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6讲 文言文翻译(练习)目录01课标达标练 202核心突破练 403真题溯源练 8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注意运用保留法。)段思恭,泽州晋城人。开运初,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1)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2)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1)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2)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节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改)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注意运用增补法)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1)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即日引军分行,未至城三十里,止营。郅支单于遣使问汉兵何以来,汤因让之:“我为单于远来,而至今无名王大人见将军受事者,何单于失客主之礼也!(2)兵来道远,人畜罢极,食度且尽,恐无以自还,愿单于与大臣审计策。”郅支单于怒,引兵攻,战不利,遁入城。汉兵围之。(节选自《汉书·陈汤传》,有删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略法)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节选自吴敏树《说钓》)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注意运用调序法)陈韡,字子华,福州侯官人。登开禧元年进士第,嘉定十四年,辟京东、河北干官。绍定四年二月,躬往邵武督捕余寇,贼首迎降,韡以其力屈乃降,卒诛之。端平二年,入奏事,帝称其平寇功,韡顿首言曰:“(1)臣不佞,徒有孤忠,仗陛下威灵,苟逃旷败耳,何功之有。”景定元年,授福建安抚大使兼知福州。明年卒,年八十有三。崔福者,故群盗,尝为官军所捕,逸去。因隶军籍,收李全有功,名重江、淮,又累从韡捕贼,积功至刺史、大将军。会淮兵有警,步帅王鉴出师,鉴请福行,韡因厚遣之。(2)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鉴怒,请必正其慢令之罪。会韡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节选自《宋史·陈韡传》)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通法)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1)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2)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选自《逊志斋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选自《宋史·刘敞传》)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选自《宋史·刘敞传》)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选自《金兰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五》)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选自《南史·徐勉传》,有删改)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注】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节选自《后汉书·范升传》)【注】 元元:平民百姓。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选自《名实说》)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1)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2)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夫将,提鼓挥枹①,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节选自《尉缭子》)[注] ①枹:鼓槌。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节选自《宋史·张咏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2)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3)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1)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2)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宰相丁谓逐寇准,恶玮不附已,指为准党。除南院使、环庆路都总管安抚使。乾兴初,谪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知莱州。玮以宿将为谓所忌,即日上道,从弱卒十余人,不以弓矢自随。谓败,复华州观察使、知青州。拜昭武军节度使、知天雄军。(节选自《宋史·曹玮传》) (1)宰相丁谓逐寇准,恶玮不附已,指为准党。(2)玮以宿将为谓所忌,即日上道,从弱卒十余人,不以弓矢自随。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追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晚世益甚,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1)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2)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由此观之,士必学问,然后成君子。《诗》曰:‘日就月将。’”于是哀公嘻然而笑曰:“寡人虽不敏,请奉先生之教矣。”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1)于是哀公嘻然而笑曰:“寡人虽不敏,请奉先生之教矣。”(2)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1.(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2.