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 论证思路,行文脉络(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7讲 论证思路,行文脉络(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7讲 论证思路,行文脉络
目录
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
知识储备:论述文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4
考点一 脉络句填空(新题型) 5
考点二 论证思路分析 7
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9
近年高考论证思路题统计分析表
年份 卷别 设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5 全国一卷 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新题型) 脉络句填空
2021 新高考Ⅰ卷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分析
新高考Ⅱ卷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论证思路分析
2020 新高考Ⅰ卷 .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论证思路分析
考情解码: 梳理、分析论证思路、结构,题干用语相对灵活。“行文脉络”、“论证思路”、“论证结构”等都是考查行文思路与结构的题干。 命题预警: 论证思路与结构题,出现了以填写文章行文脉络句子的填空题,这是新高考命题动向。
知识储备:论述文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一般来说,大多数论述文的整体结构采用“总—分—总”结构。
其中本论部分论证结构的常见模式主要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破立式五种。
结构 阐释 典例
引论 处于开头部分,必须明确论题或提出论点。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本 论 总 分 式 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结构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横向分解论点,论证中心。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等形式。
本 论 并 列 式 在论述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语言标志有“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
本 论 递 进 式 文本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并不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后文的论证是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递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先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结构 阐释 典例
本 论 对 照 式 在论证过程中,将一正一反的两种看法或论据加以对照比较,或明辨是非,或突出其中一个方面。对照式,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论据材料的对比。论述类文本全文采用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的不多见,一般是相邻两段之间或主体段落内部的正反对照。
本 论 破 立 式 分为“先破后立”“先立后破”和“边破边立”三种。既可以破“论点”也可以破“论据”。
结论 处于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提出具体的做法,即改造学习的途径。
考点一 脉络句填空
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一般以行文中的脉络句为承载。换句话说,通过行文中的脉络句,可以看出全文的论证思路与谋篇构局。新高考题考查“脉络句”填空,实际上是以一种新的形式考查文本的论证思路与行文构思。
脉络句是体现文本意旨的文句。填写脉络句,要注意与其它脉络句一脉相承,同时注意语句表达的一致性与承接性。脉络句填写的解题方法有三步:
①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明确全文中心观点。
②分析各段内在联系,明确行文的脉络线。
③找寻全文的脉络句,推断待填的脉络句。
(2025全国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植入门问答
问一:譬如种植一株树,或者一株花,如何能使之必然生活,而且会发荣滋长?
答:如果这一株花或树,得来时并无重大损伤,且出土未久,未曾枯槁,依法种植,断无不能生活之理。
问二:如何说是依法种植?
答:第一须择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如有多枝,勿使分枝之处埋入土内,将泥土桩实,浇足凉水,这水要使地下之土与盖上之土,和花树之根结成一体,是谓依法种植。
问三:依理想而论,种植花树以阴雨天为宜,为何舍此不取,反要选择天晴之日?
答:烈日之下,种植固非所宜,然须择晴天的早上或晚上。因为在雨天,泥土一经雨淋,容易成块,种植之后,不能与花树之根及加入之土融合凝结,以致中多空隙,根须不但不能发达,且易腐蚀。所以必求天晴之日,将干泥粉碎,加入根之四周,使无一处空隙,然后灌之以水,则花树之根能与泥土融成一片,是以种树必得趁晴天。
问四:……
答:……
问五:深耕浅种之说,如何解释?
答:所谓深耕,即是种树之穴必掘之稍深,较种下之树根越一倍;种时仍将掘出之松泥,填入穴内,中部稍稍高起,这就指浅种。继乃将树根安置妥帖,而旋转一周,使泥土与根相和洽。然后四周再加泥土,让其与穴外原有之泥土相和洽,于是稍加坚实,再浇足水,是谓深耕浅种。
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
答:花树发达与否,全靠乎根,假使根须不能发达,花树亦不能发达。倘使种植时仅掘至应种之下而止,则根须不易发展,花树即不能繁荣,此为必须深耕之理由。
问七:既深耕矣,深种有何妨碍,何以必须浅种?
答:花与树之呼吸,在枝干与叶,如人之有口鼻,人苟闭塞口鼻,必致窒息。使花与树之枝干,深陷土内,亦必致窒息,此即不可深种之理由。
问八:种植花树方法,尚有其他不可不知的条件否?
答:尚有三端不可不明白:第一,种植花树的地位;第二,种植后的浇灌干湿;第三,施肥料的时期和浓淡。三端缺一,不能使种后之花树延长生命,而且也不能发达。
问九:如何是地位?
