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论教养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论教养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9 论教养
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理解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3.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自主朗读;2.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一个有教养的人,总是让人如沐春风,同时也会受到别人的尊敬,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联学者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档案
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进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至1953年期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3期。这篇文章最早出自利哈乔夫的《善与美书简》。《善与美书简》中的“书简”没有具体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首先是写给年轻人,学习怎么样生活,是他们所面临的课题,他们要走的道路相当复杂。作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整体感知
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论教养”中,“论”字确定了文章的议论性质;“教养”是本文的论题,也隐含着文章的论点,“有教养”“真正的教养”等。
2.自读课文,圈点勾画,要求:用“____”标出课文的观点,用“[ ]”标出文章的论据,用“  ”标出紧扣论点的议论性语句,并批注论证的方法与不懂之处。批注后小组合作展开讨论的要点,明确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1)论点: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2)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论点:无教养的表现、有教养的表现、培养优雅风度。
(3)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开门见山,提出论题。
第二部分(第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述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第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述什么是“优雅风度”。
3.本文谈论的是“教养”问题,但第13段转变为谈论“风度”,是否偏题?如果没有,那“教养”和“风度”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说说自己的理解。
没有偏题。因为优雅风度是有教养的外在表现。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
(三)探究文本
1.小组互读,讨论: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人往往注重外在的形象,在家里却不拘小节,表现更真实,从家庭入手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教养,而不仅仅是表象。
2.作者认为有教养的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了解亲人性格、心理,并且关心亲人习惯和愿望的人。(2)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3)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
3.精读课文第13~17段,然后探究:
(1)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忸怩作态。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4.精读课文第18段,然后探究:这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四)学习写法
思考:本文材料众多,作者有条不紊地来安排它们阐明道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并结合具体内容来说说。
举例论证。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第5~10段每一段都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体现了没有教养的具体指向,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运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以生活教育人,以事例说服人。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所改进。
本课教学遵循了文本的内在结构,解决了议论文的学习重点,思路清晰,结构紧凑,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不足之处是:未完成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的任务,与学生对话交流不充分,对课文的内涵挖掘不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