(2021·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3.(2021·全国乙,节选)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4.(2020·天津高考,改编)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 而旧俗方以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5.(2023·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6.(2022·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节选自《说苑·贵德》)(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6讲 文言文翻译(练习)目录01课标达标练 202核心突破练 903真题溯源练 17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注意运用保留法。)段思恭,泽州晋城人。开运初,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1)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2)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答案】(1)刘继勋入朝拜见皇帝,正赶上契丹入侵汴京,士兵喧哗鼓噪,请求拥立段思恭担任同州主帅,段思恭用利害关系晓谕他们,拒绝了没有听从,(士兵)才停止(喧闹)。(2) 士兵们都持观望态度,没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于是士兵们勇猛作战,大败贼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奖赏给士兵。【解析】(1)翻译时,官职、人名、地名不用翻译,同时根据特殊句式翻译的原则,“思恭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为“思恭以祸福谕”,“(士兵)乃止(喧闹)”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成分。(2)翻译时,现代汉语仍然使用的“斗志”“钱帛”可保留不译;人名不用翻译;“贾勇”译为“勇猛”,“矫”译为“假借、假托”;根据特殊句式翻译的原则,“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思恭募先登者军士厚赏”。【参考译文】段思恭,泽州晋城人。开运初年,刘继勋担任同州节度使,征召段思恭做掌书记。刘继勋入朝拜见皇帝,正赶上契丹入侵汴京,士兵喧哗鼓噪,请求拥立段思恭担任同州主帅,段思恭用利害关系晓谕他们,拒绝了没有听从,(士兵)才停止(喧闹)。乾德初年,平定蜀地,担任眉州通判。当时亡命之徒集结在一起,进攻逼近眉州城,刺史赵廷进因害怕不能抵挡,准备逃往嘉州,段思恭制止了他,于是率领驻兵和贼人在彭山作战。士兵们都持观望态度,没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于是士兵们勇猛作战,大败贼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奖赏给士兵。后来度支请求查究他的罪责,太祖爱惜他(行事)果断干练,没有允许,(反而)让段思恭主管眉州事务。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1)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2)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节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改)【答案】(1) 先生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族,自幼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读书崇尚古风,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2)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解析】(1)重点是把“生”“喜”“习”“好”“视”“声利”等词依次解释为“出身”“喜欢”“习气”“崇尚”“把……看”“名利”;“先生生世族”是省略句,要补充省略的介词“于”。(2)重点是把“出”“知”“誓”“以”“污”依次解释为“出任”“做……知县”“发誓”“因为”“玷污”;“不以一钱自污”为宾语前置句,需要调整语序为“不以一钱污自”。【参考译文】先生姓梁,名熙,字缉,皙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族,自幼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读书崇尚古风,把名利看得微不足道。在诗歌方面特别喜欢陶渊明,年少时就写出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辈们都感到吃惊诧异。梁熙十三岁被补荐为诸生第一名,文名很大。(梁熙)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梁熙)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注意运用增补法)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1)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即日引军分行,未至城三十里,止营。郅支单于遣使问汉兵何以来,汤因让之:“我为单于远来,而至今无名王大人见将军受事者,何单于失客主之礼也!(2)兵来道远,人畜罢极,食度且尽,恐无以自还,愿单于与大臣审计策。”郅支单于怒,引兵攻,战不利,遁入城。汉兵围之。(节选自《汉书·陈汤传》,有删改)【答案】(1)司隶上奏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2) (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马极其疲劳,粮草估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慎考虑策划。[解析](1)“无循行”译为“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选举”是古今异义词,译为“推荐、举荐”;“坐”是“获罪”的意思。(2)“罢”是“疲劳”的意思;“度”译为“估计”;“计策”译为“考虑策划”。【参考译文】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丘人。从小喜欢读书,博学通达,擅长写文章。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好,认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很久以后,(陈汤)被任命为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一同出兵(西域)。