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9 怀疑与学问1.概括文段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与层次,把握文章观点,把握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2.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这种可贵的品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3.了解议论性文章简明、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及其作用。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与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一)认识作者作者档案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也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奠基人。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古史辨》《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二)明确中心论点1.根据题目可以确定作者是围绕“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来展开议论的,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到文章中再找一找。(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2)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3)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教学提示】明辨“怀疑”与“学问”的关系。2.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三)梳理文章结构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又是怎样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呢?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归纳出文章的分论点。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理清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感知主题小组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梳理了文章的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语言特色。(一)梳理论证思路1.文章是怎样以两个分论点作支撑,以严谨的论证思路阐释“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中心论点的?阅读第3~5段,概括每段内容及归纳论证方法及作用。第3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论证方法及作用:例证法(使用的是口头消息的例子,强调了传说不可信,要重视事实的道理)。第4段: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怀疑的精神。论证方法及作用:例证法(使用的是腐草为萤,三皇、五帝的例子,阐释了不断地追问可以让一切虚妄的学说不攻自破的道理)。第5段: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论证方法及作用:对比论证法、引证法(通过对学问的两种态度的对比,以及引用孟子的话,阐释了怀疑的意义)。2.请大家根据第6段的内容,完成下面论证思路的结构图。第1层:让一切学问发展起来的方法。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法(用两种态度进行对比,阐释了不断发问和求解可以让学问发展起来的道理)。第2层:列举大学问家、哲学家的事例。论证方法:例证法(阐释了怀疑可以锻炼出大学问家、哲学家的道理)。第3层:不墨守成规,人类文化才能进步。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法(用常抱怀疑态度的学问家和墨守前人的旧说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怀疑可以让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从而证明了本段分论点)。3.小组合作讨论,梳理全文论证思路。首先作者通过1、2段的两条名言引出本文中心论点——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这是文章引论的部分。接着作者在第3~5段中围绕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个分论点,通过列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等例子,并对学问的两种态度进行对比,以及引用孟子的话,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展开层层深入的论证。然后在第6段中作者先提出“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最后通过列举大学问家的事例,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加以具体阐释。这是文章本论的部分。(二)分析语言特色1.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严谨。阅读下面语段,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不绝对。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须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他也成不了学问家。“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准确表达出适用范围,符合事理以及特定对象。(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带“常常”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不可以。第一个“常常”所说的“要抱怀疑的态度”,是第二个“常常”所说的“和书中的学说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所说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说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条件;“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顺序,语言非常严谨,是一种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因此,不可以任意调整它们的顺序。(3)四个带“常常”的短句,句子中“常常”这些词是否可以去掉?不可以。“常常”是表频率,意思是“经常”,表示的是“怀疑”“辩论”等事情是学问家常做的事情,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怀疑一切,修正一切了。2.试着到文中找一下,你还能发现哪些语言具有准确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呢?示例: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提问:(1)分号前后的语句层次具有怎样的特点?分号前,用“不论”“都要”表明做学问的条件,分号后,用两个“才”来承接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此处分号起到承接下文的作用。(2)从词语入手细品语句之间的关系。“怀疑”是“思索”的前提,“思索”是“辨别”是非的前提,这样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将怀疑的意义呈现了出来。完成对应课时练习。本篇议论文论述了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本文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语言简洁,从课题设问,由学生自主积极动笔读书,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明辨“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探究本文的论点,接着结合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结构。然后圈点批注、合作讨论完成对课文论证思路的梳理。在教学中创设作者、学生、教师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