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 古代诗歌鉴赏教考衔接题(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7讲 古代诗歌鉴赏教考衔接题(复习讲义)(含答案)2026年高考一轮语文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07 讲 古代诗歌鉴赏教考衔接题
目录
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
衔接一:历史典故 (预测新动向) 4
衔接二:形象语言 5
衔接三:表达技巧 7
衔接四:情感态度 8
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9
年份 卷别 诗篇名 衔接形式 衔接课文 衔接点
2024 全国 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第15题C项) 《庄子·逍遥游》 (高中教材) 意象物象
新课标 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第15题D项) 《兰亭集序》 (高中教材) 历史典故
新课标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 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第15题B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 辛弃疾) (初中教材) 立意意境
2022 新课标Ⅱ卷 《送别》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第15题C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初中教材) 表达技巧
全国 乙卷 《白下驿饯 唐少府》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初中教材) 表达技巧
2021 新课标 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第15题A项) 《琵琶行》 (唐 白居易) (高中教材) 历史典故 (写作背景)
2019 全国 Ⅲ卷 《插田歌 (节选)》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 (初中教材) 语言风格
2016 全国 Ⅲ卷 《内宴奉诏 作》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 辛弃疾) (初中教材) 情感态度
考情解码:古诗衔接题既可以以主观题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从衔接角度看,主要以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情感态度为衔接点。 命题预警:注意以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衔接点的命题设计。
衔接一:历史典故
通过衔接教材课文,特别是文言文中的历史典故,进行古诗教考衔接命题设计,是高考古诗教考衔接题未来极可能出现的命题新动向。这种历史典故,既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包括历史遗迹。
回答这类教考衔接古诗题时,要熟悉教材中的历史典故以及典故中蕴含的思想。然后以此为参照,将课文与古诗中的历史典故及思想进行比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 ②茂陵,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有人认为,这首诗就是《苏武传》的“微缩版”。请结合诗歌及《苏武传》,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括本诗提及的苏武事迹。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试题。
病中用杜工部江村①韵
敖陶孙
早岁纵横论九流②,中年往往爱清幽。
细观梦境皆争鹿,静遣机心欲狎鸥。
池上贪闲临晋帖,灯前抱病看吴钩。
山林钟鼎③从天赋,言志俱惭点与求。
[注] ①指杜甫的《江村》诗。
②九流:指先秦时期九大学术流派,泛指各种学问。
③钟鼎:此处指出仕。
结句写“言志俱惭点与求”,请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相关内容,分析“惭”的原因。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试题。
鹧鸪天
朱熹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装短等任阴睛。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②,渔父何劳笑独醒。
【注】①沧州,朱熹晚年在此创立考亭书院著书讲学。
②双佩,《列仙传》中郑交甫在江汉之湄遇到了江无一安,她们解下是佩赠予郑交甫。
《屈原传》中,渔父曾笑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本词末句却说渔父“何劳笑独醒”,谈谈你的理解。

衔接二:形象语言
古诗教考衔接题,以形象语言为衔接点,主要考查以下衔接角度的比较:
①人物形象: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性格及诗人寄寓的思想。
②意象物象: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意象内涵及不同作用。
③意境画面: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意境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④语言用词: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在语言用词方面的异同。
⑤语言风格: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在语言风格语言特点上的异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
陆 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 (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
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①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④,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 chān):探测、察看。④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本诗颔联与杨万里《插秧歌》的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都运用了恰切的动词描写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诗歌主旨。试从语言用词角度分别简要赏析。
衔接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式、结构技巧及表现手法四个方面。以表达技巧为衔接点的古诗教考衔接题,主要是比较分析两首诗这四个方面,区别其异同。
1.(2022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作者晚年因主和派力阻而被罢官,此词作于此时。②扬雄讽谏汉成帝之作。
词的最后两句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请根据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衔接四: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即情感与态度。其中,情感主要指诗歌情感及诗人写作意图;态度则指诗中蕴含哲理及作者观点态度。以情感态度为衔接点的古诗教考衔接题,即要求区分教材诗歌与试卷诗歌在情感态度上的异同。
1.(2016全国Ⅲ卷,节选)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试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暮书怀
谢榛