当天就带领军队分道前进,离城不到三十里,停下扎营。郅支单于派使者责问汉军为何而来,陈汤于是责备单于道:“我们为了单于远道而来,而到现在还没有有名的王侯大臣来见将军接受命令,为什么单于失去主人对待客人的礼仪呢!(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马极其疲劳,粮草估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慎考虑策划。”郅支单于大怒,率领军队攻打汉军,作战不利,退入城中。汉兵包围了他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略法)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节选自吴敏树《说钓》)【答案】来到池塘的岸边,选择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鱼吃的食物,然后将饵料放置在鱼钩上垂入水中,蹲着看那浮子,想着当它动时急忙拉竿,就会钓到大鱼。[解析]可删略词语为“乎”“而”“焉”。关键词语为“至”“其中”“下”“掣”“则”。【参考译文】我在村中居住,闲来无事,喜爱钓鱼游玩。钓鱼的技术虽不好,却也了解其中的乐趣。在初夏、中秋的时候,吃完早饭后走出家门,远远望见村中的池塘,天气晴朗,水面上碧波荡漾,赶快(回家)整理出钓竿,拿着篮子前去。来到池塘的岸边,选择水中草少的地方投下鱼吃的食物,然后将饵料放置在鱼钩上垂入水中,蹲着看那浮子,想着当它动时急忙拉竿,就会钓到大鱼。不久,看到浮子没有一点儿动静,就慢慢地牵动它,但它仍旧没有动静;不一会儿手脚就疲倦了,在岸上放稳鱼竿,转动眼睛看一看浮子,它静得和先前一样。好久浮子才动了一动,见有动静(我)急忙抬起鱼竿却什么也没有。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注意运用调序法)陈韡,字子华,福州侯官人。登开禧元年进士第,嘉定十四年,辟京东、河北干官。绍定四年二月,躬往邵武督捕余寇,贼首迎降,韡以其力屈乃降,卒诛之。端平二年,入奏事,帝称其平寇功,韡顿首言曰:“(1)臣不佞,徒有孤忠,仗陛下威灵,苟逃旷败耳,何功之有。”景定元年,授福建安抚大使兼知福州。明年卒,年八十有三。崔福者,故群盗,尝为官军所捕,逸去。因隶军籍,收李全有功,名重江、淮,又累从韡捕贼,积功至刺史、大将军。会淮兵有警,步帅王鉴出师,鉴请福行,韡因厚遣之。(2)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鉴怒,请必正其慢令之罪。会韡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节选自《宋史·陈韡传》)【答案】(1)我并没有什么才能,所有的只是一片忠心,仰仗着陛下的神威,暂且免于失败罢了,哪有什么功劳。(2)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返回,也不向制置司报告。【解析】(1)“何功之有”为宾语前置句,应该调整为“有何功”。(2)注意“福不乐为鉴用”为被动句,翻译成带有“被”的句子;“托以葬女擅归”为状语后置句,应该调整为“以葬女托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为状语后置句,应该调整为“亦不于制置司闻”。【参考译文】陈韡,字子华,福州侯官人。(陈韡)开禧元年考中进士,嘉定十四年,被征召为京东、河北干官。绍定四年二月,亲自前往邵武督察剿捕残余的贼寇,贼寇的首领前来投降,陈韡认为他是在力量耗尽之后才投降的,最终还是杀了他。端平二年,进京禀奏事情,皇帝称赞他平定强盗的功劳,陈韡叩头说:“我并没有什么才能,所有的只是一片忠心,仰仗着陛下的神威,暂且免于失败罢了,哪有什么功劳。”景定元年,(陈韡)被授予福建安抚大使兼福州知州。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三岁。崔福,原本是强盗,曾经被官军搜捕,但他逃跑了。于是就加入了军籍,因收服李全立了功,在江、淮一带名气很大,又屡次跟随陈韡剿捕强盗,累积功劳升到刺史、大将军。正赶上淮兵发出警报,步兵统帅王鉴发兵,王鉴请求崔福同行,陈韡便隆重地给他们送行。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返回,也不向制置司报告。王鉴很生气,请求一定要治崔福轻慢军令之罪。正赶上陈韡也憎恶忌惮崔福,于是便按军法问罪了。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通法)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1)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2)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答案】(1)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不肯出仕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2) 恰好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做官,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解析】(1)“丁父忧”这里运用了委婉的说法,翻译为“父亲离世或父亲的丧事”;“服阕”运用了委婉的说法,翻译为“服丧完毕”。(2)“入觐”运用了委婉的说法,应翻译为“入朝朝见天子”;“引疾”应翻译为“托病辞官”。【参考译文】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师,十三岁通晓《五经》,在文学上很有名声。先生年少时杰出卓异,卓越的品性超出常人,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擅长写文章而出名,被文学大家认可赏识。等到父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满后,不肯出仕做官,想去游历名山大川。恰逢文正公入朝觐见皇帝,皇上向他询问朱筠,(朱筠)才不敢再以疾病为由拒绝做官,他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选自《逊志斋集》)【答案】我们本来是做买卖的人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解析】本题翻译难点在“吾故市人家”的句意以及“生子而能业”的“业”这两处,而文段内容中的“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可以帮我们解决难题。“父鬻饼市中”交代了人物以在市集中卖饼为生的信息,而“其家素贱”“而舍县之大家”表明人物的地位低下,虽然自己做买卖,但也只能寄居在大户人家,由此,人物的身份可以明确为一个在市集中卖饼的小贩。人物身份的确定使得“市人家”的意思明朗化,即“做买卖的人家”;而“故”与“素”呼应,“素”是“向来”之义,这帮助我们在“故”的诸多义项中锁定了最合适的一个义项——本来。第二个难点“业”的动词词性在本句中并不难判断,因为可以借助能愿动词“能”判断,难点在于翻译的时候除了翻译出“继承”之义外,还要判断“继承”的宾语选哪个义项更合适,“事业”“家业”“行业”诸多义项难以抉择。