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州市第二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高州市第二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高州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常被学者以天象作喻。其中,“繁星点点”象征着文明初现时的多样与分散,“星河渐聚”则展现出文明汇聚、国家雏形初现的过程,而“银河横跨”则形象地展现出统一大帝国的辉煌。与“星河渐聚”相契合的历史阶段描述是( )
A.旧石器时代人类迁徙的广泛性 B.新石器时代部落文化的多元性
C.青铜时代邦国联盟的逐渐形成 D.铁器时代大一统国家初步建立
2.殷商时期,大小祭祀仪式由作为神的联结者巫师主导,“礼”以服务鬼神为主。西周时期,周王以下的统治阶层内日常要践行的“礼”有二十余类,每一类从祭品、地点、参与人员服饰到配套礼乐,对不同阶层人规定不同的标准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规范。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儒家礼教的影响增强 B.早期人文精神的凸显
C.社会阶层趋于平等化 D.王权与族权日益融合
3.下面是春秋时期三位思想家的部分经济思想观点。据此可知,他们都认为( )
人物 观点
子产 主张官府采取“市不豫(干预)价”的政策,反对西周以来官府设“贾师”监管价格的做法
计然 提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观点
子贡 “何以玉贵而石贱,因为玉少而石多”,提出了“物以稀为贵”的观点
A.官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B.商品价值的调节具有自觉性
C.应避免物价的长期涨跌波动 D.“工商食官”的制度应被废止
4.下图是关于春秋时期国君的非正常死亡率与贵族势力强度的增长关系情况。该图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B.奴隶制政治日趋没落
C.商品经济发展弱化宗族认同 D.秦国权威日渐地增强
5.“御史问直络帬程书”为秦代的一套文书,洞庭县向属县传送封缄文书时,命令零阳以“道”上各县按顺序传递,依次为零阳→充→酉阳→迁陵,从“酉阳报充”“迁陵报酉阳”可知,“道”上各县均应“书到相报”(回复)上一站,而非由最终站回复郡。这一做法( )
A.强化了集权统治 B.旨在规范中央行政权运行
C.降低了行政效率 D.折射出官僚政治体制成熟
6.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有关“去亡”案情的审理,体现了“秦人逃亡”情形的普遍。而起初身份为“亡人”,后来结成以反秦为明朗态度的民间武装集团者,则有黥布、彭越等。由此可推知( )
A.郡县制推行激化社会矛盾 B.凝聚力缺失是秦亡重要原因
C.秦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D.秦加重对新征服地区的盘剥
7.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采用了桑弘羊的主张,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公元前98年,汉武帝下令由官府垄断酒的产销,实行酒类专卖。这表明,西汉政府( )
A.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B.旨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C.延续了休养生息政策
D.为汉初的战事积聚了力量
8.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以群体的方式轮流把持最高政权。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戚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这说明东汉中后期( )
A.中央集权方式出现畸形 B.君主继承制度有所调整
C.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 D.中外朝制退出历史舞台
9.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发布《庚申令》,明确批驳了“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的所谓“可与适道,未可与权”的议论,强调“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坚持实行“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操的主张( )
A.表明选官制度是巩固统一的重要手段 B.证明了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
C.表明唯才是举是魏晋选官的唯一标准 D.适应了魏晋分裂时局对人才的需求
10.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的本族语言渐渐地在生活中消失,北方汉语中也融入了各种少数民族语;而东晋疆域内,南方的吴、越语融入了许多侨居者带来的北方汉语。这反映出( )
A.文化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B.南北方民族的地位趋于平等
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D.朝代更替的频繁与社会动荡
11.南北朝时期,佛教中的菩提树形象类型丰富、形态多样,其源头可追溯至汉代以来的各种神树图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扇形阔叶菩提圣树是以求仙问道的玉树崇拜贯穿主线。这体现出南北朝时期( )
A.佛道文化交融互鉴 B.农耕生态环境良好
C.佛教社会地位低下 D.佛教本土化的趋势
12.北魏迁都洛阳后,曾将鲜卑、羌等族人民迁徙至京师,由政府授田。据史料记载,这些代迁户常不安其居,“所得公田,悉从货易。……露田虽复不听卖买,卖买亦无重责”。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北魏( )
A.民族交融与封建化面临挑战
B.制度设计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