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注】①樽罍:酒杯。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07 讲 古代诗歌鉴赏教考衔接题
目录
01考情解码 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 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 靶向攻坚 4
衔接一:历史典故 (预测新动向) 4
衔接二:形象语言 6
衔接三:表达技巧 8
衔接四:情感态度 9
04真题溯源 考向感知 11
年份 卷别 诗篇名 衔接形式 衔接课文 衔接点
2024 全国 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第15题C项) 《庄子·逍遥游》 (高中教材) 意象物象
新课标 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第15题D项) 《兰亭集序》 (高中教材) 历史典故
新课标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 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第15题B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 辛弃疾) (初中教材) 立意意境
2022 新课标Ⅱ卷 《送别》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第15题C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初中教材) 表达技巧
全国 乙卷 《白下驿饯 唐少府》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初中教材) 表达技巧
2021 新课标 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第15题A项) 《琵琶行》 (唐 白居易) (高中教材) 历史典故 (写作背景)
2019 全国 Ⅲ卷 《插田歌 (节选)》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 (初中教材) 语言风格
2016 全国 Ⅲ卷 《内宴奉诏 作》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 辛弃疾) (初中教材) 情感态度
考情解码:古诗衔接题既可以以主观题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从衔接角度看,主要以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情感态度为衔接点。 命题预警:注意以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衔接点的命题设计。
衔接一:历史典故
通过衔接教材课文,特别是文言文中的历史典故,进行古诗教考衔接命题设计,是高考古诗教考衔接题未来极可能出现的命题新动向。这种历史典故,既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包括历史遗迹。
回答这类教考衔接古诗题时,要熟悉教材中的历史典故以及典故中蕴含的思想。然后以此为参照,将课文与古诗中的历史典故及思想进行比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 ②茂陵,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有人认为,这首诗就是《苏武传》的“微缩版”。请结合诗歌及《苏武传》,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括本诗提及的苏武事迹。
【答案】
①丁年(壮年)奉命出使; ②幽禁于奴,荒塞牧羊,望雁思归;
③与汉使相见,百感交集; ④)晚年归国,物是人非;
⑤受封后,哭吊茂陵(汉武帝)
【解析】 本题为教考衔接题。解题时,从诗歌中按时间顺序梳理苏武事迹,同时应注意结合高中语文教材课文《苏武传》中记述的苏武事迹。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试题。
病中用杜工部江村①韵
敖陶孙
早岁纵横论九流②,中年往往爱清幽。
细观梦境皆争鹿,静遣机心欲狎鸥。
池上贪闲临晋帖,灯前抱病看吴钩。
山林钟鼎③从天赋,言志俱惭点与求。
[注] ①指杜甫的《江村》诗。
②九流:指先秦时期九大学术流派,泛指各种学问。
③钟鼎:此处指出仕。
结句写“言志俱惭点与求”,请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相关内容,分析“惭”的原因。
【答案】
①冉有和曾皙都理想坚定,希望能使百姓富足,社会和乐;
②诗人早年壮志满怀,但中年后只能梦中逐鹿、病中看吴钩,想过“押鸥”“临帖”的清幽生活。对照先贤,心中感到惭愧。
【解析】本题为教考衔接题。答题时,先应明白冉有和曾皙的理想。冉有和曾皙的理想,在高中语文教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试题。
鹧鸪天
朱熹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装短等任阴睛。
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
江妃定许捐双佩②,渔父何劳笑独醒。
【注】①沧州,朱熹晚年在此创立考亭书院著书讲学。
②双佩,《列仙传》中郑交甫在江汉之湄遇到了江无一安,她们解下是佩赠予郑交甫。
《屈原传》中,渔父曾笑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本词末句却说渔父“何劳笑独醒”,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渔父笑屈原“独醒”,希望屈原放下执念,能够与世推移;
②)本词化用渔父典故,写不需劳烦渔父笑“独醒”,表达了词人 “江湖寄此生”的人生选择;也表现了词人面对现实只能如此的无奈。
【解析】 本题为教考衔接题。《屈原传》中,渔父曾笑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希望屈原能在困境中有所变通,不至于身赴汩罗以死明志。而本诗除了这方面的情感外,还表现出诗人的无奈。

衔接二:形象语言
古诗教考衔接题,以形象语言为衔接点,主要考查以下衔接角度的比较:
①人物形象: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性格及诗人寄寓的思想。
②意象物象: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意象内涵及不同作用。
③意境画面: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意境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④语言用词: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在语言用词方面的异同。
⑤语言风格: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在语言风格语言特点上的异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
陆 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 (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
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
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
③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诗:首联“一事无成老已成”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诗人虽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可见,本诗中的书生虽年已七十,一事无成,却胸怀壮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驱除丑虏,收复北方失地。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书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意气奔放,立志救国。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①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④,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 chān):探测、察看。④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本诗颔联与杨万里《插秧歌》的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都运用了恰切的动词描写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诗歌主旨。试从语言用词角度分别简要赏析。