如果不关注文段内容中所提供的人物身份及社会地位,很可能就译为“继承事业”“继承家业”了,事实上,一个小贩无“事业”可言,而如果有了“家业”也用不着寄人篱下了。相较之下,“继承(这个)行业”显得合适一些,参考答案将此处的“业”译为“手艺”,可见出题人对语境的尊重。参考译文:詹鼎,字国器,台州宁海人。他的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卖饼为业,租本县有钱人家的屋子居住。有钱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租住在吴氏家时,生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的内容。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詹鼎非常高兴,但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来是做买卖的人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然而詹鼎常常自己认真学习,夜晚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看到詹鼎的志向不可改变,于是让他入学读书。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选自《宋史·刘敞传》)【答案】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申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解析】本题要补出“知”后的省略成分“刘敞”,学生必须关注人物关系。文段内容中“敞见而察其冤”“敞曰:‘冤也。’亲按问之”两处可见刘敞一开始便察觉到王甲的冤情,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后来还亲自审问为他洗清冤情。当事人王甲也明白“能为己直”的人只有刘敞,才敢以实情相告。参考译文: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已经定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冤情,王甲害怕狱吏,不敢为自己申辩。刘敞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而强加的罪名更加牢固。将要批决定罪,刘敞说:“此案冤枉。”并亲自审问王甲。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申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此事(在民间)传开,都认为刘敞神明。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选自《宋史·刘敞传》)【答案】从松亭前往柳河,(道路)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解析】要突破句中的难点,如“径”“易”“故”等词语,便要梳理文段中的事件经过。“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交代了刘敞出使契丹行走的路线,以及契丹人选择这条路线的意图。而“敞质译人曰”的“质”表明刘敞对既定路线的不满,“何为故道此”的“故”译为“故意”,与质问的语气相符,内容上与契丹人“欲夸示险远”的意图相应,而下文“译相顾骇愧”也正显示出契丹人意图被识破后的尴尬。刘敞认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是“自松亭趋柳河”,这条路“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径”与原路线“回屈”的情况相反,当译为“直”;“易”与“险”相反,当译为“平坦”;而“不数日可抵中京”则与“殆千里”“远”的情况相反。可见,刘敞的确熟悉两地的山川道路,他的质疑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参考译文:刘敞,字原父。庆历年间进士,廷试时得了第一名。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近千里,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刘敞质问译人说:“从松亭前往柳河,(道路)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译人向导相互看着,又惊又愧地说:“确实如此。但是通好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选自《金兰集》)【答案】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解析】本题得分点“颠”是难点所在,学生可能误译为“癫狂”“颠簸”,而正解应当为“跌落”。依据前文“巢于木”的提示,这“木处”便是在树上住,既是在高处,就有跌落下来的危险。学生译为“癫狂”可能是由“病”推测出来的,但这不符合事理逻辑,“住在高处”与“人精神疯癫”无法建立因果联系。学生译为“颠簸”或是“摇晃”,与“在树上住”有一点点联系,但依然不合理,因为“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这句中的“患”是“灾祸”的意思,“颠簸”不足以成为“灾祸”,“跌落”才是让人们害怕的事。参考译文:远古的人,有的人在树上筑巢居住,有的人在洞穴中居住。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人建造房屋居住,是希望免除这两种灾祸罢了,最初不曾有后代奢侈豪华的装饰。(徐)孟祥读书向古人学习,覆盖白茅修建房子,不进行奢侈豪华的装饰,他难道不具有古人的风范吗?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五》)【答案】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坚守节操、刚直不阿,触怒权贵,被排斥而死。如今,他的儿子不能自立,我非常怜悯他。【解析】关键实词:“故”译为“已故、故去”;“抗节”译为“坚守节操”;“摈斥”译为“排斥”;“子孙”是偏义复词,偏指“儿子”;“振”译为“振作”;“悯”译为“怜悯”。关键虚词:“其”,代词,他的;“之”,代词,他。文言句式:“摈斥至死”为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今其子孙不能自振”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调整句序为“今其子孙不能振自”。参考译文: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是绍圣年间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同政和八年考中进士。靖康初年,被授任为大理司直。高宗南渡,征召任用(常同)为浙帅机幕。建炎四年,皇帝下诏说:“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坚守节操、刚直不阿,触怒权贵,被排斥而死。如今,他的儿子不能自立,我非常怜悯他。”征召(常同)到皇帝所在地,到了以后便任命(他)为大宗丞。