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 古代诗歌鉴赏教考衔接题(专项练习)(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7讲 古代诗歌鉴赏教考衔接题(专项练习)(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07讲 古代诗歌鉴赏教考衔接题(练习)
目录
01课标达标练 2
02核心突破练 6
03真题溯源练 10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教考衔接题)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2.(教考衔接题)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中。②“前溪”句:《前溪》为舞曲名,《前溪》舞尽之时,花将飘落殆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B.颔联中,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牡丹残败景象的全过程:先写暴雨击花,再写牡丹的凋谢使人不忍直视。“伤心”“破梦”既是写花,也是作者自叹。
C.颈联中,诗人描写环境与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天气恶劣,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尾联中作者出以反笔,谓他日雨后牡丹落尽时,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其清丽动人。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2.(教考衔接题)与李商隐的《锦瑟》相比,本诗意象“锦瑟”的作用和蕴含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分别简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到滁州任刺史。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诗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的第二年春天,韦应物派人北上打探消息,探者还没有回滁州。李儋,字元锡,韦应物的诗交好友。
1.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叙别开篇,将“花事”作为背景,既点明了离别的时节,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B. 颔联写诗人因虑及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在春光中也感觉到百无聊赖,愁绪满怀。
C. “西楼望月”一句以景结情,作者登楼远眺,望月思人,因朋友失约而感到寂寞孤独。
D. 全诗景美而情不欢,把家国情怀融入对朋友的情感之中,感情细腻真挚。
★2.(教考衔接题) 本诗颈联和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样,都呈现了诗人矛盾的心理,请对此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词人,历经靖康之难、北宋灭亡。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以“忆昔”二字领起,回想早年与当时英雄豪杰一起在午桥欢快宴饮的情景,为下片抒发对现实的感慨作铺垫。
B. “长沟”以下三句描写月辉照洒杏花枝,撒下稀疏的花影,与悠扬的笛声交相辉映的景象,交代了“忆昔”的缘由。
C. 下片“堪惊”一词意蕴丰富,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暗含对二十多年来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无尽感慨。
D. “闲登”句写词人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观赏新雨初睛后清婉奇丽的景致,点明题目,明确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
★2.(教考衔接题) 清代陈廷焯评论此词说:“笔意超旷,逼近大苏。”请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谈谈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
霜风①
陆游
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颜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③颜行,队伍的前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中“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B.第二句中“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
C.第三、四句说明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D.从全诗看,诗人内心依旧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感到遗憾。
★2.(教考衔接题)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在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上,陆游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劳亭①歌
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②,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③,今来何谢袁家郎④。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②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③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五首诗。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有咏史诗。一次,袁宏在舟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谢尚佳其有兴致,邀其谈话至旦。自此袁宏名誉日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劳劳”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举手长劳劳”的诗句,诗人意在借此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
B.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而“古情不尽”句则以“东流水”比喻离别之情长久难断。
C.“我乘……飞夜霜”说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舟,霜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素舸”“清川”“夜霜”等意象突出诗人的清高脱俗。
D.“昔闻”两句运用袁宏牛渚咏诗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
★2.(教考衔接题)以景结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试比较这首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以景结情的差异。(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听段处士弹琴
方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起笔似平,开门见山,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语言也比较通俗,实则隐含清音幽曲就在丝丝琴弦与妙指间之意。
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
C.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
D.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
★2.(教考衔接题)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
