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9讲 信息类文本新型填空题(新题型)目录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考点一 迁移运用式填空 (文本外语段填空) 4考点二 承上启下式填空 (文本内语段填空) 8考点三 概括文意式填空 (文本压缩段填空) 9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14年份 卷别 选文来源 设问方式 填空内容2025 全国一卷 《花经》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迁移运用式 (句子填空)《花经》 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承上启下式 (句子填空)2024 全国甲卷 《故宫建筑细探》 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 迁移运用式 (词语填空)考情解码: 从已有的高考试题看,信息类新型填空题,主要有迁移运用式与承上启下式两种。前者指将信息文本中的理论,迁移运用到文本年语段;后者是将信息类文本挖空出关键词句,要考生填写。 命题预警: 预测有可能出现第三种填空题,即将信息类文本的主要意思,概括成一个语段,语段中有空格处需要填写。考生在阅读完信息文本后,根据文本的主要语义,兼顾语段的上下文语境,对语段进行填写。考点一 迁移运用式填空迁移运用,是指运用信息类文本中的观点,去处理文本外的问题或现象。如:2025年全国一卷,文本探讨的是花木种植,而填空题语段则要求用文本中花木种植理论,去解决如何种植牡丹;2024全国甲卷,文本探讨的是古建筑的““偷梁换柱”,而填空题语段则要求用文本中的理论,去解决故宫太和殿的“偷梁换柱”。迁移运用式填空题,其试题主要属性与解题方法如下表:“迁移运用式填空题”考题分析考题构成 与原文本关系填空语段的性质 独立成段,属文本外语段 思想内容关联原文本填空设计的目标 空格处是关键词或关键句 属语段的要义部分 与原文本核心内容有关联填写内容与方法 填写词语或句子 使语段中心明确,语意畅通 填写部分与原文本相契合,不冲突 可在原文本中摘录或归纳1.(2025全国一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种植入门问答问一:譬如种植一株树,或者一株花,如何能使之必然生活,而且会发荣滋长?答:如果这一株花或树,得来时并无重大损伤,且出土未久,未曾枯槁,依法种植,断无不能生活之理。问二:如何说是依法种植?答:第一须择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如有多枝,勿使分枝之处埋入土内,将泥土桩实,浇足凉水,这水要使地下之土与盖上之土,和花树之根结成一体,是谓依法种植。问三:依理想而论,种植花树以阴雨天为宜,为何舍此不取,反要选择天晴之日?答:烈日之下,种植固非所宜,然须择晴天的早上或晚上。因为在雨天,泥土一经雨淋,容易成块,种植之后,不能与花树之根及加入之土融合凝结,以致中多空隙,根须不但不能发达,且易腐蚀。所以必求天晴之日,将干泥粉碎,加入根之四周,使无一处空隙,然后灌之以水,则花树之根能与泥土融成一片,是以种树必得趁晴天。问四:……答:……问五:深耕浅种之说,如何解释?答:所谓深耕,即是种树之穴必掘之稍深,较种下之树根越一倍;种时仍将掘出之松泥,填入穴内,中部稍稍高起,这就指浅种。继乃将树根安置妥帖,而旋转一周,使泥土与根相和洽。然后四周再加泥土,让其与穴外原有之泥土相和洽,于是稍加坚实,再浇足水,是谓深耕浅种。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答:花树发达与否,全靠乎根,假使根须不能发达,花树亦不能发达。倘使种植时仅掘至应种之下而止,则根须不易发展,花树即不能繁荣,此为必须深耕之理由。问七:既深耕矣,深种有何妨碍,何以必须浅种?答:花与树之呼吸,在枝干与叶,如人之有口鼻,人苟闭塞口鼻,必致窒息。使花与树之枝干,深陷土内,亦必致窒息,此即不可深种之理由。问八:种植花树方法,尚有其他不可不知的条件否?答:尚有三端不可不明白:第一,种植花树的地位;第二,种植后的浇灌干湿;第三,施肥料的时期和浓淡。三端缺一,不能使种后之花树延长生命,而且也不能发达。问九:如何是地位?答:地位有两种,一种是方向,一种是高低。问十:方向应当如何?古人说是向阳的好,是否如此?答:这是不差的,但是也有较为喜阴的,即使喜阳的花树,长久晒在烈日之下,亦非所宜。问十一:高低又怎样解释?答:花树有喜干的,也有喜湿的,但即使喜湿的花树,如时常浸在水内,除浮萍水草等外,绝不能耐。所以种植花树之地,必较平地为高,使大雨之后,无积水之患。问十二:请问浇灌的干湿如何?答:浇灌必依天时的干湿而定:风和日暖,雨水调畅之时,不必浇灌;天晴较久,夜无露水,间日浇灌;炎夏烈日,每日浇灌,或晨夕各一次浇灌。浇灌必须在日尚未出,或日已没落时,地面热气全消,方为有益无害。不然,郁热之气,蕴蓄于根,易致腐烂。假使干湿难定,则自以较干为宜,常言道“湿不如干”,乃经验之谈也。问十三:请问施用肥料之时期和浓淡,如何方称适当?答:时期各有先后,然就普通而言,以立冬之后与立春之前,最为适宜。施用肥料,须在天晴之后,若在雨天肥料随流水而去,不但效用全无,且雨时根须已湿,加以肥料沾着易致腐烂。至于肥料浓淡以及肥料多少,常语曰“肥不如瘠”。如此观之,施肥不若淡而次数多为妙,湿时施干肥,干时施液肥可也。问十四:“湿不如干”“肥不如瘠”,依理想而论,似乎相反,请问理由安在?答:所谓湿干肥瘠,皆是过分而言。因为过干如经发觉,可以立刻浇灌而使之湿,过湿则不能立刻使之干也,肥瘠亦然。盖一则能补救,一则不能补救,此其理之一。过干过瘠之弊,花树枝叶至多暂时憔悴,一经发觉,实时浇水、上肥,尚易补救。过湿过肥,其病先在于根,根已腐烂,枝叶尚繁茂,及至根部腐烂殆尽,枝叶变化,补救已无及矣,此其理之二。问十五:除以上问答外,尚有不可不知之事理否?答:尚有一端为入门不可不知者,余常谓培植花树,与教育儿童无异。教育儿童的最要条件,为多注意,少干涉。假使少注意,而多干涉,不但于儿童身心无益处,反多弊害也。种植花树亦然,一花一树,既经依法种植之后,须时时留意,有无害虫滋蔓,或风吹、雨打、日炙、霜侵,有则及时补救。切不可时常移植,攀折摇动,使之不能安定,如此则自然枝叶茁发,花果丰饶。而所谓入门,亦尽于此矣。(摘编自黄岳渊、黄德邻《花经》)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牡丹具有喜干怕湿、忌积水的习性,因此其种植地最好选择在干燥向阳、 ① 的地方。栽种前先挖土坑,坑的具体大小以根系放入后能充分舒展为原则。再将基肥填入坑底,覆上一层约10厘米的厚土。然后将植株置入坑内,用手扶持端正,填土一半,轻提植株并左右摇动,使 ② 。栽植深度不可过深或过浅,过深则 ③ ,过浅又容易发生倒伏。最后将土填满,用脚踩实后再浇透水。2.(2024全国甲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其三,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且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不仅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与梁仍有可靠连接;“假柱”仅用于加固过程的临时支撑,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装前,能够与梁临时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偷梁换柱”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摘编自周乾《故宫建筑细探》)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工程实例: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明清两代帝王即位或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2004年,技术人员在对太和殿进行勘查时,发现有一根立柱下部三分之一的位置出现了严重糟朽,于是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方法对该立柱进行加固。具体过程如下:先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_________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再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用_________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与新柱搭接。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最后再把_________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考点二 承上启下式填空将信息类文本中的语段,挖空关键词或关键句,然后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语意进行补充填写,即是承上启下式填空。迁移运用式填空题,其试题主要属性与解题方法如下表:“承上启下式填空题”考题分析考题构成 与原文本关系填空语段的性质 文本内语段 思想内容关联原文本填空设计的目标 空格处是关键词或关键句 属语段的要义部分 与原文本核心内容有关联填写内容与方法 填写词语或句子 使语段中心明确,语意畅通、前后连贯 填写部分与原文本相契合,不冲突 重要的概念词或专业术语不得改变1.(2025全国一卷,节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文见前面2025高考一卷信息类文本。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2.(2026江西高三开学检测,节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科学的精确与文学的灵动,共同构成人类对时间的完整认知。