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9讲 文言文阅读教材回归题目录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衔接方式一:衔接教材字词 4衔接方式二:融通教材观点 5衔接方式三:回归教材文本 6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8年份 卷别 衔接方式 衔接课文2025 全国一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屈原列传》《离骚》 《短歌行》《烛之武退秦师》全国二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论语 为政》《琵琶行》 《出师表》《陈涉世家》2024 新课标Ⅰ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老子》《孔雀东南飞》 《爱莲说》《项脊轩志》新课标Ⅱ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师说》《鸿门宴》 《周亚夫军细柳》2023 新课标Ⅰ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兼爱》新课标Ⅱ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桃花源记》考情解码: ① 从高考题看,文言文教考衔接在不断强化,现有考题主要是衔接教材中的文言字词。 ② 衔接的教材既包括高中语文教材,也包括初中语文教材;衔接的教材字词,既包括实词虚词,也包 括文化常识词汇。 命题预警: 随着文言文教考衔接的不断强化,未来的高考题,有可能涉及到融通教材中的观点,呈现教材中的文本。衔接方式一:衔接教材字词“衔接教材字词”是文言文教考衔接的主要考题。字词的衔接主要是考查“同一字词”在“考试文本”与“教材课文”中的意义与用法异同。衔接的字词包括:实词、虚词、文化常识词汇。衔接的课文包括:初中课文、高中课文。例1.(2025全国一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往、去,与《屈原列传》“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的“如”意义相同。B. 与,音yù,参与,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读音、意义均不相同。C. 曷为,“曷”作“为”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何以解忧”的“何以”结构相同。D. 若,连词,如果,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意义相同。例2.(2025全国二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殆,几乎,与《论语·为政》中“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不相同。B. 暗,糊涂,与《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意思不相同。C. 奖,辅助,与《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奖”意思相同。D. 指,同“旨”,与《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的“指”意思相同。衔接方式二:融通教材观点随着教考衔接的不断强化,文言文考查有可能以“融通教材观点”的方式,进行教考衔接。具体而言,即是考卷文本的观点,与教材课文中的观点,具有相似性或相异性。考题要求对其进行比较辨析,并结合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融通教材观点”主要以简答题的方式出现,教材文本不会出现,回答此题时,考生需要对教材课文比较熟悉。例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试题。后唐庄宗有二臣焉:嗣源居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西趋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且内有权臣窥伺间隙,乃空国之师勤于远役,固已大失计矣。而又去我之所与与彼之所畏者,则大祸之集可胜救哉?虽得百蜀,无救其失国也。(节选自何去非《郭崇韬论》)对于庄宗李存助失去天下的原因,材料中何去非的观点与《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的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例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试题。上(唐太宗)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衔接方式三:回归教材文本教考衔接中的“回归教材文本”是指考卷选文是组合性文本,其中包括教材课文的某个选段。这是最直接的教考衔接方式。在考题设计,这种衔接方式主要有三个考题与教材衔接:一是文言字词题,二是文意分析题,三是文言简答题。此外,在文言翻译题、文言断句题中,也可能涉及到教材课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节选自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材料二:西汉之兴,其大功臣虽出于刀笔之吏、贩缯屠狗之人,然皆一时豪杰、王佐之才,非遭逢际会徼幸而成功者也。史于萧何、曹参,既以为一代宗臣,而以周勃为汉伊、周①。虽后世之论,亦莫不然。至于樊将军,不过以武勇为称,与郦商、灌、滕②之徒等耳。以余观之,哙盖萧、曹之伦,出周勃之右,非郦商、灌、滕之徒所可望也。高帝初入咸阳,欲止宫休舍,哙谏以为不可,乃封秦重宝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呜呼!此沛公之所以得天下,汉祚之所以长久者也。是时沛公君臣志得意满,无复远虑,诸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惟恐己取之不多。上令之有所不能禁也,宁有谏其主者 贤如萧何,不过能收律令图书耳。独樊将军首发其端,留侯因而推之,高帝遂悟。三秦之民翕然皆愿以为君王,沛公之德结于民心,闻于天下。向使高帝入关,居秦宫室,收其子女、玉帛而有之,则无以异秦、项之为;而鸿门之厄,亦何说以释曹无伤之谮,宽项羽之怒 安危成败之机,间不容发,微樊将军,则沛公之事去矣。惜乎迁、固为哙立传,只载其鸿门诮项羽等事,武夫之所能为者。至于入关之谏,则不大书特书其语,使其造汉之忠暗然不彰,而天下惟以武勇称樊将军。故聊为发之。