怀嵩楼①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②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③,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 ①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为滁州刺史,曾建“怀嵩楼”,并写《怀嵩楼记》表达怀念嵩洛之情。嵩,兼指嵩山与洛阳,因洛阳又称嵩京,李德裕曾分司东都洛阳。②本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③画角:外加彩绘的号角,声音清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看到云烟环绕城郭的景象,不由自主地想象到当年李德裕在怀嵩楼上追怀洛阳的情景。
B第三句写诗人面对眼前霜打落木、群山萧疏的萧瑟之景,不由得生出一种悲意,烘托诗人被贬的伤感。
C第四句写诗人情绪振奋,在野菊花凌霜盛开的季节里,与同僚对菊举杯,畅饮醇酒,逸兴正浓。
D尾联写诗人设想冬日一定要携带宾客,乘兴踏雪,欣赏那冰清玉洁的世界,昂扬之气跃然纸上。
★2.(教考衔接题)本诗“解带西风飘画角”与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诗句都选用了“角”这一意象,简要分析二者在抒情达意上的不同。(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①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拢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词人重回苏州经过阊门时,想起了已长眠地下的妻子,悲从中来。
B. 三、四句使词人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形象地刻画出了词人的孤独与凄凉。
C. “原上草,露初晞”,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意象,运用对比手法将“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悲叹。
D. “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意象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
★2.(教考衔接题)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和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代民谣,完成各题。
神鸡童①谣
唐·佚名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②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③。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注】①神鸡童:唐玄宗时受宠的驯鸡小儿贾昌的绰号。当时世风奢靡,玄宗也酷爱斗鸡,许多擅长斗鸡之人都受到宠幸。②金距:公鸡斗架时,爪子上装着金属的套子,叫“金距”。③软舆:即轿子。
1. 下面对这首童谣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先交代了神鸡童生活的时代背景,正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样,是愤激之词,也是一种反常的社会心理的写照。
B. “能令金距期胜负”运用借代手法写出贾昌能够号令群鸡,预判胜负,表现他技艺的高超。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使用了此种手法。
C. 最后两句极言贾昌无德,忙于斗鸡邀宠,连父亲死了都没有守孝治丧,只派差夫替他沿途扶柩车。
D. 本诗语言浅白,通俗易懂,或议论辛辣嘲讽,或描写画面感极强,形象生动,体现了民谣的特色。
★2.(教考衔接题)《神鸡童谣》和蒲松龄的《促织》都有对封建官僚和统治者的批判与讽刺,试分析二者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有哪些不同。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①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③抗疏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②信宿:再宿。③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④刘向:西汉经学家,宣帝时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
1.下列对杜甫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闳。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悒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2.(教考衔接题)杜诗和毛词《沁园春·长沙》都借“同学少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两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妇
戴良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
【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
B. 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
C. 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
D. 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
★2.(教考衔接题)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3分)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07讲 古代诗歌鉴赏教考衔接题(练习)
目录
01课标达标练 2
02核心突破练 9
03真题溯源练 17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教考衔接题)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2.(教考衔接题)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芣苢》a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节奏鲜明轻快、音韵和谐优美;b赋的手法:通过铺陈排比描绘了一幅采集野菜的图景。c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a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b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比喻,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c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杜鹃啼叫属于动景。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此外,诗歌通篇铺陈采摘“芣苢”的场景,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这是采用了《诗经》中赋的手法。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纵观全诗,可以看出全诗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两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中。②“前溪”句:《前溪》为舞曲名,《前溪》舞尽之时,花将飘落殆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B.颔联中,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牡丹残败景象的全过程:先写暴雨击花,再写牡丹的凋谢使人不忍直视。“伤心”“破梦”既是写花,也是作者自叹。
C.颈联中,诗人描写环境与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天气恶劣,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尾联中作者出以反笔,谓他日雨后牡丹落尽时,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其清丽动人。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答案】B
【解析】选B。B项中,“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牡丹残败景象的全过程”错,“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是说:牡丹花那如玉盘一样的花冠上雨珠飞溅,让我屡屡伤心;无情风雨像急奏的锦瑟,繁弦促柱,频频惊破美梦。诗人并没有直接细致地描绘牡丹败落的场景,而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写雨打牡丹。