答:地位有两种,一种是方向,一种是高低。
问十:方向应当如何?古人说是向阳的好,是否如此?
答:这是不差的,但是也有较为喜阴的,即使喜阳的花树,长久晒在烈日之下,亦非所宜。
问十一:高低又怎样解释?
答:花树有喜干的,也有喜湿的,但即使喜湿的花树,如时常浸在水内,除浮萍水草等外,绝不能耐。所以种植花树之地,必较平地为高,使大雨之后,无积水之患。
问十二:请问浇灌的干湿如何?
答:浇灌必依天时的干湿而定:风和日暖,雨水调畅之时,不必浇灌;天晴较久,夜无露水,间日浇灌;炎夏烈日,每日浇灌,或晨夕各一次浇灌。浇灌必须在日尚未出,或日已没落时,地面热气全消,方为有益无害。不然,郁热之气,蕴蓄于根,易致腐烂。假使干湿难定,则自以较干为宜,常言道“湿不如干”,乃经验之谈也。
问十三:请问施用肥料之时期和浓淡,如何方称适当?
答:时期各有先后,然就普通而言,以立冬之后与立春之前,最为适宜。施用肥料,须在天晴之后,若在雨天肥料随流水而去,不但效用全无,且雨时根须已湿,加以肥料沾着易致腐烂。至于肥料浓淡以及肥料多少,常语曰“肥不如瘠”。如此观之,施肥不若淡而次数多为妙,湿时施干肥,干时施液肥可也。
问十四:“湿不如干”“肥不如瘠”,依理想而论,似乎相反,请问理由安在?
答:所谓湿干肥瘠,皆是过分而言。因为过干如经发觉,可以立刻浇灌而使之湿,过湿则不能立刻使之干也,肥瘠亦然。盖一则能补救,一则不能补救,此其理之一。过干过瘠之弊,花树枝叶至多暂时憔悴,一经发觉,实时浇水、上肥,尚易补救。过湿过肥,其病先在于根,根已腐烂,枝叶尚繁茂,及至根部腐烂殆尽,枝叶变化,补救已无及矣,此其理之二。
问十五:除以上问答外,尚有不可不知之事理否?
答:尚有一端为入门不可不知者,余常谓培植花树,与教育儿童无异。教育儿童的最要条件,为多注意,少干涉。假使少注意,而多干涉,不但于儿童身心无益处,反多弊害也。种植花树亦然,一花一树,既经依法种植之后,须时时留意,有无害虫滋蔓,或风吹、雨打、日炙、霜侵,有则及时补救。切不可时常移植,攀折摇动,使之不能安定,如此则自然枝叶茁发,花果丰饶。而所谓入门,亦尽于此矣。
(摘编自黄岳渊、黄德邻《花经》)
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考点二 论证思路分析
论述思路,即文章的行文脉络与构思布局,与论述文的论题、论点、论证和论据都有关系。分析论述思路,主要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要注意“两看”
①看段落,从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看论述思路。论述类文本的开篇段与结尾段,非常重要。从首尾段落中,找到文章的主旨中心,然后概括文本中间段落段意,分析出全文的文意构思推进。
②看句子,从脉络句的起承转合看论述思路。文章的构思推进,主要靠脉络句承载。找寻文章的脉络句,即可看出全文的构思布局。
2.答题要注意“规范”
论证思路就是将文章的论证结构进一步具体化。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表述要体现层次。表述论述文的论证思路时,可以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或者“从……到……”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②概述要注意用词。概括层意时,注意运用能显示论述文特征的词语来概括,如“分析”“论证”“证明”“提出”“揭示”等;
(2021年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司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同些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二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三是白媒你。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派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报信息不但会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2020年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7讲 论证思路,行文脉络
目录
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
知识储备:论述文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4
考点一 脉络句填空(新题型) 5
考点二 论证思路分析 8
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10
近年高考论证思路题统计分析表
年份 卷别 设问方式 设题角度
2025 全国一卷 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新题型) 脉络句填空
2021 新高考Ⅰ卷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分析
新高考Ⅱ卷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论证思路分析
2020 新高考Ⅰ卷 .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论证思路分析
考情解码: 梳理、分析论证思路、结构,题干用语相对灵活。“行文脉络”、“论证思路”、“论证结构”等都是考查行文思路与结构的题干。 命题预警: 论证思路与结构题,出现了以填写文章行文脉络句子的填空题,这是新高考命题动向。
知识储备:论述文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一般来说,大多数论述文的整体结构采用“总—分—总”结构。
