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5《七律 长征》(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A.基础巩固一、书写1.读拼音,写词语。 二、选择题1.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下面字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逶(wěi)迤 腾飞 青藤 B.磅(páng)礴 天涯 悬崖C.岷(mín)山 温渡 度河 D.七律(lù) 铁索 等闲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是哪一项?( )A.乌蒙磅礴走泥丸。(滚动) B.更喜岷山千里雪。(再;又)C.万水千山只等闲。(平常) D.三军过后尽开颜。(全;都)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B.“逶迤”“磅礴”“细浪”“泥丸”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C.《七律·长征》中的“七律”是一种体裁。D.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磅礴、豪迈的。5.对《七律·长征》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七律·长征》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B.“逶迤”“磅礴”的崇山高岭,在诗人的眼里却如细浪、泥丸,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衬托出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C.诗的颈联描绘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铁索寒”的“寒”不仅是形容铁索的冰冷,还烘托出了铁索桥凌空高悬的艰险之状,更渲染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D.结尾的“更喜”,写出了三军已经大会师,长征取得完全胜利,全军上下都喜笑颜开。三、填空题1.比一比,再组词。征( ) 崖( ) 眠( ) 执( )证( ) 涯( ) 岷( ) 丸( )2.根据课文填空。(1)《长征》是一首 律诗,作者是 ,写于1935年10月,即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磅礴”形容山的 ,这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 ,这是红军眼里的山。诗句表现了红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 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 。诗句表现了红军 。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根据资料可知,长征途中困难重重,本诗中写的这五件事,仅仅向我们展示了其中的五幅红军“征难图”,是整个长征中的五个“点”,而诗中“________,________”(填诗句)描述的才是整个面。这种写法叫“________”。B.能力提升四、句子训练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这两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拟人 对偶 B.比喻 夸张 借代C.夸张 比喻 对偶 D.拟人 夸张 借代(2)诗句中的“ ”和“ ”写出了山的高大险峻,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中,这些不过是“ ”和“ ”,以此衬托出红军战士 的高大形象。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诗句中列举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经典战役:巧渡 和飞夺 。(2)诗句中“ ”和“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个经典战役发生的时间不同,一个是在春暖花开的春天,一个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B.“暖”字形象地概括出巧渡金沙江后战士们喜悦的心情。C.“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D.作者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感觉进行对比,突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五、现代文阅读(一)阅读。【材料一】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作/书【材料二】 “巧渡金沙江”之“巧”第一巧:调虎离山。红军利用敌方兵力空虚的机会,佯攻昆明,迫使敌方主力调集至昆明附近,减轻了金沙江地区的防御压力。第二巧:伪装敌军。渡江先遣队假扮敌军,不费一粒子弹,一天智取三城,直插金沙江畔。第三巧:一边架桥迷惑敌军,一边依靠当地船工。依靠6艘渡船,夜以继日地摆渡,中央红军在7天7夜,完成了2万多红军的转移。两天以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1.【材料一】中的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照样子,将这五幅图补充完整。。2.这首诗颔联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 的气概。3.阅读【材料二】,结合《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说说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渡金沙江是“暖”?4.看毛泽东书写的《七律·长征》,再结合诗意和自己对书法的理解,请发挥想象,写一写红军长征途中的某个场景。(二)课外拓展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 )着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①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②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③奋勇向前,不考虑自身的安危,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火,冲进城里,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④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1.给短文加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在这篇短文的第二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① ② ③ ④4.为第一、二自然段选合适的段意,把序号写在括号内。(1)第一自然段( )A.两个团的敌人守住天险泸定桥 B.夺取泸定桥的准备(2)第二自然段( )A.二连突击,三连铺桥 B.我军发起总攻,冲向对面5.文中“党的号召”具体指下面哪句话?(在括号内打“√”)(1)“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 )(2)“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参考答案一. 二、BBBBD三. 1. 长征 山崖 睡眠 执行证人 天涯 岷山 丸子2. 七言 毛泽东 长征途中 连绵雄伟 渺小 蔑视困难的精神 喜悦 险峻 不惧危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3.越乌蒙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四、1. C 逶迤 磅礴 细浪 泥丸 不畏艰难2. 金沙江 泸定桥 暖 寒 A五、(一)1.乌蒙山 泸定桥 岷山雪 2. 比喻 夸张 英勇无畏、乐观豪迈 3.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的过程中,运用智慧,不费一兵一卒,顺利完成渡江转移,取得战略上的胜利,所以诗人感到“暖”。 4.示例: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来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边。铁索桥横亘在眼前,桥下河水奔腾咆哮,如万马奔腾。战士们毫不畏惧,手持武器,眼神坚定。他们小心翼翼地踏上铁索,在枪林弹雨中,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挪动。有的战士不幸中弹,掉入河中,但后面的战士依然奋勇前行。最终,红军战士们成功飞夺泸定桥,继续踏上长征的征程。(二)1.攻天险 2.拿 背 带 冒 攀 3. 枪林弹雨 千钧一发 奋不顾身 抱头鼠窜 4. A B 5.(2)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