★2.(教考衔接题)与李商隐的《锦瑟》相比,本诗意象“锦瑟”的作用和蕴含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分别简析。(6分)
答案:
①作用:《锦瑟》中,锦瑟是核心意象,作者以此来寄托情怀;此诗中的锦瑟并非核心意象,作者只是把风雨之声喻为锦瑟奏出的急促音符,以此来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
②情感:《锦瑟》中,锦瑟蕴含着作者对美好年华逝去的伤感;此诗中,锦瑟蕴含着作者对牡丹的怜惜,对自己科举不顺的哀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作用与表达情感的比较能力。《锦瑟》以“锦瑟”为题,开篇由锦瑟入笔,以之起兴,引出对年华逝去的感叹,并引出后面人生的种种感叹。从全诗来看,诗人的情感是由锦瑟引发的,锦瑟是核心意象。本诗的主要意象是“牡丹”,锦瑟是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无情风雨像急奏的锦瑟,繁弦促柱,频频惊破美梦,以此来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锦瑟》中“锦瑟”是静态的,取其“一弦一柱”,表达的是“思华年”,情感表达很直接——蕴含着作者对美好年华逝去的伤感。本诗中的“锦瑟”是静态的,取其“破梦”之声,扣题目“牡丹为雨所败”,就联想到“锦瑟”频频惊弦,就如无情的狂风骤雨,摧残盛开的牡丹。表达的情感从“破梦”中感悟,结合诗人科举不第的创作背景,自然想到诗人借牡丹的遭遇来写自己,锦瑟蕴含着作者对牡丹的怜惜,深层是对自己科举不顺的哀叹。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到滁州任刺史。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此诗作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的第二年春天,韦应物派人北上打探消息,探者还没有回滁州。李儋,字元锡,韦应物的诗交好友。
1.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叙别开篇,将“花事”作为背景,既点明了离别的时节,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B. 颔联写诗人因虑及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在春光中也感觉到百无聊赖,愁绪满怀。
C. “西楼望月”一句以景结情,作者登楼远眺,望月思人,因朋友失约而感到寂寞孤独。
D. 全诗景美而情不欢,把家国情怀融入对朋友的情感之中,感情细腻真挚。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因朋友失约而感到寂寞孤独”错误。由前句“闻道欲来相问讯”可知,诗人听说朋友要来而望月思 人。诗人思念友人是因为久未见面,盼其来访,不是因朋友失约而感到寂寞孤独。 故选 C。
★2.(教考衔接题) 本诗颈联和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样,都呈现了诗人矛盾的心理,请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①韦应物身患疾病,想要辞官归隐,但看到百姓逃亡,自己职责未尽,于国于民有愧, 体现了一种自我选择的“矛盾”心理。 ②杜甫面对国事和自身处境的艰难,本想借酒解愁,但又因病需要断酒,因而更添悲愁,体现了一种愁绪 无处排遣的“矛盾”心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两者都表现了诗人在身处困境时所感受到的内心矛盾和无奈。由本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可知,韦应物因身体多病而渴望田园生活,但同时身为官 员,对辖内百姓的流亡感到愧疚,表现出责任心与个人身体状况之间的矛盾。 由杜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知,杜甫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极尽笔 墨突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本想借酒解愁又因病断酒,表现出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无法摆脱的困境。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词人,历经靖康之难、北宋灭亡。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以“忆昔”二字领起,回想早年与当时英雄豪杰一起在午桥欢快宴饮的情景,为下片抒发对现实的感慨作铺垫。
B. “长沟”以下三句描写月辉照洒杏花枝,撒下稀疏的花影,与悠扬的笛声交相辉映的景象,交代了“忆昔”的缘由。
C. 下片“堪惊”一词意蕴丰富,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暗含对二十多年来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无尽感慨。
D. “闲登”句写词人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观赏新雨初睛后清婉奇丽的景致,点明题目,明确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交代了‘忆昔’的缘由”错误,“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三句主要营造的是一种静谧、美好而又略带惆怅的氛围,通过描写时光在悄然流逝(长沟流月去无声),在杏花疏影的美好环境中吹笛直到天明的情景,来体现往昔时光的美好难忘,是在渲染那种回忆的氛围,而不是交代“忆昔”的缘的由,“忆昔”的缘由更多是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故选B。
★2.(教考衔接题) 清代陈廷焯评论此词说:“笔意超旷,逼近大苏。”请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在题材上,两首词都属于登临怀古词,陈词登小阁怀想旧时“豪英”,苏词登赤壁怀想周瑜;②在主题上,都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英雄豪杰已逝的悲叹;③在情感上,都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流露出旷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词人夜登小阁,回忆起往昔在洛中与豪英宴饮的时光,属于登临怀古类题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苏轼登上赤壁,遥想当年周瑜在此处的英雄事迹,同样也是登临一处地点,怀念往昔英雄人物,属于登临怀古题材。所以从题材上看二者是相似的。②在陈词中,回忆起当年“坐中多是豪英”,可见词人对当时那些英雄豪杰是充满仰慕之情的,然而时光流转,如今只剩下回忆,有对英雄已逝的一种悲叹;苏词里,对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形象进行了生动描绘,明显流露出对周瑜这样英雄豪杰的仰慕,同时又感慨“早生华发”,自己与周瑜相比,英雄豪杰已随历史远去,也有着对英雄不再的悲叹。因此在主题上二者都体现了对英雄豪杰的仰慕以及对其消逝的悲叹。③陈词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直接表达出人生如梦的感慨,经历诸多变故后,词人虽有感慨但最后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收束,有一种看开世事、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词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鲜明地体现出人生如梦的喟叹,在对历史、对英雄感慨之后,同样以一种豁达的姿态面对,通过洒酒祭月来释怀。所以二者在情感上都表达了人生如梦之感,且都有着旷达的情怀展现。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
霜风①
陆游
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颜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③颜行,队伍的前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中“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B.第二句中“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
