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
环节一 认识亲社会行为——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呈现教材第12页“生活观察”中四位同学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观点。
学生思考: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
展示校园公告栏图片(“环保志愿者招募”“社区敬老服务报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提问:“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吗?是什么让你选择参加这类活动?”
【活动一】亲社会行为“定义解码”
设问:
根据教材中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判断下列行为是否属于亲社会行为,并说明理由。
①主动分享学习笔记 ②为灾区捐款 ③在网络上恶意攻击他人
答案:
①②属于亲社会行为,③不属于亲社会行为。理由:亲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谦让、分享、合作、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在网络上恶意攻击他人违反道德和法律,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属于亲社会行为。
【活动二】亲社会行为“价值探究”
设问:
1.阅读教材第13页“探究与分享”中小东和伙伴们在社区组织活动的案例,填写下面表格。
付出/代价 收获/成长 对他人/社会的影响
① ② ③
  2.辨析:“亲社会行为主要是‘利人’还是‘利己’?”
答案:
1.①时间、精力 ②提升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 ③传承传统文化,帮助小学生成长
2.亲社会行为具有双重价值:对个人,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有利于使人际关系更融洽,传递正能量。
亲社会行为不是“额外付出”,而是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双向奔赴”。从分享一块橡皮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每一次善意的举动,都是在为社会增添温暖,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本环节通过行为判断和价值分析,帮助学生走出“亲社会行为=牺牲自我”的认知误区,理解亲社会行为对个人社会化和社会和谐的双重意义,激发对亲社会行为的情感认同。
环节二 践行亲社会行为——从“心动”到“行动”
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讲话片段,提问:“作为中学生,如何将‘关心社会’转化为具体行动?”
展示教材第14页“探究与分享”中的四幅图片(参加社区服务、参观现代化工厂、参观博物馆、参加环保活动),结合生活案例(如“校园周边设置交通疏导志愿岗”),提问:“这些活动中,哪些让你觉得‘离社会最近’?为什么?”
【活动一】绘制“我的亲社会行为地图”
设问:
1.在学校、社区、社会几个圈层中,分别列举一项适合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2.结合教材知识“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分析:为什么参观新能源工厂也是亲社会行为?
答案:
1.示例:在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捐款捐物;在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在社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参观新能源工厂让我们有机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变化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活动二】制订“亲社会行为计划书”
小组合作:制订一份本学期可落地实施的亲社会行为(如“校园旧物捐赠活动”“社区老人手机课堂”)计划书,明确目标、分工和实施步骤。
设问:
社会是我们成长的课堂,实践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
答案:
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变化发展;了解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积极融入社会生活;热心帮助他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没有“捷径”,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关注社会中提升格局。每一次弯腰捡垃圾、耐心帮助他人,都是在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积蓄力量。
本环节通过绘制行为地图和制订计划书,将抽象的“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引导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完成相应课时配套练习。
本课时以“认知—认同—践行”为主线,通过行为判断、案例分析和行动设计,帮助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成果,具有“促进个人成长”与“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价值,需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主动养成。
部分学生可能认为“亲社会行为”必须是“重大行动”,而忽视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善举(如主动问好、维护公共秩序),需强化“亲社会行为就在身边”的认知;在制订计划书活动中,学生可能因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提出的方案可行性不足,教师需提供“最小行动单元”范例(如“每周开展一次校园环保巡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微公益打卡活动”作业,让学生通过持续性的小行动积累亲社会行为经验;邀请社区志愿者、公益组织代表进课堂,分享真实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亲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