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简介

3.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对课标的理解:
需通过实证案例(如化石证据、人类活动)建立“海陆动态变化”的时空观念,避免机械记忆理论,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分析、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内容,前承“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后启“地形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是构建“地球动态演化”认知的关键节点。学会分析海陆变迁中“内力作用(板块运动)与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比红海(生长边界)与地中海(消亡边界),理解不同区域的地质特征。 基于恐龙化石的足迹探究海陆变迁线索。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大洲大洋的分布格局,能识别喜马拉雅山、红海等典型地理事物的位置,具备初步的“因果推理”能力(如知道地震与地壳运动有关,但不了解板块边界机制)。七年级的学生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所以本节课以情景设置和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地图、材料等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自主探究发 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情景引入 问题探讨 视频激趣 小组探究
核心素养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区域认知)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综合思维)
3.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描述地球表层陆地、海洋的基本面貌,培养学生用地理实验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六大板块、边界类型、运动形式)
教学难点:
1. 板块碰撞/张裂与地形形成的因果关系(如消亡边界形成海沟 vs 山脉)
2. 用板块理论解释火山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如环太平洋火山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 PPT:恐龙化石在不同地区的发现图片,如南极恐龙化石。 提问:“同学们,恐龙作为中生代的霸主,曾统治地球数亿年。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冰冷的南极大陆会发现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就像地球留下的 ‘密码’,今天我们就跟着这些远古生物的痕迹,探索‘海陆如何变迁’的奥秘。” 学生思考为什么冰冷的南极 大陆会发现恐龙化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展示 PPT:非洲与南美洲的轮廓图,标注两地发现的同种恐龙化石——如非洲和南美洲的叉背龙。 提问:“为什么大西洋两岸会发现同一种恐龙的化石?恐龙能跨越大洋迁徙吗?”进行实验操作:小制作,大世界——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老师已经提前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用具,请大家参照大屏幕上的实验操作步骤,完成非洲与南美洲大陆的拼合。学生讨论后,引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2 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一块“泛大陆”,恐龙在整块大陆上生活;后来大陆分裂、漂移,化石随陆地分离,形成如今的分布。 过渡:“魏格纳从化石和大陆轮廓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大陆漂移的猜想。但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地球内部,看看板块运动的‘力量’。” 播放动画:泛大陆在板块运动下分裂的过程,标注恐龙生活的区域随板块移动的轨迹 小组合作:探索六大板块。请大家分组讨论,找出各板块的名称,并填写在导学案相应的位置。并观察,哪个板块几乎都是大洋?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 又属于哪一板块呢? 讲解: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间的碰撞、张裂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例如,恐龙生活的泛大陆在约 1.8 亿年前开始分裂,北美板块与欧亚板块分离,导致恐龙化石分布在不同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分出若干小板块。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持续变化的。那么,板块运动变化的具体 形式有哪些呢?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即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称为消亡边界,地壳相互碰撞,导致地表隆起,形成高山、岛链或海沟;相邻的板块彼此分离,称为生长边界,地壳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过渡:“板块运动不仅让大陆‘搬家’,还会引发火山、地震等地质活动。那恐龙化石会不会在这些活动中‘沉入海底’或‘抬升为山’呢?” 自主学习:请大家读图,结合课本,找一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并描画在导学案上。 知行合一,咱们的时光旅行者化身解密员,读图,结合所学内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密一下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印度尼西亚被称 为“地震之国”。 教师总结: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交界地带,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提问:同学们,遇到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在室内,要躲在桌子等坚固的家具下,有条件时首选撤离房屋,迅速跑到空旷地带。不能跳楼和使用电梯。在车中司机减速,乘客抓紧拉手的同时护住头 部和腹部。在野外要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远离高压线,避开高大建筑物,并跑向开阔地区。 过渡: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恐龙化石以外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海陆变迁? 教师总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探讨地表形态的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以及火山与地震,深入理解了海陆变迁的奥秘。接下来咱们通过一组习题检验 一下大家这节课学习的成果。 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理解,建议大家观看纪录片《地球成长史》的纪录片。它将带我们穿越时空,见证大陆漂移、山脉隆起和海洋扩张的壮丽景象。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各自的学习体验和心得 学生读图,思考相关问题。 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并展示大陆 漂移的过程。 让学生从直观的图片中获取深层信息。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找到问题 的答案写在导学 案上。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读图,思考并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完成导学案并派代表到 讲台上讲解。 学生积极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做题, 写在导学案上。 用恐龙化石作 为证据,直观 讲解大陆漂移 学说,培养学 生“用证据推 理”的思维。 结合恐龙时代 的板块运动, 将抽象的板块 构造理论转化 为可理解的 “大陆搬家” 故事,强化时 空观念。 让学生学会从 材料中获取信 息。 结合恐龙时代 的板块运动, 将抽象的板块 构造理论转化 为可理解的“大陆搬家” 故事,强化时 空观念。 训练学生从材 料中获取信息。 通过对比案例,拓展海陆 变迁的证据类 型,同时用恐 龙化石的具体 情境深化理 解。
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一、大陆漂移假说:提出、国家、概述 二、板块构造学说:→l←、←l→ 三、火山与地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