C.第三、四句说明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D.从全诗看,诗人内心依旧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感到遗憾。
★2.(教考衔接题)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在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上,陆游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辛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固”,辛弃疾借刘义隆北伐失败一事告诫朝廷要有充分准备,不可盲目北伐。②陆游则肯定北伐,并为获得的一些胜利而高兴。“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说明陆游看到了北伐中取得的胜利,以及朝廷嘉奖战功之事,而北伐也是陆游孜孜以求的,因而高兴。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表达特色的能力。
B.“‘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无奈”错误,“敢”是“怎敢”的意思,表反问语气,流露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写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跋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对韩侂胄北伐一事,辛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
本诗中,“敢效庸人念褐裘”表达了陆游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写北伐胜利,朝廷封侯嘉奖,表达了陆游内心的喜悦之情。本诗又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因而看出,陆游渴望和肯定北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劳亭①歌
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②,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③,今来何谢袁家郎④。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②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③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五首诗。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有咏史诗。一次,袁宏在舟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谢尚佳其有兴致,邀其谈话至旦。自此袁宏名誉日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劳劳”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举手长劳劳”的诗句,诗人意在借此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
B.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而“古情不尽”句则以“东流水”比喻离别之情长久难断。
C.“我乘……飞夜霜”说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舟,霜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素舸”“清川”“夜霜”等意象突出诗人的清高脱俗。
D.“昔闻”两句运用袁宏牛渚咏诗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
★2.(教考衔接题)以景结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试比较这首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以景结情的差异。(6分)
【答案】
1.D
2.①画面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以大江、飞舟为背景,景象壮阔;而《劳劳亭歌》结尾是独宿空船图,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凄凉。②人物形象不同: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是独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而独宿空船图里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③所抒之情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雄心壮志;而《劳劳亭歌》结尾抒发的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单苦闷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理解错误。“今来何谢袁家郎”,其中的“谢”是逊色的意思,自叹其才不减袁宏,而无谢尚之见知。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画面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思是: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此处以大江、飞舟为背景,景象壮阔;而《劳劳亭歌》结尾是独宿空船图,“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两句,写而今所遇唯有苦竹寒声动秋月而已,可惜没有知音,只好空船独宿寄情于归梦之中。诗句描绘了一个凄凉场景,在秋夜风吹苦竹的凄凉氛围下,诗人独宿空船,只能寄情于归梦。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凄凉。
其次,人物形象不同: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是独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突出他们的壮志豪情;而独宿空船图里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
最后,所抒之情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雄心壮志,读起来铿锵有力,极具力量感;而《劳劳亭歌》结尾寓情于景,抒发的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单苦闷之情。用以景结情的手法点明了诗的主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听段处士弹琴
方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起笔似平,开门见山,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语言也比较通俗,实则隐含清音幽曲就在丝丝琴弦与妙指间之意。
B.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
C.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
D.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
【答案】B
【解析】选B。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B项,“颈联正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错误,颈联是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写段处士的演奏技艺高超。
★2.(教考衔接题)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同: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乐声,喻体都是泉水,化抽象为形象,写琴声之动人,有形神兼备之妙。异:①从“形”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迸”字,凸显力度;后者使用了“难”字,凸显缓慢。②从“声”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幽音”,突出清远的特点;后者使用了“幽咽”,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是用清泉从石底迸发出清远的声音描摹琴声。这一句是对音乐声的正面描写,首先运用比喻,将琴声比作清泉从石底迸发出的清远的声音;“迸”“幽”表达精妙,“迸”突出力度,“幽”突出幽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写出了段处士弹琴技艺的高超。《琵琶行并序》中“幽咽泉流冰下难”是用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的泉水声来描写琵琶乐曲。“幽咽”是遏塞不畅状,突出乐声低沉微弱、凝滞不畅的特点。“冰下难”是说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一个“难”字突出乐声缓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试题。