物理时间以均匀的节奏流逝, ①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专注于愉悦之事时,时间感知会被压缩;陷入痛苦或无聊时,时间则会被拉伸。这与《诗经》“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中长夜变短的体验,以及《古诗十九首》“愁多知夜长”的感受形成奇妙呼应。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亦有差异。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单向流动,如古罗马奥维德“时间吞噬一切”的断言;循环时间观则视时间为往复的圆环,如印度教“卡尔帕”(劫)的宇宙轮回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更像是螺旋上升的圆环: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 ② ;朝代更迭周而复始,文明却在兴衰中积淀前行。现代物理学对时间的认知更具颠覆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时间会因速度和引力而扭曲——这与文学中“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想象竟有神似之处。当科学与文学在时间的命题上不断靠近,我们或许能领悟:时间既是客观的物理存在,也是主观的生命体验;既是 ③ ,也是可以被人类赋予意义的精神维度。(节选自《跨学科视野下的时间研究》2024年第1期)根据原文内容,在材料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句不超过12字。(3分)考点三 概括文意式填空将信息类文本的主要内容或部分文段的主要语义,压缩成一个语段,并在该语段中有意留下重要的词语或句子,要求考生填写,即是信息类文本概括文意式填空题。概括文意式填空题,其试题主要属性与解题方法如下表:“概括文意式填空题”考题分析考题构成 与原文本关系填空语段的性质 文本外语段 语段主要意思与原文本关联填空设计的目标 空格处是关键词或关键句 属语段的要义部分 与原文本核心意思契合填写内容与方法 填写词语或句子 使语段中心明确,语意畅通、前后连贯 填写部分与原文本相契合,不冲突 重要的概念词或专业术语不得改变(2026广东省八校联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报告文学,既是具有浓厚新闻性的真实的“报告”,又必须是充分形象化的生动的文学。正如《包身工》成功实践的那样,它不仅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时又必须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一幅幅血淋淋的图景,以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读者关心的是事实和真相。作者应该表达自己鲜明的倾向和爱憎,但是必须将其寓于事实之中。作者不能把他的哭泣或欢笑照直地倾吐出来,而是要渗透在、凝结在那使人哭泣或欢笑的形象里。即令读者在字面上看不见他的哭泣或欢笑,但形象本身使读者不能不哭泣,不能不欢笑。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力量。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却又不同于新闻报道。作为文学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外,还要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表现得鲜明而生动。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报告文学同样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从《包身工》可以看出,夏衍并不因为报告文学强调新闻性而在写作手法上显得拘谨。他能放开手笔,灵活地运用具体形象的描写、精辟有力的议论、细腻感人的抒情等表达方式,借助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包身工的生活,使人读来,既感到真实可信,又牵动神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我国的报告文学是在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此后其数量逐渐增多,不过多数作品显得较为幼稚:新闻的成分多,文学的意味少;直观的报道多,睿智的探究少。直到《包身工》发表后,才让报告文学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包身工》在题材与主题方面都有新的开拓,艺术水平也达到当时报告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标志着报告文学这一新兴文体在我国已发展到成熟的程度。周立波当时曾热情赞扬道:“夏衍的《包身工》是今年关于产业工人的一篇材料丰富、情真意挚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刚刚萌芽、工人文学非常缺乏的现在,它有双重的巨大的意义。”作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第一块基石,《包身工》是当之无愧的。(摘编自陈坚《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材料二:崛起的中国正在以更自信、更积极、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作为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中国文学承担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在中国文学家族中,报告文学是记录时代、书写时代、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开拓者何建明认为,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但如果是真人真事,唯报告文学最优先,因为它的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要素,决定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特魅力。用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深入中国社会,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件,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提供窗口。比如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2017年创作的作品《时代大决战》中所写贵州省毕节市精准扶贫的故事,就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大事。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话题,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讲述比政府公报更有温度,更容易让外界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摆脱贫困的真诚。报告文学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在深入现场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在文章中记录时代的真实样貌。比如,1900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曾以美国水手的身份深入伦敦贫民窟,在那里生活了三个多月,做了大量的详细调查,最后写成了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深渊里的人们》;美国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实地考察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根据考察所得材料完成了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作品影响至今;中国作家夏衍曾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于1935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朝鲜战争期间魏巍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三个月,最后写出了报告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何建明在创作每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前,也都会深入一线采访,获取最直接的一手资料,然后生动地讲述这些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阅读其报告文学作品是了解真实中国的极佳途径。创作报告文学时,作者不仅要表现题材本身的独特,还应追根溯源,对丰富的材料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挖掘现象背后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提炼出高于日常生活、能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思想。