其中本论部分论证结构的常见模式主要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破立式五种。
结构 阐释 典例
引论 处于开头部分,必须明确论题或提出论点。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本 论 总 分 式 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结构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横向分解论点,论证中心。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等形式。
本 论 并 列 式 在论述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语言标志有“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
本 论 递 进 式 文本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并不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后文的论证是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递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先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结构 阐释 典例
本 论 对 照 式 在论证过程中,将一正一反的两种看法或论据加以对照比较,或明辨是非,或突出其中一个方面。对照式,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论据材料的对比。论述类文本全文采用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的不多见,一般是相邻两段之间或主体段落内部的正反对照。
本 论 破 立 式 分为“先破后立”“先立后破”和“边破边立”三种。既可以破“论点”也可以破“论据”。
结论 处于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提出具体的做法,即改造学习的途径。
考点一 脉络句填空
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一般以行文中的脉络句为承载。换句话说,通过行文中的脉络句,可以看出全文的论证思路与谋篇构局。新高考题考查“脉络句”填空,实际上是以一种新的形式考查文本的论证思路与行文构思。
脉络句是体现文本意旨的文句。填写脉络句,要注意与其它脉络句一脉相承,同时注意语句表达的一致性与承接性。脉络句填写的解题方法有三步:
①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明确全文中心观点。
②分析各段内在联系,明确行文的脉络线。
③找寻全文的脉络句,推断待填的脉络句。
(2025全国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植入门问答
问一:譬如种植一株树,或者一株花,如何能使之必然生活,而且会发荣滋长?
答:如果这一株花或树,得来时并无重大损伤,且出土未久,未曾枯槁,依法种植,断无不能生活之理。
问二:如何说是依法种植?
答:第一须择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如有多枝,勿使分枝之处埋入土内,将泥土桩实,浇足凉水,这水要使地下之土与盖上之土,和花树之根结成一体,是谓依法种植。
问三:依理想而论,种植花树以阴雨天为宜,为何舍此不取,反要选择天晴之日?
答:烈日之下,种植固非所宜,然须择晴天的早上或晚上。因为在雨天,泥土一经雨淋,容易成块,种植之后,不能与花树之根及加入之土融合凝结,以致中多空隙,根须不但不能发达,且易腐蚀。所以必求天晴之日,将干泥粉碎,加入根之四周,使无一处空隙,然后灌之以水,则花树之根能与泥土融成一片,是以种树必得趁晴天。
问四:……
答:……
问五:深耕浅种之说,如何解释?
答:所谓深耕,即是种树之穴必掘之稍深,较种下之树根越一倍;种时仍将掘出之松泥,填入穴内,中部稍稍高起,这就指浅种。继乃将树根安置妥帖,而旋转一周,使泥土与根相和洽。然后四周再加泥土,让其与穴外原有之泥土相和洽,于是稍加坚实,再浇足水,是谓深耕浅种。
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
答:花树发达与否,全靠乎根,假使根须不能发达,花树亦不能发达。倘使种植时仅掘至应种之下而止,则根须不易发展,花树即不能繁荣,此为必须深耕之理由。
问七:既深耕矣,深种有何妨碍,何以必须浅种?
答:花与树之呼吸,在枝干与叶,如人之有口鼻,人苟闭塞口鼻,必致窒息。使花与树之枝干,深陷土内,亦必致窒息,此即不可深种之理由。
问八:种植花树方法,尚有其他不可不知的条件否?
答:尚有三端不可不明白:第一,种植花树的地位;第二,种植后的浇灌干湿;第三,施肥料的时期和浓淡。三端缺一,不能使种后之花树延长生命,而且也不能发达。
问九:如何是地位?
答:地位有两种,一种是方向,一种是高低。
问十:方向应当如何?古人说是向阳的好,是否如此?
答:这是不差的,但是也有较为喜阴的,即使喜阳的花树,长久晒在烈日之下,亦非所宜。
问十一:高低又怎样解释?
答:花树有喜干的,也有喜湿的,但即使喜湿的花树,如时常浸在水内,除浮萍水草等外,绝不能耐。所以种植花树之地,必较平地为高,使大雨之后,无积水之患。
问十二:请问浇灌的干湿如何?
答:浇灌必依天时的干湿而定:风和日暖,雨水调畅之时,不必浇灌;天晴较久,夜无露水,间日浇灌;炎夏烈日,每日浇灌,或晨夕各一次浇灌。浇灌必须在日尚未出,或日已没落时,地面热气全消,方为有益无害。不然,郁热之气,蕴蓄于根,易致腐烂。假使干湿难定,则自以较干为宜,常言道“湿不如干”,乃经验之谈也。
问十三:请问施用肥料之时期和浓淡,如何方称适当?
