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17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17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观察春秋青铜牺尊,思考牛鼻上的环向我们透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信息?
春秋牺尊为仿牛形的青铜盛酒礼器。其造型写实,牛首向前,鼻穿圆环,体态健硕。背部有盖,盖钮常铸立虎。通体饰有繁密的蟠螭纹、云雷纹等,工艺精湛,集铸造、雕刻于一身,是展现春秋时期青铜艺术巅峰的瑰宝。
牛被驯服用于农耕
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变革的缩影。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大变革时代:生产力革命、制度重构与华夏认同
目录
政治变革: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变革: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民族关系:交往频繁,华夏认同
社会转型:旧制瓦解,新制萌生
政治变革: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1.王室衰微
阅读材料,结合相关史实,思考图片反映的是哪个事件?该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是什么导致的?
平王东迁路线示意图
西周王室疆域
东周王室疆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东迁后王室实力根基瓦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周天子逐渐沦为名义共主。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
丧失西部故地:王室被迫东迁洛邑,失去关中根基和宗庙,经济与军事实力大幅削弱。
依赖诸侯扶持:东迁依靠晋、郑等诸侯支持,导致诸侯坐大,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反而受制于人。
礼制权威崩塌:诸侯逐渐无视周天子权威,自行征伐、僭越礼制,王室无力约束。
领土与财政缩水: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面积缩小,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难以维持军队和统治成本。
政治变革: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礼崩乐坏
阅读材料,思考按照周礼,诸侯应使用什么规格的礼器?郑国国君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1.“王日一举,鼎十有二。”
——《周礼·天官·膳夫》
(注:天子用十二鼎)
2.“天子日食少牢,朔月大牢;诸侯日食特牲,朔月少牢。”
——《礼记·玉藻》
(注:“少牢”为羊豕各一,“大牢”为牛羊豕)
3.《仪礼·公食大夫礼》记载诸侯招待大夫时使用七鼎(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配六簋(盛黍稷)。
这是僭越礼制,周王室制定的等级秩序被打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崩坏”是周王室衰微的显著标志,旧秩序正在瓦解。
政治变革: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诸侯争霸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春秋时期诸侯国发展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
——《左传·哀公十七年》
“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
——《左传·庄公十八年》
“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
——《国语·齐语》
“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史记·秦本纪》
《清华简》
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政治变革: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诸侯争霸
春秋争霸形势图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诸侯们为什么要争霸?他们为什么不直接推翻周天子,而是要打‘尊王攘夷’的旗号呢?争霸带来了哪些影响?
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影响:小国被吞并,大国疆域扩展,客观上促进了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同时频繁的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生产力遭到破坏。
原因:周王室衰微,对诸侯控制下降,而各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为争夺土地、人口和控制权。
旗号: “尊王”是策略,为了获取政治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攘夷”是团结华夏诸侯的理由。
小贴士:
①找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
②标出曾称霸的诸侯国
③找到“城濮”等重要战场
青铜胄
青铜戈
政治变革: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诸侯争霸
争霸小剧场:齐桓公与管仲 vs 弭兵大会
齐桓公与管仲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管仲有才能,让他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颂。
弭(mǐ)兵大会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因此都有了暂时休战、恢复元气的愿望。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蔡、邾、滕14国代表来到宋国都城,召开规模盛大的弭兵大会。会议作出决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宣布停止战争。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阅读材料,思考齐桓公与管仲之君臣和弭兵大会发别产生什么影响?哪个对春秋时期的影响更大?为什么?
齐桓公的霸业影响更大,因为它开创了春秋霸政时代,通过“尊王攘夷”和会盟诸侯确立了长期的政治秩序框架,而弭兵大会的和平尝试仅是短暂缓和,未能根本改变诸侯争霸的格局。
改革内政,任用贤才: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如“相地而衰征”),管仲为相推行改革。
首霸诸侯,奠定基础:通过“尊王攘夷”政策,成为春秋首霸,为后世霸业模式提供范例。
长期战争后的和平尝试:诸侯会盟,讨论停战和合作。
反映诸侯对稳定的需求:战争疲惫,渴望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
经济变革: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阅读材料,思考这时期的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农业革命
桓公问曰:“齐国之政何先?”
管子对曰:“成民之事。”
公曰:“何谓成民之事?”
