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 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7 孤独之旅
1.熟悉小说主要内容,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感受人物心灵成长的历程。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的作用。
3.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培养在逆境中成长的勇气。
教学方法:1.圈点勾画法;2.自主阅读法;3.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同学们到了初三,都觉得自己长大了。的确,你们的身高超过了父母、老师,但你的心理“长大”了吗?能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吗?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放鸭。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今天我们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作者档案
曹文轩,1954年生。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江苏盐城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红瓦》等,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第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金奖。
2.背景链接
作者小时候生活在苏北一个很穷的农村,他曾回忆道,身在那样的贫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饭吃。可当他离开了那里,却发现原来过去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宝贵,原来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1997年,他以故乡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草房子》。
(二)感知孤独——理情节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进行概括。
人物:杜小康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荡
情节:
开端:交代放鸭原因——家道中落,随父放鸭。发展:离开油麻地,前往目的地——撑船赶鸭,到达芦荡。高潮:经历磨难——芦荡遇雨,经受考验。结局:长大成人——与鸭共成长。
故事: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终于在一场暴风雨后他“长大了,坚强了”。
(三)走进孤独——说人物
1.通读全文,说说在杜小康的这一段成长历程中,什么是最难以忍受的。
孤独。
2.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横线上的内容。
阶段 心理感受
家道中落,失学去放鸭 无奈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茫然、恐惧
到达目的地——芦荡时 害怕、孤独
在芦荡安顿下来时 孤寂、但不再恐慌
经历暴风雨、找鸭考验 欣慰、坚强、长大
鸭子下蛋 惊喜
(四)品味孤独——赏环境
1.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极具诗意,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请快速阅读,圈画赏析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段。小组合作讨论品味。
示例一: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的幽深繁茂;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渲染了凄凉的环境;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的真切,烘托了人物心情。
示例二:鸭们也长大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以“鸭”喻人,深化文章主旨。
2.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鸭群和芦苇荡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孤独的气氛,加强了人物的孤独心理;暴风雨为杜小康下文的寻鸭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给杜小康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和舞台,反衬了主人公的坚强。
(五)明了孤独——悟标题
整合杜小康的所处环境、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表层含义:杜小康跟随父亲在陌生的芦苇荡孤独放鸭的旅程。
深层含义:杜小康由幼稚不懂事变得懂事勇敢、独立、沉着冷静、有担当的成长之路。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本文通过写杜小康因家道中落随父亲去放鸭的经过,表现了他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由恐慌到坚强的成长过程,体现了小说的主题: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要坦然接受孤独,与孤独结伴而行。
本课设计一方面根据表格提示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抓住环境描写这一重点展开,引导学生寻找景物描写,品悟景物描写,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人物形象,理解主题。这样既有训练,又有能力提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