何建明曾指出,能站在民族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高度认识问题,分析事物,看待现实,报告文学作品就会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本质,更容易被时代所接受,也就更有文学的价值。他的报告文学《浦东史诗》就体现了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导向性意义的思考。写好报告文学,还要用文学的方式生动地讲述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比如,作者直接出现在场景里,或者直接参与到故事中。再如贴着人物写,贴着故事写,叙述灵动,描写细腻,情感充沛,使作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何建明创作《山神》时,在作品序章中详细叙述了他跟着作品中的主人公黄大发走水渠时惊心动魄的经历,情景交融的叙述使文章像一篇散文。这一作品就充分体现了何建明所说报告文学“通过真实之美,摄读者之魂,撼他人之魄”的艺术美感。报告文学最早兴起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之后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大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虽然不是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发源地,但是,现如今报告文学的兴盛不在别处,而在中国。中国报告文学的兴盛,也是世界报告文学的兴盛;同时,还是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兴盛的体现。(摘编自佘飞《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简论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夏衍和何建明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是中国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创作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们的作品都 ,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他们的作品都 ,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在创作前都 ,以获取第一手资料。2.(2026届广州市高三8月阶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算起,中国人喝茶已经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了。在对茶叶利用的漫长岁月里,人们起初主要把茶当作食品、药品来使用。国人认为“药食同源”,有着诸多益处的茶,当仁不让地被应用到日常饮食中。一开始,对茶多使用食物的处理方法,基本上就是把自己觉得好吃好喝的东西和茶放在一起混煮,最终连茶叶一起吃下去。三国《广雅》里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中唐时期,茶圣陆羽出世了。对于这种茶食混用的方法,茶圣很是鄙夷,他痛斥煎煮出来的茶汤“斯沟渠间弃水耳”,味道就像下水道里的污水。公元780年他写了一部书,告诉大家煮茶的正确方法。从茶的产地、加工、器具、饮用方法,一直聊到茶历史、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茶中的真香被陆羽彻底发掘,一下子征服了世人,“越众饮而独高”。陆羽还详细列出了茶的器具和仪轨,“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陆羽倡导的饮茶方法,通常被称为“煎茶法”,它和点茶法在饮用前,都要先将茶加工成末状。不过,按宋人的标准,点茶可比煎茶高级多了!唐代制茶方法相对简单,属于最原始的蒸青工艺。煎煮时茶中的苦涩物质很容易释放到茶汤中。宋代制茶工艺大幅提升。北宋初年,宋太宗就派人到福建北苑,接管了南唐的贡茶园,专门开始种植和加工只供皇家饮用的“龙团凤饼”。后来,丁谓、蔡襄、郑可简等士人先后参与到茶的制作中。士大夫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也有人脉,他们一旦参与到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茶的标准、质量、创新、品牌、人群市场,一下子就都有所提升。茶的制作工艺水平飞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顶峰。点茶法由此出现,点茶的时候,通常先把粉末状的茶放在茶盏里,然后把壶拿到高处,壶嘴一歪,微微向下倾斜进行冲点。末茶和热水一起迎击击打,形成浓厚的沫饽,随着茶汤一起吃下去。皇室的重视加上士大夫阶层的参与推广,点茶文化迅速流传,很快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礼仪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殿堂之上,茶从一种饮品上升为皇家恩宠的代表物品,皇帝经常以赐茶作为表彰臣子荣誉之事。只有在宋朝,茶才被赋予了如此之高的地位。皇帝在皇宫内院举办私宴,还会亲手给臣子点茶。点茶是文人们休闲时的重要内容,和烧香、挂画、插花被共称为“四般闲事”。民间,茶已经成为每户人家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概念也是这个时候形成的。皇帝、士大夫喝高级“团饼茶”加工的末茶,百姓则多喝普通“散茶”加工的末茶。许多和茶有关的礼仪也渐渐形成,比如客来敬茶、以茶作为聘礼等。在宋代,茶馆、茶坊、茶肆、茶楼、茶摊遍地都是。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开设相应的茶馆。微信公众号:点茶法历唐、五代、宋、元、明五个朝代,覆盖唐、五代中国、宋、辽、金、西夏、吐蕃、高丽、日本等政权的疆域。今天,我们经常以“宋代点茶”来代称它,就是因为它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宋代点茶是这种古老茶法中最具特色的代表。点茶法的消亡大约在明中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明两代国力发生了变化。明代初年其实还在延续宋代的团饼贡茶制度,但因为团茶制作要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力,茶农不堪其苦。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穷苦出身的朱元璋颁布了废团兴散的诏令,大大降低贡茶的标准:“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上行下效,在皇帝的提倡下,叶子状的散茶饮用开始兴起。不过若说点茶法因为朱元璋的一纸诏令就立刻消亡了,还有些牵强。明代早期还有不少文人玩习末茶以为雅事。点茶法的最终衰落,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是主要原因。散茶自古就有,从茶食同饮开始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为何要等到煎煮、宋点各领风骚三百年后,直到明代才成为主流呢?在明代以前,团饼茶是绝对的主流,散茶固然也好,但基本无人钻研。时兴散茶以后就不一样了,在皇帝的影响下,大家开始重视散茶的制作工艺发展。之前的古法制茶以蒸青为主,蒸杀青温度最高为100℃,许多需高温才能产生的香气激发不出来,青草味较重,直接冲呛叶子茶饮用时口感发闷,体验弱于末茶。明代高温炒青开始流行,炒青的锅温在200℃以上,许多经高温激发出来的芳香物质得到释放,茶香变得高扬,且非常有穿透力。炒青的出现,打开了中国人寻找茶叶多元体验的大门,中国人对于茶味、茶香的感知系统开始发生变化。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纵深的探索,转为横向、多种工艺的尝试。不再局限于只用蒸青这种制作方法来衡量全国各产区的茶产,开始分门别类研究各个茶种的特殊性,并摸索与之匹配的制茶工艺。之后,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慢慢显现、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季节香、储藏香等综合的茶香系统。炒青之后的散茶,让饮茶变得简易起来,使用热水简单地冲泡,就能得到一杯馨香可口的茶汤。由繁入简,由难转易,由精变博,点茶向泡茶的转变,不能简单地做出“进步或退步”的结论,让我们见仁见智吧。(摘编自观合《点茶之书:一盏宋茶的技艺与美学》)根据原文和图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5个字。(3分)唐代以水煎茶,全部技巧集中在对 ① 的控制上。与之不同的是,点茶不仅讲究磨茶、择水、候汤,还要求有高超的击拂手法。点茶在宋代十分流行,尤其是 ② ,将茶道提升为一种极优雅的生活艺术,这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中可以得知。《茶经》中,陆羽记录了煎茶法的二十四茶器,不过今天大多已不见于茶事之中,而宋代点茶法所用的器具,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的执壶,是今天 ③ 所用茶壶的老祖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材料一:当站在空旷的戈壁上,望着火箭白色的尾迹渐渐消失在天边时,你是否想过,火箭将飞往何方?又将落在何处?