绍兴元年,(常同)向朝廷请求到郡县任职,得以担任柳州知州。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选自《南史·徐勉传》,有删改)【答案】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解析】关键实词:“目”,名词作状语,用目光;“非常”,古今异义词,“非”译为“不是”,“常(器)”译为“普通(人)”。关键虚词:“之”,代词,代指徐勉。文言句式:“祭酒王俭每见(之)”为省略句,“此子非常器也”为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译为“不是”。 参考译文: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人。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守高洁的节操。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文,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年龄稍大后喜爱学习,同族人徐孝嗣见到他赞叹说:“这就是所说的人中的骏马,一定能到达千里之外啊。”十八岁时,被召为国子生,他就闭门苦读,专攻学业,精力很好,不知疲倦。同辈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常称赞他有宰辅的气度。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注】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节选自《后汉书·范升传》)【注】 元元:平民百姓。【答案】吏民陷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再是国家的吏民。如此,那么青、徐的贼寇将在宫中了。【解析】“汤火”“帷帐”本指“热汤大火”和“居住的帐篷”,这里分别运用了比喻、借代的手法,翻译时应该意译为“水深火热之中”和“宫中”。“非国家之人也”是判断句,应翻译成带“是”的句子。参考译文: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九岁时通晓《论语》《孝经》,长大以后,学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年轻人。王莽的大司空王邑辟范升为议曹史。当时王莽频繁调发兵役,多次征收赋税,范升便奏记王邑说:“如今天下之事,像太阳月亮那样明亮,像雷鸣那样震天动地,可朝廷却说见不到,您却说听不见,那么百姓到哪里去呼唤苍天呢?如今正是春季,一年的开始,可是动不动就调发遥远的劳役,粮菜不足,田地荒芜得不到耕种,粮食的价格飞涨,一斛要数千钱,吏民陷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再是国家的吏民。如此,那么青、徐的贼寇将在宫中了。”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选自《名实说》)【答案】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解析】本题“指摘”这一动词沿用至今,比较容易翻译,“世”也相应地译为能实施批评行为的“世人”。而得分点“身”容易被误译为“身体”,这是对句间对称关注不够。“身之便安”和“世之指摘”对称,“身”和“世”都应指人,与“世人”相对的便是“自身”。参考译文:世人称颂的名声,有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这三者都是最美的名声,却不知道这些都是目光短浅的行为,不是人们所说的高尚的行为。行为高尚的职分,在于治理国家,安定天下,有刚毅的节操,被国君敬畏;有深远的谋略,替天下长远考虑;君臣相处融洽就留下共事,不融洽就遵循道义离开。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1)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2)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夫将,提鼓挥枹①,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节选自《尉缭子》)[注] ①枹:鼓槌。【答案】(1)杀害别人的父兄,掠夺别人的财物,奴役别人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2)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士大夫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解析】(1)删减词语:夫、也;关键词语:父兄、利、货财、臣妾、子女(2)删减词语:之、焉;关键词语:兵、加、武议、亲参考译文: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失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杀害别人的父兄,掠夺别人的财物,奴役别人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士大夫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将帅击鼓指挥军队,使其在危难情况下与敌决战。当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国亡。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是否得当,这怎能不使人重视将帅的作用。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节选自《宋史·张咏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2)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3)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答案】(1)正值当年歉收,百姓有很多人私自贩卖盐来自给。(官府)捕获了几百个犯法的人,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2)(这些人)如果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害。(3)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名)的贤士,我尚且没机会跟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直呼其名!”【解析】(1)属:恰逢,正值。岁歉:当年歉收。鬻:卖,可联想“卖官鬻爵”。宽:宽宥,减轻。(2)自活:即“活自”,“自”作宾语时常前置。蜂:像蜂群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深:大。(3)阍吏:守门的小吏。傅先生天下贤士:判断句。