怀嵩楼①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②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③,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 ①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为滁州刺史,曾建“怀嵩楼”,并写《怀嵩楼记》表达怀念嵩洛之情。嵩,兼指嵩山与洛阳,因洛阳又称嵩京,李德裕曾分司东都洛阳。②本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③画角:外加彩绘的号角,声音清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看到云烟环绕城郭的景象,不由自主地想象到当年李德裕在怀嵩楼上追怀洛阳的情景。
B第三句写诗人面对眼前霜打落木、群山萧疏的萧瑟之景,不由得生出一种悲意,烘托诗人被贬的伤感。
C第四句写诗人情绪振奋,在野菊花凌霜盛开的季节里,与同僚对菊举杯,畅饮醇酒,逸兴正浓。
D尾联写诗人设想冬日一定要携带宾客,乘兴踏雪,欣赏那冰清玉洁的世界,昂扬之气跃然纸上。
【答案】B 
【解析】B项,“诗人面对眼前霜打落木、群山萧疏的萧瑟之景,不由得生出一种悲意,烘托诗人被贬的伤感”错误。第三句写秋风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谁也扼杀不了的景象,没有悲意,也没有烘托诗人被贬的伤感。
★2.(教考衔接题)本诗“解带西风飘画角”与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诗句都选用了“角”这一意象,简要分析二者在抒情达意上的不同。(6分)
【答案】①“西风”“画角”虽然萧瑟、凄凉,但诗人“解带”迎“西风”,听“画角”,更多表现的是诗人的坦荡洒脱。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中“清角”表达了词人的惨淡心情。
【解析】①“解带西风飘画角”,意思是西风中飘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我解开衣带胸怀更加豪雄。此处写诗人面对凛冽的西风,解带披襟而笑纳之;耳闻悲鸣的画角,却无“城上斜阳画角哀”之凄凉。“西风”“画角”虽然萧瑟、凄凉,但诗人“解带”迎“西风”,听“画角”,更多表现的是诗人的坦荡洒脱。
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思是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①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拢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词人重回苏州经过阊门时,想起了已长眠地下的妻子,悲从中来。
B. 三、四句使词人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形象地刻画出了词人的孤独与凄凉。
C. “原上草,露初晞”,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意象,运用对比手法将“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悲叹。
D. “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意象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运用对比手法将‘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错误,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比 喻,紧接上句,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对比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 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 C。
★2.(教考衔接题)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和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 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 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 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 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从梦境落 回到现实上来,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整首词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 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贺词,“重过阊门万事非”领起眼前之景,到“空床卧听南窗雨”都是实写,通过旧 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谁复挑灯夜补衣” 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是虚写。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苏词,“小轩窗,正梳妆”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 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 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这句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卧听”的动作,表达自己长夜不眠之思。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苏词,“明月夜,短松冈”借助凄冷幽独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 思想感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贺词,“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用原草 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鬓如霜”鬓发如霜,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颜色写出了容 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与对亡妻的思念。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我好像是遭到霜打 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 偶,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孤独凄凉。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代民谣,完成各题。
神鸡童①谣
唐·佚名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②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③。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注】①神鸡童:唐玄宗时受宠的驯鸡小儿贾昌的绰号。当时世风奢靡,玄宗也酷爱斗鸡,许多擅长斗鸡之人都受到宠幸。②金距:公鸡斗架时,爪子上装着金属的套子,叫“金距”。③软舆:即轿子。
1. 下面对这首童谣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先交代了神鸡童生活的时代背景,正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样,是愤激之词,也是一种反常的社会心理的写照。
B. “能令金距期胜负”运用借代手法写出贾昌能够号令群鸡,预判胜负,表现他技艺的高超。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使用了此种手法。
