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卷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16分)
(一)下面是文学社小荔同学撰写的征文片段,请帮忙校对。(12分)
冬,伴随着冷(liè)的风,莅临人间。它没有春的花苞微露、莺歌燕舞,没有夏的浓荫如盖、甘泉(qìn)凉,没有秋的烟波浩渺、高邈深沉,但它银装素裹,孕育着春的希望。冬阳如月,苍白无力,闪着宁静、散着清冷;冬云飘逸,聚得悠然、透着高远。冬天的海,没了喧嚣,人迹罕至,仿佛等待唤醒的神秘巨人。
江南的冬,滋润美艳,雪中有红的山茶、黄的蜡梅,雪下还有茵茵的青草,美丽的景色咄咄逼人。温一壶黄酒,食一口梅花糕,幸福之感油然而生。北方的冬,瑞雪纷飞,孩子们(cháng)徉在白色的童话世界里,堆雪人、打雪仗,趣味无穷。雪堆里还(zhù)蓄着秋实:冻梨、冻柿子、冻苹果,咬上一口清爽惬意。
大自然钟爱济南,把所有的美好赐给了身处泉城的我们。看着山水,晒着太阳,济南人心中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1.文段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莅临(lì) B.浓荫(yīn) C.高邈(miǎo) D.着落(zháo)
2.下列对文段拼音处词语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冷liè”为寒冷、清凉之意,应写为“冷冽”。
B.文段中的“qìn凉”和成语“qìn人心脾”的“qìn”,都写为“沁”。
C.“cháng徉”意为安闲自在地步行,两个字偏旁均为“双人旁”,写为“徜徉”。
D.“zhù蓄”是动词,意思是储存、积聚,应写为“伫蓄”。
3.文段中画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烟波浩渺 B.人迹罕至 C.咄咄逼人 D.油然而生
4.校对完语段,同学们纷纷书写感受,其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江南的雪格外温柔,来时星星点点,来后转瞬即逝。
B.冬天沉静、冷峻,为春天的万物复苏积蓄着力量。
C.在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是个温晴的宝地,充满诗意。
D.冬天是个魔法师,他轻轻一吹,池塘就变成了大玻璃。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分)
5.为了在校园内营造出爱语文、学语文的良好氛围,学校准备创办文学社,请你协助文学社完成下面任务:
(1)任务一:请你为学校文学社取一个富有文学气质的名字,并说说你命名的理由。(3分)
名字:
理由:
(2)任务二:七年级一班准备刊登一组“四季流转,我和语文”的作品。请你参考示例,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文字,将下面文段的内容补充完整。(1分)
语文,就像春天里的一阵细雨,带给我们欣喜。
语文,就像夏日里的一缕轻风,带给我们清凉。
语文, 。
语文,就像冬夜里的一座灯盏,带给我们光明。
二、(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1题。(共21分)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现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甲文“公大笑乐”一句,没有直接言明对两个比喻的评价,表达含蓄,意蕴丰富。
C.“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各有各的妙处,前者讲究意象,用语通俗;后者注重形似,意蕴悠长。
D.甲文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
B.黄琬幼而慧 相委而去
C.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尊君在不
D.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知难而退
8.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甲文通过写谢家子弟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B.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
C.乙文中的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表现出他聪慧的才思。
D.乙文中黄琬父亲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后,并更加喜爱他。
9.下列对语句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B.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C.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D.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分)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3分)
11.谢道韫和黄琬虽年幼,但都以聪明才智巧妙地回答了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分别妙在何处。(4分)
(二)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3题。(共7分)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图偏在野人④家。