(节选自王之望《樊哙论》)【注】①伊、周:商朝伊尹与西周周公,二人并为辅佐之才。②郦商、灌、滕:郦商、灌婴、夏侯婴,都是刘邦手下猛将。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向上、朝上,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用法相同。B. 举,文中有“尽”的意思,与《阿房宫赋》“函谷举”中的“举”意思不同。C. 右,上,古代曾以右为尊,与《促织》“无出其右者”中的“右”意思相同。D. 三秦,项羽破秦以后,三分关中,谓之“三秦”。在文中指关中、陕西一带。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闯帐之后怒视项羽,项羽虽对来客有所警备,但在知晓其身份后并未发怒,反而称之为“壮士”,并且先后赐给他酒和猪前腿。B. 樊哙认为刘邦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不抢掠财物,还将军队撤回霸上,有很大功劳,并指责项羽听信谗言,想要杀害刘邦的错误做法。C. 萧何、曹参和周勃辅佐刘邦创建西汉,史书对他们评价极高,但后世的评论都不以为然,如王之望就认为樊哙可与萧何、曹参相提并论。D. 刘邦初入咸阳时,志得意满,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首先加以劝阻,张良又趁机加以推动,刘邦这才醒悟过来,放弃了原来的打算。3.在鸿门宴上,樊哙为何能“释曹无伤之谮,宽项羽之怒”?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2024新课标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09讲 文言文阅读教材回归题目录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衔接方式一:衔接教材字词 4衔接方式二:融通教材观点 6衔接方式三:回归教材文本 9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12年份 卷别 衔接方式 衔接课文2025 全国一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屈原列传》《离骚》 《短歌行》《烛之武退秦师》全国二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论语 为政》《琵琶行》 《出师表》《陈涉世家》2024 新课标Ⅰ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老子》《孔雀东南飞》 《爱莲说》《项脊轩志》新课标Ⅱ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师说》《鸿门宴》 《周亚夫军细柳》2023 新课标Ⅰ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兼爱》新课标Ⅱ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桃花源记》考情解码: ① 从高考题看,文言文教考衔接在不断强化,现有考题主要是衔接教材中的文言字词。 ② 衔接的教材既包括高中语文教材,也包括初中语文教材;衔接的教材字词,既包括实词虚词,也包 括文化常识词汇。 命题预警: 随着文言文教考衔接的不断强化,未来的高考题,有可能涉及到融通教材中的观点,呈现教材中的文本。衔接方式一:衔接教材字词“衔接教材字词”是文言文教考衔接的主要考题。字词的衔接主要是考查“同一字词”在“考试文本”与“教材课文”中的意义与用法异同。衔接的字词包括:实词、虚词、文化常识词汇。衔接的课文包括:初中课文、高中课文。例1.(2025全国一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往、去,与《屈原列传》“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的“如”意义相同。B. 与,音yù,参与,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读音、意义均不相同。C. 曷为,“曷”作“为”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何以解忧”的“何以”结构相同。D. 若,连词,如果,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意义相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属教考衔接题。材料一中“郑伯如晋”的句意为,郑定公到晋国去。其中的“如”是“往,去”的意思。“如”的这个义项在文言文中常见,中学教材中就多次出现。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文《屈原列传》中,“使使如秦受地”的句意是,派遣使者到秦国去接受土地:"臣请往如楚"的句意是,我请求到楚国去。这两个“如”都是“往,去”的意思,与“郑伯如晋”中“如”的意思相同。且“臣请往如楚”中“往”“如”同义词连用。因此 A 项正确。材料二中“妇人何与焉”一句的句意是“"妇道人家参与什么?”,或“与妇道人家有何关系?”。其中的“与”是“参与”的意思,读音为 yù 。这个读音一直沿用至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与”音 yù 下有义项“参与”,举例“与会”,另词条“参与”注音 cānyù 。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课文《离骚(节选)》中,“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句意是,担心时间不会等待我。教材对“不吾与”有注解:即“不与吾”,不等待我。可知此句中“与”的意思是“等待”。此时“与”读 yǔ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与”音 yǔ下有义项“等待”,举例“岁不我与(时光不等人)”,可为佐证。综上可知,“与”在“妇人何与焉”和“恐年岁之不吾与”中,读音、意义均不同, B 项正确。材料三中“子曷为泣也?”一句的句意是,“您为什么哭泣?”。其中“曷”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曷为”组成介词结构,作"泣"的状语。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通常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统编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中即写道,“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需要单独梳理和积累”,其中就包括宾语前置句,所举例句有“何以汝为见?”