名:直呼其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参考译文:当初,蜀地士人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张咏考察州里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到乡里的称赞;于是敦促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考取了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努力上进。(宋真宗)咸平二年夏天,张咏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正值当年歉收,百姓有很多人私自贩卖盐来自给。(官府)捕获了几百个犯法的人,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部下属官请求说:“不严加制裁,恐怕无法禁止此事。”张咏说:“钱塘一带十万户人家,饥饿的人有八九万,(这些人)如果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害。等秋天收获了,将会仍然按旧法办事。”(咸平)五年,宋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地政绩优异,又任命他担任益州知州。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转告张咏说:“有爱卿在蜀地,我没有西顾之忧了。”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小时候是同学。傅霖隐居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寻找傅霖三十年,但没找到。到这时(傅霖)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名)的贤士,我尚且没机会跟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直呼其名!”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1)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2)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答案】 (1)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且使她的家臣回归(公主身边),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他的女儿呢?(2)王安石向来和他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恃”, 倚仗,依靠;“薄”,轻视;“为……笑”,被动结构,被……耻笑。(2)题得分点有: “素”,向来;“方”,正要;“俟”,等待;“处”,安置。参考译文:傅尧俞任新息县知县,经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宋仁宗嘉祜末年,任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给李玮,被家臣梁怀吉、张承照离间,与丈夫不和。仁宗将二人贬到外地,不久,又将这两人召回公主家中,却把驸马李玮调到卫州做知州。傅尧俞说:“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把两个家臣调回来,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它的女儿呢?”神宗即位后,傅尧俞调任庐州知州。熙宁三年被召回京城,宰相王安石和他原先就十分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傅尧俞对他说:“新法世人认为不合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应当赶紧讨论这件事。我平生不喜欢欺瞒,所以敢于以实相告。”王安石为此而怨恨他,只任命他在昭文馆任职,并暂时代理盐铁副使,不久又让他出任河北转运使,又改任江宁知府。之后先后到许州、河阳、徐州任职,两年之中在各地辗转改任了六次。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宰相丁谓逐寇准,恶玮不附已,指为准党。除南院使、环庆路都总管安抚使。乾兴初,谪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知莱州。玮以宿将为谓所忌,即日上道,从弱卒十余人,不以弓矢自随。谓败,复华州观察使、知青州。拜昭武军节度使、知天雄军。(节选自《宋史·曹玮传》) (1)宰相丁谓逐寇准,恶玮不附已,指为准党。(2)玮以宿将为谓所忌,即日上道,从弱卒十余人,不以弓矢自随。【答案】(1)宰相丁谓驱逐寇准,讨厌曹玮不依附自己,指认他是寇准党羽。(2)曹玮因为是老将而被丁谓忌讳,当天就上路,带领十几个瘦弱士兵,身上不带弓箭前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逐”,驱逐,流放;“恶”,厌恶,讨厌;“附”,依附,“为”,是。(2)“宿将”,老将;“为……所”,被动句;“即日”,当天;“从”,带领,率领;“弱卒十余人”,定语后置,十几个瘦弱士兵。 参考译文:宰相丁谓驱逐寇准,讨厌曹玮不依附自己,指认他是寇准党羽。被授予南院使、环庆路都总管安抚使。乾兴初年,被贬为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莱州知州。曹玮因为是老将而被丁谓忌讳,当天就上路,带领十几个瘦弱士兵,身上不带弓箭前往。丁谓失势后,又恢复华州观察使、青州知州。被授予昭武军节度使,掌管天雄军。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追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晚世益甚,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1)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2)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答案】(1)到秦孝公时,抛弃礼让而崇尚征伐,背弃仁义而使用诈谋,只是通过不义手段追求强大罢了。(2)从此,五位霸主相继兴起,交替称雄争霸,共同辅助周王室,作为屏障保护周朝。【解析】(1)译出大意给2分;“捐”“苟”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 译出大意给2分;“迭”“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参考译文:孔子逝世后,田氏篡齐,六卿分晋,道德崩坏,上下纲纪失序。到秦孝公时,抛弃礼让而崇尚征伐,背弃仁义而使用诈谋,只是通过不义手段追求强大罢了。战国中后期情况更加严重,战乱不止,奸诈横行。所以孟子、荀子等儒士被当时的君主抛弃,而游说各国的擅长权谋之人却被世俗推重,因此苏秦、张仪这类人提出了合纵连横的学说。五霸为何唯独在春秋时期兴盛?因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天子无法掌握礼乐征伐的权力来号令诸侯,所以当诸侯中有不服从命令者,方伯(霸主)便率领其他诸侯讨伐他们,使其共同尊奉天子并协同结盟,这样天下局势才重新归于统一。