事实上,火箭在完成将卫星、探测器等空间有效载荷安全送入预定轨道的使命后,往往会被“抛弃”——经过大气层烧蚀后的残骸会直接掉落到地面或海中。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运载火箭大多是一次性使用火箭。一枚一次性运载火箭的硬件成本占到每次发射总成本的80%以上,这使单位有效载荷的运输成本非常高。于是,可重复使用火箭应运而生。可重复使用火箭指从地面起飞完成预定发射任务后,全部或部分返回并安全着陆,经过检修维护与燃料加注,可再次执行发射任务的火箭。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应用,可极大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火箭像飞机一样实现“航班化”运营,势必会推动航天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可重复使用火箭还能大大提高火箭的发射频率。仅需简单修复维护就可再次发射,火箭利用率、发射灵活性将大幅提升,这使得大规模的太空探索与开发成为可能。此外,火箭发射的安全性得以显著提高。以我国为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人区越来越少,火箭残骸落区选择难度不断增加。一旦实现回收,火箭被回收部分可准确落在指定区域,不再产生残骸,火箭残骸落区的安全威胁也随之消失。让火箭从“有去无回”的一次性消耗品变为能够“飞回家”的可重复使用的运输工具,成为人类探索太空进程中又一次大胆的尝试。(取材于张照星、晨阳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目前,火箭回收有三种主流方案:伞降回收、带翼飞回和垂直回收。其中,垂直回收因着陆精度高,对火箭结构设计的改动最小,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垂直回收是采用发动机反推减速并将火箭调整至指定地点的回收方案。要实现此方案需迈过三大难关。一是“回得准”。在下降过程中,随着燃料的消耗,火箭需要输出不同大小的推力确保其平稳减速。火箭发动机必须精确、动态地调节推力,并具备多次启停能力。二是“落得稳”。在返航中,火箭姿态控制系统需精准协作,确保下降姿态、着陆角度得到稳定控制。一旦着陆角度不对,火箭就可能倾覆甚至爆炸。三是“用得久”。火箭重复使用,需经受多次再入大气层的考验,这对火箭的材料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市场化运营的商业公司,美国SpaceX公司将不断降低发射成本作为长期发展愿景。因此,自2009年起,SpaceX就定下了火箭重复使用的目标,历经“蚱蜢跳”垂直起降(VTVL)验证阶段、入轨发射回收验证阶段,期间不断经历试验、爆炸、优化、再试验的循环,最终于2015年实现了猎鹰9号一子级垂直回收。火箭从此进入可重复使用的新时代。至今,猎鹰9号已成功回收近400次。SpaceX坚持技术创新,改进了猎鹰9号着陆腿式落地缓冲方案,在新一代重型火箭星舰的研制中提出了“筷子夹火箭”方案,即让星舰的一子级返回发射塔,被发射塔上的两条机械臂夹住。塔架回收可提高检修与再次发射的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在经过4次迭代后,这一方案于2024年10月成功验证。回看整个研发历程,一次次技术的革新,使SpaceX拥有了雄厚的技术基础。而在研发策略上,SpaceX始终坚持“快速失败、快速学习”的迭代测试策略,不把时间花在长期、反复的论证上,而是通过一次次真刀真枪的发射任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可靠性。火箭垂直回收技术正走向成熟,然而仍需面对运载能力损失多、二级回收实现难度大等挑战。(取材于庞之浩、齐旭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我国的火箭回收技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取得了多项突破。2019年7月,长征二号丙火箭采用栅格舵对箭体进行实时控制,实现落点的精准可控,成为我国第一个采用此项技术的火箭。2019年11月、2020年9月,长征四号乙火箭完成了两次栅格舵落点控制的技术验证。该技术的成熟为火箭垂直回收奠定了基础。2021年6月,长征三号乙火箭试验了伞降回收系统,通过翼伞的控制,实现了火箭助推器落点的精确控制。2021年7月和2022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的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采用垂直起飞、水平着陆模式,分别完成了首飞与复飞,全面验证了带翼飞回模式的关键技术。2024年,航天八院与蓝箭航天公司相继完成了10公里级VTVL试验,这标志着我国火箭垂直回收技术开始转入入轨发射回收验证阶段。我国在火箭回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SpaceX相比,在技术的成熟度上还有一定差距。从现实发展历程看,我国在猎鹰9号火箭回收成功后,才正式开启垂直回收技术的研究,技术积累相对薄弱。我国传统航天器的研发,以国家项目为主导,一直遵循稳健谨慎的原则,力求一次成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制速度。目前,国家发布一系列政策,如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平等参与国家工程,鼓励央企、国企支持商业航天企业的供应链等,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取材于沈湫莎、刘岩等的相关文章)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4分)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对我国航天发展极为重要,不仅体现在经济性和高效性上,还体现在落区的安全性上。作为航天大国,我国一直坚持自己的特色,在 ① 、带翼飞回和垂直回收等多条技术路径上取得突破。但相较于SpaceX成熟的火箭回收技术,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因为 ② ,技术积累相对薄弱;二是在研发策略上力求一次成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发速度。因此,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发展可进行如下变革,一是加快技术创新,丰富技术积累;二是 ③ ,提高研制效率。此外,国家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通过 ④ 手段,激发航天领域的活力。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蓬勃发展,必将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9讲 信息类文本新型填空题(新题型)目录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考点一 迁移运用式填空 (文本外语段填空) 4考点二 承上启下式填空 (文本内语段填空) 8考点三 概括文意式填空 (文本压缩段填空) 10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15年份 卷别 选文来源 设问方式 填空内容2025 全国一卷 《花经》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迁移运用式 (句子填空)《花经》 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承上启下式 (句子填空)2024 全国甲卷 《故宫建筑细探》 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 迁移运用式 (词语填空)考情解码: 从已有的高考试题看,信息类新型填空题,主要有迁移运用式与承上启下式两种。前者指将信息文本中的理论,迁移运用到文本年语段;后者是将信息类文本挖空出关键词句,要考生填写。 命题预警: 预测有可能出现第三种填空题,即将信息类文本的主要意思,概括成一个语段,语段中有空格处需要填写。考生在阅读完信息文本后,根据文本的主要语义,兼顾语段的上下文语境,对语段进行填写。考点一 迁移运用式填空迁移运用,是指运用信息类文本中的观点,去处理文本外的问题或现象。如:2025年全国一卷,文本探讨的是花木种植,而填空题语段则要求用文本中花木种植理论,去解决如何种植牡丹;2024全国甲卷,文本探讨的是古建筑的““偷梁换柱”,而填空题语段则要求用文本中的理论,去解决故宫太和殿的“偷梁换柱”。迁移运用式填空题,其试题主要属性与解题方法如下表:“迁移运用式填空题”考题分析考题构成 与原文本关系填空语段的性质 独立成段,属文本外语段 思想内容关联原文本填空设计的目标 空格处是关键词或关键句 属语段的要义部分 与原文本核心内容有关联填写内容与方法 填写词语或句子 使语段中心明确,语意畅通 填写部分与原文本相契合,不冲突 可在原文本中摘录或归纳1.(2025全国一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种植入门问答问一:譬如种植一株树,或者一株花,如何能使之必然生活,而且会发荣滋长?答:如果这一株花或树,得来时并无重大损伤,且出土未久,未曾枯槁,依法种植,断无不能生活之理。问二:如何说是依法种植?答:第一须择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如有多枝,勿使分枝之处埋入土内,将泥土桩实,浇足凉水,这水要使地下之土与盖上之土,和花树之根结成一体,是谓依法种植。问三:依理想而论,种植花树以阴雨天为宜,为何舍此不取,反要选择天晴之日?答:烈日之下,种植固非所宜,然须择晴天的早上或晚上。因为在雨天,泥土一经雨淋,容易成块,种植之后,不能与花树之根及加入之土融合凝结,以致中多空隙,根须不但不能发达,且易腐蚀。