“子卿尚复谁为乎?”,都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类型。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课文《短歌行》中,“何以解忧?”的句意是,“用什么排解忧闷?”。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何以”组成介词结构,作“解忧”的状语。综上可知,“曷为”与“何以”的结构相同,都是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因此 C 项正确。材料四中“而有‘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言,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一句的句意是,进而产生出“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类的说法,好像是真的有此人此事一样。其中“若”的意思是"好像,仿佛"。这是“若”在文言文中的一个常见用法,即表示对情况的模拟揣测。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下册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是一个假设复句。其中“若”是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这是“若”在文言文中的另一个常见用法,即用作假设连词。综上,“若”在“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意义不同;“若”在“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中也不作连词,不释为“如果”。因此 D 项不正确,为答案项。例2.(2025全国二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殆,几乎,与《论语·为政》中“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不相同。B. 暗,糊涂,与《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意思不相同。C. 奖,辅助,与《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奖”意思相同。D. 指,同“旨”,与《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的“指”意思相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属教考衔接题。"殆"在文中为副词,表示所说的与实际情况相差有限,可理解为"几乎,大概";《论语·为政》中"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为"疑惑",两者意思不同。故 A 项正确。"暗于事机"在文中指"不明事理,不明关键","暗"理解为"糊涂"是正确的;《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问"意思为"低声询问","暗"为"不公开,隐蔽"的意思,两处"暗"的意思不相同。故 B 项正确。"共奖王室"在文中是"共同辅助王室"的意思,"奖"可理解为"辅助";《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奖"意思为"鼓励",两者意思不同。故 C 项不正确。"指"在文中意思为"意图",与"旨"同,"以指呈之"意为"门生按照郗超生前的意思呈上箱子";《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的"指"意思也与"旨"同,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对此有注解。故 D 项正确。补充说明一点,本则史料在《世说新语·伤逝》刘孝标注中有记载,刘引《续晋阳秋》文作"门生乃如超旨",可作"指"同"旨"的佐证。对于考生来说,只需把课文注解代人文中即可判断正误。衔接方式二:融通教材观点随着教考衔接的不断强化,文言文考查有可能以“融通教材观点”的方式,进行教考衔接。具体而言,即是考卷文本的观点,与教材课文中的观点,具有相似性或相异性。考题要求对其进行比较辨析,并结合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融通教材观点”主要以简答题的方式出现,教材文本不会出现,回答此题时,考生需要对教材课文比较熟悉。例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试题。后唐庄宗有二臣焉:嗣源居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西趋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且内有权臣窥伺间隙,乃空国之师勤于远役,固已大失计矣。而又去我之所与与彼之所畏者,则大祸之集可胜救哉?虽得百蜀,无救其失国也。(节选自何去非《郭崇韬论》)对于庄宗李存助失去天下的原因,材料中何去非的观点与《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的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①何去非认为李存勖杀了忠心耿耿的郭崇韬,让大权在握的李嗣源无所忌惮,又调动全国军队远征作战,给李嗣源以可乘之机。②《伶官传序》认为李存勖失去天下的原因,在于其“逸豫亡身”,得到了天下便恣意享乐、亲近优伶,以至于众叛亲离。【解析】本题属教考衔接题,答题时,应先熟悉《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的观点。从材料看,何去非的《郭崇韬论》是从李存勖误杀大臣的角度分析国家动乱根源,进而得出李存勖痛失天下原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是从修身治国的角度分析失去天下的原因。参考译文:后唐庄宗李存勖有两位大臣:李嗣源凭着曾立下难以酬赏的大功而居功自傲,挟持着震撼皇帝的威势,得到了国家军队的大权,紧紧把持着而不肯松手。庄宗没有办法剥夺他的兵权,便逐渐对他的威逼而心怀忌恨。郭崇韬曾经为国家建立过大功,忠诚而可以依赖,是李嗣源所畏惧和顾忌的人。庄宗如果能借助可以依赖的人,来制服他所忌恨的人,那么即使李嗣源心怀叵测,不安分守己,也会有所顾虑和畏惧,而不敢轻举妄动了。但是庄宗只知道自己忌恨的人是谁,而没有认识到自己应当倚赖的人是谁。所以郭崇韬由于忠贞直言而被疏远,遭到的谗言诋毁和忌恨也一天甚过一天。庄宗只知得到蜀国能够有助于后唐的强盛,而不知道郭崇韬的死,已经除去了李嗣源所畏惧的人。