【注释】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落不齐之状。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B.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C.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D.本诗写景从视觉角度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13.结合本诗三、四句,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4分)
(三)根据原文默写(8分)
14.按要求填写相应诗句。(共8分,每空1分)
(1)《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 ”以明月为使者,抒发思念友人之深情。
(4)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一曲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情切的诗句是:“ , 。”
三、(7分)
15.阅读《朝花夕拾》选段,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共7分)
【材料一】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赶紧去接过,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材料二】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两篇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所涉及的相关事件。(4分)
(2)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请你为《朝花夕拾》写一段推荐语,带动更多的同学阅读这部名著。(3分)
四、(31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18题。(共12分)
材料一:
①City walk(译为“城市漫步”),作为一种旅游方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环境,希望通过步行感受城市的魅力。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重视,城市漫步逐渐发展为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它是一种深度体验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等随意和无目的的旅游方式。人们可以在城市里或随意漫步或探寻一些特色的景观路线,也可以在讲述员的带领下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其特点鲜明,以步行为主,将车辆交通减少到最低限度,将空间重点放在行人活动和社区互动上;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步行街区购物、美食探索、文化体验等。
②在我国,城市漫步近年来也受到关注和追捧。许多城市推出了一系列的城市漫步线路和活动,建设了越来越多的步行道和步行街区,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行走空间和休闲体验。
(整理自《城市漫步,能治愈所有不开心》)
材料二:
①一种以时间紧、游览景点多、花费少为特点的高强度旅行方式被称作“特种兵式”旅行,这种旅行方式曾经火遍全网。2023年夏天,一种叫作City Walk,即“城市漫步”的旅行方式悄然兴起。如果说“特种兵式”旅行强调的是紧张和饱满,旅行者期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游览更多的地方,进行饱和式景点打卡,完成高性价比且内容丰富的旅行计划,那么“城市漫步”的旅行观念和方式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
②“City walk”是一种回归朴素的出游方式,以舒缓从容的姿态漫步城市,寻找城市的美好,欣赏每一处偶遇的风景。《2023年旅游数据规划》显示,75%的中国旅行者在规划旅行线路时会考虑以小众景点为主的路线。他们认为热门景点不仅人潮汹涌,还过于同质化,而小众景点依然保持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街角的咖啡店、热气腾腾的小饭馆、树影斑驳的老街巷……这些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脉络,蕴含着城市的独特气质,都可以成为“City walk”的沿途风景。人们用脚步建立起与城市的深度链接,可以发现近在咫尺的“诗与远方”。City walk人群画像特征也十分突出,年轻人占大多数。相关数据显示,性别方面,女性超过八成;城市等级分布方面,一线城市占42.77%,新一线城市28.11%。
③“City walk”强调随心所欲,用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城市,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努力调整呼吸的节奏。这不仅是一种新兴的旅行方式,更是传承城市文化和记忆的新的“打开方式”。对城市新移民来说,这是建立城市认同的好办法。
④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风靡一时的“特种兵式旅游”,还是“City walk”,都是当代年轻人真实情绪与心境的反馈。当下年轻人的文旅活动,不单是玩耍与放松的过程,同样是自我发现与价值认同的表达。
