写竹,实际写人,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品质的向往和追求。②黄庭坚诗中的画中之竹形神兼备,展现了苏轼高超的绘画技艺,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精深造诣的赞美之情。[解析] 第一首属于咏物诗,这类诗最大的特点是借物抒怀,需要我们通过把握物的特点来体会它的象征意义,这样我们就会关注到后两句“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以对比来突出竹的凌雪傲寒,用竹来象征诗人对这一高贵品质的向往与追求。第二首是题画诗,这类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等。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诗中赞美了画中竹的形象逼真,有气韵、精神,由此赞美了苏轼绘画的技艺高超。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试题。鹭 鸶杜 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鹭 鸶罗 隐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答案】C 【解析】C项,“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理解错误,应理解为“鹭鸶不要向人们夸耀自身的洁白”。★2. 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杜诗运用了白描和比喻的手法,运用白描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还把鹭鸶比作飘舞在晚风中的朵朵梨花,突出了鹭鸶的洁白和美丽。②罗诗运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写鹭鸶虽有“素白”的外表,却有“羡鱼”的内心,突出了鹭鸶的庸俗和道貌岸然。【解析】杜诗中“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写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运用了白描手法,勾勒出了鹭鸶“雪衣公子”的形象,诗人的迷恋之情也寓于其中了。“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写鹭鸶因受惊而飞起,背对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从诗中可知,此处是描写鹭鸶的群体形象,突出其洁白美丽、轻灵自由的特点。罗诗中“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向人夸”运用拟人手法,“夸素白”和“羡鱼心”形成对比,讽刺那些贪婪而又标榜自己的人。道貌岸然,衣冠楚楚,但灵魂未必像衣衫那么素净,心底未必如面容那般慈和,虽然像鹭鸶有“素白”的外表,但也如鹭鸶那样,“羡鱼心”比谁都来得厉害。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算 山①陆龟蒙②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馀骑骋龙媒③。何如今日家天下,阊阖④门临万国开。【注】①算山:位于今浙江宁波附近。②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③龙媒:骏马。④阊阖: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朝廷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写算山一带险固的地理形势,接着点出唐末的藩镇借此有利地势割据一方的时局。B.颔联叙述周瑜用计谋大败曹军的史实,“清宵定”与“白昼灰”对举,表现了曹军覆灭之快。C.颈联承接上联,写东吴政权从三千骑起家、延续五十八年的历史,为结尾抒发感慨做铺垫。D.尾联卒章显志,期盼唐王朝再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繁荣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统一的渴望。【答案】A 【解析】曲解诗意,“唐末的藩镇借此有利地势割据一方的时局”有误,应指历史上的孙权割据。★ 2.本诗与李白《蜀道难》都有对山川险固的描写,请分析这两首诗相关描写的意图有何异同。【答案】相同点:两诗写险固山川,都意在表明其有军事意义,可据险而守。不同点:①陆诗的描写意在引出历史上在此盘踞的孙吴政权;李诗的意图是警醒当朝统治者提防有野心的军阀割据作乱。②李诗写山川之险还为了突出蜀道艰险难行,表达对奇险自然的赞叹,提醒友人早日还乡;陆诗无此意图。【解析】本诗首联先写算山一带险固的地理形势,接着点出历史上的孙权借此有利地势割据一方的时局。《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蜀中要塞剑阁,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此两诗写险固山川,都意在表明其有军事意义,可据险而守。本诗描写险固山川,意在引出历史上在此盘踞的孙吴政权;李诗“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意图是警醒当朝统治者提防有野心的军阀割据作乱。李诗下文“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突出蜀道艰险难行,表达对奇险自然的赞叹,提醒友人早日还乡。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南宋) 艾可叔①舟在中流进退难,发虽种种此心丹。死为元亮终书晋,生是留侯本事韩。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②日日看。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②投簪:“簪”,固冠用的簪子;借代弃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船在水中的进退两难暗示自己仕途的进退两难,虽然老迈但赤诚之心没有改变。B.颔联借用陶渊明和张良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终究不愿入仕元朝。C.颈联写人身处穷困、地位低下却无忧是因能坚守道义,遭遇流离时最幸运的是没做官。D.诗人在江南被元占领以后便没有再做官,他借此诗表达离开官场后内心的失落与伤感。【答案】D【解析】“表达离开官场后内心的失落与伤感”错,借此诗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以及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 2.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与本诗中的“岁寒谁似东篱菊”,都写了“菊”,试分析两句在表达意义上的异同之处。