C.土地私有推动政府汉化进程
D.农民与地主间的利益冲突缓和
13.《隋书》卷三载,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对此,北宋卢襄在《西征记》中评价说:“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街,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哉!”据此可推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 )
A.有效纾解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 B.客观上巩固了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 D.打破了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格局
14.唐贞观八年,吐蕃赞普嗣位,唐太宗遣使祝贺,赞普听说突厥和吐谷浑都娶了大唐公主,于是遣使大唐求婚,唐太宗没有答应。贞观十四年,赞普再次求婚,次年唐太宗命礼部遣使送文成公主嫁吐蕃。唐太宗态度的变化表明( )
A.吐蕃日渐被纳入唐朝的统治疆域 B.中央集权制呈现强化趋势
C.社会稳定及民族交融是统治趋势 D.唐蕃关系取决于唐朝国力
15.下面是《新唐书·地理志》中唐代兴修水利工程官吏分布表。这表明( )
道名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陇右道
官吏数量 11 16 9 18 7 9 48 10 2 0
A.精耕细作技术臻于成熟 B.区域经济相对均衡
C.官民协作助推水利发展 D.南方地区得到发展
16.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序》中评价唐诗曰:“至唐而众体悉备,不能尽举。……而又有以乐府施于绝句,以古文用为律诗者。其所以沿革废兴,无一不与诗以相长也。”这一评价体现出唐诗( )
A.众体兼备,文学成就最高 B.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C.关注现实,贴近日常生活 D.承前启后,注重抒情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是好学的师者,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在《论语·子罕》中提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子强调教师要做“君子”式师者,提高自我道德境界,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德教人、育人与化人,因而师者应如君子般“修己以敬”。针对如何引领学生的德与行,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待生之道方面,孔子常告诫自己:“学无常师”,要“不耻下问”。他强调不论出身尊卑、贫富贵贱,聪颖愚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而为师者都应该教之、化之、育之。在孔子看来,师者传道于弟子,同样可以向弟子学习,教与学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不倦育人,为教育躬行实践,其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不论为师之道,还是待生之道,孔子师德观皆体现出以“仁爱”为核心,以“立德”与“树人”为本质的精神,其促使孔子成为古今为之歌颂的教师典范。
——据《论语》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师德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孔子的师德观。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经济区的划分,从大处而言,如农耕区、畜牧区、渔猎采集区和农牧交错、狩猎采集混合经济区等;从小处而言,农耕地区内又可分若干亚区,如水稻作物区、干旱作物区、经济作物区等。关中地区固然是一个农作区,然“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物之类,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卬足也”。“又有秔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故酆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如巴蜀地区“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盐铁论·本议》记载“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致远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这些揭示了各地区特定产业及其互相间的物资交流,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盐铁论·通有》载:“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二周之三川,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都之冲,跨街衢之路也。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
——摘编自邹逸麟《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原则及其意义》
材料二
——摘编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唐以来“江南经济区”的变化所体现出的经济发展趋势,并说明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职的史官著作官开始于曹魏,但是专门修史的机构开始于西晋时期。曹魏史官制度主要的责任是著作郎制,担任修史的职责和掌管宫中的起居。晋传承了魏的制度,设立了著作郎,还设定了专门的著作机构。在当时,著作官被称为“清职”。作为“清职”的史官,高门任职的超过一半的数量。这一时期,战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统治者大多都是借助史学来正视自己的地位,并给自己的朝代宣扬创业的功德,比较重视史书的撰写工作。