⑤“City walk”的走红,为城市盘活文旅资源带来新机遇,也为城市管理提出新课题。只不过,如果不再关注沿途的脚步与风景,而是比拼拍了多少照、打卡多少店,或者研究怎样“割韭菜”,那么这样的城市漫步最多只能算是一门生意,很难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生活方式。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走街串巷,感受烟火气,在传统街区和老建筑中感受济南底蕴;漫步泉城路,欣赏悦目的城市风景,体验商业之都的时尚消费。City walk逐渐成为了济南旅游的新潮流。结合网红打卡、小众探秘、创意旅拍等元素,济南City walk在社交平台上的话题热度不断飙升。旅游业界人士表示:济南城市休闲体验和地标打卡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寻求精准狠的切入点,引发全民传播和全域流量。同时,整合核心资源和产品、包装打造精品游玩线路和主客同乐的节庆活动,营造多点地方特色和人情味,以诚待客,实现主客共享。
(摘编自网络)
16.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City walk始于20世纪60年代,如今许多城市推出了城市漫步线路和活动。
B.City walk时人们不再使用车辆交通,而是以步行方式感受城市的风土人情。
C.从材料二可知,大多数中国旅行者在规划旅行线路时倾向于以小众景点为主的路线。
D.City walk和“特种兵式旅游”一样,都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旅游方式。
17.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从材料二的数据可知,一线城市里有物质基础的中青年女性是City walk的主力。
B.City walk是当代年轻人真实情绪与心境的反馈,有助于自我发现与价值认同。
C.“城市漫步”的前景最多算是一门生意,很难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或生活方式。
D.整合核心资源和产品、包装打造精品游玩线路就可以实现City walk“主客共享”。
18.下面这条济南“城市漫步”路线受到了大众广泛欢迎。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分析这条路线受欢迎的原因。(6分)
路线: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宽厚里、芙蓉街—百花洲街区、曲水亭街—大明湖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共19分)
虫趣亦童趣
胡圣宇
①夏天,那些抖着翅膀在阳光下飞翔的蜻蜓,趴在树梢上声声叫着夏天的知了,提着灯笼在瓜棚下巡逻的萤火虫,撑着尖角在草地上匍匐前行的甲壳虫,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精灵,不经意间占据了我的童年时光,世界因此就很好玩。
②我蹲在路边,把一只死苍蝇放在一只蚂蚁旁边。蚂蚁闻了闻苍蝇,左转一圈,右转一圈,绕来绕去转了好几圈,还不时用触角去触碰苍蝇。过了好一会儿,蚂蚁不动了,盯着面前的苍蝇。它突然钻到苍蝇底下用头顶,竟顶了起来,踉踉跄跄走了几步后,又放下了。我猜想,它一定急于把苍蝇搬回洞去。要是我能帮帮它该多好。这时,正好附近有一只蚂蚁在闲转,我把它抓住,放在苍蝇旁边,让它们一起搬。可我想错了,我一放下它,它就匆匆跑了。想必这只蚂蚁正在散步或旅行,我坏了它的雅兴。那只蚂蚁很不甘心,围着苍蝇又转了几圈。这时,又一只蚂蚁出现了,他们用触角碰了碰,那只蚂蚁火急火燎地掉头就走。不一会儿就领着长蛇似的队伍速速奔来。短暂磋商后开始搬运,它们把苍蝇团团围住,推的推,拉的拉,苍蝇终于被搬动了。
③夏天,是知了的天下。乡下有一句谚语:“知了知了,新米饭到了。”此起彼伏的知了声里,稻谷飘香,农民就开始忙着割稻了。当第一声蝉鸣从树叶的缝隙和阳光一起倾泻下来时,小伙伴们用细竹丝编个圆环缠上一个网兜,绑在长竹竿上,兴奋地冲向小树林。我们站在树底下,屏息凝神,看准,猛地一罩,知了一飞,就被网在兜里。“抓住了!抓住了!”我们几乎同时欢呼起来,小树林里瞬间充满了快乐。
④知了有一对圆溜溜、乌黑的眼睛,活像两颗精巧光亮的珍珠。轻轻捏住背两侧,就能拿起来细细观察,强壮的知了六脚乱蹬拼命挣脱,只得赶紧放入蚊帐。本想养几只听他们的合唱,可大多顿失鸣啼的热情,变得呆若木鸡,雄的揿揿背上虽然会叫,却不再像在树上时叫得那么嘹亮。
⑤蝴蝶,脂粉气太重,不在我们所玩之列。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又薄又嫩,往往捉来就不能飞了。虫子中,我偏爱蛐蛐。蛐蛐天生具有大将之风,你看它那勇猛刚毅的豹头,还有上面那一双鼓鼓的虎眼,与《水浒传》里头的英雄好汉“豹子头”林冲有得一拼,是小虫里的第一条好汉。
⑥月亮上山,蛐蛐提着弦琴上场了。我和小伙伴们会循着蛐蛐的叫声去寻找它们的藏身之处。蛐蛐听觉很灵敏,只要有轻微的响动,叫声就会戛然而止。我们屏住气息,与蛐蛐斗智斗勇,与蛐蛐比耐心,比狡猾。等鸣叫声再次响起,我们突然打开手电,一只蛐蛐在手电筒发出的光束里一动不动。我把手指拢起来,掌心弓起,像个罩子,一跃而起,饿猫捕食般将蛐蛐捂在手掌下。
⑦蛐蛐的品相有好有坏,我们精心挑选,将好的带回家,放进细竹简中。与小伙伴斗蛐蛐,是童年一大乐事。斗蛐蛐时,常用一根蛐蛐草逗弄,一会儿它们就龇牙咧嘴,两根触须顶直,掀起翅膀上下震动,威风凛凛地发出“蛐——蛐”声。两只蛐蛐儿鸣叫着拧在一起,撕咬得难舍难分。最后,一只落荒而逃,另一只欢叫着乘胜追击。每一次蛐蛐的跳跃,每一次振翅,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弦。
⑧除了蚂蚁、知了和蛐蛐,童年还有许多其他的昆虫伙伴。有虫子陪伴的夏天,欢腾热闹;有虫子陪伴的童年,快乐无忧。每一个鲜活的虫子犹如一首童谣,在心间缭绕。
1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虫趣”为线索,描写了不同“昆虫伙伴”的神奇美好,富有童趣。
B.第一段加点词“占据”表明作者的童年时光被各种小虫子占满,流露出内心的不悦。
C.第五段,作者把蛐蛐与《水浒传》中的林冲相比,表达了对蛐蛐勇猛刚毅的赞美。
D.文章结尾与首段呼应,结构严谨,构思巧妙,同时深化了文章中心。
20.阅读文章,梳理文中与“虫趣”相关的事例,完成阅读笔记。(4分)