【答案】同:两句中的“菊”在意义上都指向隐居。异:①《归去来兮辞》通过描写小院中依旧保持原来风貌的菊花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抒发了自己抵家归隐时的欣喜;②本诗则通过“东篱菊”表现了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解析】本诗“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日日看”意思是,岁寒时节只有菊花盛放,让人日日欣赏留连。“东篱菊”典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代指隐居;结合作者生平思想和“投簪”“借代弃官”来理解,诗人在江南被元占领以后便没有再做官,借“东篱菊”表现了国家灭亡后归隐田园的无奈与伤感。陶潜的《归去来兮辞》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随世俗的精神情操。“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代指隐士所居。“松菊”象征着正直与高洁,是陶渊明正直、高洁形象的代表;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诗人借“松菊犹存”表达自己坚贞的节操,抒发了归家时的喜悦之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宋】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①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②,杜若③满芳洲。【注】①沉累:指屈原。②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③杜若;一种芳草。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绘出洞庭湖的美好风光,君山暮霭萦绕,沅湘两岸草木葱茏,境界阔大高远。B.从日落西山到缺月升空,词人凭栏久立,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C.下阕开头五句运用夸张、反问、排比等手法描绘岳阳楼的雄伟,跌宕飞动,为下文抒情张本。D.词人因屈原展开联想,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尾句以景结情,意蕴悠长。【答案】B【解析】“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错,词人自称“倦游客”,指仕宦不得意而思退归,并非旅途劳累;长久地“倚栏杆”也没有体现愉悦之情。★ 2.在文学的殿堂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月亮的光华。请分析本词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月”这一意象审美意味的不同。【答案】①月之情状不同。一为春天的弯月,一为秋天的将圆之月。②描写手法不同,本词写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运用比喻手法;《过洞庭》中“素月分辉”讲明月把自己的光辉分给洞庭,运用拟人手法,“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③营造意境不同。本词借缺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阕抒发作者的离忧做铺垫;《过洞庭》情景交融,水月之澄澈即是词人心灵之澄澈,表现了词人的磊落胸怀。【解析】本词“缺月挂帘钩”写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缺月”即残月,描写春天的弯月形象。这是运用比喻修辞,以高挂的“帘钩”比喻一弯残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阕抒发词人心境的悲凉创设了氛围,营造了意境。《过洞庭》写的是中秋之月,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运用拟人修辞,把月亮人格化,写出月亮的多情。“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是说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表里俱澄澈”情景交融,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最后从月的情状、描写手法和营造意境等角度总结出不同点。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 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塞上听吹笛高 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两首诗中听的笛曲均为《梅花落》;“梅花何处落”将“梅花落”拆开,中间嵌入了“何处”两个字。B.“一为迁客去长沙”让人联想到贾谊因指责朝政受到谗毁而贬官长沙,此句是诗人以贾谊的不幸自喻。C.这两首诗都是按照闻笛生情的顺序来写的;情感都感而不伤,展现了盛唐人胸中澎湃的豪情。D.李白捕捉“西望”的典型动作抒情;高适诗开篇两句写边塞之景,营造了一种和平宁谧的氛围。[答案]C [解析] C项,“都是按照闻笛生情的顺序来写的……展现了盛唐人胸中澎湃的豪情”错误。李白诗先有情,再听乐曲,感到格外悲凉,且李白诗是思乡诗,无法体现豪情。★ 2.这两首诗第三、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从视听转化的角度,对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进行赏析并指出这两首诗抒发的不同感情。(6分)[答案] 两首诗都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感受,李白诗由听觉诉诸视觉,高适诗由听曲而心想形状。李白诗,江城五月并无梅花,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从而有力地烘托了迁谪之意和去国之情。高适诗,听到《梅花落》,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花色与花香洒满关山,表达了战士的思乡之情。[解析]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诗句采用通感手法,把听觉的《梅花落》笛声转化为视觉的“梅花”之景来描述,假借笛曲名《梅花落》中的梅花,想象梅花纷纷飘落的凄清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花色与花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由听曲而心想形状,再以设问出之,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战士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综上可知,两首诗都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感受,李白诗由听觉诉诸视觉,高适诗由听曲而心想形状。