答:时期各有先后,然就普通而言,以立冬之后与立春之前,最为适宜。施用肥料,须在天晴之后,若在雨天肥料随流水而去,不但效用全无,且雨时根须已湿,加以肥料沾着易致腐烂。至于肥料浓淡以及肥料多少,常语曰“肥不如瘠”。如此观之,施肥不若淡而次数多为妙,湿时施干肥,干时施液肥可也。
问十四:“湿不如干”“肥不如瘠”,依理想而论,似乎相反,请问理由安在?
答:所谓湿干肥瘠,皆是过分而言。因为过干如经发觉,可以立刻浇灌而使之湿,过湿则不能立刻使之干也,肥瘠亦然。盖一则能补救,一则不能补救,此其理之一。过干过瘠之弊,花树枝叶至多暂时憔悴,一经发觉,实时浇水、上肥,尚易补救。过湿过肥,其病先在于根,根已腐烂,枝叶尚繁茂,及至根部腐烂殆尽,枝叶变化,补救已无及矣,此其理之二。
问十五:除以上问答外,尚有不可不知之事理否?
答:尚有一端为入门不可不知者,余常谓培植花树,与教育儿童无异。教育儿童的最要条件,为多注意,少干涉。假使少注意,而多干涉,不但于儿童身心无益处,反多弊害也。种植花树亦然,一花一树,既经依法种植之后,须时时留意,有无害虫滋蔓,或风吹、雨打、日炙、霜侵,有则及时补救。切不可时常移植,攀折摇动,使之不能安定,如此则自然枝叶茁发,花果丰饶。而所谓入门,亦尽于此矣。
(摘编自黄岳渊、黄德邻《花经》)
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答案】
示例一:
问题:种植之前如何预判天气是晴天还是雨天?
理由:问三和问五围绕问二回答的第一句话提问,因此问四应针对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问三回答的主要内容是雨天种植的弊端以及晴天种植的方法,而在种植之前预判天气是至关重要的。
示例二:
问题:为使花树之根与泥土融合凝结,浇水量具体多少才算合适?
理由:紧承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问三的回答中对浇水量多少才算合适解释得并不清晰,没有给出具体标准。
【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地解释文本中文段的逻辑关系与全文思路,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在表达时,应讲究行文逻辑,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语言简明通顺。阅读原文开篇部分可以发现,问三提问为何"要选择天晴之日",而问五提问"深耕浅种之说"该如何解释,问三和问五均是围绕问二回答的第一句话"第一须择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展开提问的。这样看来,按照作者的行文逻辑,一般而言问四就应该针对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而不应该超出这个界限。
考点二 论证思路分析
论述思路,即文章的行文脉络与构思布局,与论述文的论题、论点、论证和论据都有关系。分析论述思路,主要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要注意“两看”
①看段落,从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看论述思路。论述类文本的开篇段与结尾段,非常重要。从首尾段落中,找到文章的主旨中心,然后概括文本中间段落段意,分析出全文的文意构思推进。
②看句子,从脉络句的起承转合看论述思路。文章的构思推进,主要靠脉络句承载。找寻文章的脉络句,即可看出全文的构思布局。
2.答题要注意“规范”
论证思路就是将文章的论证结构进一步具体化。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表述要体现层次。表述论述文的论证思路时,可以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或者“从……到……”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②概述要注意用词。概括层意时,注意运用能显示论述文特征的词语来概括,如“分析”“论证”“证明”“提出”“揭示”等;
(2021年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司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同些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二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三是白媒你。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派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报信息不但会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答案】
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
【解析】
文章开头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接着从青年人的角度提出“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的论点;然后从“不能做什么”的底线意识角度论述“五不”的具体内容,“不伤害”“不偷盗”“不造假”“不浪费”“不盲从”;接着从“能做什么”的基准意识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可见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2020年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解析】
材料一主要涉及两个概念,一是历史地理学,二是沿革地理。由此可以明确,在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时应该围绕以上两个概念进行。逐段梳理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发现:第一段追溯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引出对《禹贡》的介绍,第二段介绍了《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第三段引出“沿革地理”的概念,第四段介绍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和成就等,第五段将沿革地理和历史地理学进行了比较,第六段介绍了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据此寻找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划分出层次,即可梳理出行文脉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