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拿来主义》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拿来主义
鲁迅
教学目标
1.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3.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
第一章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第二章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杂文: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特点:
①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②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③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④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第三章
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背景知识
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一篇是《拿来主义》。
第四章
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
拿来主义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1.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句子回答。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课文分析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是什么?
1.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句子回答。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课文分析
①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
②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
③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主动;
拿来主义是一种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独立思考,懂得辨别,主动选择的态度和方法。
2.请同学们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
“大宅子”比喻什么
课文分析
大 宅 子
文 化 遗 产
比喻论证
3.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课文分析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第一种错误态度
懦弱无能,不敢面对
孱头
3.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课文分析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
第二种错误态度
不分好坏,全盘否定
昏蛋
3.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课文分析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全盘继承的投降主义者
第三种错误态度
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废物
课文分析
他占有,挑选。
正确态度

4.“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第9段)
课文分析
比喻论证
鱼翅
鸦片
烟枪烟灯
姨太太
吃 掉
送药房
送,毁掉
走 散
喻文化精华
精华糟粕并存
旧形式
封建文化
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怎么办?
使用
存放
毁灭
课文分析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
课文分析
怎么办?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③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力,不自私。
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拿来主义的具体方法与原则
拿来主义的积极作用与最终结果
拿来主义者的基本条件与素质
拿来主义的必要性(意义价值)
课文分析
5.本文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多论述其它主义,有哪些主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作用)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闭关主义
表现:
实质:
惧外、排外
1.鸦片战争
2.割地赔款
3.导致
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
(1)送古董到巴黎展览——先送
(2)捧画挂到欧洲各国——捧送
(3)送梅兰芳到苏联——还要送
捧:恭敬的媚态
发扬国光:反语,讽刺自欺欺人
几张、挂:“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讽刺卑下地炫耀,卖力地讨好
进步:激愤的反语,讽刺媚外求荣
虔诚恭敬之态、崇洋媚外之心(卖国)
送去主义
课文分析



作 用 尼采
自诩是太阳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他发疯而死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煤矿丰富
只送去,不拿来
亡国灭种




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是有目的的给予,是恶意输出,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


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的,怀有不良动机。


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是中性词,一般怀有不良动机。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排外
媚外
丧权辱国
文化堕落贻害子孙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主义
5.本文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在前半部分却多论述其它主义,有哪些主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作用)
因果论证
先破后立:
①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采取“拿来主义”刻不容缓;
②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课文分析
为什么?
6.把课文分成三层。
课文分析
第一层(1-4):分析批判“送去主义”的表现、实质和危害;
第二层(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涵、原则和方法,批判在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层(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意义;
为什么?
是什么?怎么办?
7.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课文分析
①运用比喻、对比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②语言风格犀利、幽默;
③用精练、传神的动词,形象描绘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排外)
送去主义(媚外)

——拿来主义

三种
态度

拿来
孱头——逃避主义
昏蛋——虚无主义
废物——投降主义
占有
挑选
使用(鱼翅)
存放(鸦片)
毁灭(烟枪、烟灯)
创新
借鉴
批判
继承
总结
素材积累
近日,绍兴鲁迅故里景区标志性的“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事件引发网友热议。8月28日晚,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夹烟墙画的当事人孙女士在微博发布长文回应事件,并为占用公共资源空间致歉。孙女士称,会投诉鲁迅夹烟墙画是因为“这里是真的有好多人在墙前打卡陪一根,学点烟,被迫闻二手烟毒气。而周围都是孩子。如果没有这样,我可能也不会建议。”并称“希望以后鲁迅墙画前,不要再有人吸烟,学点烟”。评论中有网友认为她的底层逻辑出现了偏差,是典型的“我解决不了吸烟,所以我选择解决掉鲁迅”,对此孙女士回应“我对鲁迅没有针对性,这画是任何一个别的人,我都会建议换”。
素材积累
核心观点:《拿来主义》批判了对文化遗产的盲目排斥或全盘接受的两种极端态度,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关联事件:投诉者孙女士的出发点(保护青少年免受二手烟危害)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其解决方案(要求撤下鲁迅夹烟墙画)却体现了对文化符号的简单化处理。鲁迅吸烟的形象是其文化符号的一部分,反映了历史语境和个人习惯,但投诉者将其直接等同于“鼓励吸烟”,这是一种对文化符号的机械解读,未能区分“艺术表达”与“行为倡导”。
素材积累
引申思考: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讽刺了“昏蛋”式的“一把火烧光”遗产的做法。类似地,若因担心不良影响而抹去历史人物的真实特征(如鲁迅吸烟),实则是以“保护”之名行“文化虚无”之嫌。正确的态度应是理性引导公众理解历史语境(如鲁迅吸烟的时代背景),而非简单移除符号。
素材积累
“鲁迅夹烟”墙画被游客投诉引起热议,倒让人想起鲁迅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载于《〈思想·山水·人物〉题记》)这句话主要是谈书的,但是以此来看今天的“夹烟”墙画事件,却也不乏启发意义。
若以简单化思维来对待历史中的“抽烟”,恐怕也是不符合鲁迅本人的精神的。在“鲁迅夹烟”这场争议中,更合适的做法,恐怕还是在关切现实和尊重历史真实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新京报快评《墙画上的“鲁迅夹烟”,要摁灭吗》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