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 敬业与乐业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3.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中,主演阿米尔·汗为塑造形象先增肥28公斤再暴瘦25公斤,只为了拍好剧中不同年龄的角色。不过,为了一部电影付出如此努力,你们觉得是否有此必要呢?(引导学生稍做讨论)是的,有必要,因为这正是他敬业精神的体现。正是因为他的敬业精神,才让他的电影一次次取得成功。敬业,不仅是现代独有的话题。在近代,我国思想家梁启超就已深入地探讨了敬业及乐业的重要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思想家的演讲稿——《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的过程中,去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的价值。(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档案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他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并称“康梁”。他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他一生著述宏富,撰写了《中国史叙论》《中国文化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所遗《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1 000余万字。2.背景链接《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1922年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当时作者经历无数政治风波后退出政坛,赴欧洲考察,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弊端。回国后,立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正是由于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所阐述的观点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从侧面说明了作者推崇传统文化的缘由。(二)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1.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出文中体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的观点的语句。(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2.在以上观点里面,你觉得哪一句话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演讲意图?“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3.围绕上述观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4.请在此基础上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本文的行文思路,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先在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然后分别论述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与乐业之重要,最后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并乐业。(三)分析论据,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1.分析有业之必要读文章第3~5段,找出与“有业之必要”这一观点有关的名言与故事。名言:(1)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2)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故事:名僧百丈禅师言行相顾,一日不做事,便一日不吃饭。2.分析敬业之重要在第6~7段中,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哪些名言和例子?名言:(1)主一无适便是敬。(2)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3)用志不分,乃凝于神。(4)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故事:佝偻丈人承蜩用心专一地举杆粘蝉。3.分析乐业之重要文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首先反驳“做工好苦”的言论,然后抛出自己的观点:“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最后从发展中领略乐、奋斗中感知乐、竞争中体味乐、专注中享受乐等四个方面阐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道理。思考:无论是论证“有业之必要性”还是分析“敬业之必要性”,作者都引用了名言或小故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无论是名言还是故事,都是为了阐述“有业之必要性”与“敬业之必要性”的道理。名言和故事是证明观点的论据,引用的名言就是道理论据,引用的故事就是事实论据。实践:文章第8段作者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试着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上一节课,我们从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出发,理清了本文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式,对作者的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探究“敬业乐业”的深刻内涵。(一)理解“敬业乐业”,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1.如何理解文中“业”的含义?这里的“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局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等。2.作者在阐述什么叫“敬”时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根据这个解释,你是否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达到了“敬”的标准呢?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敬”的理解。学习过程中,在课堂上没有将心思毫无旁骛地用到学习上,这便是对当前学业的不敬。需对自己严加约束,明确己任,才算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敬”。3.梁启超先生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二)品味演讲稿的语言特色《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做的一次讲演,结合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口语和演讲特色的。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如课文第3段,引用孔子的名言之后,又做了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语言通俗,如话家常。如课文第8段说道:“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进行现场交流。如演讲到最后,他说:“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这是对听众发出直接的心理诉求。完成对应课时练习。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演讲的对象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演讲中,作者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点,说明对职业应有“敬业”和“乐业”的态度,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合理的生活。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课堂上讲解议论文的知识点时,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接受。因此,在梳理文章结构时,采取小组讨论、全班质疑的方式,逐步把相关知识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在反复朗读课文时,采取寻找格言警句体会其作用及为文章再补事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