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木末王安石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缲[注]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 缲:同“缫”。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一、二两句描写北山烟雾迷蒙、南涧流水清凉的景象,意境幽远冷寂。B.王诗三、四两句以“白雪”喻蚕丝,以“黄云”喻成熟的稻麦,形象贴切。C.杨诗写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冒雨插秧,紧张忙碌,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D.两诗语言各具特色,王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杨诗善用口语,明白晓畅。[答案] A [解析] A项,“意境幽远冷寂”说法错误,《木末》一诗描写了田野风光。首两句状写山与水,“木末”即树梢,“冉冉”迷离的样子,“泠泠”写水声清越、水流清凉,山姿水态被作者描绘得有声有色,动静相宜,整个意境清丽幽远而不乏生机,故意境“冷寂”的说法是错误的。★ 2.两诗都写到农事活动,但蕴含的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答案] ①同:两诗都表达了对农事的关切与对劳动的赞美。②异:王诗重在表达对既有收成的喜悦与对未来丰收的憧憬,杨诗重在表达对农人辛苦劳作的悯恤与对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的赞美。[解析] 相同点:两诗都写到农事与劳动的场景,王安石把蚕丝比作“白雪”,把成熟的稻麦比作“黄云”,凸显出农家劳动成果之美;杨万里则连用“抛”“接”“拔”“插”等动词以及“兜鍪”“甲”等喻体,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封建士大夫们对农事的关切与对劳动的赞美。这是两诗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不同点:《木末》三、四句在场景描写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缲成白雪”“割尽黄云”为诗人看到眼前“桑重绿”“稻正青”一派田野风光、满目葱茏后的想象之景。彼时家家户户正为缫丝、收割而忙里忙外,表达了诗人对既有收成的喜悦,而此时鲜绿的桑叶重新挂满枝头,稻苗正在田野里茁壮成长,诗人对未来丰收的憧憬之情跃然纸上。《插秧歌》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借此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所以《插秧歌》对农家的感情则更为复杂,既表达了对他们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的赞美,又饱含着对他们辛苦劳作的怜悯与体恤。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华州太守花园徐 积南园花谢北园开,红拂阑干翠拂苔。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和毛君州宅八咏·凤凰山苏 辙山川蟠踞偶成形,威凤低回久未行。更种梧桐真可致,高飞性似伯夷清。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积诗着重描写了园中的花卉,在对比中巧妙地表现花叶的错落之貌。B.苏辙诗妙用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山川“蟠踞”之势,形如徘徊低飞的凤凰。C.徐积诗和苏辙诗都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第三句“转”出一层新的诗意。D.徐积诗和苏辙诗都虚实结合,既写眼前的景象,又写想象中飞翔的凤凰。[答案] A [解析] A项,“对比”错误,徐积诗前两句写的是华州太守的花园种了很多花,南园的花落了北园的花又开,红花轻拂栏杆,绿叶轻拂青苔,由此可见诗人表现花叶的错落之貌时并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 2.两首诗均写到了“种梧桐”,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答案] ①徐积诗表达的是对华州太守可以广纳贤才的期待。②苏辙诗表达的是对毛君清高品德的赞扬。(意思对即可)[解析] 解答此题,重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徐诗写的是华州太守的花园中花卉很多,相比于争相盛开的花花草草,诗人最欣赏的却是梧桐,诗人劝太守多种些梧桐,等梧桐长大,就能够招引凤凰陆续来这里栖息了。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多比喻贤才择主而侍,因此古人常以凤凰比喻贤才。徐诗中诗人劝太守多种些梧桐来招引凤凰,暗含着对华州太守可以广纳贤才的期待。苏诗是一首和诗,前两句写毛君所居之地的环境,描绘出山川“蟠踞”之势形如徘徊低飞的凤凰,“更种梧桐真可致”写如果再栽种上梧桐真可以招引来凤凰,“高飞性似伯夷清”将凤凰的品性与伯夷的高沽品性相媲美,表面上赞美凤凰性之“清”,实际上是在赞美和诗的对象、居于凤凰山的毛君的清高品性。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泫然有感[注]陆 游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注】 本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诗人闲居山阴。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年间的四京、二十三路为标准,分路记载府、州等的户口、乡镇等信息。泫然:流泪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泫然”一词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B.首联写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答案] C [解析]C项,“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愁生新雁寒初下”中的“愁”字已表明诗人内心所感,即“哀愁”。★ 2.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都有拼搏精神。异:本诗中的“书生”指诗人自己,诗歌展现了一个年己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形象,《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革命青年。