所以必求天晴之日,将干泥粉碎,加入根之四周,使无一处空隙,然后灌之以水,则花树之根能与泥土融成一片,是以种树必得趁晴天。问四:……答:……问五:深耕浅种之说,如何解释?答:所谓深耕,即是种树之穴必掘之稍深,较种下之树根越一倍;种时仍将掘出之松泥,填入穴内,中部稍稍高起,这就指浅种。继乃将树根安置妥帖,而旋转一周,使泥土与根相和洽。然后四周再加泥土,让其与穴外原有之泥土相和洽,于是稍加坚实,再浇足水,是谓深耕浅种。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答:花树发达与否,全靠乎根,假使根须不能发达,花树亦不能发达。倘使种植时仅掘至应种之下而止,则根须不易发展,花树即不能繁荣,此为必须深耕之理由。问七:既深耕矣,深种有何妨碍,何以必须浅种?答:花与树之呼吸,在枝干与叶,如人之有口鼻,人苟闭塞口鼻,必致窒息。使花与树之枝干,深陷土内,亦必致窒息,此即不可深种之理由。问八:种植花树方法,尚有其他不可不知的条件否?答:尚有三端不可不明白:第一,种植花树的地位;第二,种植后的浇灌干湿;第三,施肥料的时期和浓淡。三端缺一,不能使种后之花树延长生命,而且也不能发达。问九:如何是地位?答:地位有两种,一种是方向,一种是高低。问十:方向应当如何?古人说是向阳的好,是否如此?答:这是不差的,但是也有较为喜阴的,即使喜阳的花树,长久晒在烈日之下,亦非所宜。问十一:高低又怎样解释?答:花树有喜干的,也有喜湿的,但即使喜湿的花树,如时常浸在水内,除浮萍水草等外,绝不能耐。所以种植花树之地,必较平地为高,使大雨之后,无积水之患。问十二:请问浇灌的干湿如何?答:浇灌必依天时的干湿而定:风和日暖,雨水调畅之时,不必浇灌;天晴较久,夜无露水,间日浇灌;炎夏烈日,每日浇灌,或晨夕各一次浇灌。浇灌必须在日尚未出,或日已没落时,地面热气全消,方为有益无害。不然,郁热之气,蕴蓄于根,易致腐烂。假使干湿难定,则自以较干为宜,常言道“湿不如干”,乃经验之谈也。问十三:请问施用肥料之时期和浓淡,如何方称适当?答:时期各有先后,然就普通而言,以立冬之后与立春之前,最为适宜。施用肥料,须在天晴之后,若在雨天肥料随流水而去,不但效用全无,且雨时根须已湿,加以肥料沾着易致腐烂。至于肥料浓淡以及肥料多少,常语曰“肥不如瘠”。如此观之,施肥不若淡而次数多为妙,湿时施干肥,干时施液肥可也。问十四:“湿不如干”“肥不如瘠”,依理想而论,似乎相反,请问理由安在?答:所谓湿干肥瘠,皆是过分而言。因为过干如经发觉,可以立刻浇灌而使之湿,过湿则不能立刻使之干也,肥瘠亦然。盖一则能补救,一则不能补救,此其理之一。过干过瘠之弊,花树枝叶至多暂时憔悴,一经发觉,实时浇水、上肥,尚易补救。过湿过肥,其病先在于根,根已腐烂,枝叶尚繁茂,及至根部腐烂殆尽,枝叶变化,补救已无及矣,此其理之二。问十五:除以上问答外,尚有不可不知之事理否?答:尚有一端为入门不可不知者,余常谓培植花树,与教育儿童无异。教育儿童的最要条件,为多注意,少干涉。假使少注意,而多干涉,不但于儿童身心无益处,反多弊害也。种植花树亦然,一花一树,既经依法种植之后,须时时留意,有无害虫滋蔓,或风吹、雨打、日炙、霜侵,有则及时补救。切不可时常移植,攀折摇动,使之不能安定,如此则自然枝叶茁发,花果丰饶。而所谓入门,亦尽于此矣。(摘编自黄岳渊、黄德邻《花经》)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牡丹具有喜干怕湿、忌积水的习性,因此其种植地最好选择在干燥向阳、 ① 的地方。栽种前先挖土坑,坑的具体大小以根系放入后能充分舒展为原则。再将基肥填入坑底,覆上一层约10厘米的厚土。然后将植株置入坑内,用手扶持端正,填土一半,轻提植株并左右摇动,使 ② 。栽植深度不可过深或过浅,过深则 ③ ,过浅又容易发生倒伏。最后将土填满,用脚踩实后再浇透水。【答案】 ①地势比平地稍高②泥土与根系相和洽③不利于植株的呼吸【解析】本题既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又考查学生依据文本内的观点解决文本外问题的能力。语段材料中谈到牡丹"喜干怕湿"的习性,与其后出现的"干燥向阳"的内容相对应,这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忌积水"的习性与原文中哪些具体的内容能够产生关联。原文问十一的回答中"种植花树之地,必较平地为高,使大雨之后,无积水之患"一句出现了与本题材料相同的关键词"积水",由此可以推知空白处应填写"地势比平地稍高"。本题材料中"将植株置人坑内"的相关内容与原文问五的回答中"深耕浅种"的种植方法比较接近,尤其是本题材料中"轻提植株并左右摇动"一句与原文"旋转一周"的内容相似,而且两个分句后面都有"使"这一关键词的提示,因此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泥土与根系相和洽"这一内容。原文问七提问中就有"深种有何妨碍"的表述,其回答中也谈到"花与树之呼吸……使花与树之枝干,深陷土内,亦必致窒息",由此可推知牡丹栽植过深的弊端是"不利于植株的呼吸"。2.(2024全国甲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其三,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且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不仅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与梁仍有可靠连接;“假柱”仅用于加固过程的临时支撑,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装前,能够与梁临时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偷梁换柱”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摘编自周乾《故宫建筑细探》)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工程实例: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明清两代帝王即位或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2004年,技术人员在对太和殿进行勘查时,发现有一根立柱下部三分之一的位置出现了严重糟朽,于是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方法对该立柱进行加固。具体过程如下:先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_________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再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用_________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与新柱搭接。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最后再把_________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答案】 ①原柱 ②新柱 ③“假柱”【解析】本题信息类新型填空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和情境补写的能力。试题以故宫太和殿的修缮工程实例为题面,要求学生在理解“偷梁换柱”全过程,尤其是原柱、“假柱”、新柱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补写空缺内容。题干中“具体过程如下”可对应材料第三段的“其基本做法为……”。第①处,“被安装在……附近”,对应材料的“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或第四段“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附近”与“旁边”意思相近,故填“原柱”。第②处,“以便用……代替”,对应“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或第四段“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假柱”只是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真正用于替换的应该是“新柱”,故填“新柱”。第③处,“最后再把……拆除”,对应“最后将‘假柱’移去”,“假柱”的引号不能删除,因为表示特定称谓,故填“‘假柱’”。考点二 承上启下式填空将信息类文本中的语段,挖空关键词或关键句,然后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语意进行补充填写,即是承上启下式填空。迁移运用式填空题,其试题主要属性与解题方法如下表:“承上启下式填空题”考题分析考题构成 与原文本关系填空语段的性质 文本内语段 思想内容关联原文本填空设计的目标 空格处是关键词或关键句 属语段的要义部分 与原文本核心内容有关联填写内容与方法 填写词语或句子 使语段中心明确,语意畅通、前后连贯 填写部分与原文本相契合,不冲突 重要的概念词或专业术语不得改变1.(2025全国一卷,节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文见前面2025高考一卷信息类文本。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答案】示例一:问题:种植之前如何预判天气是晴天还是雨天?理由:问三和问五围绕问二回答的第一句话提问,因此问四应针对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问三回答的主要内容是雨天种植的弊端以及晴天种植的方法,而在种植之前预判天气是至关重要的。示例二:问题:为使花树之根与泥土融合凝结,浇水量具体多少才算合适?理由:紧承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问三的回答中对浇水量多少才算合适解释得并不清晰,没有给出具体标准。