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简介

3.2《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2.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对课标的理解:
1. 强调“实践与观察”的学习方式
2. 聚焦“地形特征的区分”能力
3. 要求建立“地形分布的空间观念”
总的来说,这条课标更注重“会看、会认、会区分、会定位”,而不是单纯背诵定义,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对地球表面地形的直观认知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世界的地形》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重要章节。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与气候、河流等紧密相关,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可初步认识地球表面形态,为后续学习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等奠定基础,有助于培养空间思维、观察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材注重通过大量直观的图片和地形示意图帮助学生区分不同地形。同时,运用世界地形图展示各大洲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如亚洲青藏高原、欧洲东欧平原等,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地形格局。此外,还以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于地理学习初级阶段,在学习湘教版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地形》时,具有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优势,但也存在空间思维不足等困难。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陆地地形有过接触,对山地、平原等概念并不陌生,且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也积累了一定知识,具备学习世界地形的基础。但对于海底地形,学生较为陌生,充满好奇与期待,渴望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知识。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接受新知识。但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难以理解等高线与实际地形的对应关系,面对复杂等高线图可能会感到困惑。同时,他们的认知能力、信息搜集与归纳能力较差,在分析地形特征及分布规律时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自主探究发 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情景引入 问题探讨 视频激趣 小组探究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学会在地图上读取海拔和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区域认知)
2.掌握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和区别,了解世界主要地形区的空间分布。(综合思维)
3.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1. 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及区别。
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 等高线地形图中山体部位(山脊、山谷等)的判断。
2.地形与生物生存的关系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片段视频:不同恐龙在不同地形中活动的场景提问引导:“为什么不同恐龙为什么梁龙化石在山地发现,却可能生活在平原?地形对恐龙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通过 “恐龙世界的地形密码”,解锁地形的奥秘。 学生观看视频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概念辨析 展示 “地形”“地形类型”“地形区” 的定义,结合举例说明(如 “青藏高原是地形区,属于高原地形类型”)。 对比海拔与相对高度:用示意图展示 A 点(海拔1240 米)与 B 点(海拔 650 米),计算相对高度(590 米),让学生完成导学单上的高度计算练习。 世界主要地形区 展示世界地形图,标注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安第斯山脉、刚果盆地等,学生抢答 “世界之最”(最高高原、最大平原等),强化空间分布记忆。 自主探究:结合课本和导学单表格,填写五种地形的海拔、起伏特征及举例(如平原:200 米以下,平坦;举例华北平原)。 教师总结:用表格明确对比,强调关键区别(如山地与丘陵的海拔和起伏差异)。 分组探究:每组聚焦一种恐龙(梁龙、马门溪龙、山东龙、芒康龙),结合分布图判断化石出土地的地形类型及地形区。 梁龙:美国西部→山地→落基山脉; 马门溪龙: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深度思考:“梁龙为何生活在平原却在山地留下化石?” 引出 “海陆变迁”,理解地形是不断变化的。海底地形 播放海底沧龙视频,讲解海底地形。 展示海底地形示意图,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导学单上海底地形的特点填空(如大陆架深度<200米,大洋中脊火山活动强烈)。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高线特点:通过动画演示 “等高线是如何绘制的”,强调 “同线等高、等高距相等、密陡疏缓”。山体部位识别:结合模型图对比讲解(山峰:中高低;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易成河流),学生在导学单上标注各部位名称。 动手实践:制作山体模型 小组合作:按步骤用超轻黏土和便利贴制作模型(沿等高线捏制多层,叠加成山体)。 成果展示:各组展示模型,说明山峰、山脊等部位的对应关系。 应用提升:恐龙的 “生存路线设计” 情境任务:小驰龙(肉食,会滑翔)追击鸭嘴龙(植食,善奔跑),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含山峰、山谷、陡崖等)。 任务 1:为小驰龙设计捕猎路线(如沿山脊滑翔,视野好); 任务 2:为鸭嘴龙设计逃生路线(如沿山谷河流,利用地形隐蔽)。 小组汇报:说明路线设计理由,教师点评地形与生物习性的匹配度。 总结回顾: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本节课知识(地形类型→地形区→海底地形→等高线判读)。 课后作业: 实践作业:用废旧材料制作五种陆地地形模型,标注海拔和特征。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地形、地形 类型的定义。 学生读图 回答问题。学生阅读课本,总结 五种陆地地形的表格。 结合分布图判断化石出土地的地形类型及地形 区。 学生读图,思考并找到问题的 答案。 学生观察动画,观察等高线地 形图的形成。 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模型。 学生小组合作积极参与讨论。 学生分享本节课所学。 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直观 的图片中获取 深层信息。 锻炼学生自主 学习和总结的 能力。 培养学生读 图、析图,从 图中提取信息 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 材料中获取信 息。 帮助学生形成 感性认知,便 于理解抽象知识 培育学生地理 实践力。 将地理知识应 用于实践,上 台展示锻炼学 生的地理语言 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陆地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二、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岛弧、洋盆、 大洋中脊 三、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 四、山体部位的判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