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来宾高中2025年秋季学期高三8月阶段性检测历史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原题)考古发现,三星堆目前出上的青铜器约有一吨,这些青铜器的铸造需要上千吨的铜矿材料,而科学研究显示,其中部分铜矿材料是千里之外的江西瑞昌铜岭古矿治遗址产出的。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长途贸易的兴盛B.区域联系的增强C.殷商文化的扩展D.治金技术的进步2.(原题)秦朝在征服并统一岭南后,“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并修建潇贺古道以及入今南雄市、连州市、贺州市和全州县的4条岭南山路。这一举措()A.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解决了岭南交通问题D.表明国家主权意识形成3.(原题)考古学家在一座辽朝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彩响。这一发现能够证明宋辽时期()A.农业生产的发展B.民族文化的交融C.民族战争的频繁D.海外贸易的兴盛4.(原题)棉纺织业在明朝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广。当时的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明朝政府对经济的重视D.明朝手工业技术的进步5.(改编题)为重塑社会秩序,儒家提出“礼者,天地之序也”,墨家则主张“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这反映了两者()A.政治立场的不同B.学术观点的分歧C.教育方式的差异D.文化取向的迥异6.(改编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朝某一制度“裂都会而为之都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同时赞扬它能够“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这表明该制度()A.拓展了统治疆域B.保证了秦朝的长久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D.是中央官制的重大调整7.(改编题)陈寿作《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后世评论“(陈)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东晋史家习凿齿撰《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曹魏则为篡逆,后世认为是“为偏安者争正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史学家正统之争主要基于()A.重塑儒学地位B.折射社会变迁C.服务现实所需D.继承修史传统8.(改编题)东汉时汉译的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孝亲最神也。”魏晋时期吴支谦翻译的《佛说未生冤经》中有“夫善之极者,莫大于孝:恶之大者,其唯害亲乎”的言论。这反映了()A.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趋势B.不同文化的异质性特征C.佛经翻译水平不断提升D.三教之间的互动与融合9.(改编题)宋代,知州通判共理州政,职权范围大体相当。为有效监督限制知州,收地方钱谷于中央,知州一般不签署钱谷之事,通判有财政专责,掌管部分版账税籍、征收总制钱及其他杂税等。这一现象表明宋代()A.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B.重视财政专业化管理C.通判是最高地方长官D.限制地方权力的集中10.(改编题)下图反映了西汉至南宋我国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试卷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