【解析阅读原文开篇部分可以发现,问三提问为何"要选择天晴之日"而问五提问"深耕浅种之说"该如何解释,问三和问五均是围绕问二回答的第一句话"第一须择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展开提问的。这样看来,按照作者的行文逻辑,一般而言问四就应该针对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而不应该超出这个界限。2.(2026江西高三开学检测,节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科学的精确与文学的灵动,共同构成人类对时间的完整认知。物理时间以均匀的节奏流逝, ①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专注于愉悦之事时,时间感知会被压缩;陷入痛苦或无聊时,时间则会被拉伸。这与《诗经》“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中长夜变短的体验,以及《古诗十九首》“愁多知夜长”的感受形成奇妙呼应。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亦有差异。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单向流动,如古罗马奥维德“时间吞噬一切”的断言;循环时间观则视时间为往复的圆环,如印度教“卡尔帕”(劫)的宇宙轮回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更像是螺旋上升的圆环: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 ② ;朝代更迭周而复始,文明却在兴衰中积淀前行。现代物理学对时间的认知更具颠覆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时间会因速度和引力而扭曲——这与文学中“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想象竟有神似之处。当科学与文学在时间的命题上不断靠近,我们或许能领悟:时间既是客观的物理存在,也是主观的生命体验;既是 ③ ,也是可以被人类赋予意义的精神维度。(节选自《跨学科视野下的时间研究》2024年第1期)根据原文内容,在材料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句不超过12字。(3分)【答案】①心理时间却可伸缩②时序却在轮回中推进③可以测量的物理刻度 (每处1分)【解析】本题属信息类文本新型填空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需体现与“物理时间以均匀的节奏流逝”的对比,结合后文“心理学研究表明……时间感知会被压缩……时间则会被拉伸”,突出心理时间的弹性,故填“心理时间却可伸缩”。②处需呼应“螺旋上升的圆环”这一核心比喻,并与后句“文明却在兴衰中积淀前行”形成对照。“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体现“螺旋”,补句需突出“上升”的动态,故填“时序却在轮回中推进”。③处需呼应前文“时间既是客观的物理存在”,体现其物理属性,并与后句“精神维度”形成对照。故填“可以测量的物理刻度”。考点三 概括文意式填空将信息类文本的主要内容或部分文段的主要语义,压缩成一个语段,并在该语段中有意留下重要的词语或句子,要求考生填写,即是信息类文本概括文意式填空题。概括文意式填空题,其试题主要属性与解题方法如下表:“概括文意式填空题”考题分析考题构成 与原文本关系填空语段的性质 文本外语段 语段主要意思与原文本关联填空设计的目标 空格处是关键词或关键句 属语段的要义部分 与原文本核心意思契合填写内容与方法 填写词语或句子 使语段中心明确,语意畅通、前后连贯 填写部分与原文本相契合,不冲突 重要的概念词或专业术语不得改变(2026广东省八校联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报告文学,既是具有浓厚新闻性的真实的“报告”,又必须是充分形象化的生动的文学。正如《包身工》成功实践的那样,它不仅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时又必须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一幅幅血淋淋的图景,以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读者关心的是事实和真相。作者应该表达自己鲜明的倾向和爱憎,但是必须将其寓于事实之中。作者不能把他的哭泣或欢笑照直地倾吐出来,而是要渗透在、凝结在那使人哭泣或欢笑的形象里。即令读者在字面上看不见他的哭泣或欢笑,但形象本身使读者不能不哭泣,不能不欢笑。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力量。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却又不同于新闻报道。作为文学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外,还要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表现得鲜明而生动。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报告文学同样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从《包身工》可以看出,夏衍并不因为报告文学强调新闻性而在写作手法上显得拘谨。他能放开手笔,灵活地运用具体形象的描写、精辟有力的议论、细腻感人的抒情等表达方式,借助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包身工的生活,使人读来,既感到真实可信,又牵动神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我国的报告文学是在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此后其数量逐渐增多,不过多数作品显得较为幼稚:新闻的成分多,文学的意味少;直观的报道多,睿智的探究少。直到《包身工》发表后,才让报告文学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包身工》在题材与主题方面都有新的开拓,艺术水平也达到当时报告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标志着报告文学这一新兴文体在我国已发展到成熟的程度。周立波当时曾热情赞扬道:“夏衍的《包身工》是今年关于产业工人的一篇材料丰富、情真意挚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刚刚萌芽、工人文学非常缺乏的现在,它有双重的巨大的意义。”作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第一块基石,《包身工》是当之无愧的。(摘编自陈坚《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材料二:崛起的中国正在以更自信、更积极、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作为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中国文学承担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在中国文学家族中,报告文学是记录时代、书写时代、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开拓者何建明认为,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但如果是真人真事,唯报告文学最优先,因为它的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要素,决定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特魅力。用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深入中国社会,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件,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提供窗口。比如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2017年创作的作品《时代大决战》中所写贵州省毕节市精准扶贫的故事,就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大事。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话题,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讲述比政府公报更有温度,更容易让外界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摆脱贫困的真诚。报告文学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在深入现场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在文章中记录时代的真实样貌。