所以邺城发生兵变后,李嗣源率领一支军队,向西进攻洛阳,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他夺得政权,简直易如反掌。况且朝廷内部还有权臣窥伺时机乘机而起,庄宗竟然调动全国军队远征作战,本来已是大大的失策了。又除去了自己所应倚赖的人和李嗣源所畏惧的人,这样一旦大祸临头,又怎么能够挽救呢 即使是得到一百个蜀国,也不能避免他失去国家政权了。例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试题。上(唐太宗)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答案】①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②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③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解析】本题属教考衔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来自教材课文《谏太宗十思疏》,句意是:皇上如果忧虑言路堵塞,就应当虚心接下臣下意见。根据文本内容,有下列举措能体现唐太宗虚心接受臣下意见:由“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可知,唐太宗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由“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可知,唐太宗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由“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可知,唐太宗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参考译文:太宗对大臣裴寂说:“近来很多上书言事的奏章,朕都将它们贴在寝宫的墙壁上,以便进出时观看,朕时常思考为政之道,有时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们也要恪尽职守,与朕的这一心意相符。”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并征发。”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征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答道:“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总说:‘朕以诚、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道:“联怎么失信了?”魏征答道:“ 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又说:‘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说: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本就不能没有责怪之意。现在是既征收租调,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另外,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太宗高兴地说:“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于是不征点中男做兵员,并且赐给魏征一只金甕。衔接方式三:回归教材文本教考衔接中的“回归教材文本”是指考卷选文是组合性文本,其中包括教材课文的某个选段。这是最直接的教考衔接方式。在考题设计,这种衔接方式主要有三个考题与教材衔接:一是文言字词题,二是文意分析题,三是文言简答题。此外,在文言翻译题、文言断句题中,也可能涉及到教材课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节选自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材料二:西汉之兴,其大功臣虽出于刀笔之吏、贩缯屠狗之人,然皆一时豪杰、王佐之才,非遭逢际会徼幸而成功者也。史于萧何、曹参,既以为一代宗臣,而以周勃为汉伊、周①。虽后世之论,亦莫不然。至于樊将军,不过以武勇为称,与郦商、灌、滕②之徒等耳。以余观之,哙盖萧、曹之伦,出周勃之右,非郦商、灌、滕之徒所可望也。高帝初入咸阳,欲止宫休舍,哙谏以为不可,乃封秦重宝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呜呼!此沛公之所以得天下,汉祚之所以长久者也。是时沛公君臣志得意满,无复远虑,诸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惟恐己取之不多。上令之有所不能禁也,宁有谏其主者 贤如萧何,不过能收律令图书耳。独樊将军首发其端,留侯因而推之,高帝遂悟。三秦之民翕然皆愿以为君王,沛公之德结于民心,闻于天下。向使高帝入关,居秦宫室,收其子女、玉帛而有之,则无以异秦、项之为;而鸿门之厄,亦何说以释曹无伤之谮,宽项羽之怒 安危成败之机,间不容发,微樊将军,则沛公之事去矣。惜乎迁、固为哙立传,只载其鸿门诮项羽等事,武夫之所能为者。至于入关之谏,则不大书特书其语,使其造汉之忠暗然不彰,而天下惟以武勇称樊将军。故聊为发之。(节选自王之望《樊哙论》)【注】①伊、周:商朝伊尹与西周周公,二人并为辅佐之才。②郦商、灌、滕:郦商、灌婴、夏侯婴,都是刘邦手下猛将。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向上、朝上,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鄙”用法相同。B. 举,文中有“尽”的意思,与《阿房宫赋》“函谷举”中的“举”意思不同。C. 右,上,古代曾以右为尊,与《促织》“无出其右者”中的“右”意思相同。D. 三秦,项羽破秦以后,三分关中,谓之“三秦”。在文中指关中、陕西一带。【答案】A【解析】本题属教考称接题。上:①名词作状语,向上/②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句意:①头发向上直竖起来。/②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郑国当做边邑。故选A。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闯帐之后怒视项羽,项羽虽对来客有所警备,但在知晓其身份后并未发怒,反而称之为“壮士”,并且先后赐给他酒和猪前腿。B. 樊哙认为刘邦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不抢掠财物,还将军队撤回霸上,有很大功劳,并指责项羽听信谗言,想要杀害刘邦的错误做法。