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讲 文言文阅读教材回归题(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9讲 文言文阅读教材回归题(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9讲 文言文阅读教材回归题
目录
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
衔接方式一:衔接教材字词 4
衔接方式二:融通教材观点 5
衔接方式三:回归教材文本 6
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8
年份 卷别 衔接方式 衔接课文
2025 全国一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屈原列传》《离骚》 《短歌行》《烛之武退秦师》
全国二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论语 为政》《琵琶行》 《出师表》《陈涉世家》
2024 新课标Ⅰ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老子》《孔雀东南飞》 《爱莲说》《项脊轩志》
新课标Ⅱ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师说》《鸿门宴》 《周亚夫军细柳》
2023 新课标Ⅰ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兼爱》
新课标Ⅱ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桃花源记》
考情解码: ① 从高考题看,文言文教考衔接在不断强化,现有考题主要是衔接教材中的文言字词。 ② 衔接的教材既包括高中语文教材,也包括初中语文教材;衔接的教材字词,既包括实词虚词,也包 括文化常识词汇。 命题预警: 随着文言文教考衔接的不断强化,未来的高考题,有可能涉及到融通教材中的观点,呈现教材中的文本。
衔接方式一:衔接教材字词
“衔接教材字词”是文言文教考衔接的主要考题。字词的衔接主要是考查“同一字词”在“考试文本”与“教材课文”中的意义与用法异同。
衔接的字词包括:实词、虚词、文化常识词汇。
衔接的课文包括:初中课文、高中课文。
例1.(2025全国一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往、去,与《屈原列传》“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的“如”意义相同。
B. 与,音yù,参与,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C. 曷为,“曷”作“为”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何以解忧”的“何以”结构相同。
D. 若,连词,如果,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意义相同。
例2.(2025全国二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殆,几乎,与《论语·为政》中“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不相同。
B. 暗,糊涂,与《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意思不相同。
C. 奖,辅助,与《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奖”意思相同。
D. 指,同“旨”,与《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的“指”意思相同。
衔接方式二:融通教材观点
随着教考衔接的不断强化,文言文考查有可能以“融通教材观点”的方式,进行教考衔接。
具体而言,即是考卷文本的观点,与教材课文中的观点,具有相似性或相异性。考题要求对其进行比较辨析,并结合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
“融通教材观点”主要以简答题的方式出现,教材文本不会出现,回答此题时,考生需要对教材课文比较熟悉。
例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试题。
后唐庄宗有二臣焉:嗣源居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西趋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且内有权臣窥伺间隙,乃空国之师勤于远役,固已大失计矣。而又去我之所与与彼之所畏者,则大祸之集可胜救哉?虽得百蜀,无救其失国也。
(节选自何去非《郭崇韬论》)
对于庄宗李存助失去天下的原因,材料中何去非的观点与《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的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例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试题。
上(唐太宗)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衔接方式三:回归教材文本
教考衔接中的“回归教材文本”是指考卷选文是组合性文本,其中包括教材课文的某个选段。这是最直接的教考衔接方式。
在考题设计,这种衔接方式主要有三个考题与教材衔接:一是文言字词题,二是文意分析题,三是文言简答题。此外,在文言翻译题、文言断句题中,也可能涉及到教材课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
材料二:
西汉之兴,其大功臣虽出于刀笔之吏、贩缯屠狗之人,然皆一时豪杰、王佐之才,非遭逢际会徼幸而成功者也。史于萧何、曹参,既以为一代宗臣,而以周勃为汉伊、周①。虽后世之论,亦莫不然。至于樊将军,不过以武勇为称,与郦商、灌、滕②之徒等耳。以余观之,哙盖萧、曹之伦,出周勃之右,非郦商、灌、滕之徒所可望也。
高帝初入咸阳,欲止宫休舍,哙谏以为不可,乃封秦重宝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呜呼!此沛公之所以得天下,汉祚之所以长久者也。是时沛公君臣志得意满,无复远虑,诸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惟恐己取之不多。上令之有所不能禁也,宁有谏其主者 贤如萧何,不过能收律令图书耳。独樊将军首发其端,留侯因而推之,高帝遂悟。三秦之民翕然皆愿以为君王,沛公之德结于民心,闻于天下。向使高帝入关,居秦宫室,收其子女、玉帛而有之,则无以异秦、项之为;而鸿门之厄,亦何说以释曹无伤之谮,宽项羽之怒 安危成败之机,间不容发,微樊将军,则沛公之事去矣。