[解析] 首先分析两个“书生”形象的相同之处,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来看,本诗中的“书生”想驱逐敌人,建功立业,从《沁园春·长沙》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来看,毛泽东词中的“书生”想担起国之重任,激浊扬清,由此可见,两个“书生”形象都是有理想、有抱负,具有拼搏精神的爱国者。然后分析其不同之处,对比本诗中的“行年七十初心在”和《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可知,两个“书生”形象在年龄、身份上存在不同,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位年己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毛泽东词中的“书生”是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革命青年。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李羽处士故里温庭筠柳不成丝草带烟,海槎①东去鹤归天。愁肠断处春何限,病眼开时月正圆。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潺。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二篇②。【注】 ①海槎:神话传说中能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②南华第二篇:即庄子的《齐物论》,阐述了等生死夭寿、是非得失之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交代了地点、事件及朋友的姓名、身份,“故墅”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B.首联第二句“鹤归天”三字以鹤喻友,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暗指朋友仙逝。C.颈联以物写人,写花之有情怅惘伤感与水之无情潺湲流淌,一正一反对比鲜明。D.诗人虽然用庄子“齐死生”的观念劝慰自己,但终究难以消除内心的无限悲情。[答案]D[解析]A项,“‘故墅’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说法有误。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的是“亡友”二字,“故墅”指过去的居处,不能体现悼亡之意。B项,“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说法有误。“鹤归天”不是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而是借典想象之景。C项,“对比鲜明”说法有误。颈联意为:花好像含情,为主人的逝去而怅惘不已;水若无情,就不会这样为主人的逝去而日夜呜咽。两者不是对比。故选D。★ 2.本诗中的“病眼开时月正圆”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 相同处:都借月抒情,表达悲伤之意。不同处:①“月正圆”是乐景,属以乐景衬哀情;②“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是以哀景衬哀情。[解析] 首先,在意象上,“明月夜”和“月正圆”都出现了典型的“月”这一意象。在表达情感上,本诗是为悼念亡友李羽处士而写,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为悼念亡妻而写,因此,两者都借月抒情,表达悲伤之意。本诗中,对“月”的描写是“月正圆”。圆月常常有花好月圆人团圆之意,而此时此刻面对这一轮象征团圆的明月,故友却已离世。两相对比,更让人悲痛。因此,本诗“月正圆”是乐景,属以乐景衬哀情。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明月夜,短松冈”是结尾句,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妻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词人亦不免肝肠寸断。所以,“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是以哀景衬哀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9分)水调歌头·多景楼①陆 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③。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④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注】 ①这首词作于陆游镇江通判任上,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宴游,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徐州:这里指镇江,东晋南渡,曾以徐州治镇江。③貔貅:猛兽,喻指勇猛的战士。④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由“江左”而“古徐州”,由“连山”而“危楼”,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最后点题。B.下阕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从历史过渡到了现实的生活情景,叙写这次宴游。C.“古愁”启“襄阳登览”,“今愁”慨言当前。古今之愁纷至,词人心有不平却并不灰心。D.词人借羊祜典故劝勉同来登楼的镇江知府,希望他及早为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功勋。[答案]A [解析]A项,“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错,应是由远到近。2.本词与姜夔《扬州慢》开篇同样是从地理形势写起的,但两首词在气象和情韵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 ①本词开篇由广阔空间着笔,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一片苍莽,气象宏大;《扬州慢》开篇用笔从容平缓,追溯扬州昔日的盛况。②本词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昂扬慷慨;《扬州慢》则用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凄凉,萦绕着伤悲气息。