C. 萧何、曹参和周勃辅佐刘邦创建西汉,史书对他们评价极高,但后世的评论都不以为然,如王之望就认为樊哙可与萧何、曹参相提并论。D. 刘邦初入咸阳时,志得意满,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首先加以劝阻,张良又趁机加以推动,刘邦这才醒悟过来,放弃了原来的打算。【答案】C【解析】本题属教考称接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后世的评论都不以为然”错,材料二说“史于萧何、曹参,既以为一代宗臣,而以周勃为汉伊、周。虽后世之论,亦莫不然”,可见后世评论与史书观点一致,并非“不以为然”;且王之望认为樊哙“盖萧、曹之伦”,是其个人观点,并非否定史书对萧、曹、周勃的评价。故选C。3.在鸿门宴上,樊哙为何能“释曹无伤之谮,宽项羽之怒”?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答案】①樊哙义正辞严,指责项羽听信谗言,符合道义;②强调刘邦功高且秋毫无犯,解除项羽疑虑。【解析】本题属教考衔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 根据材料一“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先指出怀王与诸将的约定,暗示刘邦即使在关中称王也是符合道义的,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对项羽十分恭敬;接着指出“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樊哙以“亡秦之鉴”警示项羽,指责其“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是重蹈秦覆辙,指责项羽听信谗言,符合道义。 ②依据材料一“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和材料二“独樊将军首发其端……向使高帝入关,居秦宫室,收其子女、玉帛而有之,则无以异秦、项之为;而鸿门之厄,亦何说以释曹无伤之谮,宽项羽之怒”,在樊哙的劝说下,刘邦还军霸上,让项羽找不到杀刘邦的理由;而且樊哙强调刘邦“秋毫无犯”“还军霸上”的实际行动,证明其无割据野心,解除了项羽对刘邦的疑虑,从而平息了项羽的怒气,也间接消解了曹无伤的谗言影响。参考译文:材料一: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向上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我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好!”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材料二:西汉兴起,那些立下大功的臣子虽然出身于掌管文书的官吏、贩卖丝绸和宰杀狗的人,但都是一时的豪杰、能辅佐帝王的人才,并非遇到机会侥幸成功的。史书对于萧何、曹参,已经把他们看作一代受人敬仰的重臣,而把周勃比作汉代的伊尹、周公。即便是后世的评论,也没有不是这样的。至于樊将军,不过是因勇武被称道,和郦商、灌婴、滕公这类人差不多罢了。在我看来,樊哙大概是萧何、曹参一类的人,超过周勃,不是郦商、灌婴、滕公这类人所能比得上的。高帝刚进入咸阳时,想留在宫殿里休息,樊哙劝谏认为不可以,于是封存了秦朝的珍贵宝物、宫殿府库,率军回到霸上。唉!这是沛公能得天下、汉朝国运长久的原因。当时沛公君臣志得意满,不再有长远的考虑,众将领争着跑到收藏金帛财物的府库,唯恐自己拿到的不多。即使是君主下令也不能禁止,哪里有劝谏他的君主的人呢?像萧何那样贤能的人,也不过是能收集法令、图书罢了。唯独樊将军首先提出劝谏的开端,留侯接着加以推行,高帝于是醒悟过来。三秦的百姓一致都愿意让他做君王,沛公的恩德结于民心,传遍天下。假使当初高帝进入关中后,居住在秦朝的宫殿里,收纳秦朝的女子、财物并据为己有,那就和秦朝、项羽的所作所为没有区别了;而鸿门宴的危难,又能用什么说法来消除曹无伤的谗言,平息项羽的怒火呢?安危成败的关键,形势紧迫得容不下一根头发的间隙,如果没有樊将军,那么沛公的事业就完了。可惜啊,司马迁、班固为樊哙作传,只记载他在鸿门宴上斥责项羽等事情,这些都是武士能做的事。至于进入关中时的劝谏,却不大力地、突出地记载他的话,使得他缔造汉朝的忠诚隐晦不显露,天下人只因为勇武称道樊将军。所以我姑且为他阐发一下。(2024新课标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答案】C【解析】本题注重教考衔接,四个选项都有效勾连教材内容,对照语句均来自相应课文,可以引导考生回归教材,回归课堂。A项的“壮”,在材料中出现在“上壮而许之”,指汉武帝听了李陵“以少击众”的请求后,非常赞赏并答应了他的请求。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有“单于壮其节”,课文注释是:“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与材料中的“壮”意义、用法正同。《苏武传》课文“学习提示”部分又说,“文中存在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如意动用法,像‘单于壮其节’,‘壮’意为‘以(其节)为壮’”。本题考点设置正由此而来。“不贵难得之货”来自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文《〈老子〉四章》,原文作“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其中的“贵”为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难得之货)为贵”“认为……珍贵”。因此“壮”与“贵”虽然意义不同,但在形容词意动用法上却是相同的。因此选项A的词义解说正确。B项的“亲”,在材料中出现在“事亲孝”,意思是侍奉母亲孝顺。“亲”是指父母,古代也可偏指父或母。这个意义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多见,例如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畔主背亲”等。李陵为李广之孙,是遗腹子,此处可理解为单指母亲。“我有亲父兄”出自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孔雀东南飞》,原文是“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课文在这个地方的注释是:“父兄,偏义复词,这里单指哥哥。”没有单独为“亲”字作注,而其中的“亲”指血亲,“亲父兄”指有血亲的哥哥。因此B选项表述为两处“亲”意义不相同,解说正确。C项要求辨析两个“之”字用法是否相同。