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部编教材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思想的,以对话形式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各章独立,其排列顺序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一章只有三言两语,行文以对话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春秋末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将致力于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走近人物
1.孔子,名____,字______,春秋末期____国人。
2.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倡导__、__、__、__、__。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3.孔子思想核心是“____”,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 。
4.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_______ 。该书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与___、___、___、___、_____“五经”俱为儒家经典。

仲尼


仁 义 礼 智 信

《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
《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的形象
“蒙倛(qī) ”是上古时代人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
传顾恺之所画《孔子为鲁司寇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员气派,体现了孔子较高的政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蔼,一副“为政以德”之态。
荀子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孔子的形象
所谓的“圩顶”,就是中间低而四周高,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就像“尼丘山”一样,因此才起名字叫做“丘”。
司马迁《史记》:“生而首上圩(wéi)顶,故因名曰丘云。”“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题目解读
章:乐曲终尽为一章,引申指诗文、乐曲的段落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敏:勤勉 而:表并列
就:靠近 有道:指有才艺或者道德的人
而: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
第一章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
什么是好学 ——
君子应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谨言慎行,见贤思齐,才能算是好学。
(君子:有德之人;在位之人)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行动上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并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肱】胳膊
简要概括“乐”什么?
乐物质清贫但内心坚守了义、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而餲(hé),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译文:孔子说:“粮食不嫌舂(chōng)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食物腐败发臭,鱼和肉腐烂变质,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饪不当,不吃。不到用餐时间,不吃。肉切割不方正,不吃。没有合适的调味酱,不吃。席上的肉虽然多,但吃肉的量不超过主食。只有饮酒没有固定的限量,但以不喝醉、不失态为准则。”
为什么同样是“吃”,孔子的说法却不同呢?
语境不同,侧重点并不相同。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句,是孔子“礼治”的生活化表达,是对贵族在饮食方面的行为规范;而“食无求饱”“饭疏食饮水”则是强调孔子在精神方面的追求比物质更重要。
侧重点不同,结论也自然不同,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特点。
为什么同样是“吃”,孔子的说法却不同呢?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对……怎么样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
第二章讲了什么内容?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记》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见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放纵),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记》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
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闻:听到,听见 道:道理、真理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即道德规范。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
第三章强调什么内容?
强调“道”的重要性,孔子执着追求真理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
“道”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
第一,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
第二,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第三,道路、路途(中道而废);
第四,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朝闻道”中的“道”最近接第一种,即作为笼统的术语,翻译为“真理”。
执着追求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思想。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小利。”
孔子用对比的手法提出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义利观”的不同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义利观:重义轻利
喻:知晓,明白
义:道义
第四章强调什么内容?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彼此团结而不与他人勾结,小人与他人勾结却不彼此团结。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君子应,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
本章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意思就是君子懂得“义”(即道义),小人懂得“利”(即利益)。
这句话阐明了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者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
另一种是把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在孔子的观念里,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这句话阐明了基于人性假设的治国建议。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贤者
齐:向……看齐,与……平等。
内: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省:检查,反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当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类似的缺点)。”
第五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而思齐的重要性。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并没有“见不贤”就去教导,
躬身自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质朴、朴实 文:文饰、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第六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配合适当,达到“质”与“文”的平衡。
处理好质、文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表现。
君子的气质
质: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
文:后天的,经过修饰,如衣着装饰,
谈吐文采
对比道家:追求真实自然
【原文】棘子成曰①“君子质而已矣②,何以文为③?”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④君子也!驷不及舌⑤。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⑥。”
【注释】①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尊称为“夫子",故子贡以此称之。
②质:质地,指思想品德。
③文:文采指纹饰,引申为礼节仪式。
④说:谈论。
⑤驷(sì)不及舌:话一出囗,四匹马也追不回来,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⑥鞟(kuò):去毛的兽皮。
棘子成跟子贡议论说:君子的关键在于本质,要那些虚文和表面功夫干什么呢? 子贡说:太遗憾了!夫子您居然说出这样的话!这么来定义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四匹马拉的车去追,也追不上你的舌头!文饰就是本质,本质就是文饰。就像皮革,把虎皮豹皮的毛都拔了,把它的花纹去掉,那跟狗皮羊皮有什么区别呢?
“文”与“质”相互作用,同等重要,共同构成君子应有的素养。
文胜质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进 然则与其史也,宁野。”——朱熹
文饰胜过质朴,以至于 “质” 消失了,那么根本也就丧失了,纹饰又何处安放 如果非要选一,就得选择粗鄙,至少保持了根本
文质彬彬背后的儒家思想——君子中庸:
中庸思想要求:“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执”,是指执行和掌控,那也就是说,把两端掌控住了,只取用两端之间的“中”,才可能有利于万民。这个“中”,就是处于中间部位的一个合适支点。这个支点不同于两端,却又照顾着两端,牵制着两端,使两端不要“悬崖滑落”。因此,这个“中”,不仅避免了两端的祸害,而且也挽救了两端,所以成了最高道德。
  孔子对这种思维的概括是四个字:“允执厥中。”
  这里边的“厥”字,在古文中是代词,与“其”字同义,因此这四个字也可以说成“允执其中”。允,是指公允、实在。连在一起,就是好好地执行中庸之道。
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即今延安,而且听说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记》中对岳阳楼四周景色的描写,完全出诸想象。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他没有到过岳阳,可是比许多久住岳阳的人看到的还要真切。岳阳的景色是想象的但是其思想却是久经考虑,出于胸臆的,真实的、深刻的。看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调动想象,才能把在别处所得到的印象概括集中起来。
——汪曾祺《人间草木》
启发:如果写一篇文章,质是文章的内容/思路,文是文章的文采,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弘,大。
已:停止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程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
第七章:曾子表达了对读书人的要求:要立志高远,意志坚强,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的勇气。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为山:堆积土山 篑:盛土的竹筐
平地:填平洼地 虽:虽然
覆:倾倒 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译文】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
第八章:孔子用 的手法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强调成功与失败的根源都在于自己。所以我们做事要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另一种理解:当止则止,即便只差一筐土,也要停下来;当进则进,只倒了一筐土,也要坚持往前走。衡量当止还是当进的标准,就是儒家强调的道义准则。
比喻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通“智”,智慧。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九章: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朝着远大目标,人类历史的大方向前进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第十章阐释了什么是“仁”,以及实现“仁”的途径。
强调“仁”的核心是“礼”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克:克制,约束。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由:凭、靠着 目:条目,细则
敏:聪慧 事:实践、从事
【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道:“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慧,让我实践您这话吧。”
“仁”的目的--复礼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闯祸,只是率直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恭”、“慎”、“勇”、“直”等德目必须以“礼”作指导,才能达到修身立身的目的。