惜乎迁、固为哙立传,只载其鸿门诮项羽等事,武夫之所能为者。至于入关之谏,则不大书特书其语,使其造汉之忠暗然不彰,而天下惟以武勇称樊将军。故聊为发之。
(节选自王之望《樊哙论》)
【注】①伊、周:商朝伊尹与西周周公,二人并为辅佐之才。②郦商、灌、滕:郦商、灌婴、夏侯婴,都是刘邦手下猛将。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向上、朝上,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用法相同。
B. 举,文中有“尽”的意思,与《阿房宫赋》“函谷举”中的“举”意思不同。
C. 右,上,古代曾以右为尊,与《促织》“无出其右者”中的“右”意思相同。
D. 三秦,项羽破秦以后,三分关中,谓之“三秦”。在文中指关中、陕西一带。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闯帐之后怒视项羽,项羽虽对来客有所警备,但在知晓其身份后并未发怒,反而称之为“壮士”,并且先后赐给他酒和猪前腿。
B. 樊哙认为刘邦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不抢掠财物,还将军队撤回霸上,有很大功劳,并指责项羽听信谗言,想要杀害刘邦的错误做法。
C. 萧何、曹参和周勃辅佐刘邦创建西汉,史书对他们评价极高,但后世的评论都不以为然,如王之望就认为樊哙可与萧何、曹参相提并论。
D. 刘邦初入咸阳时,志得意满,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首先加以劝阻,张良又趁机加以推动,刘邦这才醒悟过来,放弃了原来的打算。
3.在鸿门宴上,樊哙为何能“释曹无伤之谮,宽项羽之怒”?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2024新课标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9讲 文言文阅读教材回归题
目录
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
衔接方式一:衔接教材字词 4
衔接方式二:融通教材观点 6
衔接方式三:回归教材文本 9
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12
年份 卷别 衔接方式 衔接课文
2025 全国一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屈原列传》《离骚》 《短歌行》《烛之武退秦师》
全国二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论语 为政》《琵琶行》 《出师表》《陈涉世家》
2024 新课标Ⅰ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老子》《孔雀东南飞》 《爱莲说》《项脊轩志》
新课标Ⅱ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师说》《鸿门宴》 《周亚夫军细柳》
2023 新课标Ⅰ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兼爱》
新课标Ⅱ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桃花源记》
考情解码: ① 从高考题看,文言文教考衔接在不断强化,现有考题主要是衔接教材中的文言字词。 ② 衔接的教材既包括高中语文教材,也包括初中语文教材;衔接的教材字词,既包括实词虚词,也包 括文化常识词汇。 命题预警: 随着文言文教考衔接的不断强化,未来的高考题,有可能涉及到融通教材中的观点,呈现教材中的文本。
衔接方式一:衔接教材字词
“衔接教材字词”是文言文教考衔接的主要考题。字词的衔接主要是考查“同一字词”在“考试文本”与“教材课文”中的意义与用法异同。
衔接的字词包括:实词、虚词、文化常识词汇。
衔接的课文包括:初中课文、高中课文。
例1.(2025全国一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往、去,与《屈原列传》“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的“如”意义相同。
B. 与,音yù,参与,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C. 曷为,“曷”作“为”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何以解忧”的“何以”结构相同。
D. 若,连词,如果,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意义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属教考衔接题。
材料一中“郑伯如晋”的句意为,郑定公到晋国去。其中的“如”是“往,去”的意思。“如”的这个义项在文言文中常见,中学教材中就多次出现。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文《屈原列传》中,“使使如秦受地”的句意是,派遣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臣请往如楚"的句意是,我请求到楚国去。这两个“如”都是“往,去”的意思,与“郑伯如晋”中“如”的意思相同。且“臣请往如楚”中“往”“如”同义词连用。因此 A 项正确。
材料二中“妇人何与焉”一句的句意是“"妇道人家参与什么?”,或“与妇道人家有何关系?”。其中的“与”是“参与”的意思,读音为 yù 。这个读音一直沿用至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与”音 yù 下有义项“参与”,举例“与会”,另词条“参与”注音 cānyù 。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课文《离骚(节选)》中,“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句意是,担心时间不会等待我。教材对“不吾与”有注解:即“不与吾”,不等待我。可知此句中“与”的意思是“等待”。此时“与”读 yǔ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与”音 yǔ下有义项“等待”,举例“岁不我与(时光不等人)”,可为佐证。综上可知,“与”在“妇人何与焉”和“恐年岁之不吾与”中,读音、意义均不同, B 项正确。