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后续提及军事与经济措施)
“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注:“美金”:指优质的青铜(铜锡合金)
“恶金”:指劣质的铁(早期生铁)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耕作工具的改进,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济变革: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1.农业革命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以往的工具相比有哪些巨大优势?带来了哪些变化?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河姆渡人使用的耒耜
商周时期青铜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笨重,功能原始,无法农耕;易损耗。
材质软,易折断;效率低,依赖人力。
材质软,不耐磨;成本高,无法普及。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效率大大提高,引发农业革命,为私田开垦创造条件,推动了土地制度的变化。。
坚硬、锋利、韧性好、耐磨、可批量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经济变革: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1.手工业发展
越王勾践剑工艺精湛,核心有三:复合铸造使剑刃锋利、剑脊坚韧;铬盐氧化层使其千年不锈;表面硫化工艺形成精美菱形暗纹。集铸造、防锈、装饰技术于一身,堪称古代科技与艺术的巅峰。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你能推断出春秋时期手工业有哪些新发展吗?
越王勾践剑
夫差矛
冶铁业
黎锦
铁制农具
煮盐业
彩绘漆器
冶铁业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工具的革新;青铜工艺在礼器、兵器上更加精进,纹饰繁复精美;同时,纺织、煮盐、漆器等行业也日益专业化,形成了独特的工艺体系。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 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经济变革: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2.商业活跃
“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
——《史记·货殖列传》
注释:太公鼓励妇女纺织,极力发展工艺技巧,流通鱼盐贸易,于是各地的人民和货物都归聚到齐国,像钱串和车辐一样汇聚而来。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遂至巨万。”
——《史记·货殖列传》
注释:朱公认为陶地是天下的中心,四通八达,是货物交易的地方。于是治理产业,囤积货物,随机应变…于是财富积累到巨万。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你能推断出春秋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吗?
春秋时期青铜货币(空首布)
春秋时商品交换场所复原图
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民族关系:交往频繁,华夏认同
阅读材料,思考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只有战争吗?“和戎”政策告诉我们什么?带来了怎样的积极结果?
少数民族部落与中原诸侯国的相对位置
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jiàng)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有多方面的利益: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可以使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农业生产;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威慑力;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
方式: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如通商、结盟)。
结果:打破了地域隔绝,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与了解,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
积极影响:周边民族逐渐认同中原文化,形成了更为广泛的“华夏认同”观念,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转型:旧制瓦解,新制萌生
我们用史料实证了春秋时期的哪三大变化?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体现了这个时代的什么特征?
政治: 王室衰微 → 诸侯争霸
经济: 铁器牛耕 → 私田出现
民族: 战争交往 → 华夏认同
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 → 经济实力增强 → 诸侯势力壮大 → 敢于挑战周王室,进行争霸战争 → 战争与交往中促进民族融合。
时代特征: 旧制度(奴隶制)瓦解,新因素(封建生产关系)萌芽。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经济:
1.农业革命: 铁农具、牛耕 → 生产力提高(“恶金”铸农具)
2.行业发展: 手工业进步(青铜、冶铁)、商业活跃(货币)
交往交融,华夏认同
民族:
1.方式: 战争与和平交往(“和戎”)
2.结果: 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观念发展
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因素逐渐产生
铁器牛耕的应用通过提升农业生产力、促进土地私有化瓦解了井田制,进而增强诸侯实力导致周王室衰微和列国争霸,并最终推动了民族融合与华夏认同的形成。
旧制瓦解,新因萌生
政治:
1.现象: 周室衰微,礼乐崩坏(郑国九鼎八簋)
2.格局: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春秋五霸,“尊王攘夷”)
3.影响: 疆域变更,局部统一
上节课我们通过平王东迁、诸侯争霸、铁器牛耕的应用与社会变革,分析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乐制度瓦解的过程,认识到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为战国时代奠定了基础。
下节课我们将聚焦战国时期,通过列国变法、诸侯兼并战争与经济发展,探讨各国如何通过改革增强实力、推动社会深刻变革,理解大争之世如何为秦统一中国创造条件。
夫差矛
冶铁业
铁制农具
彩绘漆器
煮盐业《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一、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以及诸侯争霸、经济变革等现象,初步理解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根本原因,认识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瓦解、封建因素产生的重要阶段。
时空观念: 能够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都城及争霸概况,形成对春秋时期政治格局的时空概念。
史料实证: 能够运用教材中的文献记载(如《史记》)、考古实物图片(青铜牺尊、郑国九鼎八簋、勾践剑等)等多种史料,实证春秋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具体变化,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历史解释: 能够解释“春秋五霸”、“尊王攘夷”、“诸侯争霸”等历史概念;分析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原因和影响;说明铁器牛耕使用的历史意义;理解春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特点。
家国情怀: 感受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中蕴含的革新精神,认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对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其意义。
难点: 理解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领域变化的相互关联性及其历史发展趋势(奴隶制瓦解,封建因素产生)。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从一件文物看时代变迁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图片“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讲述与提问】“同学们,这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酒器——牺尊。它造型精美,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环。这个小小的细节,向我们透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信息?”(引导学生思考牛被驯服用于农耕)