③本词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在悲壮中蕴含着雄健之气;而《扬州慢》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表达了黍离之悲。[解析] 本词开篇“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前四句从广阔的空间范围、地理方位着笔,由江左而徐州,由群山而北固,然后落在高高的多景楼上。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如画山峰相连,历历尽收眼底,四周云雾缥缈,恍若置身仙境。由广阔空间着笔,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一片苍莽,气象宏大。《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开篇用笔从容平缓,追溯扬州昔日的盛况。本词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往事忆孙刘”以如画连山为背景,联想三国时的孙权和刘备,昂扬慷慨。《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与“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在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本词“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像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寄予一片希望。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在悲壮中蕴含着雄健之气。而《扬州慢》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看到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破败景象;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表达了黍离之悲。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试题。(9分)山 行[唐]杜牧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山 行[宋]罗与之烟草凄迷露未晞,一筇【注】伴我立晴晖。丹枫虽老犹多态,散作漫山野蝶飞。【注】 筇:竹杖。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牧诗前两句空间跨度大,适度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人陶醉之情溢于言表。B.罗与之诗次句,诗人倚杖观望,在晴天丽日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兴致勃勃,神采奕奕。C.杜牧诗以“迷”字,折射出山景之美;罗与之诗以“迷”字,直接描绘出山景迷蒙之态。D.两首诗都突出移步换景,强调以视角变化来切换所见风景,曲折有致,耐人寻味。[答案] D [解析] D项,“移步换景”错。“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两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都是固定视角来描写。杜诗的“碧水桥东”和罗诗的“晴晖之处”。2.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山行者的情志的?请分别结合诗的第三、四句赏析说明。(6分)[答案] ①杜诗使用叠词“潇潇”“落落”,分别将“短发”与“暮雨”、“长襟”与“秋风”关联,人景相融,形成双关,表现出诗人虽鬓发稀疏、独立风雨却沉迷美景、泰然处之的超然气质。(或“表现出诗人虽沉迷美景却遭遇风雨的凄冷感受与落寞心境”。)②罗诗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将凋落的枫叶看作漫山飞舞、充满生机的蝴蝶,表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老当益壮、洒脱乐观的浪漫情怀。[解析] 由杜诗“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可知,第三、四句对仗工整,短发对长襟,潇潇对落落,暮雨对秋风,人景相融,形成双关。这两句诗写出诗人山行时突然遭遇暮雨秋风,稀疏的短发裸露在夜晚的小雨中,身上的长衫被秋风吹得随风飘摇,表现出诗人虽鬓发稀疏、独立风雨却沉迷美景、泰然处之的超然气质。由罗诗“丹枫虽老犹多态,散作漫山野蝶飞”可知,罗诗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将凋落的枫叶看作漫山飞舞、充满生机的蝴蝶,表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诗用“老”称凋谢辞树的枫叶,用“虽”作转折,言其老而还能表现出新的姿态来:化为野蝶漫山翻飞。由枫联想到蝶,诗人呼应不同经验,虚实相融,加大了形象密度,突出了主体物象。“丹枫虽老”,实言“我”年虽老;丹枫“多态”,实言“我”有豪情;野蝶翻飞之象,其实叠合着“我”游兴方浓,正欲纵览四山,领略泉石云林秀色!也表现出诗人老当益壮、洒脱乐观的浪漫情怀。一、(2020·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 ;而《送柴侍御》突出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答案】感伤 达观2.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二、(2022·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 和 ,寄寓鉴戒之意。2.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答案】1.勤政楼 千秋节2.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可见此诗也是通过写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先看情感: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再看写法: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 06讲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练习)目录01课标达标练 202核心突破练 603真题溯源练 9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题李次云窗竹白居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题子瞻墨竹黄庭坚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物出无象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注】 ①无象: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②老斫轮:斫轮老手。