材料三中“子曷为泣也?”一句的句意是,“您为什么哭泣?”。其中“曷”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曷为”组成介词结构,作"泣"的状语。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通常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中即写道,“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需要单独梳理和积累”,其中就包括宾语前置句,所举例句有“何以汝为见?”“子卿尚复谁为乎?”,都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类型。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课文《短歌行》中,“何以解忧?”的句意是,“用什么排解忧闷?”。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何以”组成介词结构,作“解忧”的状语。综上可知,“曷为”与“何以”的结构相同,都是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因此 C 项正确。
材料四中“而有‘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言,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一句的句意是,进而产生出“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类的说法,好像是真的有此人此事一样。其中“若”的意思是"好像,仿佛"。这是“若”在文言文中的一个常见用法,即表示对情况的模拟揣测。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下册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是一个假设复句。其中“若”是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这是“若”在文言文中的另一个常见用法,即用作假设连词。综上,“若”在“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意义不同;“若”在“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中也不作连词,不释为“如果”。因此 D 项不正确,为答案项。
例2.(2025全国二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殆,几乎,与《论语·为政》中“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不相同。
B. 暗,糊涂,与《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意思不相同。
C. 奖,辅助,与《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奖”意思相同。
D. 指,同“旨”,与《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的“指”意思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属教考衔接题。
"殆"在文中为副词,表示所说的与实际情况相差有限,可理解为"几乎,大概";《论语·为政》中"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为"疑惑",两者意思不同。故 A 项正确。
"暗于事机"在文中指"不明事理,不明关键","暗"理解为"糊涂"是正确的;《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问"意思为"低声询问","暗"为"不公开,隐蔽"的意思,两处"暗"的意思不相同。故 B 项正确。
"共奖王室"在文中是"共同辅助王室"的意思,"奖"可理解为"辅助";《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奖"意思为"鼓励",两者意思不同。故 C 项不正确。
"指"在文中意思为"意图",与"旨"同,"以指呈之"意为"门生按照郗超生前的意思呈上箱子";《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的"指"意思也与"旨"同,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对此有注解。故 D 项正确。
补充说明一点,本则史料在《世说新语·伤逝》刘孝标注中有记载,刘引《续晋阳秋》文作"门生乃如超旨",可作"指"同"旨"的佐证。对于考生来说,只需把课文注解代人文中即可判断正误。
衔接方式二:融通教材观点
随着教考衔接的不断强化,文言文考查有可能以“融通教材观点”的方式,进行教考衔接。
具体而言,即是考卷文本的观点,与教材课文中的观点,具有相似性或相异性。考题要求对其进行比较辨析,并结合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
“融通教材观点”主要以简答题的方式出现,教材文本不会出现,回答此题时,考生需要对教材课文比较熟悉。
例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试题。
后唐庄宗有二臣焉:嗣源居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西趋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且内有权臣窥伺间隙,乃空国之师勤于远役,固已大失计矣。而又去我之所与与彼之所畏者,则大祸之集可胜救哉?虽得百蜀,无救其失国也。
(节选自何去非《郭崇韬论》)
对于庄宗李存助失去天下的原因,材料中何去非的观点与《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的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①何去非认为李存勖杀了忠心耿耿的郭崇韬,让大权在握的李嗣源无所忌惮,又调动全国军队远征作战,给李嗣源以可乘之机。
②《伶官传序》认为李存勖失去天下的原因,在于其“逸豫亡身”,得到了天下便恣意享乐、亲近优伶,以至于众叛亲离。
【解析】
本题属教考衔接题,答题时,应先熟悉《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的观点。从材料看,何去非的《郭崇韬论》是从李存勖误杀大臣的角度分析国家动乱根源,进而得出李存勖痛失天下原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是从修身治国的角度分析失去天下的原因。
参考译文:
后唐庄宗李存勖有两位大臣:李嗣源凭着曾立下难以酬赏的大功而居功自傲,挟持着震撼皇帝的威势,得到了国家军队的大权,紧紧把持着而不肯松手。庄宗没有办法剥夺他的兵权,便逐渐对他的威逼而心怀忌恨。郭崇韬曾经为国家建立过大功,忠诚而可以依赖,是李嗣源所畏惧和顾忌的人。庄宗如果能借助可以依赖的人,来制服他所忌恨的人,那么即使李嗣源心怀叵测,不安分守己,也会有所顾虑和畏惧,而不敢轻举妄动了。但是庄宗只知道自己忌恨的人是谁,而没有认识到自己应当倚赖的人是谁。所以郭崇韬由于忠贞直言而被疏远,遭到的谗言诋毁和忌恨也一天甚过一天。庄宗只知得到蜀国能够有助于后唐的强盛,而不知道郭崇韬的死,已经除去了李嗣源所畏惧的人。所以邺城发生兵变后,李嗣源率领一支军队,向西进攻洛阳,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他夺得政权,简直易如反掌。况且朝廷内部还有权臣窥伺时机乘机而起,庄宗竟然调动全国军队远征作战,本来已是大大的失策了。又除去了自己所应倚赖的人和李嗣源所畏惧的人,这样一旦大祸临头,又怎么能够挽救呢 即使是得到一百个蜀国,也不能避免他失去国家政权了。
例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试题。
上(唐太宗)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答案】
①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
②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
③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
【解析】
本题属教考衔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来自教材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句意是:皇上如果忧虑言路堵塞,就应当虚心接下臣下意见。根据文本内容,有下列举措能体现唐太宗虚心接受臣下意见:
由“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可知,唐太宗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
由“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可知,唐太宗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
由“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可知,唐太宗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
参考译文:
太宗对大臣裴寂说:“近来很多上书言事的奏章,朕都将它们贴在寝宫的墙壁上,以便进出时观看,朕时常思考为政之道,有时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们也要恪尽职守,与朕的这一心意相符。”
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并征发。”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征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答道:“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总说:‘朕以诚、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道:“联怎么失信了?”魏征答道:“ 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又说:‘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说: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本就不能没有责怪之意。现在是既征收租调,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另外,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太宗高兴地说:“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于是不征点中男做兵员,并且赐给魏征一只金甕。
衔接方式三:回归教材文本
教考衔接中的“回归教材文本”是指考卷选文是组合性文本,其中包括教材课文的某个选段。这是最直接的教考衔接方式。
在考题设计,这种衔接方式主要有三个考题与教材衔接:一是文言字词题,二是文意分析题,三是文言简答题。此外,在文言翻译题、文言断句题中,也可能涉及到教材课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
材料二:
西汉之兴,其大功臣虽出于刀笔之吏、贩缯屠狗之人,然皆一时豪杰、王佐之才,非遭逢际会徼幸而成功者也。史于萧何、曹参,既以为一代宗臣,而以周勃为汉伊、周①。虽后世之论,亦莫不然。至于樊将军,不过以武勇为称,与郦商、灌、滕②之徒等耳。以余观之,哙盖萧、曹之伦,出周勃之右,非郦商、灌、滕之徒所可望也。
高帝初入咸阳,欲止宫休舍,哙谏以为不可,乃封秦重宝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呜呼!此沛公之所以得天下,汉祚之所以长久者也。是时沛公君臣志得意满,无复远虑,诸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惟恐己取之不多。上令之有所不能禁也,宁有谏其主者 贤如萧何,不过能收律令图书耳。独樊将军首发其端,留侯因而推之,高帝遂悟。三秦之民翕然皆愿以为君王,沛公之德结于民心,闻于天下。向使高帝入关,居秦宫室,收其子女、玉帛而有之,则无以异秦、项之为;而鸿门之厄,亦何说以释曹无伤之谮,宽项羽之怒 安危成败之机,间不容发,微樊将军,则沛公之事去矣。
惜乎迁、固为哙立传,只载其鸿门诮项羽等事,武夫之所能为者。至于入关之谏,则不大书特书其语,使其造汉之忠暗然不彰,而天下惟以武勇称樊将军。故聊为发之。
(节选自王之望《樊哙论》)
【注】①伊、周:商朝伊尹与西周周公,二人并为辅佐之才。②郦商、灌、滕:郦商、灌婴、夏侯婴,都是刘邦手下猛将。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向上、朝上,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用法相同。
B. 举,文中有“尽”的意思,与《阿房宫赋》“函谷举”中的“举”意思不同。
C. 右,上,古代曾以右为尊,与《促织》“无出其右者”中的“右”意思相同。
D. 三秦,项羽破秦以后,三分关中,谓之“三秦”。在文中指关中、陕西一带。
【答案】A
【解析】本题属教考称接题。上:①名词作状语,向上/②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句意:①头发向上直竖起来。/②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郑国当做边邑。故选A。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闯帐之后怒视项羽,项羽虽对来客有所警备,但在知晓其身份后并未发怒,反而称之为“壮士”,并且先后赐给他酒和猪前腿。