从此,五位霸主相继兴起,交替称雄争霸,共同辅助周王室,作为屏障保护周朝。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由此观之,士必学问,然后成君子。《诗》曰:‘日就月将。’”于是哀公嘻然而笑曰:“寡人虽不敏,请奉先生之教矣。”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1)于是哀公嘻然而笑曰:“寡人虽不敏,请奉先生之教矣。”(2)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答案】(1)于是鲁哀公高兴地笑着说: “我虽然不聪明, 请让我接受(或“遵循”)先生的教诲吧。(2)比自己贤能的人, 向他询问来消除自己的疑问, 这就是所说的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解析】(1)"嘻然而笑"译为"高兴地笑";"敏"为"聪明";"奉"为"遵从"。】(2)"贤于己者"为状语后置;"破"为"消除";"正"为"匡正"。】参考译文:由此看来,士人一定要学习,然后才能成为君子。《诗经》说:‘每日都有所成就,每月都有所进步。’”于是哀公嘻嘻地笑着说:“我虽然愚钝,愿意恭敬地接受先生的教诲。”不学习就无法发现疑问,不提问就无法增长见识。(对)比自己贤能的人,向他们提问来破除疑惑,这就是所说的“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那里匡正自己”。(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提问来求得一点收获,这就是所说的“有才能的人向没才能的人提问,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提问”。1.(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答案】(1)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2)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当”,主持,引申为率领;“专”,专门,可意译为“全力”;“乡”,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引申为对付。(2)“得当”,适当的机会;“愧”,感到惭愧;“文”,文饰,掩饰。参考译文:材料一:李广有个孙子名叫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士兵射箭,以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自己请求说:“我所率领屯垦戍边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敢的人和奇才剑客。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李陵到达浚稽山,与单于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军队。李陵搏战攻击,匈奴军转身退回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兵前来围攻李陵。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徒步与匈奴骑兵战斗,又杀敌几千人。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兵很多被杀死,无法前进。李陵说:“没有脸面回去见皇上呀!”于是投降了。皇帝非常愤怒,群臣都责备李陵,皇帝拿这件事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辩护说:“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结交士人讲信用,常常奋不顾身来为国家的危难而献身,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而且李陵率领的步兵不满五千人,深践(深入)敌人的军事要地,阻挡(抵挡)数万敌军。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然而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没有死节,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把司马迁下狱(关进牢狱),施以宫刑。很久以后,汉武帝才对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于是对武帝说:“抓获了匈奴俘虏,说李陵在教单于制造兵器,以防备汉军。”于是汉武帝下令诛杀了李陵全家。不久后听说,教单于练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绪,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将李绪刺杀。匈奴单于的母亲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将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阏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与卫律一起都成为掌权的贵族。卫律常常伴在单于身边,李陵则在外朝,有大事才召入王庭议事。征和三年三月,武帝遣李广利率七万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将与李陵率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了九天。(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李陵投降匈奴,罪行显著而不可掩盖。如果说他孤军奋战而无援助,那么他率领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无法推辞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祸,他将灾祸转嫁给了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责推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受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转战,那么匈奴难道没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单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让他深入敌境与汉将对峙呢?司马迁为李陵文过饰非好像不够,却不断地称赞李广,以此来奖掖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2.(2021·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答案】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解析】“忠”“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臣,佞臣; “则……则……”,就……就……。