C. 最后两句极言贾昌无德,忙于斗鸡邀宠,连父亲死了都没有守孝治丧,只派差夫替他沿途扶柩车。
D. 本诗语言浅白,通俗易懂,或议论辛辣嘲讽,或描写画面感极强,形象生动,体现了民谣的特色。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最后两句极言贾昌无德,忙于斗鸡邀宠,连父亲死了都没有守孝治丧,只派差夫替他沿途扶柩车”错 误,“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意思是“贾昌的父亲在千里之外死去,贾昌奉旨扶柩回葬,沿 途的县官们为了讨好贾昌,都派差夫奉侍、引导、牵挽着灵车”。 故选 C。
★2.(教考衔接题)《神鸡童谣》和蒲松龄的《促织》都有对封建官僚和统治者的批判与讽刺,试分析二者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有哪些不同。
【答案】①选材(内容)不同,民谣借斗鸡小儿受宠而尽享荣华富贵,官员讨好奉承,来讽刺 统治者的荒淫和官僚的逢迎;《促织》主要通过成名一家因促织小虫而遭遇的悲惨命运来批判统治者的无道 和官僚的残暴。 ②风格(文体)不同,民谣表达更大胆直率,直接用辛辣的语言嘲笑当朝皇帝;小说《促织》则托言异代,辞旨微婉。 ③技巧不同,民谣用近乎漫画的手法,对史实作了艺术的夸张,形象鲜明;而《促织》则采用荒诞手法, 运用大量的奇幻描写,揭示的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内容不同:《神鸡童谣》写当今皇帝爱斗鸡走马,长安小儿贾昌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尽享荣华富 贵,官员讨好奉承他,由此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淫和官吏们的逢迎。《促织》写上司派给成名捉促织的差 役,成名的儿子不小心弄死了成名干辛万苦捉来的促织,由于害怕投井而死,魂化促织的故事,批判了统 治者的无道和官僚的残暴。 ②文体不同:民谣说在紧张肃穆的气氛里, 一个不识字的十三岁的小孩,穿着华美的白罗绣花衫,带着 喔喔啼鸣的大公鸡,大摇大摆地紧随皇帝其后,真是滑稽。民谣直接用辛辣的语言嘲笑当朝皇帝的荒唐。 《促织》托言异代,辞旨微婉,即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 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 切同情。 ③技巧不同:民谣用近乎漫画的手法,对史实进行艺术形象的夸张,写一个被人称为“神鸡童”的长安小 儿贾昌的奇遇,但挖苦的对象显然不光是贾昌,还有皇上。《促织》采用荒诞手法,比如成名的儿子死后 魂化促织后,战胜了众多促织,“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成名荣华富贵是建立在“魂化促织” 上,揭示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无奈。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①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③抗疏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②信宿:再宿。③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④刘向:西汉经学家,宣帝时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
1.下列对杜甫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闳。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悒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2.(教考衔接题)杜诗和毛词《沁园春·长沙》都借“同学少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两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不相同。
杜诗:①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他们住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独享富贵。②借多已发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
毛词:①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奔放。②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形象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故意飞飞”错,“故”应是“依旧”之意。“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错误,“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飞飞”中透露的是诗人憎厌无聊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杜诗: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意思是,年少一起求学的同学大多已经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着轻衣,骑着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轻肥”,即轻裘肥马。穿轻裘,乘肥马,指富贵生活。尾联用同学少年飞黄腾达的得意反衬自己功业未成,表达诗人自伤自怜的愤激之情。
毛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妇
戴良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
【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脱的劳动风姿。
B. 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乡野清新之气。
C. 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
D. 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情调。
★2.(教考衔接题)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3分)
【答案】
1. C
2. 相同点:
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中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鍪”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
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中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杨诗中正面描写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中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的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错,“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游手好闲、闲散无聊,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突出了插秧女的可贵和可敬。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相同点:
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将“笠”和“襞”比喻为“兜鉴”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
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充满灵动的活力,画面感十足。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意思是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通过对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的描写,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雨从头上湿到胛”,描写雨从农夫头上流下沾湿了肩胛,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
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