B. 樊哙认为刘邦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不抢掠财物,还将军队撤回霸上,有很大功劳,并指责项羽听信谗言,想要杀害刘邦的错误做法。
C. 萧何、曹参和周勃辅佐刘邦创建西汉,史书对他们评价极高,但后世的评论都不以为然,如王之望就认为樊哙可与萧何、曹参相提并论。
D. 刘邦初入咸阳时,志得意满,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首先加以劝阻,张良又趁机加以推动,刘邦这才醒悟过来,放弃了原来的打算。
【答案】C
【解析】本题属教考称接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后世的评论都不以为然”错,材料二说“史于萧何、曹参,既以为一代宗臣,而以周勃为汉伊、周。虽后世之论,亦莫不然”,可见后世评论与史书观点一致,并非“不以为然”;且王之望认为樊哙“盖萧、曹之伦”,是其个人观点,并非否定史书对萧、曹、周勃的评价。故选C。
3.在鸿门宴上,樊哙为何能“释曹无伤之谮,宽项羽之怒”?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①樊哙义正辞严,指责项羽听信谗言,符合道义;
②强调刘邦功高且秋毫无犯,解除项羽疑虑。
【解析】本题属教考衔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 根据材料一“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先指出怀王与诸将的约定,暗示刘邦即使在关中称王也是符合道义的,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对项羽十分恭敬;接着指出“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樊哙以“亡秦之鉴”警示项羽,指责其“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是重蹈秦覆辙,指责项羽听信谗言,符合道义。
②依据材料一“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和材料二“独樊将军首发其端……向使高帝入关,居秦宫室,收其子女、玉帛而有之,则无以异秦、项之为;而鸿门之厄,亦何说以释曹无伤之谮,宽项羽之怒”,在樊哙的劝说下,刘邦还军霸上,让项羽找不到杀刘邦的理由;而且樊哙强调刘邦“秋毫无犯”“还军霸上”的实际行动,证明其无割据野心,解除了项羽对刘邦的疑虑,从而平息了项羽的怒气,也间接消解了曹无伤的谗言影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向上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我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好!”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材料二:
西汉兴起,那些立下大功的臣子虽然出身于掌管文书的官吏、贩卖丝绸和宰杀狗的人,但都是一时的豪杰、能辅佐帝王的人才,并非遇到机会侥幸成功的。史书对于萧何、曹参,已经把他们看作一代受人敬仰的重臣,而把周勃比作汉代的伊尹、周公。即便是后世的评论,也没有不是这样的。至于樊将军,不过是因勇武被称道,和郦商、灌婴、滕公这类人差不多罢了。在我看来,樊哙大概是萧何、曹参一类的人,超过周勃,不是郦商、灌婴、滕公这类人所能比得上的。
高帝刚进入咸阳时,想留在宫殿里休息,樊哙劝谏认为不可以,于是封存了秦朝的珍贵宝物、宫殿府库,率军回到霸上。唉!这是沛公能得天下、汉朝国运长久的原因。当时沛公君臣志得意满,不再有长远的考虑,众将领争着跑到收藏金帛财物的府库,唯恐自己拿到的不多。即使是君主下令也不能禁止,哪里有劝谏他的君主的人呢?像萧何那样贤能的人,也不过是能收集法令、图书罢了。唯独樊将军首先提出劝谏的开端,留侯接着加以推行,高帝于是醒悟过来。三秦的百姓一致都愿意让他做君王,沛公的恩德结于民心,传遍天下。假使当初高帝进入关中后,居住在秦朝的宫殿里,收纳秦朝的女子、财物并据为己有,那就和秦朝、项羽的所作所为没有区别了;而鸿门宴的危难,又能用什么说法来消除曹无伤的谗言,平息项羽的怒火呢?安危成败的关键,形势紧迫得容不下一根头发的间隙,如果没有樊将军,那么沛公的事业就完了。
可惜啊,司马迁、班固为樊哙作传,只记载他在鸿门宴上斥责项羽等事情,这些都是武士能做的事。至于进入关中时的劝谏,却不大力地、突出地记载他的话,使得他缔造汉朝的忠诚隐晦不显露,天下人只因为勇武称道樊将军。所以我姑且为他阐发一下。
(2024新课标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注重教考衔接,四个选项都有效勾连教材内容,对照语句均来自相应课文,可以引导考生回归教材,回归课堂。
A项的“壮”,在材料中出现在“上壮而许之”,指汉武帝听了李陵“以少击众”的请求后,非常赞赏并答应了他的请求。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有“单于壮其节”,课文注释是:“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与材料中的“壮”意义、用法正同。《苏武传》课文“学习提示”部分又说,“文中存在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如意动用法,像‘单于壮其节’,‘壮’意为‘以(其节)为壮’”。本题考点设置正由此而来。“不贵难得之货”来自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文《〈老子〉四章》,原文作“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其中的“贵”为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难得之货)为贵”“认为……珍贵”。因此“壮”与“贵”虽然意义不同,但在形容词意动用法上却是相同的。因此选项A的词义解说正确。
B项的“亲”,在材料中出现在“事亲孝”,意思是侍奉母亲孝顺。“亲”是指父母,古代也可偏指父或母。这个意义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多见,例如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畔主背亲”等。李陵为李广之孙,是遗腹子,此处可理解为单指母亲。
“我有亲父兄”出自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孔雀东南飞》,原文是“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课文在这个地方的注释是:“父兄,偏义复词,这里单指哥哥。”没有单独为“亲”字作注,而其中的“亲”指血亲,“亲父兄”指有血亲的哥哥。因此B选项表述为两处“亲”意义不相同,解说正确。
