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醉翁亭记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3.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评鉴赏法。课时安排:2课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作者的记述,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作者的心声。(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档案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他的散文创作成就极高,也擅长诗词。他在史学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参与撰写《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2.背景链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和尚为方便好友拜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写下了这篇文章。(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1.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2.积累文章中常见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1)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临溪而渔(到)(2)谓太守自谓也(命名)太守谓谁(为,是)(3)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4)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散开)连月不开(天气放晴)【词类活用】(1)名之者谁(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2)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古今异义】(1)云归而岩穴暝(古义:昏暗。今义:日落。)(2)非丝非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特殊句式】(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2)环滁皆山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书读百遍,而义自见,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以达到充分理解文意的目的。这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上一课时我们通过诵读文章和梳理文中的词语含义,初步了解了文章的韵律和内容。《醉翁亭记》紧扣一个“醉”字来写,那么文中的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这一课时让我们一起来继续欣赏这篇美文吧。(一)整体感知文章1.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自号为醉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是因为自己易醉而年高。2.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依据读书时的感受,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二)探究: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1.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第1~2段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又是怎样描绘的?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作者根据时间推移,抓住山间的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2.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滁州百姓欢乐的场面呢?(1)朗读第3段,小组讨论思考:滁州百姓的欢乐体现在哪些方面?太守见到百姓欢乐的场景,又有何反应?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众宾欢饮之乐: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场景,自然就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2)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不是。因为作者当时仕途失意,内心抑郁,为此他寄情于山水,饮酒作乐,所以他的乐中也含有忧愁苦闷。3.那么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4段,找出文中的议论语句并简要分析。作者向往的乐是与民同乐。“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写出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境界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三)探究: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教学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然后小组讨论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用对偶句描摹,用散句陈述,骈散结合,音韵谐美。如第3段,“负者歌于途”对“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对“后者应”,描画滁人出游,生动传神;“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整体上是两个复对偶,局部上则“临溪而渔”对“酿泉为酒”,“溪深而鱼肥”对“泉香而酒洌”,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完成对应课时练习。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秀丽环境的描写和对宴游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醉翁亭记》一文将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教学时,教师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同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