克己
复礼
由己——具体要求




合乎礼
对内
对外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言:字。 其:大概,也许。
恕: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
第十一章阐释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的核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恕=如+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将心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
忠:立人达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仁者不忧”是因为仁者怀有宽容之心,心里装着他人,所以“宽恕”就是仁的表现,我们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何莫:为什么没有人 夫:那 兴:激发人的情感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迩:近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用于侍奉父母,远可用于侍奉君主。而且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第十二章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指出了学《诗》的益处。
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1.“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 “观”,“观风俗之得失”, 《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3.“群”是“群居相切磋”,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4. “怨”就是不满,《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死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的乐土。乐土啊美好乐土,那是安居好去处!)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
如何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而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兴观群怨、事父事君都是很宏大的追求,相比之下了解植物名,是微小的追求。
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重建我们与自然的联系。
从此以后,那不再只是一朵花,一朵粉红色的花,当你念出它的名字,你们就是老相识了。
如何理解“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若是你依托自然,依托自然中的单纯,依托于那几乎没人注意到的渺小,这渺小会不知不觉地变得庞大而不能测度;若是你对于微小都怀有这样的爱,作为一个待奉者质朴地去赢得一些好像贫穷的事物的信赖:那么,一切对于你就较为轻易、较为一致、较为容易和解了,也许不是在那惊讶着退却的理智中,而是在你最深的意识、觉醒与悟解中得到和解。
——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万物皆存在,万物皆真实,而人间只不过是我们脚下的一粒微尘。
——叶芝《凯尔特的薄暮》
尝试和自然万物建立关联,在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中重新认识自己
视人若己(推己及人)
仁者爱人(人之本性)
“示”旁→祭祀 豆:容器
祭祀的规矩、等级秩序
孔子:恢复周礼
稳定社会的制度规范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伦理道德范畴(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实现“仁”的重要手段(政治秩序,对国家而言)
礼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体现,孔子强调通过礼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ti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问题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这是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成为君子的方法,请再读一读12章的内容,看看分别对应以下哪个方面?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志于道
君子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探究感悟,成君子之仁
道(1、3):就有道而正;朝闻道
德(4、5、6、8、9):喻于义;见贤思齐;
文质彬彬;譬如为山;勇者不惧
仁(2、7、9、10、11):
君子 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
仁以为己任
仁者不忧;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艺(12):学夫诗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此四项可谓君子之道的纲要。四者相比,前三项为本,后一项为末;然“游于艺”也是做人所不可缺,技艺中亦蕴涵着义理。
以为学做人只需熟读经典,志道进德,而一切技艺之学都属无用,甚至有害;或将儒学教育局限于琴棋书画、文学武术之类技艺之学,而不及志道进德之学,都是偏于一端,有失儒学教育的真精神。
【问题2】理解“仁”
儒家的核心思想关键词“仁”在文中多次出现,请找出相关章节,小组讨论,分析它们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阐释仁的?
【明确】
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八佾》)
⑦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⑨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⑩“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八佾》)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⑦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践行仁德是一个人的使命担当、沉重责任。士人应用一生乃至生命去践行它。
⑨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仁”,“不忧”是其重要指标。一个人真正明白何为仁的时候,他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
⑩“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践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由别人强制。强调践行的主动性和内在性。
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讲良心守道德,做到这些即为“仁”人。
面对春秋战国的纷乱社会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君子/理想主义者/失败者/巨人/盗火者
累累若丧家之狗。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身处逆境却安之若素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身处逆境却坚守气节与风骨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身处逆境却逆流而上,承担使命(责任担当),初心不改/文化传承的信心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请谈谈你最喜欢或最有感触的一章,并结合生活实际分享你的理解。
(任务单展示/发言)
联系现实,感悟意义
谈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论语》?
若使有中学程度的中国人,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可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选自钱穆《怎样读<论语>》)
寻求自我生命的打开方式
《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
——李泽厚
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
浑浑噩噩一辈子,无法尽到一代人的责任,只是白白浪费了粮食。学人文学科的,更应该担当起把民族精神命脉传承下去的责任,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可喜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万万不能丢失了自己民族最淳朴的文化传统。……一个人不能只活在物质世界,那样的人经不住任何打击,也经不住任何诱惑。
传承文化,责任在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