比如,1900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曾以美国水手的身份深入伦敦贫民窟,在那里生活了三个多月,做了大量的详细调查,最后写成了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深渊里的人们》;美国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实地考察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根据考察所得材料完成了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作品影响至今;中国作家夏衍曾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于1935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朝鲜战争期间魏巍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三个月,最后写出了报告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何建明在创作每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前,也都会深入一线采访,获取最直接的一手资料,然后生动地讲述这些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阅读其报告文学作品是了解真实中国的极佳途径。创作报告文学时,作者不仅要表现题材本身的独特,还应追根溯源,对丰富的材料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挖掘现象背后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提炼出高于日常生活、能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思想。何建明曾指出,能站在民族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高度认识问题,分析事物,看待现实,报告文学作品就会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本质,更容易被时代所接受,也就更有文学的价值。他的报告文学《浦东史诗》就体现了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导向性意义的思考。写好报告文学,还要用文学的方式生动地讲述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比如,作者直接出现在场景里,或者直接参与到故事中。再如贴着人物写,贴着故事写,叙述灵动,描写细腻,情感充沛,使作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何建明创作《山神》时,在作品序章中详细叙述了他跟着作品中的主人公黄大发走水渠时惊心动魄的经历,情景交融的叙述使文章像一篇散文。这一作品就充分体现了何建明所说报告文学“通过真实之美,摄读者之魂,撼他人之魄”的艺术美感。报告文学最早兴起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之后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大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虽然不是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发源地,但是,现如今报告文学的兴盛不在别处,而在中国。中国报告文学的兴盛,也是世界报告文学的兴盛;同时,还是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兴盛的体现。(摘编自佘飞《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简论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夏衍和何建明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是中国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创作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们的作品都 ,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他们的作品都 ,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在创作前都 ,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答案】①注重真实性 ②注重文学性 ③深入现场考察【解析】考题属信息类文本新型填空题。从语段性质来看,该语段是对原文本的概括,属概括文意式填空。语段将夏衍和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进行了共同性分析与概括。从原文本可以看出,材料一是介绍夏衍报告文学特点的,材料二是介结何建明报告文学特点的。将两则材料共同比较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2026届广州市高三8月阶段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算起,中国人喝茶已经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了。在对茶叶利用的漫长岁月里,人们起初主要把茶当作食品、药品来使用。国人认为“药食同源”,有着诸多益处的茶,当仁不让地被应用到日常饮食中。一开始,对茶多使用食物的处理方法,基本上就是把自己觉得好吃好喝的东西和茶放在一起混煮,最终连茶叶一起吃下去。三国《广雅》里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中唐时期,茶圣陆羽出世了。对于这种茶食混用的方法,茶圣很是鄙夷,他痛斥煎煮出来的茶汤“斯沟渠间弃水耳”,味道就像下水道里的污水。公元780年他写了一部书,告诉大家煮茶的正确方法。从茶的产地、加工、器具、饮用方法,一直聊到茶历史、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茶中的真香被陆羽彻底发掘,一下子征服了世人,“越众饮而独高”。陆羽还详细列出了茶的器具和仪轨,“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陆羽倡导的饮茶方法,通常被称为“煎茶法”,它和点茶法在饮用前,都要先将茶加工成末状。不过,按宋人的标准,点茶可比煎茶高级多了!唐代制茶方法相对简单,属于最原始的蒸青工艺。煎煮时茶中的苦涩物质很容易释放到茶汤中。宋代制茶工艺大幅提升。北宋初年,宋太宗就派人到福建北苑,接管了南唐的贡茶园,专门开始种植和加工只供皇家饮用的“龙团凤饼”。后来,丁谓、蔡襄、郑可简等士人先后参与到茶的制作中。士大夫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也有人脉,他们一旦参与到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茶的标准、质量、创新、品牌、人群市场,一下子就都有所提升。茶的制作工艺水平飞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顶峰。点茶法由此出现,点茶的时候,通常先把粉末状的茶放在茶盏里,然后把壶拿到高处,壶嘴一歪,微微向下倾斜进行冲点。末茶和热水一起迎击击打,形成浓厚的沫饽,随着茶汤一起吃下去。皇室的重视加上士大夫阶层的参与推广,点茶文化迅速流传,很快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礼仪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殿堂之上,茶从一种饮品上升为皇家恩宠的代表物品,皇帝经常以赐茶作为表彰臣子荣誉之事。只有在宋朝,茶才被赋予了如此之高的地位。皇帝在皇宫内院举办私宴,还会亲手给臣子点茶。点茶是文人们休闲时的重要内容,和烧香、挂画、插花被共称为“四般闲事”。民间,茶已经成为每户人家不可或缺的日常必需品,“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概念也是这个时候形成的。皇帝、士大夫喝高级“团饼茶”加工的末茶,百姓则多喝普通“散茶”加工的末茶。许多和茶有关的礼仪也渐渐形成,比如客来敬茶、以茶作为聘礼等。在宋代,茶馆、茶坊、茶肆、茶楼、茶摊遍地都是。在开封、杭州等大城市,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开设相应的茶馆。微信公众号:点茶法历唐、五代、宋、元、明五个朝代,覆盖唐、五代中国、宋、辽、金、西夏、吐蕃、高丽、日本等政权的疆域。今天,我们经常以“宋代点茶”来代称它,就是因为它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宋代点茶是这种古老茶法中最具特色的代表。点茶法的消亡大约在明中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明两代国力发生了变化。明代初年其实还在延续宋代的团饼贡茶制度,但因为团茶制作要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力,茶农不堪其苦。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穷苦出身的朱元璋颁布了废团兴散的诏令,大大降低贡茶的标准:“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上行下效,在皇帝的提倡下,叶子状的散茶饮用开始兴起。不过若说点茶法因为朱元璋的一纸诏令就立刻消亡了,还有些牵强。明代早期还有不少文人玩习末茶以为雅事。点茶法的最终衰落,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也是主要原因。散茶自古就有,从茶食同饮开始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为何要等到煎煮、宋点各领风骚三百年后,直到明代才成为主流呢?在明代以前,团饼茶是绝对的主流,散茶固然也好,但基本无人钻研。时兴散茶以后就不一样了,在皇帝的影响下,大家开始重视散茶的制作工艺发展。