【答案】
①《插秧歌》首联以“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态,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②《春中田园作》颔联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主题的能力。
①《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在这插秧时节,一家人无论男女老幼,一齐来到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抛”“接”“拔”“插”,人人各司其职,不敢稍有懈怠。这头两句诗,运用“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通过不同人的不同动作描写,活现出一派繁忙紧张的劳动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态,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
②《春中田园作》“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颔联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
衔接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式、结构技巧及表现手法四个方面。以表达技巧为衔接点的古诗教考衔接题,主要是比较分析两首诗这四个方面,区别其异同。
1.(2022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题属教考衔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中,《送别》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结尾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的写法。B项中“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故选B。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作者晚年因主和派力阻而被罢官,此词作于此时。②扬雄讽谏汉成帝之作。
词的最后两句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请根据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用典。《书愤》运用檀道济的典故,自比塞上长城,到头来空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才能。本词使用扬雄上书讽谏典故,后悔立下报国志,“悔”中尽显愤。
②直抒胸臆。《书愤》中的“空”“衰鬓”直接传递出年华空老、大业未就的遗憾。本词中“早信”“悔”也直接抒发年龄大、事无成的愤恨。
【解析】
本题属教考衔接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抒情方式的比较和分析概括能力。
从抒情方式来看:
这两处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本词中的“早信”“悔”两个字几乎是脱口而出,表达自己苦苦进谏,但不被采纳的悔恨之情,而“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和“衰鬓”都是直接表达自己年事已高,却功业未就的惆怅之情。
另外,二者都引用了典故。本词运用扬雄讽谏汉成帝,而作《长杨赋》,表达自己忠耿进谏却不被采纳的抑郁悲愤;而《书愤》中运用檀道济的典故,表达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衔接四: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即情感与态度。其中,情感主要指诗歌情感及诗人写作意图;态度则指诗中蕴含哲理及作者观点态度。以情感态度为衔接点的古诗教考衔接题,即要求区分教材诗歌与试卷诗歌在情感态度上的异同。
1.(2016全国Ⅲ卷,节选)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试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
本题属教考衔接题,这首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都以军旅生活为题材,也都充满了强烈的军事意向,这与两人都曾有过的戎马生涯有关。然而透过表面的描写,可以发现两篇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却是根本不同的。
先看辛词:由醉中看剑引出大段幻觉描写,绘声绘色,龙腾虎掷,热烈壮阔,格调激昂,很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然而,幻想并不等于现实,当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以后,又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可怜白发生”。这个歇拍又转为写实。诗人叹息自己两鬓已白,年事渐高,对理想不能实现,感到非常地痛心和遗憾。
曹诗却阐发的是另一番心意:自己年少知兵,历经戎马,曾于国难当头之际从军杀敌,驰骋沙场;而当国泰民安之时,即使生活清贫,也不会丢掉自己的武器;以备急需,随时准备再次为国效力。虽然年华渐老,但报效国家的信念没有动摇。诗的结尾虽然写到了羞愧,似乎有些低沉,但那只是一个老战士离开军营时的感喟,其中没有悲凉,抚今思昔,涌动心中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暮书怀
谢榛
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注】①樽罍:酒杯。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答案】
①谢诗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颈联写出了岁月流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奈,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对曹氏父子的仰慕,反衬出当下无人赏识愤慨;
②杜诗抒发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和穷病交加的窘迫。杜诗颈联中“常作客”点明漂泊,以“多病”“停杯”指出患病,以“艰难苦恨”写出生活困境。也指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
本题属教考衔接题。
此诗颈联写到自己已经满头白发,抒发的是年华已逝的伤感,还写到借酒消愁的无奈。尾联结合注解可知使用了典故抒情,借曹操爱惜人才反衬当下无人赏识人才的现实,表露出愤慨之意。
杜甫诗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的是常年漂泊和体弱多病的痛苦。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交代了自己年老体衰,因病停酒的无奈,“艰难”既指自己生活艰难,也指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答案】A
【解析】本题属教考衔接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说法错误。文诗中主要描写画眉鸟的叫声,初听之时,声音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从而衬托出诗人不慕名利、淡泊悠远的人物形象,但并没有直接对画眉鸟进行描写。
故选A。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属教考衔接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