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乡愁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乡愁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4 乡 愁
1.分析意象,结合背景,体会“乡愁”的丰富意蕴。
2.关注诗歌句式特点,反复诵读,体会重章叠唱手法对情感表达的效果。
3.品味本诗的语言,理解独创的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赏析法;3.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把乡愁诉诸笔端,这是一种情感的回归,心灵的期盼。乡愁是李白笔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忧伤;是马致远眼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痛;是崔颢口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哀叹。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档案
余光中(1928—2017),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散文家。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余光中的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在冷战的年代》等。
2.背景链接
《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二)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1.全班齐读,指名谈朗读注意事项。
提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努力读出感情。
示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提示:从朗读的快慢节奏、语调语气、情感把握、抑扬顿挫等方面来点评或谈感受。
3.听名家朗读,谈对比感受。
由于诗歌抒写的是哀婉凄切、深沉浓烈的思乡情怀,因此朗读的语调语气要哀婉深沉,语速要舒缓悠长,要注意轻读音与重读音的配合。
注意诗歌句式。“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注意读出韵律美。
4.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伴着音乐,深情朗读《乡愁》。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思念因分别而生,请用拟写小标题的方式,概括诗歌四个小节的内容。
母子之别 夫妻之别 母子永别 家国之思
2.四个小节的顺序能不能调换?
不能调换。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结合背景思考,这首诗与一般的乡愁诗相比,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提示:由个人之思到家国之思。
4.请再读《乡愁》,努力读出个人之思、家国之思,读出诗人对祖国大陆的一片深情。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了诗人浓浓的乡愁。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诗人是怎样做到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一)独特意象知乡愁
1.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小组合作探究: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来表达“乡愁”呢?
这些意象都是寄托乡愁的媒介,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邮票:小时候,离家在外求学,唯有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邮票代表母子之情。
船票: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与爱人分离,只能坐船回来相见。船票代表夫妻之爱。
坟墓:后来啊,人到中年,母亲离开了人世,一方矮矮的坟墓把诗人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坟墓代表丧母之哀。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把游子和祖国分离了,有家不能归。海峡代表眷恋祖国,期盼两岸早日统一。
3.四个意象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四个意象不能互换。诗人寄托的情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深化主题,余味无穷。
(二)品味语言悟乡愁
小组合作探究:本诗的语言美在哪里?
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读起来声音拉长,情感叠加,乡愁越浓越重。朗读时要重读。
方位词: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语言口语化,读起来重章叠唱,朗朗上口,有一种音律美。
量词和形容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本诗正是用这些形容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别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所以这几个词朗读的时候应重读。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乡愁》这首诗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将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诗歌的语言情长意深,句句含情,诗歌的结构精巧,诗歌的情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个人的悲欢离合和祖国之爱、民族之情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海外游子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历史中的那一份殷殷的赤子情怀,这正是这首诗最大的情感魅力。
本课以诵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在朗读中体现诗意。本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的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不足之处是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对各小节不同乡愁的不同体现和内涵不能很深刻地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