之前的古法制茶以蒸青为主,蒸杀青温度最高为100℃,许多需高温才能产生的香气激发不出来,青草味较重,直接冲呛叶子茶饮用时口感发闷,体验弱于末茶。明代高温炒青开始流行,炒青的锅温在200℃以上,许多经高温激发出来的芳香物质得到释放,茶香变得高扬,且非常有穿透力。炒青的出现,打开了中国人寻找茶叶多元体验的大门,中国人对于茶味、茶香的感知系统开始发生变化。制作工艺也由单一、纵深的探索,转为横向、多种工艺的尝试。不再局限于只用蒸青这种制作方法来衡量全国各产区的茶产,开始分门别类研究各个茶种的特殊性,并摸索与之匹配的制茶工艺。之后,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慢慢显现、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季节香、储藏香等综合的茶香系统。炒青之后的散茶,让饮茶变得简易起来,使用热水简单地冲泡,就能得到一杯馨香可口的茶汤。由繁入简,由难转易,由精变博,点茶向泡茶的转变,不能简单地做出“进步或退步”的结论,让我们见仁见智吧。(摘编自观合《点茶之书:一盏宋茶的技艺与美学》)根据原文和图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5个字。(3分)唐代以水煎茶,全部技巧集中在对 ① 的控制上。与之不同的是,点茶不仅讲究磨茶、择水、候汤,还要求有高超的击拂手法。点茶在宋代十分流行,尤其是 ② ,将茶道提升为一种极优雅的生活艺术,这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晴窗细乳戏分茶”一句中可以得知。《茶经》中,陆羽记录了煎茶法的二十四茶器,不过今天大多已不见于茶事之中,而宋代点茶法所用的器具,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的执壶,是今天 ③ 所用茶壶的老祖宗。【答案】①火侯 ②文人雅士 ③泡茶【解析】文本主要讲述的是唐代的蒸茶与宋代的点茶。填空语段以唐代煎茶为引,重点介绍了宋代的点茶法,属概括文意语段,填空题属信息类概括文意式填空题。概据文本中宋代点茶方法,及语段的上下文语意承接,即可得出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材料一:当站在空旷的戈壁上,望着火箭白色的尾迹渐渐消失在天边时,你是否想过,火箭将飞往何方?又将落在何处?事实上,火箭在完成将卫星、探测器等空间有效载荷安全送入预定轨道的使命后,往往会被“抛弃”——经过大气层烧蚀后的残骸会直接掉落到地面或海中。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运载火箭大多是一次性使用火箭。一枚一次性运载火箭的硬件成本占到每次发射总成本的80%以上,这使单位有效载荷的运输成本非常高。于是,可重复使用火箭应运而生。可重复使用火箭指从地面起飞完成预定发射任务后,全部或部分返回并安全着陆,经过检修维护与燃料加注,可再次执行发射任务的火箭。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应用,可极大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火箭像飞机一样实现“航班化”运营,势必会推动航天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可重复使用火箭还能大大提高火箭的发射频率。仅需简单修复维护就可再次发射,火箭利用率、发射灵活性将大幅提升,这使得大规模的太空探索与开发成为可能。此外,火箭发射的安全性得以显著提高。以我国为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人区越来越少,火箭残骸落区选择难度不断增加。一旦实现回收,火箭被回收部分可准确落在指定区域,不再产生残骸,火箭残骸落区的安全威胁也随之消失。让火箭从“有去无回”的一次性消耗品变为能够“飞回家”的可重复使用的运输工具,成为人类探索太空进程中又一次大胆的尝试。(取材于张照星、晨阳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目前,火箭回收有三种主流方案:伞降回收、带翼飞回和垂直回收。其中,垂直回收因着陆精度高,对火箭结构设计的改动最小,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垂直回收是采用发动机反推减速并将火箭调整至指定地点的回收方案。要实现此方案需迈过三大难关。一是“回得准”。在下降过程中,随着燃料的消耗,火箭需要输出不同大小的推力确保其平稳减速。火箭发动机必须精确、动态地调节推力,并具备多次启停能力。二是“落得稳”。在返航中,火箭姿态控制系统需精准协作,确保下降姿态、着陆角度得到稳定控制。一旦着陆角度不对,火箭就可能倾覆甚至爆炸。三是“用得久”。火箭重复使用,需经受多次再入大气层的考验,这对火箭的材料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市场化运营的商业公司,美国SpaceX公司将不断降低发射成本作为长期发展愿景。因此,自2009年起,SpaceX就定下了火箭重复使用的目标,历经“蚱蜢跳”垂直起降(VTVL)验证阶段、入轨发射回收验证阶段,期间不断经历试验、爆炸、优化、再试验的循环,最终于2015年实现了猎鹰9号一子级垂直回收。火箭从此进入可重复使用的新时代。至今,猎鹰9号已成功回收近400次。SpaceX坚持技术创新,改进了猎鹰9号着陆腿式落地缓冲方案,在新一代重型火箭星舰的研制中提出了“筷子夹火箭”方案,即让星舰的一子级返回发射塔,被发射塔上的两条机械臂夹住。塔架回收可提高检修与再次发射的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在经过4次迭代后,这一方案于2024年10月成功验证。回看整个研发历程,一次次技术的革新,使SpaceX拥有了雄厚的技术基础。而在研发策略上,SpaceX始终坚持“快速失败、快速学习”的迭代测试策略,不把时间花在长期、反复的论证上,而是通过一次次真刀真枪的发射任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可靠性。火箭垂直回收技术正走向成熟,然而仍需面对运载能力损失多、二级回收实现难度大等挑战。(取材于庞之浩、齐旭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我国的火箭回收技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取得了多项突破。2019年7月,长征二号丙火箭采用栅格舵对箭体进行实时控制,实现落点的精准可控,成为我国第一个采用此项技术的火箭。2019年11月、2020年9月,长征四号乙火箭完成了两次栅格舵落点控制的技术验证。该技术的成熟为火箭垂直回收奠定了基础。2021年6月,长征三号乙火箭试验了伞降回收系统,通过翼伞的控制,实现了火箭助推器落点的精确控制。2021年7月和2022年8月,我国自主研制的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采用垂直起飞、水平着陆模式,分别完成了首飞与复飞,全面验证了带翼飞回模式的关键技术。2024年,航天八院与蓝箭航天公司相继完成了10公里级VTVL试验,这标志着我国火箭垂直回收技术开始转入入轨发射回收验证阶段。我国在火箭回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SpaceX相比,在技术的成熟度上还有一定差距。从现实发展历程看,我国在猎鹰9号火箭回收成功后,才正式开启垂直回收技术的研究,技术积累相对薄弱。我国传统航天器的研发,以国家项目为主导,一直遵循稳健谨慎的原则,力求一次成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制速度。目前,国家发布一系列政策,如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平等参与国家工程,鼓励央企、国企支持商业航天企业的供应链等,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取材于沈湫莎、刘岩等的相关文章)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4分)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对我国航天发展极为重要,不仅体现在经济性和高效性上,还体现在落区的安全性上。作为航天大国,我国一直坚持自己的特色,在 ① 、带翼飞回和垂直回收等多条技术路径上取得突破。但相较于SpaceX成熟的火箭回收技术,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因为 ② ,技术积累相对薄弱;二是在研发策略上力求一次成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发速度。因此,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发展可进行如下变革,一是加快技术创新,丰富技术积累;二是 ③ ,提高研制效率。此外,国家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通过 ④ 手段,激发航天领域的活力。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蓬勃发展,必将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答案】①伞降回收 ②技术研究起步晚 ③调整研发策略 ④市场化/商业化【解析】从命题上看,语段是对原文文意的概括与整合,考题属于概括文意式填空题。第一处空格,可在材料二第一段中找到答案;第二处空格,从前文中“相比较于SpaceX成熟的火箭回收技术”及后文中“技术积累相对薄弱”可以看出是说技术研究时间比较晚;空格第三、四外可从材料三的最后一段中找到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9讲 信息类文本新型填空题(复习讲义)(原卷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 第09讲 信息类文本新型填空题(复习讲义)(解析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