《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诗和黄诗都以竹作为写作对象,题材并不相同,前者是咏物诗,后者是题画诗。B.白诗前两句突出竹子的实用性,用词浅显,“不用”“不须”巧设悬念,引出下文。C.黄诗第一句“眼入毫端”表现东坡聚精会神;“写竹真”,即画出的墨竹形态逼真。D.白诗“留向纷纷雪里看”与黄诗“枝掀叶举是精神”中的“竹”的精神内涵相同。★ 2.这两首诗中,竹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试题。鹭 鸶杜 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鹭 鸶罗 隐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2. 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算 山①陆龟蒙②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馀骑骋龙媒③。何如今日家天下,阊阖④门临万国开。【注】①算山:位于今浙江宁波附近。②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③龙媒:骏马。④阊阖: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朝廷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写算山一带险固的地理形势,接着点出唐末的藩镇借此有利地势割据一方的时局。B.颔联叙述周瑜用计谋大败曹军的史实,“清宵定”与“白昼灰”对举,表现了曹军覆灭之快。C.颈联承接上联,写东吴政权从三千骑起家、延续五十八年的历史,为结尾抒发感慨做铺垫。D.尾联卒章显志,期盼唐王朝再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繁荣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统一的渴望。★ 2.本诗与李白《蜀道难》都有对山川险固的描写,请分析这两首诗相关描写的意图有何异同。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南宋) 艾可叔①舟在中流进退难,发虽种种此心丹。死为元亮终书晋,生是留侯本事韩。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②日日看。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②投簪:“簪”,固冠用的簪子;借代弃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船在水中的进退两难暗示自己仕途的进退两难,虽然老迈但赤诚之心没有改变。B.颔联借用陶渊明和张良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终究不愿入仕元朝。C.颈联写人身处穷困、地位低下却无忧是因能坚守道义,遭遇流离时最幸运的是没做官。D.诗人在江南被元占领以后便没有再做官,他借此诗表达离开官场后内心的失落与伤感。★ 2.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与本诗中的“岁寒谁似东篱菊”,都写了“菊”,试分析两句在表达意义上的异同之处。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宋】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①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②,杜若③满芳洲。【注】①沉累:指屈原。②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③杜若;一种芳草。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绘出洞庭湖的美好风光,君山暮霭萦绕,沅湘两岸草木葱茏,境界阔大高远。B.从日落西山到缺月升空,词人凭栏久立,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C.下阕开头五句运用夸张、反问、排比等手法描绘岳阳楼的雄伟,跌宕飞动,为下文抒情张本。D.词人因屈原展开联想,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尾句以景结情,意蕴悠长。★ 2.在文学的殿堂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月亮的光华。请分析本词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月”这一意象审美意味的不同。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 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塞上听吹笛高 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两首诗中听的笛曲均为《梅花落》;“梅花何处落”将“梅花落”拆开,中间嵌入了“何处”两个字。B.“一为迁客去长沙”让人联想到贾谊因指责朝政受到谗毁而贬官长沙,此句是诗人以贾谊的不幸自喻。C.这两首诗都是按照闻笛生情的顺序来写的;情感都感而不伤,展现了盛唐人胸中澎湃的豪情。D.李白捕捉“西望”的典型动作抒情;高适诗开篇两句写边塞之景,营造了一种和平宁谧的氛围。★ 2.这两首诗第三、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从视听转化的角度,对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进行赏析并指出这两首诗抒发的不同感情。(6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木末王安石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缲[注]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 缲:同“缫”。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一、二两句描写北山烟雾迷蒙、南涧流水清凉的景象,意境幽远冷寂。B.王诗三、四两句以“白雪”喻蚕丝,以“黄云”喻成熟的稻麦,形象贴切。C.杨诗写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冒雨插秧,紧张忙碌,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D.两诗语言各具特色,王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杨诗善用口语,明白晓畅。★ 2.