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营造清朗空间环节一 理性上网——做网络的主人展示未成年人上网相关数据:“部分未成年人因沉迷于刷短视频而忘记写作业”。学生思考:“你身边有沉迷网络的现象吗?如何避免成为‘网络俘虏’?”呈现教材第19页“生活观察”中奶奶与爸爸的对话,补充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周末计划学习两小时,却在游戏中度过半天”,提问:“如何平衡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活动一】“信息节食”挑战赛小组讨论:结合教材第20页“探究与分享”中的问题(因沉迷于网络而忘记打篮球、没时间看书、没时间写作业等),分享自己因网络产生的时间管理困扰。设问:根据教材知识“学会选择网络信息”,讨论:“什么是‘信息茧房’?我们应如何选择网络信息?”答案:“信息茧房”指个体因算法推荐与兴趣选择,长期局限在单一信息环境中的现象。 ①互联网上信息无限,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对学习和生活有意义的信息,不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学会“信息节食”。②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把自己禁锢在“信息茧房”中,从而丧失接触不同事物和观点的机会。【活动二】“谣言粉碎机”实践设问:1.网传“某食品厂使用变质原料”,我们应如何辨别该网络传言的真假?2.网络上难免有一些谣言和虚假信息。对此,我们应如何正确参与网络生活?答案:1.①注意信息出处。②关注官方信息。③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④辨识信息内容。⑤向他人求助。2.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我们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学会分析判断网络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智者。②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我们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不仅要学会筛选信息、拒绝沉迷网络,更要遵守道德和法律。只有掌握“信息节食”的智慧和增强“辨谣止谣”的能力,才能让网络为我们所用,让我们不被网络左右。本环节通过分析生活困扰和辨别网络谣言,引导学生直面使用网络时可能出现的现实问题,理解“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具体要求,培养媒介素养和责任意识。环节二 向善而行——让网络充满正能量播放有关“网络寻亲成功”的新闻片段,提问:“网络如何从‘虚拟空间’变成‘爱心桥梁’?我们应如何利用网络传递温暖?”展示教材第22页“探究与分享”中爱心接力寻人的案例,补充学生熟悉的场景“班级群发起‘为山区儿童捐书’倡议”,提问:“网络公益行动具有怎样的社会价值?”【活动一】“网络公益”案例分析设问:1.结合教材第22页“探究与分享”中的案例,回答:“网络公益行动如何体现‘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2.请你列举身边通过网络传播正能量的行为,并说明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答案:1.网络公益行动通过网络平台凝聚公众力量,解决现实问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2.示例:线上科普活动。 积极影响:让网络成为高扬主旋律的阵地,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推动建设网络强国。【活动二】“争做中国好网民”倡议书撰写小组活动:结合教材第22页“启思导行”中的《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争做中国好网民”为主题,分组撰写倡议书。倡议书要包含“抵制不良信息”“参与网络公益”“文明理性表达”等要点。设问:小组代表分享倡议书后,全班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弘扬和传播网络正能量?”答案:①努力提高媒介素养,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高扬主旋律,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网上精神家园。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投身于公益行动,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做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创新者。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每个人付出努力。从理性使用到积极建设,我们不仅要做网络红利的享受者,更要成为网络文明的践行者。每一次文明的发言、每一次善意的转发,都是在为网络空间增添正能量。本环节通过分析案例和撰写倡议书,引导学生从“被动抵制不良信息”转向“主动传播正能量”,理解个人行为对网络环境的影响,强化责任意识。完成相应课时配套练习。本课时以“理性参与—积极建设”为主线,通过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网络空间需要共建共治,学会理性辨别网络信息、遵守规则,并主动传播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部分学生可能对“信息茧房”“媒介素养”等概念理解模糊,需通过具体案例(如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单一化)辅助讲解;在“倡议书撰写”中,学生可能缺乏实际行动方案,需提供“每日网络使用计划”“班级网络文明公约”等可操作的范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网络使用12小时记录”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自己的上网习惯,有针对性地制订“信息节食”计划;组织“网络文明志愿者”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处理网络谣言、引导文明发言等场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