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岳阳楼记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文体特点,体会其语言美。 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诵读的基础上,研讨本文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3.注重积累,延伸拓展。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自主探究合作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我国古代的江南三大名楼分别是滕王阁、黄鹤楼和岳阳楼。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得形象生动,令人神往;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人肺腑,让岳阳楼名闻天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让岳阳楼名闻天下的名篇《岳阳楼记》。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档案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颇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他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又主张兴修水利。后因遭到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被贬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知州,最后在赴任颍州途中病逝。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链接 1044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并于第二年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积累文章中常见的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和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2)空浊浪排空(天空) 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3)一一碧万顷(数词“一”) 长烟一空(全) (4)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通假字】 (1)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词类活用】 百废具兴(动词用作名词)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 【特殊句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2)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句)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句) (4)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以达到充分理解文意的目的。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翻译,大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来细致地感受一下这篇千古美文的魅力。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内容。 全文共5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该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2.思考:本文围绕哪个字进行构思,并依据其对应的哪两句话进行内容叙述? 本文围绕“异”字进行构思,并依据“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或异二者之为”两句话进行内容叙述。 (二)抓住“异”字,解读内容 解读“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文中“览物”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衔远山,吞长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渔歌互答。 先设定写景范围,突出景色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的特点。再具体描绘一组色调暗淡、意境悲凉的景物和一组色调明丽、意境和美的景物,为体现“迁客骚人”的情感张本。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得无异乎”有什么作用?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承接上文对岳阳楼全景的描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下文对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的描述,同时为结尾的议论做了铺垫。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异”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异”的? 景暗而悲,景明而喜。 作者用“淫雨”“阴风”“浊浪”为主景,写就了一幅日星无光、“山岳潜形”、“樯倾楫摧”、暮色沉沉、“虎啸猿啼”的画面,渲染出“悲”的气氛。 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的画面,渲染出“喜”的气氛。 解读“或异二者之为” 1.“或异二者之为”的“异”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核心段落,请你说说拥有“古仁人之心”的人拥有怎样的忧乐观。 在“忧”时,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乐”时,要“后天下之乐而乐”。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与民同乐”的思想:“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在现代社会,这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仍值得学习。 4.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有何用意? 表达了作者曲高和寡的孤独之感;表明与作者一样有“古仁人之心”的人很少,暗含对当时政治黑暗的讽刺;蕴含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三)探究与赏析,把握艺术特征 1.范仲淹没有真的到过岳阳楼,只是借滕子京送来的一幅画便创作出如此名篇,倘若范仲淹真去了岳阳楼,是否还能写出如此佳作呢? 示例一:能创作出来。因为作者心怀天下,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因此,若作者真的去过岳阳楼,仍旧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 示例二:不能创作出来。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便没有意思,这才让作者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的做法,另说他的一套。但见过岳阳楼风景之人,难免为其美景所震撼,也许反而写不出那样的佳作。 2.你一定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到文章读来朗朗上口,除了抒情真切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 也因为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文采,同时也增加了朗读的流畅度。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作者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本课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从表达方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记叙、描写、议论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是如何将其熔于一炉的。这样既能很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又能解决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有面面俱到的思想,实际处理中却因花费时间太多,影响了教学进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