“忠”“佞”作“化”的宾语,可以推断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翻译后的句式与原句应尽量一致。参考译文: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清明,臣下正直。”裴矩对隋朝奸佞却对唐朝忠贞,不是他的生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目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跟随移动了。3.(2021·全国乙,节选)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答案 (1)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得分点:忿、信,状语后置句、判断句(乃)](2)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得分点:覆视、矜、状,句意通顺)参考译文戴胄,忠诚廉洁公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产生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掉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说:“你能依法办事,我还担忧什么呢?”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要进行五次回奏,下发到各个州的要进行三次回奏。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献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不奏乐。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4.(2020·天津高考,改编)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游生晚,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 而旧俗方以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答案】(子弟们)厌恶粗茶淡饭的贫寒生活,向往肉肥粮精的富贵生活,常常还把以前的事当作忌讳。【解析】黎藿:藜和藿,指粗劣的饭菜。可译为“粗茶淡饭的贫寒生活”。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饭菜。可译为“肉肥粮精的富贵生活”。参考译文:我出生得太晚,所听说的事情已经很简略了;然而比我更年轻的陆家子弟,又将不再听闻这些事了。而旧时的家风正在被严重毁坏,(子弟们)厌恶粗茶淡饭的贫寒生活,向往肉肥粮精的富贵生活,常常还把以前的事当作忌讳,不让孩子们听。这样的风气放任而不能恢复,将有让子孙陷入危险受辱之地、沦落为市井小民、降低身份至奴仆的危险。再想像往日那样安于种田养桑的事业,终身没有惭愧后悔的事,怎样可以做到呢?5.(2023·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答案】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解析】与(介词,和、与)、而(连词,表修饰,不译)、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在淝水岸边摆好阵势,与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您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是不想速战。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6.(2022·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节选自《说苑·贵德》)(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答案】(1)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2)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解析】“奈……何”为固定句式)(2)“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结构相同,“室”与“养”都应该作动词,“不养”可理解为“无人供养”,“不室”可理解为“没有成家”;根据语境准确判断为定语后置句)参考译文: 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要是喜欢一个人,连他房上的乌鸦都会喜欢;要是憎恶一个人,连他房外的篱笆都会憎恶。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使他们留下残余,怎么样?”武王说:“不可以。”……周公进来,武王说:“对他们的官员和民众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土地,不改变对旧人新人的态度,只要是仁德的人就亲近他。百姓有了罪过,都是国君一人的责任。”武王说:“胸怀真广大啊,天下能够平定了。大凡君王之所以尊重士和君子,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齐景公怜悯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吏供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爱有才德的人而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现在您怜悯老人并且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齐景公面带喜色。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有才德的人就喜爱有才德的人,见到没能力的人就同情没能力的人。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齐景公说:“好。”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养,鳏夫寡妇有了家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6讲 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原卷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 第06讲 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解析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