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6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25.09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卷面及答题卡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山西河津古垛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6枚石雕和陶制蚕蛹,其形态逼真,整体造型与现代家桑蚕蛹高度相似。这些石雕与陶制蚕蛹A.是山西地区史前丝织业存在的证据之一B.为旧石器时代西北地区缫丝技术的实证C.证明晋南地区是仰韶时期的桑蚕业中心D.显示历代先民对蚕蛹形态的细致观察力2.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下列观点与材料观点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B.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C.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据史料记载,唐中宗、睿宗时期,皇帝诞辰为小规模宫廷仪式。唐玄宗时期皇帝诞辰又称“千秋节”,每逢此日“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届时民间张灯结彩,如同过年一般热闹。这反映出唐玄宗A.强化皇权的政治意图 B.积极推动文化娱乐发展C.致力于完善节日礼制 D.重视提升民众生活水平4.北宋时期,西北因常年驻军导致“三边税赋支赡不足”,政府推行“募客人入中”政策,即招募商人将各类军需物资运输到指定地点(入中),以国家垄断市场需要旺盛的茶、盐等加饶偿付(折中)。这一措施A.推动了西北地区战争的胜利 B.保障了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行C.成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D.以市场化手段保障军需供给5.下图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第6卷第2册《农业》,作者运用一张表格列举了一本书的目录,该书是A.《四民月令》 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6.光绪六年 (1880年),李鸿章奏准设立津沪电报线,晚清大规模电报建设随之展开。1882年拟设的汉线与浙线由于时任北洋大臣张树生的消极对待和地方督抚反对停滞数月。汉线在李鸿章继续担任直隶总督后得到进一步推进。这一现象反映出晚晴A.中央政府权力衰微 B.通讯技术普及缓慢C.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D.列强加剧资本输出7.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通电全国:“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这一变化体现出A.民生主义得到实现 B.革命目标基本达成C.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D.社会变革的渐进性8.1920年起,武汉许多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创办工人夜校、互助社、工人俱乐部,翻译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并在广大工人群众中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宣传进步思想,充分发展群众。此举A.得益于共产党正确方针的领导 B.使得武汉成为早期工人运动发源地C.为武昌起义胜利提供组织基础 D.为后续工运事业发展培养群众基础9.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政策。比如,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和精兵简政;在经济建设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在文化建设上,开展激励人民抗战的新文化运动。这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有利于建立国民联合政府C.打击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D.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10.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专门向与会同志印发了《苏联在二三十年代是怎样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的》《香港、新加坡、南朝鲜、台湾的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战后日本、西德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A.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B.吸引外国的资本技术C.改革计划经济体制 D.促进经济特区的发展11.古印度《佛本生经》中记录,一个首陀罗种姓的理发师之子爱上了离车族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说:“她属高级出身,乃刹帝利之女,因而她是不能和你匹配的。”理发师的儿子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忧郁而死。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A.社会阶级差别的森严 B.各种姓都实行同种姓通婚C.种姓职业世袭化趋势 D.职业优劣决定了嫁娶方式12.1232年,日本镰仓幕府制定的《贞永式目》成为处理武家之间纷争,约束武士行为的法规典范,通过法律的形式强化主从关系的职责与义务。随着幕府势力的扩大,最终在全国范围都行之有效。这一法规A.体现了天皇的专制统治 B.缓和了将军与武士间的矛盾C.削弱了将军幕府的势力 D.有利于稳定日本的社会秩序13.列宁曾这样评价:“彼得曾不惜用野蛮的斗争手段对付野蛮,以促使野蛮的俄罗斯加紧效仿西欧文化。”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 彼得一世把落后的俄国带进现代世界的门槛② 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③ 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④ 彼得一世改革彻底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14.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厌猫乃至恨猫一直是法国人对猫的主流态度。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是第一个把猫当宠物的社会群体。19世纪,随着独立、自由的观念和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法国日渐普及,猫的形象和地位逐渐改变。这一变化表明A.启蒙思想直接促成了宠物文化的流行B.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C.动物保护意识的兴起推动了社会观念的进步D.社会阶层与文化观念变迁影响对动物的态度15.下图是美苏冷战期间苏联的一幅漫画,图中左下方桶上的标识为“美国的北约合作伙伴”,右侧厂房窗口上的标识为“美国的军事工业”。下列选项中,对该漫画解读合理的是A.揭示北约对欧洲走向一体化的作用B.讽刺美国通过北约对盟国经济压榨C.反映美国主导北约进行公平军事协作D.展现苏联对北约军事合作的客观报道16.2023 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从历史的视角分析,应对以上挑战和危机需要各国A.坚持单边主义,维护自身利益至上B.回归冷战思维,构建军事同盟体系C.加强国际合作,践行共商共建共享D.各自独立发展,减少国际交流合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西夏灭亡后,元朝修前朝史时未修西夏史,因此西夏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进行过多次考察和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与唐陵、宋陵一样,西夏陵也选择了靠山面水的地形,但在细节上与唐陵、宋陵有所差异,如将石像生群安置在月城内御道的两旁,从而缩短了陵园前后间的距离,增加了月城建筑,使布局更加紧凑。西夏陵以唐宋帝陵陵园建筑平面布局为蓝本,输入与糅合中原传统的祠庙建筑祭祀功能,建筑形式又引进和契合佛教寺塔建筑格调,从而自成为“陵、庙、寺”于一体的建筑规制。