本文回忆了童年时与小虫子的相关经历,通过叙写看蚂蚁搬苍蝇、① 、② 、与小伙伴斗蛐蛐等童真趣事,表达了③ 。
21.请与同学们一起品味语言。(6分)
小郝:我读到第二段时,觉得“磋商”这个词用得很好,请你赏析一下吧。
小荔: A. 。
小夏:我读到第六段“我把手指拢起来,掌心弓起,像个罩子,一跃而起,饿猫捕食般将蛐蛐捂在手掌下”时,觉得这句话非常精彩,请你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说说精彩在哪里。
小郝:B. 。
22.文章第五至第七段主要描写“我”最偏爱的蛐蛐。有同学认为第五段开头提到的蝴蝶和蜻蜓属于赘笔,应删掉。你是否赞同,为什么?(6分)
五、(60分)
23. 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有一首很美好的小诗:“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他们很温暖,因为,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时间了。”的确,世间万物,总能给你以温暖。
请将“ 的温暖”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要求: (1)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得抄袭前面的文章,否则扣分。(3)卷面整洁,书写美观,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D 2.D 3.C 4.C
5.(1)示例:名字:芳草文学社
理由:以草作喻,比喻学生的作品还是文学天地中的嫩草,并期待小草能越长越茂盛。
(2)示例1:语文,就像秋日里的一束阳光,带给我们温暖;
示例2:语文,就像秋日里的一片落叶,带给我们思考。
6.C 7.D 8.D 9.A
10.(1)谢太傅高兴地说:“大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亮刚出来的样子?
11.谢道韫把白雪纷飞的情状比作柳絮随风而起,从形态、美感上都十分贴切;黄琬用人所熟知的月相来解释不常见的日食,使人很快能够理解当时的情状,十分巧妙。
12.C
13.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风景无限美好,还展现了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情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山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14.(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2)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3)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5.(1)《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阿长买来绘图的《山海经》并送我。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强迫我背诵《鉴略》。
(2)示例: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部名著,在这部名著里,你可以看到各种人物,听到捉蟋蟀、捕鸟雀等故事。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高超,思维睿智。你是不是特别想一睹为快呢?我们一起来阅读《朝花夕拾》吧。
16.C 17.B
18.①这条路线涵盖了济南著名的泉水景点,展现了济南“泉城”的特色。②宽厚里、芙蓉街的美食探索让人感受到烟火气息,沉浸式体验济南的风土人情。③通过游览历史街区和老商埠,游客可以深度体验济南的历史、人文、景观,了解城市文化和发展历程。④在大明湖可以体验济南城市休闲与地标打卡的双重魅力。
19.B
20.捉知了 捉蛐蛐 对有虫子陪伴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与喜爱
21.A.“磋商”一词通常用于正式场合,在这里用于描写蚂蚁之间的交流协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蚂蚁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蚂蚁们搬运苍蝇时的认真、有序,富有情趣,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也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B.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拢”“弓”“跃”“捂”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捉蛐蛐时动作的敏捷、迅速,表现出“我”对蛐蛐的喜爱以及捉蛐蛐时的兴奋与专注,使读者如临其境,富有画面感。
22.不赞同。首先,蝴蝶和蜻蜓的出现并非赘笔,它们与后文重点描写的蛐蛐共同构成了作者童年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使童年生活更具画面感和真实感。其次,写蝴蝶“脂粉气太重,不在我们所玩之列”以及蜻蜓“捉来就不能飞了”,与后文作者对蛐蛐的偏爱形成对比,突出了蛐蛐在作者心中的独特地位,从而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对蛐蛐的喜爱之情。最后,从结构上看,这也为后文详细描写蛐蛐做了铺垫,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过渡自然。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