—摘编自刘瑞亭《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研究》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历史意识,拥有非常完整的历史记录和传承。在先秦时期没有专职的史官,记录历史的主要是由部落祭祀进行兼职,记录的内容也非常混乱。而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官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行政体制,内部结构明确,职能专一。史官的主要职责在很长一段时期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在先秦时期,史官职能是由祭祀兼职的,历史只是其记录的一小部分;其次,史官还需要参与一部分天文、历法的编写,这种情况一直到汉唐时期才得到了缓解,史官的职能逐渐专注于对历史的研究和编纂。我国古代早期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个人进行编写和修订的,例如孔子的《春秋》、左丘明的《左传》等,而后国家修史逐渐代替了个人修史。借助国家政府的力量进行资料收集,使历史修正更加完善,对推动我国历史记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白松梅《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代封禅多以最高规格祭仪在泰山祭祀,封禅包括封和禅两部分: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五岳之首”泰山极顶聚土为坛以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扫出一片净土来祭地。以此感谢天帝之恩,酬谢大地之赐;并向天地昭告人间太平。
秦 秦始皇与齐鲁儒生议封禅之事,最终重定礼仪,登泰山封禅。自秦始皇起,封禅正式进入历史舞台
汉 汉武帝曾八次封禅。光武帝从洛阳出发,至鲁地孔宅,继而至奉高,于泰山南行燎祭,至泰山极顶封,再至梁阴禅地
唐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封禅线路自东都洛阳经荥阳、原武、卫南、濮阳、寿张、郓州、平阴、齐州、灵岩寺、泰山顿至泰山封禅,再至曲阜孔子庙祭孔,最后经邹县、亳州、真源老君庙(道教寺庙)、洛阳、合璧宫,止于长安太庙。武则天称帝后,来到临近洛阳的嵩山进行封禅大典,并将嵩山奉为五岳之首
——摘编自魏泽华等《泰山封禅文化考古学浅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封禅”,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A
6.B
7.A
8.C
9.D
10.C
11.D
12.A
13.C
14.C
15.D
16.B
17.(1)主要内容:重德重教,以德育人;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师生平等,有教无类;师生友爱,教学相长;师生情笃,诲人不倦。
(2)简评:以“仁爱”为核心,以“立德”与“树人”为本质的精神;有利于完善人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对后世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8.(1)特点:因地制宜;区域性;综合性;专业化;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任答三点即可)
(2)趋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渥;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与政策支持;江南地区的民族融合。(任答三点即可)
19.(1)历史背景:社会总体分裂动荡,但政府重视修史;专职修史官和修史机构的设立;民族交融为修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门阀士族崛起,为修史提供了大量人才;总结前朝修史经验,为修史奠定了一定基础。
(2)特点:史官建置的散乱无序到完善严谨;史官职能的多样性到专门性;从个人修史发展到国家监修、专修。
20.示例一 论题:封禅集中体现了封建政治文化。
论述:封禅体现了皇帝独尊的政治文化。泰山在唐代之前是“五岳”之首,皇帝封禅泰山,向天下彰显自己的权力和尊严,有利于维护皇帝独尊地位。秦朝虽主要依靠法家思想治国,但受传统礼制思想影响,秦始皇也遵行封禅礼仪。后世,随着礼法合一,封禅活动礼制色彩更加明显。封禅体现出对大一统政治秩序的追求。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国家,汉武帝开疆拓土,巩固了大一统秩序,后世君主到泰山封禅,长途跋涉,也意在展现自身的统治能力,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和文化认同。封禅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政治理念。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隆重典礼,他们意在通过祭祀天地来得到统治合法性的印证。总之,封禅活动不仅是一项典礼,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宣示活动。
示例二 论题: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的封禅体现了时代特色。
论述: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泰山封禅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唐代交通发达,都城长安和洛阳成为重要的交通中心,这为封禅提供了交通条件。唐朝文化政策开明,思想活跃,三教并行,除儒学外,道教也颇受尊崇。因此封禅后,唐统治者还去了真源老君庙。武则天成为女皇,在男尊女卑的时代,也需要通过封禅活动来确立统治合法性。总之,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的封禅折射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