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学习主题 内容要求生命安全与 健康教育 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的行为核心素养 素养解读健全人格 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责任意识 关心社会,了解时政,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教学重点】社会生活的特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分类。【教学难点】不同类型社会活动的意义;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第1课时 认识社会生活环节一 感知社会——多样的社会生活场景播放纪录片《城市24小时》(涵盖早市、校园、职场、社区活动、夜市等场景)。学生思考:“视频呈现了哪些社会生活场景?你在生活中经历过哪些类似场景?”展示教材第2~3页“生活观察”中的四个情境(公园晨练、菜市场买菜、敬老院服务、家庭观影),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补充问题:“除了这些活动,你周末还会参与哪些社会活动?这些活动如何影响你的生活?”【活动一】情境分析设问:结合教材第2~3页“生活观察”中小志的四个生活情境(公园晨练、菜市场买菜、敬老院服务、家庭观影),完成下面的表格:情境 参与对象 了解社会 的方式 获得的社会 支持/体验公园晨练 小志与爷爷 感受完善的社区公共设施菜市场买菜 小志与妈妈、商贩 了解农产品生产流程敬老院服务 小志与同学、老人 体验关爱他人的情感价值家庭观影 小志与爸爸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答案:表格中“了解社会的方式”依次为观察体验(如观察公共设施)、人际交往(如与他人对话)、参与社会实践(如参与志愿服务)、文化参与(如观影并讨论)。【活动二】观点评析设问: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中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不需要参与社会活动”这一观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评析。答案:这一观点错误。理由:①学习并不局限在学校,我们生活中的所看、所听、所尝、所触、所做,都可以是学习。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②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社会大课堂去读好“无字之书”,获得更多的启迪。③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共创共享美好生活。教师点拨: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取,还包括能力的提升(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脱离社会的“学习”违背“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理念,难以真正服务社会。社会是个人成长的大课堂。我们通过参与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场景的活动,不仅获取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更在交往中形成社会关系、提升能力。积极融入社会,才能让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本环节通过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及评析观点,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初步树立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环节二 探究社会——变迁中的公共责任展示相关新闻报道,如近十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情况、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增长数据等。学生思考:“这些新闻反映了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呈现教材第4页“探究与分享”中通信方式、交通工具变迁的案例,补充本地社区公共设施(如口袋公园、老年活动中心)的新旧对比图片,提问:“你感受到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你的生活质量?”【活动一】变迁对比与原因分析设问:1.结合教材第4页“探究与分享”中“通信方式变迁”“交通工具变迁”的案例,补充“教育方式变迁”或“购物方式变迁”的案例,分析:这些变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哪些?(提示:科技、政策、需求等)2.根据教材第3页“相关链接”中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举例说明它们是如何共同推动社会变迁的。答案:1.变迁表现(以教育为例):从单一课堂讲授到“互联网+教育”(如直播课、VR实验)。 驱动因素:科技进步(5G、人工智能)、政策支持(“双减”政策推动素质教育)、社会需求(终身学习理念)。2.以教育为例,物质生产活动(如5G技术研发)为精神生产活动(如在线教育内容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社会政治活动(如教育政策)引导资源分配,三者共同促进教育变迁。【活动二】公共空间设计与责任讨论设问:1.假设你所在社区要新建一个“社区共享书房”,需要考虑哪些群体的哪些需求?2.结合教材知识“社会公共利益由大家共同享有,社会秩序由大家共同维护”,思考:如果有人在共享书房大声喧哗、破坏书籍,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可以如何解决?答案:1.儿童需要安全桌椅、绘本区,老年人需要大字读物、休息区,上班族需要自习工位、充电设施,残障人士需要无障碍通道、语音辅助设备。2.影响:损害公共利益(破坏阅读环境),破坏社会秩序(缺乏规则意识)。 解决方式:制定《共享书房公约》(共同参与规则制定)、设立“文明监督员”(居民志愿者轮值)、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社会生活的变迁源于生产工具、科技、观念的进步,而公共空间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需要每个人共同参与和维护。从“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到“承担社会责任”,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重要表现。本环节通过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现象与本质,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辩证思维和公共责任意识,形成“亲社会”的价值取向。完成相应课时配套练习。本课时以“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共建社会”为主线,通过生活情境分析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个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社会变迁的驱动因素”及“共建公共空间的责任”。部分学生可能因生活经验有限,对“公共空间重要性”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教师需补充更多有关弱势群体(如残障人士、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特殊需求的案例;小组讨论中可能出现“个别学生主导话语权”的现象,教师需加强巡视和引导,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校园公共空间维护”(如班级图书角、操场设施)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践行“共建责任”;针对抽象概念(如“社会关系”“社会公共利益”),要采用漫画、情景剧等可视化形式辅助学生理解,提升课堂参与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