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司马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皆、弃”4个生字,会写“司、弃、持”3个字。2.能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3.能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一、揭示课题,初识故事人物1.请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司“是个生字,注意第一笔是横折钩,里面的“横”和“口”稍微出来一点会更好看。请在作业纸上写两遍。2.猜猜司马光这个人姓什么?(如果猜错,介绍我们汉族姓名特点。毛老师姓毛,名国苏)(司马)看来你对复姓有一定的了解哦。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早在一年级的姓氏歌中,我们就学过复姓,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复姓有哪些?(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我们一起叫叫他的名字(指示课题)司马光。二、关注基础,感知文言文1.说起司马光,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呢,我们一起看看吧。播放动画片《司马光》。2.这个故事在书上是这样写的。出示人教版的现代文,这个故事古人是这样写的。出示没有注音、注释、插图的文言文课文。古人用了30个字就可以讲完故事,十分简洁。像这样古人写的文章叫做文言文。对比: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字数、有无注释等)三、探究学习,走进文言文活动一:书声琅琅,读顺故事师范读。这是文言文,跟现代文有点不一样哦,先听老师读一遍。2.跟师读。拿起书,跟着老师读一读。出示书本内容。真好,再来一遍。难句指导两遍。3.自由读。自己去读读看。4.指名读(评价:每个字都读正确了,文言文的味道都读出来了呢。你真有文言文的味道)5.全班齐读。刚才我们读的时候,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评价你发现了读文言文可以在人物后停一停。还说可以在足跌这些地方停一停,读动词之间的停顿。我们可以在难读的地方划上这些小斜线。根据停顿齐读。6.故事中有哪些人呢?拿出笔来圈一圈生汇报圈出的人物。随机板书。理解人物分别指谁?“群儿、一儿、儿”儿是指谁?三个“儿”字啊,是同一个人吗?生说自己的意见。群儿是指一群小孩子,一儿是指其中一个小孩子,这个儿是指那个掉到瓮里的小孩子。众指谁?当学生说群众时,引导:你知道群众是指许多人,这里指许多——光指谁?你看,一个光字代表司马光,怪不得文言文的语言这么简洁。我们还发现人物后面一般要顿一顿。7.合作读。这些孩子分别在干什么呢?谁愿意和老师配合着读一读?师生合作,师读人物,生读“干什么”部分。活动二:趣读文意,读懂故事1.课文读好了,那你们能读懂这篇文章吗?咱们先来看这一句,(出示“群儿戏于庭”)一群小孩在干什么呢?生说后,你怎么知道他们是在庭院里玩游戏?出示注释部分。PPT突出。同学们,因为文言文语言很简洁,所以以后一定要学会借助注释,帮助理解文言文。板贴。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做游戏:在课文中就是——群儿戏于庭。好!如果是一群孩子在树林里做游戏,就应该说——群儿戏于林。一群孩子在亭子里做游戏——群儿戏于亭。一群孩子在教室里学习——群儿习于室。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说一说。(自由说)当学生说到一儿登瓮时,追问:瓮到底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注释、看插图。看,这就是瓮。老师画一画,引导得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插图)。板书登。一个小朋友是怎么爬上去的?指导书写“登”(上半部分并并拢)当学生说到足跌时,板书跌。一个孩子掉到大水瓮里后,孩子们又会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借助方法说一说。现在你能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吗?同桌一起说一说。你们都是“中国好同桌”,讨论得非常好。谁来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一讲整个故事吗 3.指名说故事。这么简短的故事被你讲得有滋有味。四、层层推进,读好文言文活动三:熟读成诵,读出韵味1.故事讲好了,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生齐读课文)果然有进步。不过,同学们注意,文言文字数虽少,却能表达丰富的含义,所以,我们要读得慢些,给人思考的时间,给人回味的时间。来,我们放慢速度,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2. 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师:理解到位,合作愉快!掌声表扬你们自己。其实,以前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就像这样,你能读吗 (出示去掉标点的课文,指名朗读。)其实,以前的文言文是这样排列的,就像这样,你们能读吗 (出示竖行排列的课文,分组朗读。)5.练习背诵。读着读着,我们应该会背了吧 (出示)群儿戏于( ),一儿( )( ),足( )( )水中。( )皆( )去,光( )石( )瓮( )之,水( ),儿( )( )。出示人物练习背诵。群儿( ),一儿( ),( )。众( ),光( ),( ),儿(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特别棒!我们一起读故事、讲故事、背故事。课后,把今天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