两诗都写到农事活动,但蕴含的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9分)华州太守花园徐 积南园花谢北园开,红拂阑干翠拂苔。却是梧桐且栽取,丹山相次凤凰来。和毛君州宅八咏·凤凰山苏 辙山川蟠踞偶成形,威凤低回久未行。更种梧桐真可致,高飞性似伯夷清。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积诗着重描写了园中的花卉,在对比中巧妙地表现花叶的错落之貌。B.苏辙诗妙用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山川“蟠踞”之势,形如徘徊低飞的凤凰。C.徐积诗和苏辙诗都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第三句“转”出一层新的诗意。D.徐积诗和苏辙诗都虚实结合,既写眼前的景象,又写想象中飞翔的凤凰。★ 2.两首诗均写到了“种梧桐”,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泫然有感[注]陆 游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注】 本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诗人闲居山阴。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年间的四京、二十三路为标准,分路记载府、州等的户口、乡镇等信息。泫然:流泪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泫然”一词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B.首联写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2.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李羽处士故里温庭筠柳不成丝草带烟,海槎①东去鹤归天。愁肠断处春何限,病眼开时月正圆。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潺。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二篇②。【注】 ①海槎:神话传说中能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②南华第二篇:即庄子的《齐物论》,阐述了等生死夭寿、是非得失之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交代了地点、事件及朋友的姓名、身份,“故墅”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B.首联第二句“鹤归天”三字以鹤喻友,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暗指朋友仙逝。C.颈联以物写人,写花之有情怅惘伤感与水之无情潺湲流淌,一正一反对比鲜明。D.诗人虽然用庄子“齐死生”的观念劝慰自己,但终究难以消除内心的无限悲情。★ 2.本诗中的“病眼开时月正圆”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试题。(9分)水调歌头·多景楼①陆 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③。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④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注】 ①这首词作于陆游镇江通判任上,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宴游,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徐州:这里指镇江,东晋南渡,曾以徐州治镇江。③貔貅:猛兽,喻指勇猛的战士。④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由“江左”而“古徐州”,由“连山”而“危楼”,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最后点题。B.下阕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从历史过渡到了现实的生活情景,叙写这次宴游。C.“古愁”启“襄阳登览”,“今愁”慨言当前。古今之愁纷至,词人心有不平却并不灰心。D.词人借羊祜典故劝勉同来登楼的镇江知府,希望他及早为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功勋。2.本词与姜夔《扬州慢》开篇同样是从地理形势写起的,但两首词在气象和情韵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试题。(9分)山 行[唐]杜牧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山 行[宋]罗与之烟草凄迷露未晞,一筇【注】伴我立晴晖。丹枫虽老犹多态,散作漫山野蝶飞。【注】 筇:竹杖。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牧诗前两句空间跨度大,适度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人陶醉之情溢于言表。B.罗与之诗次句,诗人倚杖观望,在晴天丽日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兴致勃勃,神采奕奕。C.杜牧诗以“迷”字,折射出山景之美;罗与之诗以“迷”字,直接描绘出山景迷蒙之态。D.两首诗都突出移步换景,强调以视角变化来切换所见风景,曲折有致,耐人寻味。2.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山行者的情志的?请分别结合诗的第三、四句赏析说明。(6分)一、(2020·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 ;而《送柴侍御》突出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二、(2022·浙江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著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 和 ,寄寓鉴戒之意。2.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6讲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专项训练)(原卷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 第06讲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专项训练)(解析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