C项要求辨析两个“之”字用法是否相同。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陋室铭》《爱莲说》之后的“积累拓展”部分,在辨析文言“之”字用法时说道:“‘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部分有“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列举了虚词“之”的四种用法,其中第三种用法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本题设计据此而来。“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中,“之”用于主语“彼”与谓语“不死”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彼之不死”作为一个分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用于主语“莲”与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整体作为动词“爱”的宾语。因此从“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个知识点去考查,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而C项表述为两个“之”字用法不相同,表述不正确,此项为答案项。
D项要求理解“迨”的意义。“迨”有“到、等到”的意思。材料中的“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意思是等到后来李广利出征匈奴的时候。“迨诸父异爨”来自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课文《项脊轩志》,课文的注释是“迨,等到”,与材料二中的“迨”意思正相同。因此选项D词义解说表述正确。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有个孙子名叫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士兵射箭,以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自己请求说:“我所率领屯垦戍边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敢的人和奇才剑客。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李陵到达浚稽山,与单于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军队。李陵搏战攻击,匈奴军转身退回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兵前来围攻李陵。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徒步与匈奴骑兵战斗,又杀敌几千人。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兵很多被杀死,无法前进。李陵说:“没有脸面回去见皇上呀!”于是投降了。皇帝非常愤怒,群臣都责备李陵,皇帝拿这件事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辩护说:“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结交士人讲信用,常常奋不顾身来为国家的危难而献身,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而且李陵率领的步兵不满五千人,深践(深入)敌人的军事要地,阻挡(抵挡)数万敌军。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然而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没有死节,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把司马迁下狱(关进牢狱),施以宫刑。很久以后,汉武帝才对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于是对武帝说:“抓获了匈奴俘虏,说李陵在教单于制造兵器,以防备汉军。”于是汉武帝下令诛杀了李陵全家。不久后听说,教单于练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绪,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将李绪刺杀。匈奴单于的母亲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将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阏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与卫律一起都成为掌权的贵族。卫律常常伴在单于身边,李陵则在外朝,有大事才召入王庭议事。征和三年三月,武帝遣李广利率七万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将与李陵率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了九天。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罪行显著而不可掩盖。如果说他孤军奋战而无援助,那么他率领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无法推辞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祸,他将灾祸转嫁给了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责推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受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转战,那么匈奴难道没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单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让他深入敌境与汉将对峙呢?司马迁为李陵文过饰非好像不够,却不断地称赞李广,以此来奖掖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