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摘编自史金波《西夏陵: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历史见证》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夏陵体现出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9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雅尔塔会议后,中国、苏联、英国和美国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会议,邀请向法西斯宣战的国家派代表前往参加。国民政府一开始列出的出席大会的代表名单中没有中共代表,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失望和不满。当时,美国和英国有许多政客倾向于中共,予以很高评价,认为中共是能够给中国社会带来希望的政党。周恩来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王世杰交涉后,经罗斯福致电劝说,经国民政府驻英国大使顾维钧推荐,最终将董必武确定为中国代表团的代表之一。董必武在美国停留7个多月,参加了创建联合国的全部活动,还到纽约等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绩,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基本政策,同在美国的华侨进行广泛接触并举行联谊活动。在美国期间,董必武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筹划出版了用英文印刷的《中国解放区实录》,发行5000册。该书向海外华侨、出席联合国会议的各国代表和各国人民,真实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取得的战绩和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让世界各国直观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人,这是中共外交工作取得的又一个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摘编自王永魁《抗战后期中共“半独立性的外交”演进逻辑及历史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代表能够参加旧金山会议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此次外交活动的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世界历史上先后出现了文明兴起的四波浪潮。第一波浪潮以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间出现的亚非文明古国及美洲文明绽现为标志,这些文明都是原生型文明和农业文明。第二波浪潮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至前500年的西亚和地中海地区,一批独立的次生型文明涌现,它们受到了上古原生型文明较大影响,是仿效型的。第三波浪潮出现于公元500年至1000年的中古时代,众多独立的次生型文明诞生。其中日耳曼文明、阿拉伯一伊斯兰文明、斯拉夫文明影响深远。它们都有游牧族背景,都是征服者文明,信奉一神宗教。第四波浪潮出现于18世纪至20世纪。一方面是欧洲文明在扩张中派生出若干不同类型的子文明;另一方面是在对西方文明扩张的反冲中,亚洲传统文明走向复兴之路,非洲则形成新的文明认同,它们也吸收了多元文明因素。————摘编自刘景华《世界历史上文明兴起的四波浪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波浪潮”文明兴起的共同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波浪潮”的历史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一些治水人物因卓越的工程或智慧贡献成为一方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下表是某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水利遗产过程中收集整理的部分信息。序号 人物 主要事迹1 大禹 禹王殿2 孙叔敖 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3 西门豹 “引漳十二渠”4 李冰 都江堰二王庙5 王景 治黄河,分离汴渠6 苏轼 黄河木岸工程、西湖“苏堤”7 郭守敬 修复宁夏引黄灌区、沟通京杭大运河8 林则徐 加固海塘工程、推广“坎儿井”————摘编自兰红梅《中国水利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2条以上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列出所选信息序号,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大庆市2026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 史 学 科 答 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A B A D B C C D A B A D C D B C17.15分(1))(一点两分, 总计6分)与中原王朝陵寝风格具有内在一致性,体现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融入外来文化元素,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具有自身民族特点和独特创造,体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答出体现中华文明多元性、多元一体、连续性、和平性也可适当赋分,总计6分)。(2)(一点3分, 两点6分, 三点9分)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物证,为学术文化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供了见证,对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增加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强文化自信。18.13分(1) (7分)(一点2分, 两点4分, 三点6分, 四点7分)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国内外进步人士的支持和推动;中共实力的增强和积极的努力;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后期,盟国希望凝聚力量尽快赢得战争胜利。(2)(6分)(一点2分, 两点4分, 三点6分)团结了国内外力量,加速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声望(或扩大了中共在国际上的影响);培养了外交干部,积累了外交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12分(1) (6分)(一点2分, 两点4分, 任意三点6分)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农作物种植、家畜驯养);定居生活的出现(聚落的形成);适宜的自然环境;人口的增长。(2) (6分)(一点2分, 两点4分, 任意三点6分)推动文明自身发展,创造辉煌文化成就;促进文明交流、融合、传播: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影响世界格局、推动全球化、引发文明冲突。20.12分示例:选择2、4、7古代水利工程深刻推动社会发展孙叔敖主持修建的芍陂是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通过筑坝蓄水调节水资源,使淮河流域农田得到稳定灌溉,促进楚国农业繁荣。李冰修建的都江堰至今发挥作用,在历史上实现防洪、灌溉、水运多功效,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国统一奠定物质基础。郭守敬修复宁夏引黄灌区时优化渠道布局,沟通京杭大运河则完善航运网络,既保障西北农业生产,又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这些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水患问题,更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推动区域发展,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