【教师引导】“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巨大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5课,探寻春秋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发生了哪些‘动荡变化’。”
(二) 新课讲授:大变革时代的全景
主线一:政治之变——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王室衰微,礼乐崩坏:
【教师讲述】结合教材引言和《史记·周本纪》(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说明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实力和威望一落千丈,失去天下共主的实际地位。(“政由方伯”)
【史料实证】展示“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图片。
【提问】“按照周礼,诸侯应使用什么规格的礼器?郑国国君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小字,回答问题。(预设:僭越礼制,周王室制定的等级秩序被打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教师总结】“礼乐崩坏”是周王室衰微的显著标志,旧秩序正在瓦解。
诸侯争霸,格局重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诸侯争霸”正文部分(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并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
【读图指导】请学生在图上:①找出主要诸侯国(齐、晋、楚、秦、宋、吴、越等)的位置;②标出曾称霸的诸侯国;③找到“城濮”等重要战场。
【提问】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为什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争霸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识图、讨论并回答。(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力发展,争夺土地、人口和控制权;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取政治优势;影响:小国被吞并,大国疆域扩展,客观上促进了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
【相关史事】简要介绍“齐桓公与管仲”(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管仲有才能,让他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颂。)的故事,说明任用贤才、改革内政是称霸的基础。
【知识拓展】简要介绍“弭兵大会”(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因此都有了暂时休战、恢复元气的愿望。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蔡、邾、滕14国代表来到宋国都城,召开规模盛大的弭兵大会。会议作出决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宣布停止战争。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说明长期争霸后各国寻求暂时和平的愿望。
主线二:经济之变——铁犁牛耕与经济发展
1.农业的革命性进步:
【教师讲述】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史料实证】引用《国语·齐语》“美金”“恶金”的记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说明铁已用于制造农具。
【提问】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比之前的木石(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河姆渡人使用的耒耜)、青铜农具()和人力耕作,有哪些巨大优势?带来了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优势:坚硬、锋利,便于深耕、开荒;变化:耕地扩大,粮食产量增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为私田开垦创造条件)
【教师总结】铁器和牛耕是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突出代表,是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根本动力。
2.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教师讲述】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概括春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规模扩大,分工细,部门多(冶铁、铸铜、纺织等);商业:活动活跃,货币使用增多)
【图片佐证】展示“勾践剑”、“夫差矛”等图片,说明手工业的高超技艺。
主线三:民族关系之变——频繁往来与华夏认同
【教师讲述】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尊王攘夷”也加强了各地域、各民族间的联系。
【相关史事】简述晋国“和戎”政策(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jiàng)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有多方面的利益: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可以使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农业生产;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威慑力;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说明除了战争,也有和平交往与贸易。
【提问】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怎样的发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并回答。(预设:中原各国与周边戎、狄、蛮、夷频繁往来和斗争,密切了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并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为后来战国乃至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 课堂小结与升华
【教师引导】 回顾本课内容,总结春秋时期“动荡变化”的主要体现:
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经济: 铁器牛耕,经济发展(生产力革命)
军事: 战争频繁,兵制变化
民族: 交往频繁,华夏认同
【讨论】 这些变化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例如:经济发展→诸侯实力增强→争霸战争→民族交融;争霸需要→富国强兵→推动经济改革……)
【教师总结】 春秋时期是一个旧制度(奴隶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新因素(封建生产关系、统一趋势)逐渐生长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整个社会在动荡中孕育着新的生机,为战国时期更为深刻的变法改革和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布置作业(二选一)
1.基础题: 列举春秋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主要变化。
2.探究题: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春秋时期的社会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请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3.拓展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材中提供的一个故事(如管仲相齐、晋楚争霸、吴越争霸、弭兵大会等),查阅更多资料,进行改编和演绎,在下次课举办一次“春秋故事会”。
五、板书设计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一、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现象: 周室衰微,礼乐崩坏(郑国九鼎八簋)
格局: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春秋五霸,“尊王攘夷”)
影响: 疆域变更,局部统一
二、经济: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农业革命: 铁农具、牛耕 → 生产力提高(“恶金”铸农具)
行业发展: 手工业进步(青铜、冶铁)、商业活跃(货币)
三、民族:交往交融,华夏认同
方式: 战争与和平交往(“和戎”)
结果: 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观念发展
四、时代特征:旧制瓦解,新因素萌生
(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因素逐渐产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