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6 我的叔叔于勒1.通过品析人物的状态与行为,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人物的变化以突显其性格特征的方法。3.通过对插叙、悬念设置及文章结构的分析,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和曲折的情节设计。教学方法:1.对比阅读法;2.圈点勾画法;3.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天平,人往往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但是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内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于勒的兄弟情能否经得起时间和金钱的考验。(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档案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他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他一生创作了359部中短篇小说、3部游记和6部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2.背景链接《我的叔叔于勒》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是短篇小说集《羊脂球》所收录的6篇短篇小说之一。当时正是法国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大资产阶级依靠疯狂的掠夺和残酷的剥削走向垄断,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但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固,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破产的窘境。在莫泊桑的作品中,作者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鞭挞,对法国中下层的广大民众,作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赞扬和同情。(二)聚焦主要人物1.于勒形象分析: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跳读课文,根据表格提示将于勒的人生经历概括出来,并作相应评价,在横线上填写内容。小结:人性是复杂的,小说塑造的典型人物也必然是立体的、鲜活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反映真实的生活。2.菲利普夫妇形象分析:聚焦称呼,关注变化。(1)小说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其他多是侧面描写。阅读课文并思考:小说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谁是本文的主人公?人物:于勒、菲利普夫妇、“我”主人公:菲利普夫妇(2)菲利普夫妇是如何称呼于勒的?这些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说出的?根据提示在下面表格中的横线上填写内容。称呼 何种情境下“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 于勒年轻时,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接到于勒从海外寄来的第一封信,信中说要“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好心的”“有办法的人” 接到于勒从海外寄来的第二封信,信中说等到“发了财”,回老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这个小子”“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讨饭的”“流氓” 在渡轮上与于勒偶遇,发现他是一个穷水手。(3)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呢?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是金钱使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像变色龙一样地变化着,使手足情深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不变的是对金钱的追求。(4)归纳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3.“我”的形象分析: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可以看出来?天真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从“我”默念“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和给他小费可以看出。(三)关注叙述视角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让其他人来讲述,这个故事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小说是以“我”这样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其他成人的视角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更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如果换成菲利普夫妇讲述,或者换成于勒的视角、女婿的视角,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就会发生变化。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构思布局别具匠心,故事情节曲折起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的叔叔于勒》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一)体会构思的巧妙1.体会插叙的作用:如果按照事情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本文情节依次应当怎样?文中的布局有何好处?时间:赶于勒—盼(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顺叙)本文:盼于勒—赶于勒—盼(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插叙)按事情发生时间的本来顺序就显得平铺直叙;课文一开始就巧设悬念吸引读者,中间用插叙便于形成对比,既简洁交代了事情的因果,又使我们产生了看下去的欲望。2.体会悬念的设置:小说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度。找出文中的悬念,并分析其作用。(1)开头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境况之后,突然写到“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读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这一家人都盼望他回来?于勒的情况就是用这种曲折的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的。(2)交代于勒叔叔在远方的行止依然充满疑团:“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到底是什么呢?“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于勒叔叔发生了什么事?他究竟发财了吗?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不回来呢?(3)写到大家期待于勒的归来,“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能实现?万一于勒叔叔失败了呢?或是他挣了钱却不愿意跟这家人联系呢?(4)写到二姐婚事时,有这样一句:“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如果于勒叔叔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二姐的婚姻之后会发生什么呢?小结:文章巧用悬念,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充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使文章波澜起伏,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二)体会情节的曲折1.“最理想”的旅行:小说开头写到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但后文却写他们全家外出旅行,这样的安排合理吗?合理。菲利普一家的确不是有钱的人家,外出旅行是因为有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二女儿“被求婚”。同时,他们选择的旅行目的地是“哲尔塞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菲利普一家的这个安排显示了他们的生活品位和精神追求。2.“高贵”的牡蛎吃法:小组讨论吃法,“牡蛎”对这一家人来说,贵不贵?菲利普为什么不顾家境的拮据要请女儿女婿吃牡蛎?对于这家人来说,吃牡蛎可以算是高端消费了,然而菲利普不假思索就要请女儿女婿吃牡蛎,是他对“高贵”生活的向往的体现。进一步思考:对“高贵”生活的向往,只是菲利普一家人的愿望吗?向往更好的生活,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一家人似乎没有方法或者途径靠自己的努力换来财富,过上更好的生活,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海外发财的弟弟于勒身上。这一直盼不来的“唯一的希望”让我们看到了一家人的辛酸与无奈。这应该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哀,更是他们所处的时代的悲哀。3.“迟来”的于勒:找一找,于勒是在什么时候出场的?品一品,他的出场晚不晚?全文共49段,于勒在第21段出场。这是于勒第一次直接出场,正面描写。在小说前文中,我们已经在若瑟夫的讲述中,看到了于勒的身影,了解了他的经历。通过前文的铺垫,当于勒在渡轮上突然出现时,所有的矛盾冲突激化,小说情节被推上高潮。所以于勒的出场恰到好处,不晚。小结:莫泊桑的小说构思“精巧”,独具匠心。这种“巧”在情节发展中往往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每一处都有铺垫,“无一处无来处”。完成对应课时练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叙述上采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巧设悬念;情节安排上曲折又不失自然,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本课教学设计在反复研究教材后,找准切入点定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上,并且设计成表格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此又理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索——盼→赞→遇→躲,从而把握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第二课时重点体会构思的巧妙和情节的曲折。整个教学设计一环扣一环,既流畅又有一种“旧瓶换新酒,杨柳发新枝”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