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陋室铭》《爱莲说》之后的“积累拓展”部分,在辨析文言“之”字用法时说道:“‘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部分有“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列举了虚词“之”的四种用法,其中第三种用法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本题设计据此而来。“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中,“之”用于主语“彼”与谓语“不死”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彼之不死”作为一个分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用于主语“莲”与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整体作为动词“爱”的宾语。因此从“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个知识点去考查,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而C项表述为两个“之”字用法不相同,表述不正确,此项为答案项。D项要求理解“迨”的意义。“迨”有“到、等到”的意思。材料中的“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意思是等到后来李广利出征匈奴的时候。“迨诸父异爨”来自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课文《项脊轩志》,课文的注释是“迨,等到”,与材料二中的“迨”意思正相同。因此选项D词义解说表述正确。参考译文:材料一:李广有个孙子名叫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士兵射箭,以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自己请求说:“我所率领屯垦戍边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敢的人和奇才剑客。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李陵到达浚稽山,与单于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军队。李陵搏战攻击,匈奴军转身退回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兵前来围攻李陵。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徒步与匈奴骑兵战斗,又杀敌几千人。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兵很多被杀死,无法前进。李陵说:“没有脸面回去见皇上呀!”于是投降了。皇帝非常愤怒,群臣都责备李陵,皇帝拿这件事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辩护说:“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结交士人讲信用,常常奋不顾身来为国家的危难而献身,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而且李陵率领的步兵不满五千人,深践(深入)敌人的军事要地,阻挡(抵挡)数万敌军。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然而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没有死节,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把司马迁下狱(关进牢狱),施以宫刑。很久以后,汉武帝才对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于是对武帝说:“抓获了匈奴俘虏,说李陵在教单于制造兵器,以防备汉军。”于是汉武帝下令诛杀了李陵全家。不久后听说,教单于练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绪,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将李绪刺杀。匈奴单于的母亲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将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阏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与卫律一起都成为掌权的贵族。卫律常常伴在单于身边,李陵则在外朝,有大事才召入王庭议事。征和三年三月,武帝遣李广利率七万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将与李陵率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了九天。(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李陵投降匈奴,罪行显著而不可掩盖。如果说他孤军奋战而无援助,那么他率领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无法推辞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祸,他将灾祸转嫁给了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责推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受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转战,那么匈奴难道没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单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让他深入敌境与汉将对峙呢?司马迁为李陵文过饰非好像不够,却不断地称赞李广,以此来奖掖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09讲 文言文阅读教材回归题(复习讲义)(原卷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 第09讲 文言文阅读教材回归题(复习讲义)(解析版)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