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教育学生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小组合作法;3.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他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的同时,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万园之园”。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当年参与抢掠的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抢劫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其实,巴特勒就是想借助雨果显赫的声望为他们所谓的“胜利”歌功颂德。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写的回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提示】可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档案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其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等。
2.背景链接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到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而作为侵略者的巴特勒上尉却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着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不料正直的雨果写下了这篇揭露真相的文章。
(二)梳理思路明观点
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段落,思考归纳:这篇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第6~10段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这篇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2.书信正文第3~8段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三)赏读课文学写法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小组合作学习,理清文章第3段的写作思路。
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将其与巴特农神庙进行对比,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最后指出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2.今天的我们能从文字里感受到圆明园的美丽绝伦,要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那第3段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呢?你能找出来并说出其作用吗?
(1)铺陈手法,即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在第3段中,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发挥想象,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地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做了铺垫。(2)类比手法,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如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了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本段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设问,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圆明园之华美,增强了感染力。
3.作者为什么先从圆明园之美写起?
作者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描绘了奇妙梦幻的圆明园,让所有读者感受到圆明园的美,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为下文痛惜圆明园被毁,怒斥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做铺垫。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书信的内容,欣赏了圆明园的美。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消失了,作者是怎样揭露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
(一)析读课文悟反语
1.请大家阅读课文的第5~10段,画出信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大声读一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运用反语,讽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破坏深度之深,强调了他们这次的强盗行径更丑恶、更野蛮。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运用反语,褒词贬用,写出了掠夺者相互勾结、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讽刺了英法联军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蕴含着无比愤慨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
(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运用了反语和对比的手法,讽刺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无耻行径,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
(4)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运用反语,与开头相呼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的态度,强化了谴责的效果。
【教学提示】反语:又称“倒反”“反话”等,指故意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多用在揭露、批判及讽刺等方面,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增强讽刺的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
2.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两个强盗”来比喻英国、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更加具体化、贬义化,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就是侵略和掠夺,突出了作者强烈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3.请说说第9~10段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体现了作者明确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品读课文见人性
1.身为中国人,我们自然痛恨英法联军的侵略与掠夺。可雨果是法国人,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和赞美,反而谴责批判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爱国呢?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雨果并非不爱国。雨果说“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国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
雨果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人类历史文化的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的问题,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2.雨果在这件事上的态度,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雨果站在人类良知与正义的立场来表明态度,表现了他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博大的胸怀,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他具有高尚的品格。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本文作者雨果以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用赞美和讽刺两种不同的语言,尽情赞美了圆明园的美,强烈控诉和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从这个伟大的作家身上我们更明白了要珍视人类文明成果。今天的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应当坚信,我们的国家定会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本篇书信思路清晰,观点鲜明,教学时以设问、启思为主导,以学生品读课文为主体,以师生互动为主线,感悟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尝试与文本中的人、事对话,从而落实了阅读分析与说话表达能力双提升的教学要求,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除此之外,应在朗读中感知文章语言,在品味中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品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