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 诗词三首1.了解诗词及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2.体会作者的情感,熟读成诵。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讲解法;3.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古代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阅读这些经典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还能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美感的陶冶。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词的世界,共同领略诗词穿越时空的魅力!(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档案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有《李太白集》传世。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下《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2.背景链接《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免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二)研读赏析《行路难》(其一)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状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感情的?前四句写嗜酒如命的诗人竟在朋友的饯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为了表现这种苦闷,诗人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2.诗人并未渡河登山,却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用意是什么呢?这两句说明了诗人苦闷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前一句化用了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后一句化用了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的典故。诗人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刚刚有了信心,为何又开始感叹行路难?当诗人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自己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自己过去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说明诗人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说明了诗人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三)研读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巴山楚水”代指被贬谪之地,“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多少艰辛;“二十三年”概写自己被贬的时间之长,“弃置身”三个字,点明被放逐。首联写了诗人长期遭贬被朝廷冷落的坎坷遭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2.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向秀作赋和王质烂柯的典故。前一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后一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悲痛怅惘的心情。3.颈联中的“沉舟”和“病树”指什么?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出诗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4.尾联有什么作用?尾联点明酬答之意,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气概。水调歌头唐诗和宋词往往并称,它们都是我国古代诗词的两座高峰。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两首唐诗,这一课时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千年以前,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档案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2.背景链接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词人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词人亦然,因此写这首词来怀念自己的弟弟。2.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的是什么?上片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片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三)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上片表现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请结合下面提示做简要分析。提示:写作该词时,词人正被贬密州任知州。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一再遭贬。同时他和弟弟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他写这首词时正政治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实的不满充塞胸怀,由此,才写出幻想中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他最终做了怎样的选择?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词人,显现出了他的矛盾心理。但矛盾的最终结果是回到现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便说明了他最终选择了入世。3.下片写月光引起词人的无眠,词人为什么会“无眠”?词人在此处的“无眠”是否还有深刻含义?词人在小序中便说“怀子由”,这“无眠”正是因怀念亲人而起。而“无眠”一词在这里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即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4.请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揭示了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的哲理,表现出词人乐观、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完成对应课时练习。《行路难》(其一)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水调歌头》这首词借中秋赏月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赏析诗词名句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教师侧重引导学生从写法、情感等角度赏析名句;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